朱元璋為何對痴迷於研究中草藥的第五子朱橚最為失望?

劉盛榤


先簡單說一下這位朱橚的生平。

《明史》中說,馬皇后一共給朱元璋生下五個兒子,朱橚排在第五位,當然關於這一點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洪武三年朱橚被封為吳王,封地在非常富庶的杭州,而朱橚的四個哥哥,除了皇太子朱標,二哥、三哥、四哥都被放在西北和北邊,防禦殘元。而老五朱橚和老六楚王朱楨分別被放在張士誠、陳友諒的舊地杭州和武昌,說明朱元璋還是比較愛護這兩個兒子。

朱元璋有一位非常寵愛的孫貴妃,十八歲嫁給朱元璋,洪武七年三十二歲時死去。孫貴妃沒有兒子,朱元璋就讓朱橚出面為她辦喪事,並服孝三年。

到了洪武十一年第二批封王時,朱元璋改變了主意,把朱橚改封為周王,封地放在了開封,也是一個大城市,經濟也不錯。此外,朱元璋給朱橚娶了宋國公馮勝的女兒為王妃,從各方面來看,朱橚的條件都不錯。

朱橚在洪武十四年正式前往開封,到了洪武二十二年,他把王府的事務交給世子管理,自己跑到鳳陽去逍遙。這明顯破壞了朱元璋的制度安排,如果每個兒子都這樣任性,豈不是亂了套?所以朱元璋大怒,打算把他打發到雲南,結果並沒有成行,仍然回了開封。

建文帝登基之後開始削藩,周王朱橚成了第一批倒黴蛋,被指謀反,廢為庶人,這一次真的押送到雲南去,不久他又被弄回南京關押。

朱棣登基,恢復了朱橚的王爵,到了永樂十八年,有人揭發朱橚謀反,朱橚被嚇壞了,主動交出了周王府的三個護衛。朱棣死後的第二年,朱橚也死去。

回到問題本身,朱元璋對五兒子是否失望,有以下兩點應該明確:

第一,說朱元璋對朱橚最失望,不夠確切,因為朱元璋從來就沒對朱橚抱過什麼期望。

朱元璋知人善任,閱人無數,他應該早就看明白朱橚這個兒子不會有太大的作為。

除了皇太子和皇太孫,朱元璋對其他兒子的期望是文武雙全,最好能帶兵打仗。所以朱元璋給每位親王配備了三個護衛,讓他們親自指揮,期望他們成為能征善戰的大將。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就是因為他想為自己的兒子們創造發揮的空間。但朱橚沒有掛帥上過戰場,這一點他甚至不如一些小弟弟,比如楚王、齊王、遼王、寧王、代王等等。

第二,關於朱橚研究中草藥,《明史》中說他“好學,能詞賦”,他又收集各種可以食用的草木,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配以文字的說明,寫成了一本《救荒本草》,目的是為了遇到災荒之年,大家可以依靠這些草木度過災荒。

比較巧的是,崇禎末年李自成第三次包圍開封,開封遇到了大饑荒,餓死了許多人,這本《救荒本草》沒有什麼卵用。

朱橚研究《救荒本草》,應該是在永樂年間,這和寧王朱權研究道術、研究茶藝一樣,主要是為了避嫌,為了讓四哥朱棣放心。畢竟,朱棣不是朱元璋,不喜歡兄弟們舞刀弄槍,天天研究兵法、天象。朱橚、朱權們整天無所事事,只好研究一些閒散的學問。


於左


朱元璋統治時期,他的第五子朱橚遇到的不如意之事主要是以下兩件:

1、朱橚先是在洪武三年(1370)受封吳王,後來洪武十一年(1378)改封為周王,從富庶的杭州改封到開封,也許算是一個小挫折,但是這個改封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認為吳王的封地是國家財賦之地又靠近當時的京畿地區,不適宜建藩,不是針對朱橚本人,也談不上對朱橚失望,事實上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朱橚就藩開封並以宋宮故地為府,可以理解為對他的待遇不低,也算是做出一種補償。

2、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橚因為擅自離開封地到鳳陽而獲罪,被朱元璋下令遷往雲南,這算是一次比較嚴厲的處罰,但是朱元璋過不多久就將朱橚留在南京,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就把他放回自己的封地開封,朱橚的這次挫折雖然不小,但是前前後後也就是2年左右,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主要是教育懲戒為主,也談不上多麼失望。

朱橚碰到的大麻煩還是在建文帝時期,甚至在永樂時期還被人指控謀反,這時父親朱元璋墓木已拱。總之,朱元璋沒有對朱橚有什麼失望,與他痴迷於研究中草藥也沒有什麼關係。


談古論金


明朝初期分封在河南開封的第一代周親王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個兒子,據說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同母兄弟。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有好幾個夭折短命的,還有好幾個兇暴不法的,還有好幾個平庸無能的,最優秀最傑出最有成就的就是第四子燕王朱棣,第五子周王朱橚,十六子慶王朱栴,第十七子寧王朱權。

第五子周王朱橚,絕非庸碌無為的等閒之輩,朱橚沒有給朱元璋丟臉,而是為大明王朝增光添彩了,朱橚刊刻發行的《救荒本草》一書和主持編纂的《普濟方》舉世聞名。

《救荒本草》一書收錄了自然界生長的、可供人類食用的野草、野菜、野果等植物數百種,圖文並茂分門別類編緝成書,教導人們在災荒年月食用這些野菜、野草、野果等植物充飢活命,在物質條件惡劣的古代有著極強的實用價值,後來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從《救荒本草》中收錄了大量內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從《救荒本草》中吸收了許多內容。

《普濟方》一書是周王朱橚領頭編纂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醫學方劑類書籍,對中國古代醫學方劑發展進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朱橚還是文學家,寫有《元宮詞》百餘首。

周王朱橚一直很努力很爭氣,是非常優秀的人物,絕對沒有給朱元璋丟臉。






西賊聞之心膽搖


在歷代皇帝中,朱元璋對兒子的管教是屬於嚴厲的一類。

那麼,作朱元璋的兒子,還是非常辛苦的,他的四哥朱棣就是範例,如此優秀的朱棣尚且被朱元璋冷落不待見,作為皇上的第五個兒子,更是沒有作太子承繼大統的可能,未來僅僅能作為藩王,靠著一塊封地廕庇一生罷了。

但畢竟是皇子,父親對子女,特別是優秀的孩子的喜愛之情,也是天倫之樂,人之常情。

希望很大程度從源於喜歡。但俗話說的好,希望越大,失望才會越大,朱元璋對朱橚的感情歷程也是大致如此。為何從喜歡到失望呢,我們就從其少年開始說起……

一、少來得志,一封飛天。

話說朱橚這個人開始還是很受朱元璋待見的。小時候的朱橚天生聰慧,在眾皇子之中,朱元璋非常的疼愛器重他。於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首批分封九子為王,並在屬地建藩,讓他們在轄區分工治理,共同輔佐皇室蓬勃發展。朱橚很榮幸地被封為吳王,這個名頭很不一般,因為曾經的朱元璋就被封為吳王,如今這個封號給了自己的五兒子,自然分量不輕。更主要的是吳地在江東地區,歷史上就是富庶之地,王府坐落在杭州,這是一個絕佳的安生享受之地。與之比對鮮明的是,除了大哥太子朱標在京城之外,他的其餘三位哥哥都被放在西北不毛之地,不僅條件艱苦,還要在邊境打仗,防禦外族勢力的入侵。這裡也許有老五年齡小的因素,考慮到哥幾個本就歲數差距不大,所以更多的是朱元璋的愛心使然。雖然,後來因為這樣一塊領地是國家的主要納稅地區,不適合建藩,朱橚不得不改封他處,但這次的封地是河南開封,依然也是大明天下最為繁盛的領域,從此,朱橚住進了過去大宋的皇宮,改稱周王。這樣的政治生活待遇,足見朱元璋的偏心之舉。

二、甘於平庸,不問政治。

朱元璋如此看重這個兒子,把能給他的待遇都毫無保留地給了他。朱橚本應該感恩戴德,好好工作,給老爹爭點氣,管理好屬地,為大明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這樣,作為老爹朱元璋死也就瞑目了。但是,現實很殘酷,朱橚根本不是這樣的人。他註定是一個一生都不安分守己的人。首先,他對於藩國的正常工作,根本提不起興趣,既不願意花精力去治理好屬地,更不願意花心思去圖謀屬地的人民幸福、長治久安,相反產生了嚴重的懶政怠政的情緒。光有情緒也就算了,不行。情緒總有爆發的一天,這一天還是來了。洪武二十二年,朱橚不打招呼、不請示,輕車簡從來到家鄉鳳陽,開始了一段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要知道,在當時擅自離開屬地,可是忤逆的大罪。朱元璋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情,十分生氣。一怒之下,想把朱橚遷往洪荒之地的雲南。但是,這個想法終究沒有實施,後來讓朱橚住到了南京,不聞不問,聽之任之,讓他休閒快樂兩年時光,估計也是朱元璋狠不下心來,只好涼涼兒子,讓他醒醒腦子吧。這對於一向嚴厲的朱元璋來講,也是超規格的溺愛了。但,由此對這個兒子的失望之情也是油然而生了。

三、沉迷醫學,徹底邊緣。

朱橚很有才,不但能寫詞賦,主要作品有《元宮詞百章》。更為重要的是,他一生愛好研究中草藥,花了大量的精力物力,開展對中醫草藥的研究,竟然總結出四百餘種可以充飢治病的植物,成書《救荒本草》。《救荒本草》是一本有著相當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的書,甚至可以說,如果普及了這本書,大災之年,可以救助很多人的命。明代著名農學家徐光啟、醫學家李時珍在寫《農政全書》和《本草綱目》的時候,都受到《救荒本草》的啟發,並做了大量的參考和收入,世界少了一位王爺,卻多了一位醫者!然而,作為王爺,卻從事三教九流的事,自然是傷透了朱元璋的面子,邊緣化這位王爺,再不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當然,還有重要一點,這也是朱元璋死後的事情,證明朱元璋不喜歡朱橚的正確性。因為朱元璋把皇帝的位置,給了自己的孫子,臨死之前就怕自己的兒子們造反。想了很多辦法,當然,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四兒子朱棣身上。而作為不願過問政治的朱橚是沒有納入視線範圍的。但是,政治上的老實人也不能讓人放心。在建文帝即位之後,朱橚竟然也感到很不滿意,心懷異謀,想要自己做皇帝。事情傳到建文帝那裡,周王竟然成了被第一個消藩的對象,這也許是朱元璋意料之外的事件吧。但從這點上看,朱橚在朱元璋那裡由榮轉衰,又添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凱哥說史


朱有三子死在朱之前、其中二名是朱間接至死、另一名昏迷道術服藥至死了後、朱賜昏王!太子標因為勸不要殺而被朱罵憤而跳湖、救起傷寒而死!另一名因娶了之後突然岳父涉叛逆案被殺!朱令夫妻上京面談、雙雙驚駭莫名、不敢面殘酷父、夫妻引火自焚雙亡!


從557234846378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長久統治,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實行分封制,於洪武三年(1370年),首批分封了其九子為王,建藩於各戰略要地,讓他們“夾輔王室”,鎮攝四方。第五子朱橚被封為吳王。

後來朱元璋認為吳地乃國家財賦之地,不適宜建藩,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將朱橚改封為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才命21歲的朱橚就藩於開封。

朱橚天生聰慧,他小的時候,朱元璋非常的疼愛器重他。然而當他長大了之後,在眾多孩子之中,朱元璋對他卻是最為失望。

究其原因,只因為朱橚沒有將他的聰明才智用到治理和管轄封地之上,而是一門心思地將全部精力放在了鑽研醫藥方面上。這是讓具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也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如果僅僅只是痴迷於研究中草藥,朱元璋自然也不至於將堂堂的一地藩王給流放,怪就怪在這朱橚研究中草藥就像要走火入魔一般,甚至無視朱元璋所作的規定。

按照朱元璋所作規定,沒有他的准許,任何藩王是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的,否則定然要嚴懲不貸。那朱橚不知道是否是做學術做過火了,一時昏了頭腦,居然糊里糊塗地離開河南,擅自跑到老家鳳陽去研究某種草藥的生產情況去了。

在朱元璋死後,陰差陽錯,周王朱橚竟成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所要削奪的第一個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