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關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你怎麼看?

文鳥剛


其實我也在關注這個問題,目前疫情嚴重,家家關門閉戶,沒有交往和戶外釋放,如果不加強自身修煉,心理疾病的幾率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建議:第一,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同家人多交流和溝通,比如給孩子輔導作業,同孩子做遊戲,一起看書,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夫妻之間互相感恩,感謝對方為家庭的付出和努力,共同規劃家庭的未來。陪老人多聊天,聽聽他們的人生經驗,聊聊他們的退休生活,彌補他們心靈上的情感缺失。這一切都是在享受天倫之樂,請珍惜!第二,利用這段時間多學習自己領域內的專業知識,或者學英語,準備考駕照的看科目一,準備跳槽的瀏覽下招聘信息。。。為疫後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三,順便思考下人生,我們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沒有健康,沒有生命一切都為零吧?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家人的健康,夫妻和睦,孩子優秀,職場順利。。。幸福不過如此,幸福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避免好高騖遠,眼高於頂。希望大家都能利用這段特殊時期,加強自身修養,體悟人生真諦,調整好心態,暫時休整,輕裝上陣,等待陽光明媚的疫後返崗。


來自星星的丈母孃


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1,控制看新聞的時間,早中晚各半小時足夠。2,選擇靠譜的正規媒體,人民網、央視等。3,保持生活正常秩序,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飲食起居。4,儘量做些能讓自己平靜、放鬆、愉悅的事,喝茶、靜坐、追劇都可以。5,每天打電話和朋友聊聊天,不要只聊疫情。


妙吉


疫情會對大眾造成心理影響,需要關注,疫情當前,如何做好心理防護?

一、壓力或者應激源來自:

缺乏人際支持;想法不切實際;身體緊張;情緒緊張;忽略自己的需要;感官刺激過度。

二、服務人群有哪些:

群眾;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孩子;被隔離人群;病患家屬、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家屬。分別針對他們的認知,情緒,行為,軀體進行分析。

三、“疾病不可怕,心裡的恐懼才可怕”

存在以下不合理信念:

1. 應該式思維:認為事情應該怎樣怎樣,對現實發生的事情不接納。2.情緒化推理:如果我有了某種感覺,那麼一定是我想的那樣的。3.否認積極事件: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看不到積極的一面。4.糟糕至極(災難化)的思維:一旦有了不好的事情發生,就認為結果是無可救藥的。

四、疫情當前,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1)認知主義:

情緒ABC理論調整認知:

做“有效的”行為: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門,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

(2)行為主義:放鬆療法;冥想技術;蝴蝶擁抱;腹式呼吸等等


心理諮詢專科


疫情期間大家關注的都是病毒的相關問題以及如何防控,但其實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需要干預的問題,如果情緒一直處於特別緊張的狀態,過度關注自己的症狀,一有稍微的不是就往壞處想,長期處於這種緊張的情緒中也會出現咳嗽,發熱的症狀,但是這並沒有實際上的病變,單純的就是因為情緒過度焦慮緊張造成的,而現在全面皆緊張的狀態下,發現咳嗽的人很難不被舉報,如果又去就醫檢查,反而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所以這個時候,除了要注意平時做好適當的防控工作以外,更要注意緩解自己的心態,尤其是目前大家都不能出門,或者被限制出門,長期在家中封閉也會在精神上承受一些壓力,這個時候可以用多喝水,吃水果,適量的運動,早睡早起等方式來幫助改善情緒,如果實在煩躁,可以與遠方的朋友視頻聊天疏解一下緊張的狀態,現在正處於很關鍵的非常時期,發現自己情緒不對的,要及時的進行舒解,或者尋求專業的幫助,千萬不要積累這樣的情緒。


另外也可以找一些喜歡的比如手工做一做,或者繪畫,看書,練字,這些都能夠幫助平心靜氣,舒緩緊張的狀態,對於疫情本身的緊張,只要做好防護工作嗎,平時少出門,外出的回來注意消毒以及吸收,就不會有問題,放寬心,別緊張,因為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中也是會降低免疫力的,困難之時暫時的,相信不久就會傳來好戲消息。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總是怕閒出病來,又怕疫情流傳,一天總是原地打轉,米菜快吃完了,煤氣也用完了,房貸來了,利息來了,開不了工上不了班做不了生意,電視看的眼花,手機從不離手


山村朱哥


我們要充分相信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相信黨委、政府的周密安排,相信科學和醫學的方法;“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疫情造成的困難和損失人人都有,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就一定會戰勝困難!



人活得就是個心態


在家蹲守時間常,不習慣不舒服。看到傳染的危險,為家人負責。學會作飯作菜力求多樣,自己動手飯菜香。勤在多學,勤如歌。樂容家人,樂和諧。=0=0年=月十日一


詠渡歲月


應該關注學生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們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把他們圈在家裡無異於自殺,應該現在先把網課停止了,既然已經圈在家裡了,就當是讓孩子們多放幾天假,沒必要在此期間還給孩子們上課,現在孩子們在家聽網課聽的非常難受,老師們講的也難受,等疫情以後上學再調整教學給孩子們上課豈不是更好,現在讓孩子們在家好好玩玩。


誰是我知心


疫情期間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焦慮,不同年齡所面對的心理障礙不同,成年人焦慮自己的發展,前途,受各方面影響和壓力巨大,可能會做出非理性決定,這時不防根據自身情況冷靜理理,也許會有另一片天空給你去創造,事物兩面性的辯證觀點隨時都能應證,堅定信心很重要,時刻準備著就好!


艾利浦龍哥


疫情期間心裡健康很重要,特別是一人在外,沒有朋友親人在身邊,心裡會產生害怕,無助迷茫,你不知身邊下一秒會出現什麼情況。總之想想後怕。希望在網上開通一個平民之間的溝通平臺,進行疏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