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基本壽命都不長?

紙牌屋裡的劇本


的確,參考一下大一統王朝皇帝的壽命:唐代皇帝平均壽命為49歲,清代皇帝平均壽命為53歲,而明代皇帝平均壽命只有43歲,僅太祖、成祖、世宗年過六旬,這是為何?

一、先天體質

太祖、成祖生於戰亂之際,經歷過戰爭,身體自然要好一些,這很正常,但其他的皇帝可就沒這種待遇了。

仁宗:有足疾,且爭儲壓力較大;

憲宗:從小經歷宮中政變,活得很辛苦;

孝宗:幼時偷偷摸摸的養在宮中,營養沒法保證;

武宗:嗜酒如命;

世宗:生於南方,少年繼位,常常水土不服,有哮喘、感冒的症狀;

神宗:常年疾病纏身,經常感冒、腹疼,患溼疹,頭目眩暈,數日不止;

光宗:爭國本事件讓他活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

熹宗:父親不受待見,他也同樣,繼位前活得很辛苦。

二、亂用丹藥

明代皇帝身體欠佳,加上先人英年早逝、壽命較短的陰影,令他們憂心忡忡,同父異母兄弟的早夭也無不時刻困擾他們,加劇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留戀。他們延年益壽的慾望十分強烈,紛紛迷戀方術,吞食丹藥,以求長壽。

劇史料記載,明代皇帝服用丹藥的不在少數,連太祖都曾經服用過。成祖、仁宗、憲宗、孝宗、世宗、光宗等都有服藥的經歷 。

根據現代科學可知,服食丹藥容易引起重金屬中毒。但其毒性是日積月累,慢慢危害人體健康,並不會讓人迅速喪命。這些金石丹藥本身含有毒性,“蓋其燥烈之性為火所逼,伏而不得發。一入腸胃,如石灰投火,煙焰立熾”,容易損傷人的五臟六脾,嚴重者危及生命。

三、縱慾過度

明朝中後期皇帝早逝還與其縱慾無度有直接關聯。明中後期社會縱慾之風盛行,一些人利用丹藥作為房中助興仙藥,“藉為肆志縱慾之地”,結果“利未得而害隨之”。

而且他們極少通過剋制慾望、修煉心性、履行義務、完善德行來實現精神超脫。他們奉行實用主義哲學,認為生命既然無常,死亡隨時降臨,就應該抓住當下時光盡情享受。自我控制、清心寡慾正是虛度青春之舉,因而他們紛紛尋求其他途徑來消釋對死亡的恐懼。憲宗、武宗、世宗、神宗、穆宗、光宗、熹宗或沉溺道教,或崇奉佛教,在虛無縹緲的宗教中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同時拼命放縱慾望,及時行樂、享受人生。

明朝皇帝的壽命較短,直接也影響國家的命運,像仁宗、宣宗這樣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由於短命無法較好的管理國家,而武宗、熹宗這樣的直接導致沒有合法繼承人的問題,而先帝早死,幼主登基也會造成宦官弄權的問題,好在明代的文官體系比較健全,才沒有出現東漢、唐的外戚、宦官、藩鎮等問題出現。


黑水布衣


明朝皇帝壽命除了明太祖(71歲),明成祖(64歲),嘉靖帝(60歲),萬曆帝(58歲)這四位壽命比較長以外,其它基本上都活不過50歲。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其他皇帝壽命都不長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過度勞累

在明朝,只要不是昏君都會勤政愛民,積極處理國家大大小小各種政事,不注意身體,最終因積勞成疾而亡。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因為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很珍惜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對全國各種政事非常重視,經常批閱奏摺到凌晨2點或者3點,5點鐘後又要上早朝,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人很容易因長期睡眠不足和過度勞累,導致壽命縮短。

荒淫無度

明武宗是一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在他即位後,曾經多次微服出宮去妓院廝混,甚至還帶兵衝進老百姓家裡姦淫婦女。武宗喜歡戲弄民間女子,而後宮眾多妃子卻不感興趣,在我看來,也許是他喜歡重口味的吧。

由於縱情淫樂,導致明武宗經常精神疲憊,體力不支,每天早朝時間一拖再拖,甚至乾脆不早朝。大臣們經常在朝堂外等候多時,卻許久也不見皇帝人影,只能無奈離去。

1520年,武宗在南巡清江浦(今江蘇清江)時,在河邊垂釣,不慎落水受寒,次年病故,死時只有31歲,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子嗣。

沉迷煉丹

自明成祖大力興建道教武當山後,其後代子孫列位皇帝大多信奉道教。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都非常沉迷於道家的煉丹術。

由於煉出來的丹藥都是含有汞鉛等重金屬,人如果服用這些丹藥,會對身體造成很嚴重的傷害,甚至中毒身亡。

在明朝中後期,就有三位皇帝因服用一種叫“紅丸”的丹藥導致暴斃而亡。所以說,只要是服用丹藥的皇帝,基本上壽命都很短。更不用說所謂的長生不老,只不過是一個笑話罷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內容,如果還有別的原因,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獨立評論員


明代皇帝多短命,之前普遍的說法如下:

第一,君主集權制的極致,皇帝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每天批奏摺要批到後半夜,如此工作壓力數年如一日,確實很耗精力;

第二,皇帝大多長期服用所謂丹藥,而這些丹藥大多含有重金屬物質如硃砂、汞等,相當於長期吃著慢性毒藥;

第三,明朝崇尚文治,皇帝缺少鍛鍊,加之古代醫學水平低下,人均壽命本來就低。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明成祖之後,朱家皇帝有了當時無法治癒的家族遺傳病。

因為明代太祖活了70歲,話說人或其實古來稀,太祖之後的藩王,生育能力很強,很多也很長壽。而明代短命皇帝主要是從成祖之後才出現的,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可能問題在於成祖朱棣給皇室血脈留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之後的皇帝普遍身體不好。因為,永樂之後的皇帝生育能力普遍不高,後代經常夭折,許多後代藩王甚至只能維持一代,說明這個家族可能真的有遺傳疾病。比如永樂皇帝自己就是在出征途中突發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種心腦血管疾病。他的後代,洪熙、宣德、天順的死亡都很突然,因此猜測,當然也只能猜測了,他們都極有可能是類似於死於突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歷史地下室


明朝16位皇帝中,壽命超過50歲的,僅僅只有4位。他們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享年70歲、明成祖朱棣享年64歲、明世宗朱厚熜享年60歲、明神宗朱翊鈞享年58歲。

其餘皇帝,均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大多停留在三十餘歲,其中明熹宗朱由校,更是23歲就英年早逝了。

其實簡單而言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壽命短。不過這是在我們看來,其實在古代,人均年齡也就四十歲左右。只是隨著時代發展,三四十歲去世,已習以為常被看作是“英年早逝”了。

第二、繼位時間晚。如果他們幾歲就繼位,那在位時間肯定就要長些了。不過他們幾歲繼位,就說明皇帝死得早,如此一來,說明皇帝在位時間還是不長。

第三、皇帝不愛惜身體。明朝皇帝大多都有自己的愛好,其實這樣勞逸結合,是有利於身體的。奈何他們有的堅信自己身體太好,有的想擁有更強健的身體,結果卻適得其反,傷害了身體而不自知。

第四、皇帝被害死。明孝宗要收商稅結果動了士紳利益。最後被內宦和大臣活活害死。


中世紀二電影


並不是明朝皇帝基本壽命都不長,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是如此,歷史之中長壽皇帝也只有區區數人而已。

自秦始皇滅六國自稱皇帝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大約一共559位,死後被追封皇帝有73位,當然這個數據把不是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也算入其中,可是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區區44個寒暑。

明朝皇帝相對而言在歷史上的壽命要低於其他王朝的皇帝,其中只有朱元璋和朱棣超過了花甲之齡,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低於歷史帝王的平均壽命,個人認為明朝皇帝壽命短有幾個原因造成的。

其一,我們縱觀明朝皇帝會發現一個現象,朱元璋和朱棣之後的皇帝壽命都比較低,而其他藩王卻有長壽之人,顯然我們可以感覺的到明朝皇帝自朱棣之後應該遺傳了一些病症,致使直系後代身體質量不佳,造成了壽命都不長久的現象。

其二,明朝在朱棣之後的皇帝壓力比其他王朝要大的多,雖然朱棣之後的明朝也是一片繁榮昌盛之象,可是明朝內部讓明朝皇帝頗感壓力,那就是幾大集團的爭鬥。明朝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沒有皇權與相權之爭,可是明朝卻組建了內閣制度,內閣其實與丞相無異,文官集團開始壓制皇權,皇權採用宦官平衡文官集團。如此之下明朝皇帝可以說壓力非常大,一邊要治理朝政管理萬民,一邊又要平和文官和宦官甚至錦衣衛三方勢力,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一個正常人時刻保守壓力肯定精神及其緊張,如此之下很難有比較長久的壽命。

其三,明朝的開明化同樣也是明朝皇帝壽命不長的原因,明朝相對其他王朝來說言論比較自由,明朝大小官員都以死諫為榮,甚至到了以死諫達到流芳百世的地步。明朝皇帝稍微犯了一些過錯都要被臣子大書特書,其中著名的海瑞罵嘉靖可見明朝臣子的膽量,可是這件事的結果卻是海瑞倍受誇獎。我們從中也可以知道一個信息,就是明朝皇帝都害怕做錯事情遭到臣子死諫,臣子進諫可以說直接讓皇帝在後世留下了詬病,明朝皇帝甚至可以說到了懼怕臣下的地步,生活在如此的壞境之中明朝皇帝也很難長壽下去吧。

其四,歷代帝王雖然壽命不長但他們都信奉丹藥可以延年益壽,古代丹藥的成分都以丹砂為主,這些丹砂含有汞、碳、錫、鉛、銅、金、銀等等,更含有氧化物,硝酸鹽,硫酸鹽,碳酸鹽,合金,混合土質這些對人身體有害的成分,長期食用這些皇帝的身體肯定會出現中毒的現象,久而久之也就影響到了皇帝的壽命。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明朝皇帝都比較勤政,他們批閱奏章經常到後半夜,早上又要上早朝,可以說古代皇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活,他們的工作更加勤苦,長期勞累也是他們壽命不長的原因。

再則就是沉迷酒色,雖然明朝皇帝沉迷酒色的很少,可其他朝代的帝王大多都是沉醉於溫柔鄉之中,長期如此下去其壽命肯定不會長久下去。

通過以上我們除了可以知道古代皇帝壽命不長的原因之外,我們更能知道一個人想要長壽首先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不要讓自己太過辛苦,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習慣並經常鍛鍊身體才是長壽之道。


豫北老崔


大牛來看,

當一個有點責任心的皇帝要操心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如閒散王爺,啥都不用幹,金銀珠寶美女都不缺,你說誰更加幸福?皇帝老兒是蠻辛苦的。天災人禍、亂臣賊子哪一個都是麻煩的要死,除此以外還有:

第一,明朝的制度問題。明朝的皇帝大都比較勤勉,他們每天處理朝政事物要到半夜2點到4點左右,早上5點就開始早朝。

第二,就是明朝的皇帝很多都有煉丹的嗜好。可想而知,那些煉製出來所謂的丹藥,其實都是一些重金屬,基本上相當於毒藥,對身體的傷害很大

第三,那就是推測明成祖朱棣可能有遺傳病,導致永樂一脈的壽命普遍較短,而且永樂一脈的生育能力也比不上正常人。



大牛聊


如果按照我們現代人的壽命來說,古代沒有幾個人是長命的。當然我們現代醫療條件,生活條件相比古代來說都太好了,所以是沒法比的。

其實壽命的長短和醫療水平的高低是最具相關的。就說現在的醫療條件,基本上很少看見有夭折的人了,但是在古代別說老百姓了,就是皇帝的子女夭折的都太多了,皇室的人基本上每天24小時都有太醫照看的,夭折率都是非常高的,就說康熙,這個還是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了,醫療水平也是有所發展了,康熙一共35個兒子,夭折了11個。更別說一般老百姓沒有錢看大夫的了。

再說明朝的皇帝,如果我們按照古代平均壽命的話,明朝的皇帝真的不算短命的,朱元璋71歲,朱允炆26歲,朱棣65死,朱高熾48歲,朱瞻基38歲,朱祁鎮38歲,朱祁鈺30歲,朱見深41歲,朱祐樘36歲,朱厚照31歲,朱厚熜60歲,朱載垕36歲,朱翊鈞58歲,朱常洛39歲,朱由校23歲,朱由檢35歲。朱允炆和朱由檢就不說了因為都是沒有善終的。<strong>

在明朝平均壽命也只有30歲,可以看看明朝的這些皇帝其實都還算是比較正常的。其實明朝的皇帝的壽命和之前的相比壽命還算可以的,比如說東漢時期,有很多皇帝都是隻有幾歲就夭折了。

當然明朝的皇帝奇葩還是很多的,也是可能導致了壽命相對來說有點短吧,比如說朱常洛為了寵信女人吃藥吃死了。朱厚照就是喜歡喝酒,玩,最後死的時候都在自己修建的豹房裡面。也可能是喝酒太多了。朱由校呢,就是因為掉下水吃了一種仙藥給毒死了。朱祁鈺因為自己的哥哥又把皇位奪回去了,把他軟禁起來了,不久就死了,具體怎麼死的也是不得而知了。

所以說可以看到明朝皇帝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因為沒有善終,但是也還是基本上有三四十歲,就是這樣的年齡在古代來說都還算是比較長壽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朱棣,朱高熾及朱瞻基爺及子及孫三人長得像,都是肥頭大耳,大腹便便的體型。從醫學角度來看,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遺傳基因不好,因此這一支的子孫都是短命。而媳婦們卻是長壽的多。


lizhang92698696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這些皇帝中大多數都壽命很短,且子嗣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明朝皇帝為什麼都短命

  第一,明朝的制度,明朝的皇帝,只要不是昏庸的,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朱元璋,這哥們做皇帝的時候每天批奏摺要批到2-4點。然後按現在的時間算5點鐘就要開始準備早朝,如此工作壓力不死人就假了,這也是朱元璋自己弄的,過度的君主集權了。

  第二,明朝的皇帝大多想長壽長期服用所謂丹藥,而這些丹藥是什麼不用多說吧。

  明朝皇帝身體素質普遍不好,可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歲,就嘆息“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體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體都不好,所以導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體更是差到極點。

  奇怪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太祖系統的藩王卻大多很長壽。出自太祖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並非天生身體不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可能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一系子孫普遍身體不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數,就可略知一二:永樂有兩個兒子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永樂系統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後代大多夭折,許多後代也只能維持一代,說明這個家族可能真的有遺傳疾病。聯想到永樂出征途中突發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種心腦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順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為何皇帝不上朝國家照樣運轉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長茹太素給朱元璋打了一份報告,長達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讓秘書王敏念給他聽,都念到6300多字了,還不知道要說啥。

  朱皇帝實在受不了,當場找人把茹部長狠揍了一頓。

  第二天又讓王秘書接著念,從第16500字到結尾,茹太素提了5條工作建議,這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採納了其中4條。

  事後朱元璋苦笑說:“當大臣不容易,當皇帝又容易嗎?我需要的是接地氣、解難題的意見建議,可明明500字就能說清楚,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沒用的,真耽誤事。”

  一直有人對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

  對下屬一不合意就動手,作風確實簡單粗暴,但瞭解背景後,對事情的理解會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新政權面臨大量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內外形勢都很嚴峻。

  戰後社會經濟凋敝,土地不均,農業基礎設施闕如;饑民遍野,人口數量下降;各業不興,社會無法正常運轉;矛盾尖銳,官民衝突時有發生。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企圖捲土重來;蒙古韃靼、瓦剌各部日漸強大,虎視眈眈。

  特別是進城之後,明政權中許多官員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各派人馬爭權奪利,貪賄成風。中央政府權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風虛頭巴腦,政權在文牘中空轉。

  總之此時朱家王朝基礎不牢,隨時可能夭折。

  朱元璋憂心如焚,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頓和改革。

  就在狠打茹太素這年,朱元璋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置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設“三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構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統治架構。

  他借鑑漢初經驗,實行輕稅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各種措施,創新惠農利民政策以收攏人心。

  在打擊貪腐方面,朱元璋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賣力,其手段之殘酷可謂空前絕後,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權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會承認。

  朱元璋大力整頓官吏作風,在改善文風、提高效率上動了不少腦筋。

  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後,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書規範,“頒示中外,使言者陳得失,無繁文”。

  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現存朱元璋的許多重要指示,乾脆就是口語,鄉下老太太都能聽得懂記得住,這在歷代皇帝中極少見。

  制度加榜樣,不著邊際、不負責任的議事方式逐漸改變,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較簡練有骨,行政效率較高。

  明後期有兩個懶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權竟照常運轉,不能說與此無關。

  史家認為,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200多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所謂“清承明制”。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史鑑鑿鑿。

  試想,當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員隊伍混日子、玩虛的,把時間年復一年耗在文字遊戲中,不要說成就偉業,就是當個“維持會長”都很難:以當時的形勢,朱氏很可能像後來的李自成一樣曇花一現。

  所以,茹太素這樣沒有使命感、緊迫感的官員,遇到有抱負、真幹事的朱皇帝,不捱揍才怪!






海納百川智識分子


古代因為醫療條件和衛生條件的限制,人的平均壽命本來就不長,所以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一說。再加上明朝皇帝信道教的比較多,為了長生不老絞盡腦汁地燒丹鍊汞,煉出來的丹藥重金屬含量爆表,這玩意吃多了必然導致慢性中毒。所謂“不作不死”,於是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