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以某姓氏開頭,但村子裡該姓卻很少是怎麼回事?

剛發現


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提問者是一個有心人,平常喜歡發現問題並專研問題,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村莊名字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某個在歷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或者有著特殊地位的人物。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生活在這個村莊的人的姓氏就幾乎和村莊名字沒有瓜葛了。

就比如我生長的村子,名字叫蔣村,雜一聽,似乎村子裡應該有許多姓蔣的人。其實不然,村子裡陳姓、李姓是大姓,張姓、王姓、牛姓、許姓、楊姓也都夾雜有,卻唯獨沒有蔣姓。我曾就這個問題諮詢過村裡的老人,他們給予我的答案是村子裡埋著一位姓蔣的皇后,至於年代就無從考證了,她在隨皇上出宮走到我村的時候偶然寒疾,薨逝後就埋在了我們村子附近。這位皇后姓蔣,所以我們村子也就叫蔣村了,至今村裡還有個老地名叫娘娘墓,我想這不會是空穴來風,肯定是有一定依據的。

離我村不遠還有一個叫屈冢村的,這個村子也是沒有一個姓屈的。文獻記載,隋末唐初大將軍屈突通死後就葬在他們村,所以他們村就叫屈冢村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這就與人口的發展有關了。中國歷史上因為戰爭、乾旱、洪澇、瘟疫、新王朝的建立而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徙數不勝數。所以一個村子姓氏的人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最有名的就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出發的人口大遷徙。加上人口增長的速度不同,也會導致村子裡姓氏人口的多少與村名不符。

你比如說一個村子原本姓張的人口多,叫張莊;但經過人口遷徙和增長速度的不同,李姓、楊姓等趕超了張姓,張姓成為小戶,但這並不影響村名的固定。

我們這裡就有個村叫肖莊,但村子裡趙姓增長迅速,肖姓衰落沒剩幾乎,但至今仍然叫肖莊。這是經過幾百年約定俗成的村名,誰又會輕易改動呢?

三:就是村裡人丁不旺的姓氏出了個大人物,村名也可能以他的姓氏命名。

咱們喜歡看四大名著,裡面有很多村名。你比如高老莊、祝家莊等等,姓高的和姓祝的就一定多麼?那也未必。因為高員外是大地主,祝家有錢有權,所以村名就以他們的姓氏為準了。

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你仔細研究一下古代的著作和今人有關近代史的講述就會發現我所言非虛。

其它原因肯定也有,因為時間問題我就不在此囉嗦了,大家可以在評論區互相交流自己的村子的名字由來,看看究竟有哪些可能性。

謝謝您的閱讀!




負山而行的愚公


我們村子附近就有一個村子叫張家村的,因為我有個姑姑正好嫁到那個村子,姑父也正好姓張,所以我小時候就一直以為他們那個村莊的人都是張姓。

直到我上了高中,因為我們那只有一所高中,整個鄉的孩子考上高中的都會在那裡讀書。其中班上有個姓李的同學,因為我們有喜歡打藍球的愛好,關係就比較好,交流中才知道他是和我姑父是一個村的呢!那時就好奇問他,你們那村子不是叫張家村嗎,怎麼還會有姓李的,他哈哈大笑說,我們村不僅有姓李的,還有姓陳,姓羅,姓秦的好幾個姓呢!那時候就感到特別的莫名。

請教的一下這位痛學怎麼回事,他說,之前大概還是明代初期時他們村子確實只有姓張的一個姓,然後明代不久就漸漸的又喬遷幾個姓到他們村子了,他說他們這個李姓家族就是明代時期遷入那個村子的,那時候聽說姓張的人也是最多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漸漸的姓張的人也不是最多了,同學說,有些是因為發展好好,就搬到城裡面了,有些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大饑荒,也少了不少人。自己也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明代時有過一次名族大融合,就是很多北方的人遷到南方。


一點空


我的發小六斤一家出走,讓我意識到一種怪異的氛圍。

六斤他們村莊就是這種情況。

這個村莊叫楊家灣,大概三五十戶人家,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楊家灣和我們村都在一條山谷裡,隔河相望,對面山腳飄來的炊煙,彷彿能聞到飯菜香味。兩個村聯繫比較緊密。楊家灣比我們村小,生產隊編在我們村大隊下面,作為第五小隊。學齡兒童也在我們村小學上學,所以大家比較熟悉。加上有幾個通婚的,兩個村莊親眷相連,親密無間,好似一個村莊。

我和六斤很要好。有次他跟他爸爸來我們村碾米,我正在用力提裝滿穀糠的籃子,差點摔倒。六斤主動提議幫我抬回家,他走的時候,我給了他一個紅心番薯。後來上學我們在同一個班,經常一起玩。

有一天放學,每個小隊的學生排著隊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歡快地蹦蹦跳跳回家。我回到家時,發現六斤在我家屋外,撫弄著泛黃的軍綠色書包,不安地走來走去。

我笑著問:“六斤,你幹嘛啊?”

六斤一臉黯淡:“下個星期我不上學了。”

我心裡一緊:“為什麼呀?好好的。”

六斤咬咬牙:“我要去其它地方了。”

我問:“這又是為什麼呀?”

六斤帶著哭腔:“我也不知道。”

我緊緊拉住六斤:“那什麼時候回來?”

六斤嘆口氣:“明年吧。我爸說交公糧的時候還要回來。”

後來,有天晚上我問我爸:“六斤家為什麼要走?”

我爸說:“六斤家不是楊家灣的人。”

我不禁詫異:“六斤不是姓楊的嗎?”

我爸:“是的。可是楊家灣大多數姓鄧,六斤家是他爸倒插門過來的。”

我好奇:“可是楊家灣為什麼不姓楊呢?”

我爸壓低聲音說:“以前是姓楊,據說是姓鄧的霸佔了那個村,姓楊的就走了。”

我腦子轉不過來:“六斤家就是以前被趕走的嗎?”

我爸說:“不是。六斤家是上鄉楊家衝的,家裡兄弟多,加上窮,就倒插門過來。”

我蹙緊眉:“那他們為什麼要走啊?”

我爸摸了摸我的頭:“因為他家分不到田地,只好回到原籍。”

我不解:“我們怎麼能分到田地呢?”

我爸說:“我們是本地人,當然能分到。楊家灣不把六斤家當成本地人,分地受排擠。”

我攥緊拳頭:“他們欺負人。”

我爸拍拍我:“睡覺去吧。”

過了很多年,有一次我從外地回來,在橋頭碰到六斤,差點認不出來。六斤頭髮蓬亂,穿著深色肥大的西裝,嘴角叼一根菸,後面跟著一個女人,衣服紅豔。六斤先認出我,低聲喚我的名字。我很高興,拍打著他的西裝,只會說著“六斤,你好呀”。六斤說,他婆娘是楊家灣的,現在他也在楊家灣落戶。六斤揚起手,有空去找我玩。我答應著,好啊。

可是,再也沒見到六斤了。聽說他在上海打工,兒子出息了,大學畢業留在上海工作。





譚紹益


我們村是行政村叫前殷堂村,很明顯緊鄰我們村北面叫後殷堂村。兩村之間是我們村委的小學校,我家就在學校西南角。學校以前是一個奶奶廟大概是這個名字。後來就在廟的原址上建立了小學校。很早以前這裡就沒有殷姓村民了,有老人講我們楊姓來到此村後本來就不多的殷姓村民搬遷到了村南三里處一個村莊了,說是殷楊不能在一起,這個估計只是玩笑吧。據老人講我們楊姓是在清朝嘉慶年間逃荒來到此村的,來時我們村楊姓始祖只有一家四口人,他有兩個兒子,後來子孫比較多,現在人口占比我們村80%吧。來時我們村趙姓是老戶人家,我們吃他們家井裡的水,長期用別人的井水總要看別人的顏色吧,後來子孫多了就自己挖了一個井,這個井還在,就是農村那種老土井。幾百年過去了,從逃荒一家四口人,到此村定居,開始給地主種地,到現在幾百人很多故事的,很不容易。我們村楊姓和周邊的三縣寧陵,太康,民權楊姓是兄弟五個,當年其中一個弟兄送人了,時間太久遠了,家譜沒有這一支人的信息。有的說在安徽省境內。現在村莊人也越來越少了,好多在縣城工作的,有的在省外工作的他們的子孫便不會回到農村了。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過!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我是個戀舊的人,時常想起童年在農村的一點一滴,往事歷歷在目,那失去的歲月,在歲月中消逝的鄉親都已變成了懷念!冬季的麥田裡墳冢格外醒目,有祖墳有近幾十年去世的鄉親,在世時的音容相貌一個個浮現在眼前,說不出是什麼感覺,是悲涼還是親切感?[流淚]父母在人尚有去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祝我的鄉親們身體健康![祈禱]


憶北湖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下,我們村就是江西中部的小堡—儲家堡,以“儲“為姓的村落,一個百家姓中都找不到的姓氏。

目前我們儲家堡大概有100來戶,但是儲姓估計就20戶不到,其他都是外姓,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可以從下面3個方面來說明:

1、 入贅,也就上門女婿,聽我爺爺講,最早儲家堡是一家儲姓四兄弟從外逃難到此落地為戶的,後面慢慢開枝散葉成為村堡的,後來有幾脈只有單傳且是女兒的,像我爺爺有一個的堂妹,單傳女,父母就招上門女婿,想著有家產好傳宗接代的,本來生的小孩按照傳統都應跟母姓儲的,但是實事卻相反,招上門女婿的,後代全都改父姓了,有可能是新中國成立,破四舊,也有可能上門女婿當家後,把小孩的姓改過來了,反正儲家堡開始多了張、胡、劉等一些外姓。

2、

1、 浙江移民,50年代鬧饑荒,一部分浙江移民到江西開墾種地,那時江西地多,農業發達,另外當時江西為了發展農業,好多地方需要修水庫,也有一部分浙江老百姓移民過來,政府安排了部分浙江移民到我們村,這樣儲家堡又多了一些外姓住戶。

3、 知識青年下放農村,文化大命期間,全國各大城市知識青年相應黨的號召,紛紛下放到各地農村建設新社會,我們村也接受了部分知識青年,然後在農村安家落戶,後來沒有再返回城市的,這樣儲家堡又多了一些外姓住戶。

總得來說主要是這三部分外來住戶造成我們村堡得以擴大很多,但是外姓住戶也更多,就顯得儲姓農戶就更少了,但是村名就一直保留儲家堡。

各位看客對村裡外來戶的來源還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一起交流下?


奔跑在光前面的玄武


我生活在皖北農村,村名鄭楊樓。顧名思義,村裡姓鄭和姓楊的是村裡的大戶。村子被一條溝分開,東面是楊樓,西面是鄭樓。我家姓朱,在村子裡是小戶,我家能落戶到這個村還要往前追溯七八十年吧,我爺爺的父親(我們老家稱老老爺)倒插門入的鄭家,所以才落戶到這裡。據奶奶說,因為老老爺是的手藝人,會造槍(應該就是打獵防賊用的土槍),那時候兵患匪患的,能造槍顯然受重視,加上會做生意,解放前家族也置了不少土地,還開了自行車行,現在看來也算有點牛逼吧。所以雖然我們在村裡小門小戶,受祖上蔭德,倒也不受欺負。

溝西的鄭樓,目前仍是村中的絕對大姓,至少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溝東的楊樓卻是張姓的天下,姓楊的人丁越來越萎靡。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早幾十年前,東村幾乎都是姓楊的,後來楊樓來了一家姓單(shan)的。這個單姓,如果是放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個少見的姓氏,但是在我們皖北,這個姓就不那麼友好了。因為我們老家“閹”這個字讀作shan,就是農村給公羊去除睪丸的過程成為shan羊。自從東村來了這家姓單的,姓楊的越來越少,現在已經被姓張的超過了。不過姓單的倒也沒多,還是那麼幾家。

雖然聽起來有點扯,但是這事卻不是我杜撰的。當然楊姓人丁不旺和姓單的有沒有關係,這隻有天知道了😊[捂臉]


漫兮若兮


我們村以前聽隔壁奶奶叫村子比較偏的一帶叫石家村。我就問我媽,我媽說她聽說以前我們村其實是三個村。最裡面,比較偏是石家村,中間是宋家村,外面是吳家村。以前結婚的時候,吳家的人都不讓新娘過他們的地盤,都是從村外繞著走。現在我們村宋吳還是大姓。姓石的就不多,只有幾家。


莫莫29021278


不少村名是以最早入駐的兩個大姓家族而起名:我們是山西省萬榮縣賈村鄉楊郭村,一聽就知道是楊:郭兩姓,到現在郭姓一人沒有,楊姓有十多戶。我村現有千戶人家,四千餘人,王姓八百多戶。王姓從陝西黑子溝遷來,人丁旺盛,幾百年就發展到四千人,(祖先遷過兩兄弟,一叫王原,另一叫王正)遷居臨猗縣臨晉鎮,我去過那裡訪問過,只畄下一戶。我們村只要到陝西黑子溝包果圓,辦事,或路過,一說起揚郭王家,熱情招待。畄吃畄住。

關於楊家和郭家時代,郭家人丁興旺,但都是勞動者,楊家人經商人少錢多,常受郭家欺負,餘是揚爭花了銀子,請了啦嘛師在郭家後邊挖了一個大坑,大約五畝左右,深丈餘,在挖的過程中冒出了血,所以叫血池。(這塊地是我的責任田,現已埋平四周都住上人家,唯血池是草地)血池挖好後,郭家逐步滅亡,至今沒有家人姓郭,因楊家缺德,也逐漸減少,所以只有十幾戶揚家了。


王明智18


一般這種情況是這個姓來的早。我村本來是小吳莊,以前姓吳的多,後來逐漸敗落,至今只剩下一戶。其他的的全姓周,後來改為周圩子。

還有不遠處有個閻橋,早已沒有了橋(據說當年被日本炸了),也沒了姓閻的人了。

我們村有塊地叫解崗,據老人說,那兒以前有個莊叫解崗,後來人都死絕了。

還有一個更搞笑了。我鄰居一婦女姓郝(郝,我們這念喝,第三聲),孃家在米莊。據她說,姓米的已經沒人了,只有姓郝,劉的最多,還有少數其他姓。她還說,只所以姓米的沒人了,是因為米被姓郝(喝)的給喝了,姓劉(留)的就留下了。有個姓柳了,也改成姓劉了。😁


光185080248


我的村莊叫老鴰窩,可笑不可笑[大笑],一家姓老都沒有。傳說元朝末年,紅巾軍領袖劉福通和白蓮教一起抗擊元軍(元韃虜),率領大軍走到一片槐樹林,在林中安營紮寨,樹林老鴰到處亂飛,老鴰的世界,從那個時候,就叫老鴰窩了。老鴰窩村西頭隔一條溝,有個小村莊,當兵的起名叫單(dan)溝。村裡面沒有一家姓單的,村南面有一個村,豬莊,原來餵豬🐷特別多,原來都是姓朱,再後來,來了一家姓任(人)的。人和豬範刻,水火不容,這家姓任的一下子生了八個兒子,就現在朱莊大部分都是姓任的,所以說,某村姓氏開頭,村裡人,不一定有該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