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難關,中小企業可以號召員工自願降薪嗎?

今天是2.10號,週一,很多公司計劃復工的日子。

你去公司上班了嗎?

我指的不是在家辦公。

從我收集和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能按時復工的企業是極少數。多數企業的狀態是:

a.沒有采購到足夠的口罩無法提交復工申請;

b.提了復工申請還沒批准;

c.員工回不來或者回來了要隔離14天;

d.當地政府要求錯峰復工或鼓勵延期復工;

面對難關,中小企業可以號召員工自願降薪嗎?

有個企業復工,當地政府問,你們口罩準備的夠嗎?

企業說有,我們準備了一萬多。

然後被徵用了,繼續延遲復工。

2月7日,鍾南山表示,目前情況不能完全證明拐點到來。

如果拐點長期不出現,企業長期不復工,後果不堪設想。

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凸顯:

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衝擊最大,以電影+餐飲零售+旅遊為例,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

生產和營業停擺,收入和現金流中斷,但是房租、工資、利息等費用剛性支付,企業將蒙受巨大損失;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將面臨破產倒閉的困境。

大家都看過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說的:我們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3個月。

2月6日,知名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發佈公開信,北京校區停止招生,員工全部遣散。

2月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發佈公開信,與全部200多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有30%員工不同意這個方案,公司將進行破產清算。

現在曝光的是有一定規模或知名度的企業,還有無數的中小企業在苦苦掙扎。

面對困境,國家多個部委和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幫扶政策,在稅收、金融、房租等方面進行支持。

面對難關,中小企業可以號召員工自願降薪嗎?

但幫扶政策再多,也是外在力量,走出困境,關鍵還是靠自己。

該如何號召員工與企業共患難?

昨天,老鄉雞的董事長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他說道:

疫情爆發後,老鄉雞第一時間關停了武漢的100多家門店,並每天都會無償給當地醫院送去1000份盒飯。

疫情的確會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但他並未要求員工與企業共同承擔損失。

視頻最後,他親手撕毀了員工寫下的自願疫情期間不收工資的聯名信,表示無論是賣房賣車,都不會讓這些親人一樣的員工沒有工資,吃不上飯。

老鄉雞董事長這次的視頻可謂圈粉無數,為今後省下了鉅額的廣告費,起碼我和很多朋友看完後都想去嚐嚐老鄉雞,雖然我們所在的城市還沒有門店。

前兩天有朋友發給我一家公司號召員工自願降薪的公開信:

面對難關,中小企業可以號召員工自願降薪嗎?

這家公司也是餐飲行業的,此次疫情的重災區,但與老鄉雞董事長的視頻相比,高下立判。

我不是說不能提降薪。

事實上,之前我在文中就寫過,延期復工期間,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工資方案:


面對難關,中小企業可以號召員工自願降薪嗎?

餐飲行業作為重災區,本身現金流就緊張且短期內難恢復,選擇第三種方案與員工協商延遲復工期間的工資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不認同這樣的操作方式。

1.公司的運營情況如何?現金流能支撐多久?

想要讓員工與企業共患難,起碼應該告知企業的運營情況吧?

2.自願降薪20%是無差別的嗎?高管降薪多少?

管理層要起到表率作用吧?

畢竟,員工的工資和高管不能比。

3.自願降薪的員工後期會得到什麼補償?

願意犧牲個人利益與企業共患難的員工,會有什麼回報呢?

不能指望員工做雷鋒,不要讓善良的人吃虧。

另外,不要拿西貝舉例,員工肯定會說:

西貝要求員工自願降薪了嗎?

我們的工資福利能跟西貝比嗎?

所以,想要號召員工與企業共患難,關鍵在於真誠、公開透明和率先垂範。

1.告知員工,企業現在的真實經營情況和麵對的困境;

2.面對困境,老闆和管理層做了哪些努力;

3.管理層帶頭降薪,並承諾難關過後給員工哪些回報;

當然,說了這麼多,其實有一點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現在已經無法改變。

那就是,企業(或者說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信任關係。

企業說白了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做事。

既然是一群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同樣符合情感賬戶原理。

每次爭吵、冷漠和試圖改變都是在消耗;

每次溝通,包容和付出都是在存入;

情感賬戶沒法量化,額度又因人而異;

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透支過度,就銷戶了;

危難時刻,員工對公司的態度,便是平常公司對員工態度的反射。

到了共患難的時候,就能看出來每個老闆掛在嘴邊的文化和管理到底做得怎麼樣了。

好的公司,就像老鄉雞,可能無需多言, 就有員工願意考慮公司的難處疫情期間不拿工資;

還有些公司,可能老闆說破嘴皮子,員工也還是不願意,還要求該有的工資一分錢不能少。

不要怪員工自私、格局不高或沒有經營者思維,想想自己平時是怎麼對待員工的,自己和員工之間情感賬戶是不是已經透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