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20多年前,還記得1998年的那場暴雨嗎?還記得那個眼含淚花的將軍嗎?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1998年的那場洪水,給中國人留下了刻苦銘心的記憶。長江、松花江、珠江、嫩江等洪峰接踵而來,武漢、荊州、九江等地紛紛告急,人民子弟兵在黨的指揮下,迅速投入抗洪戰鬥。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在抗洪結束後,一張新聞照片,戳中了人們的淚點,照片的主角是董萬瑞將軍,原南京軍區副司令,1998年長江抗洪期間,他是南京軍區駐九江抗洪前線總指揮,在完成抗洪任務後,將軍在車站送別抗洪將士,淚灑站臺。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8月7日下午1點左右,長江九江段突然決堤30米左右,洪水向九江奔湧而去,九江危在旦夕。九江決口的消息,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此危難之際,誰能扛起重擔?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時年57歲的董萬瑞中將臨危受命,接到命令的董萬瑞絲毫不敢懈怠,帶領三萬人民子弟兵就趕往了九江抗洪現場,沒有當過兵的人,很難理解軍人的那種使命感,他與戰士們一塊兒簽下了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狀,當時的那種豪情萬丈讓人每當想起都會溼潤眼眶,人這一輩子,哪怕只做一件讓自己每次想起都會感到自豪的事就足夠了。

我們很難想象,已經年近花甲的將軍和戰士們一起,連續五天五夜沒有睡覺,只吃了一個包子和一碗麵條。這麼長時間不休息,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可能扛不住,而且身為指揮員,在這種高度神經緊張的情況下,能夠堅持這麼久。如果有人問什麼?那麼答案只有四個“我是軍人”。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董萬瑞將軍的兒子董三榕少尉也在抗洪隊伍中,是尖刀排排長,兩人被譽為抗洪“父子兵”。雖然兩個人在一個“陣地”上,兩人卻很少相見,中將父親還是在龍開河工地和陪同總政治部于永波主任看望抗洪官兵時,才見到又黑又瘦的兒子。

見到兒子,兩人並沒有多交流,將軍只說了一句:“看看你的手,你還沒有我黑。”董三榕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實在連隊裡,董三榕已經是最黑的人了,他被戰士們稱為“酋長”。

有人說,董萬瑞將軍不心疼兒子,卻十分關心基層戰士。他不止一次的輩戰士們捨生忘死堵決口的事蹟感動的落淚,總是讓記者不要老跟著自己,要多寫寫奮戰在一線的官兵們。他說:“要我講官兵中有多少英雄,我說不清。但我可以說,他們中每一個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淚下的故事……”

和平年代,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正是對部隊戰鬥力和凝聚力的直接檢驗。1998年的洪水,百年不遇,軍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奔赴抗洪一線。

在九江決口處,戰旗飄揚,兩千官兵組成一道道傳送鏈,將堵水用的石料、糧包向激流中拋去,奮戰在決口上游的官兵,連夜奮戰,他們藉助月光和探照燈光,同時從江堤和煤船兩邊拋投砂石袋和糧包,可是,湍急的水流轉眼將沙袋、糧包衝的無影無蹤。

鋼管運來了,將士們把鋼管絞成柵欄,一排排地打入江底,然後飛速地拋塊石、袋裝碎石、鋼筋籠塊石和一袋袋的稻穀、蠶豆。石料流失被遏制了,堵水效果明顯。部隊官兵連續奮戰,一個個疲憊不堪,不少人中暑、脫水。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20多年過去了,當我們看到將軍的這張照片,不禁猜測,滿眼淚花的將軍在想什麼?

或許他在想,自己的士兵不顧生死的跳入洪峰中,扛沙袋的肩膀都脫了幾層皮,累得不行了躺在地上睡一會,餓了用礦泉水方便麵充飢,憑什麼啊,自己的士兵不是娘生爹養的嗎,他們沒有朋友,沒有愛人嗎?但是憑什麼,憑什麼,他們不能在家照顧自己的父母,不能和愛人孩子在一起,不能和朋友聚會,而僅僅一個軍人的身份,一身軍裝就能讓他們出生入死!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是對基層官兵的愛和不捨!

鐵血將軍董萬瑞,那一張從不表露喜怒的臉啊!此刻卻因普通戰士的告別而動容!那一雙極少流淚的眼啊!此刻卻因戰士的忠誠而閃動著淚花!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2017年2月,董老將軍去世的消息傳來,如同當年的那張照片一樣,再度引爆了無數國人的淚點。

“2000人葬身於虎口,當地80人村莊慘遭一天吃掉32人”這就是發生在60年前的故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毛骨悚然?這是真實發生在60年前湖南的虎災;老虎在中國歷史裡,一直是一種頗有爭議的物種,它不僅象徵著勇猛,也被人視為圖騰,例如古代的虎賁軍、虎符之類,然而,在實際裡,它也是一位兇猛血腥的動物。

用機槍掃射下的虎災

據史料記載,明清之前東南地區就時常鬧虎災,有相關人士還曾統計如下:“北魏至元末,千年歷史共計老虎傷人16數,其6處為東南,因此華南虎、華南虎,由此而來。”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而這,只是元末,在明清時代,老虎出沒更是不計繁多,因為人口增量,導致虎出叢林,明代205均次,清朝時期為309均次,隨著開發越廣,人口增加,虎災也愈演愈烈。

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的湖南,由於改革,政府為了解決群眾的衣食住行、就業問題,相繼對省內眾多荒山開墾,過度的開墾也造就野嶺減少,導致很多森林內的動物被迫棲身於群眾視野。

例如當時的野豬、山牛、老虎紛紛跑出來禍害田地莊稼、乃至於“太陽未落去,老虎撞門來”,在當時,政府還專設有持槍民兵守護,但由於村莊眾多,難免無法雨露均霑。

也就在這一年,餓虎出山了!

1952年初,餓虎相繼在湖南省份周邊村莊到處傷人,當時中南軍政委員還發出指令:“招各地森林獵戶上山圍捕大型傷人動物,凡打死一頭野豬獎勵谷一斗、打死山牛獎勵谷兩鬥。

”而老虎由於比較兇猛,需上報,如果量多,還需要派遣民兵。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就這樣,至1936年,這十年間湖南地區與餓虎槓上了,該地由於明朝、清朝時期都是虎災之地,自1952年起,當地常年受虎群危害,據當地不完全統計,10年間,湖南周邊有接近2000餘人先後葬身於虎口。

其中良田破壞、家畜損失不計其數,而這場虎災最嚴重之時,

曾一個80人村莊一天之內被老虎吃掉32人,還因此政府調遣眾多老兵前去圍剿,當場用機槍掃射死兩隻老虎,一隻為330斤,一隻為234斤。

1955年12月一名湖南獵戶騎在已經打死的老虎背上表彰留戀攝影,這個打虎英雄不是誰,而是叫陳耆芳,他29歲從師打虎,半旬還誓死虎患不消不放手中槍,為何如此,源於耒陽龍山一帶虎患過於頻繁,他家的孫子就是因此遭難,被老虎撞門吃得僅剩一隻腳掌。

蒙難後,陳耆芳與其兩子與老虎較上了,憑藉追虎經驗,在一年間獵殺老虎多大40餘隻,並在當地組織了打虎隊,當時還是由省民政廳公佈的,其後眾多獵戶慕名而來,後來還因為名氣過譽,被韶山當地政府邀請去除掉一隻300公斤的大老虎。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1958年,陳耆芳為民除害,成績卓著,還赴京出席了全國勞模大會,被授予“打虎英雄”稱號,與大會代表一起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併合影留念,也是至此,虎患得以遏制。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第一場主力對決,歷時三個月的激戰,日軍傷亡近10萬人(日軍自稱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淞滬會戰是名副其實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烈呢?從下面幾次戰鬥即可窺見一斑:

寶山保衛戰

第18軍98師292旅583團三營營長姚子青奉命堅守寶山城,率600將士與日軍血戰7晝夜,戰至9月7日凌晨,第3營官兵幾乎傷亡殆盡,姚子青帶領殘餘士兵退至東門作繼續抵抗,“他們在數量為自己數倍的日軍面前使用刺刀、匕首、木棒、石塊乃至自己的牙齒,咒罵著,廝打著,直到血肉模糊地倒下去”,姚子青最終不幸中彈犧牲,寶山縣城也在不久後淪陷。

血肉磨坊

羅店戰鬥,也被稱為“東方凡爾登”和“血肉磨坊”,中國軍隊十八軍第11師、67師、98師和七十四軍51師,與日軍第十一師團激戰一個月,白天,日軍在絕對優勢的飛機、火炮、艦炮、坦克的掩護下,將羅店炸成火海,佔領陣地,夜晚,中國軍隊發動夜襲,與敵人短兵相見,奪回陣地,羅店陣地反覆易手13次,

中國軍傷亡3萬餘人,消滅日軍1萬多人,僅第98師傷亡人數已近5000,其中各級軍官傷亡200人以上。

戰後,日本隨軍記者進入羅店,發現整個鎮子: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惟餘焦土,慘酷之狀,不忍卒睹!

新涇橋、仙師廟之戰

10月下旬,湘軍第53師在新涇橋、仙師廟一帶阻擊日軍,僅僅激戰兩天,53師就犧牲了4位營長,重傷了4位營長,士兵的傷亡可想而知。

葛家牌樓之戰

湘軍第19師57旅第113團在秦慶武團長的率領下,堅守葛家牌樓陣地,苦戰一週後,秦團官兵傷亡過半,陣地全被炮火摧毀,秦團殘存官兵爬入彈坑,固守待援。戰至10月17日中午,秦慶武團長和副團長張季麟、團副歐鑫、營長劉演競等先後戰死,全團1400名官兵,僅有三營營長鍾雄飛和11名重傷員(與日軍肉搏負傷)被轉運到後方倖存下來,其餘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松江保衛戰

1937年11月,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陸,企圖截斷上海一帶中國軍隊的退路,吳克仁受命率67軍協同43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激戰三天,僅67軍就有5位將軍犧牲,他們是:

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

67軍參謀長吳桐崗少將;

67軍107師參謀長鄧玉琢少將;

67軍107師321旅旅長朱之榮少將;

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少將。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將士30萬,陣亡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團長28人、營長44人。

國民政府11月13日發佈從上海撤退聲明有這樣一段話:“……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就是對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最好的詮釋!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清末,有這麼一群毫無文化水平和知識素養的普通老百姓,他們只是普通人,但他們大多抱著驅逐韃虜的心理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反帝的道路。也許是親人被洋人所殺,也許是看不慣洋人的橫行霸道。儘管他們可能分不清好洋人和壞洋人,但他們一腔的愛國熱情無比使人熱淚盈眶。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他們也只是普通老百姓,大可當個魯迅筆下的看客,但他們卻懷著壯志,用一身身肉軀去抵抗洋人的堅槍利炮,最後卻還慘死在同胞的刀槍下。

他們就是參與義和團反帝運動的老百姓們。歷史書上的那張義和團照片,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裡,永遠散不去……

那部影片中,一排排騎兵衝向洋人的槍炮中,一排排倒下,再倒下……卻沒一人回頭逃跑,明知是死,但仍慷慨就義…………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無比悲壯的場面?

義和團運動真實地反映了在特定國情下愛國老百姓所做的事情。

自古英雄多遺恨,然而正因為這無窮的遺恨,才令人肅然起敬,才令人感動不已。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形象,有許多令人感動不已的悲壯瞬間。這篇文章所選出的十大悲壯瞬間,雖然只是歷史江河中的一束浪花,但畢竟是被波瀾壯闊的浪潮湧起的最為耀眼的浪花。

一,張自忠壯烈殉國

張自忠作為抗日戰爭以來中國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所以將他放在了第一位,因為不僅僅是張自忠將軍一人,更是代表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為了中華民族之存亡而犧牲的抗日英烈。

張自忠將軍在日軍四面圍攻之下,身中七彈,彌留之際只說了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憑這一句話,張將軍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二,崖山一戰天下亡

亡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崖山一戰,亡的卻是天下。崖山海戰,作為宋朝與元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於華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實力上的巨大懸殊,最終的結果,就是亡了天下。以“宋末三傑”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們,卻在這一戰中,發出了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吼聲。這一仗雖然南宋軍隊慘敗,但是十萬宋朝軍民,卻在目睹了陸秀夫抱著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國後,齊齊的跳入大海。

據《宋史》記載,崖山之戰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也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

傳說,張世傑在風雨中問天求卜,若天亡大宋,則讓船沉於此海。最後,果然在風雨交加中,船沉,人死,國滅,天下亡。

三,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南宋末年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蒙元入侵中原,馬踏長江,南宋政權風雨飄搖。

文天祥本來是個文官,可是為了反對蒙元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祥興元年,即公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在元兵押送北京路上,文天祥揮筆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浩然的詩句,遂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慷慨赴難。

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四,南明英烈不北王

“寧作南鬼,不為北王”是南明英烈的真實寫照。從史可法到張蒼水,歷史告訴了人們,華夏民族不只有貪慕富貴、屈膝投降的六大漢奸,更有高風亮節、氣壯山河的民族英雄。

想來史可法、張公若投降滿清,絕對可以封王拜侯,但是,可以毀滅一個民族,卻無法讓一個民族降尊屈膝。看到一個個壯烈殉節的英雄,

實實在在的感嘆中華文明作為歷史上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確實有著所獨具的原因。

當投降滿清的南明故將劉良佐,妄圖勸降死守江陰孤城的南明守將閻應元時,得到的回答卻是“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每讀此話,不覺淚流滿面。

五,史可法揚州抗清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將。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滿清入侵中原,兵困揚州。史可法率兵抗清,督師揚州。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清軍多鐸勸降,史可法大呼:“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於是,壯烈殉國。

清軍瘋狂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清代詩人張爾藎為其撰寫楹聯曰: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十四個字言簡意賅,讓後世領略到史可法與揚州共存亡的凜然正氣、颯颯風采。

六,李定國客死異鄉

李定國,這位南明乃至中華歷史上的絕代名將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續,鞠躬盡瘁八個字來形容。滿清入侵中原,李定國率兵屢破清軍,連殺滿清四大漢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滿清敬謹親王尼堪。實在是萬曆朝以來中華對外族戰爭之從所未有的勝利。

可惜的是,他的戰功遭到了同為大西軍出身,又同為南明軍事領袖的孫可望嫉妒,最終孫可望投降了滿清,被封為王,並將南明軍的虛實盡數告訴了大漢奸洪承疇,最終李定國被迫退向緬甸。不久又傳來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的消息。

李定國,這位南明最後一根支柱終於病倒了。臨終之際,他對兒子說:“寧可死於荒野,也絕不可投降。”一代名將如此客死異鄉,不禁令人動容。

七,岳飛盡忠風波亭

岳飛勇抗金兵、保家衛國的事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然而可嘆這南宋一代名將沒有戰死在疆場,卻慘死於自家朝廷的牢獄之中。

這裡以岳飛作為悲壯英雄的代表,實際上在他的身上集中了歷代以來冤死於自家朝廷手裡的名將賢相,類似這種自毀長城的行經,人們在憤怒之餘,更多的只有唏噓嘆息。

八,夏完淳為國赴難

公元1647年,既是明永曆元年,也是清順治四年。就在九月十九日這一天,清兵如林的南京大獄中,43位抗清義士慷慨赴死,為國捐軀。

其中有一位年僅17歲少年,臨行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同時赴難的一位老人問他:“孩子,你年紀輕輕,為何就要赴死呢?”他微笑答道:“寧為袁粲死,不作禇淵生!老人家為何看不起我呢?”說罷,從容就義,為國赴難。這位少年就是史上為國捐軀年齡最輕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在清軍的大牢中,夏完淳寫下一首題為《別雲間》的五言詩:“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當後世人們看到這首詩時,誰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壯與豪邁?誰能體會出一個十七歲的短暫生命的真正含義呢?

九,石湖奉命出使日

如果說陸游只能是懷著滿腔憤恨而老死山野,那麼范成大就是用實際行動,扞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公元1170年,南宋孝宗皇帝決心廢除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恥辱性的禮儀,朝中大臣無不畏懼,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敢奉命北上。

於是,范成大挺身而出,抱著必死的決心出使金國。他在金國幾乎被害,但終於不辱使命。在出使途中,他含淚寫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首詩遂成為千古絕唱。

十,張巡盡節睢陽城

唐朝安史之亂中,張巡以數千人的兵力堅守睢陽城,與十三萬叛軍前後進行了大小四百餘戰,殺死敵將三百人,士兵十二萬人。

當時戰鬥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

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最後城破,張巡與麾下部將三十六人一起殉節,留下了大唐王朝最悲壯的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