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經濟:當下與長遠

舉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在另一條戰線上,隨著春節假期過去以及各地防護疫情的措施升級,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也開始逐漸釋放,社會各界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和積極的應對。

“金融穩則經濟穩。”人民銀行2月1日表示,投資者要秉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總結借鑑歷史經驗,避免非理性情緒對金融市場形成不必要的影響。

春節法定假期結束之後,境內股票、債券、匯率等價格指標均出現了巨大的波動,但也與春節休市期間海外市場的波動幅度相當,顯示市場走勢基本上是一致預期的體現。雖然出現了股票大跌以及債券大漲的避險行情,但在政府部門的呵護下以及投資者情的逐漸緒平復,市場流動性很快就得到恢復。尤其是人民銀行進行了1.7萬億元的逆回購投放,並且降低了逆回購利率,大大增強了金融市場的信心和流動性,主動化解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到目前為止,很多觀點將本輪疫情與2003年SARS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相提並論,並且存在衝擊相當和遠超2003年的兩種觀點。從金融市場的表現看,A股開市首日三千股跌停到隨後風險偏好的回升這種變化過程來看,目前市場傾向於認為這種影響是短期的,是一次性的。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也發佈觀點認為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得當,對中國經濟長期表現有信心。但同時投資者也要看到,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速可以說已經較當時下了兩個臺階,告別了兩位數增長階段和“保8”階段,來到了6%左右的區間,並且長期趨勢也從向上變為向下,因此,每0.1個百分點的GDP增速損失,對於實體經濟的衝擊程度都會強於2003年。

最後,再從經濟結構來看,在經歷了最近17年的城鎮化和經濟轉型,目前各個產業對人口和資源流動的依賴度上升應當遠超2003年,產業分工的細化也使得下游行業受上游行業供應的影響加大,下游行業應付款也會影響上游行業,加上在目前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展望中國經濟對此次受到的疫情衝擊的恢復程度,應當不是完全可逆的。

經濟衝擊的短期與長期視角

人民銀行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從內外部環境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多,經濟內在的韌性增強,這些都對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形成支撐。

中金公司發佈報告預計,此次“新冠”疫情在2月中旬左右新增病例可能開始下降,疫情有望進入“緩和期”;在2月底至3月初新增確診人數降至“零星”水平,疫情將進入“平臺期”。這一判斷主要參照2003年實施嚴格的隔離措施後、SARS 疫情的演變。然而,如果出現病毒變異或“二次爆發”一類的尾部風險,則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可能更大、且更持久。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回顧現代醫學史,傳染病疫情對當地經濟的影響通常只持續1-2個季度,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主要集中在2003年二季度的4-5月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應當集中在1-2月份,而且考慮到1-2月本來就是受到春節假期影響,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因此本次疫情影響的“時段”在年度總產出的佔比較小,尤其對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產等指標的影響預計會較小。

從生產法角度分拆,二季度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明顯高於一季度,梁紅認為,這裡的原因可能是許多服務消費其實是投資生產活動的“衍生需求”,而不是春節假期更能促進居民消費。再從總需求分解,1-2月貿易和投資總額佔全年比重明顯小於4-5月,尤其是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原因在於農民工大多在春節期間返鄉,假期較長,1-2 月貿易額佔全年的比重較4-5月低約兩成。

安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韋志超則估算指出,在中性偏樂觀的假設下,累計病例的拐點可能將在2月9日左右,之後的病例數將出現回落甚至是加速回落。而且,由於湖北已經處於封閉狀態,湖北省之外的疫情進展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更大;湖北省之外的經濟佔全國經濟的95%,如果省外能夠控制住,那麼經濟生產就能恢復。

不過,韋志超指出,各方也應考慮肥尾效應的可能性和應對辦法。上海市政府也表示,未來各地返工將給防範輸入性病例帶來很大的難度。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的看法則更為謹慎。他認為,從每年一季度本身來看,疫情對經濟活動的主要影響,在服務業方面將體現為需求衝擊,但是疫情對製造業的影響則不僅僅體現為需求衝擊,還將體現為供給衝擊。

徐奇淵指出,從2005年1月以來的數據看,每年春節後的3、4月是年內的出口訂單下單高峰期,兩者甚至明顯高於第三高峰的9月份聖誕節訂單,且3、4月中又以3月訂單指數的均值最高。

由此可見,3、4月份的出口訂單表現,將決定後續幾個月的出口表現。目前,外國採購商對於中國疫情高度關注。而由於前述原因,年初訂單交付時間目前尚無法確認,甚至將有一定比例發生延誤。

如果到3月工業產能的恢復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則可能對當月新訂單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後續二季度的生產活動。而且,由於工業企業固定支出不變、生產困難增加,資金鍊承壓雪上加霜。

復工難度有多大?

雖然目前抗擊疫情吸引了公眾輿論的主要注意力,出於防疫的要求,城鄉居民需要減少外出和流動,但是復工也涉及民生,而且從部分地區的封路封村、從嚴限制等措施來看,對勞動力和資源流動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會對經濟產生限產之外的影響,因此,疫情相對較輕的地區加大復工力度更顯必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彙報,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會議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為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這顯示出經濟工作仍將是2020年國家各項工作的重心,此前各界公認的發展目標仍具有約束性。

根據疫情的輕重程度區別工作重點來看,會議指出,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

由於這次病毒的傳染性較強,穩定和控制疫情應是復工的前提。會議指出,要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圍繞做好“六穩”工作,做好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

會議還指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業復產用工保障力度,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項目。

目前,各個部委已經在陸續發文要求各行各業組織復工,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例如,春節期間農村由於封路封村影響到禽畜和飼料運輸導致養殖戶受損的新聞報道引起社會關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月4日印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防疫為由違規攔截仔畜雛禽及種畜禽運輸車輛、飼料運輸車輛和畜產品運輸車輛,不得關閉屠宰場,不得封村斷路,維護畜牧業正常產銷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場供應。

但諸多“不得”再具體執行中難免被打折扣,相應的損失難以避免。

在抗擊疫情的主戰場湖北,物資是否充足是保障一線醫療隊伍和百姓防疫的關鍵。

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2月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湖北物資告急的問題,總體來看情況已經得到緩解,目前屬於“緊平衡”的狀態。物資供應正在復工復產,只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還需要一點時間。田玉龍還強調,作為醫用物資生產基地的湖北“產能恢復得非常快”。

不過在當天,還有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口罩產品因物料短缺,已停止生產,暫時無法供貨。”由此可見,復工難以開展對製造業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已經產生了影響,進而會給相應的產品生產帶來進一步的影響。

在評估和應對疫情對進出口的衝擊方面,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2月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外貿企業大多都是在正月十五以後開工出貨,這次疫情正好和春節撞在一起,很多外貿企業正在迅速恢復產能,近日蘇州等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助力。王炳南指出,世衛組織反對任何針對中國的旅行、貿易的限制措施,相信處於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的政府和市場主體,會為來自中國的商品、服務和輸華的商品提供更多的貿易便利。

從各個部委的發文情況可以看出目前物資緊缺必須保障供應的關鍵環節在哪裡。在社會庫存較低的情況下,本次疫情防控帶來的供求關係變化也給企業以及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4日以來,在政治局常委會議提出了“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要求之後,陸續有多個湖北以外的大型城市發佈了加強市區內人口流動管制的措施,農村和鄉鎮的封路措施也沒有解除的跡象。

考慮到各個地區各自掌握當地的實際情況,也會權衡風險利弊,加強管控在防疫關鍵時期估計是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距離正月十五這一傳統的復工節點越來越近,這或許會給將來複工帶來一些新的挑戰,進而反映在一些行業和宏觀數據上。

杭州市政府出臺“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十項措施,包括該市所有村莊、小區、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非涉及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場所一律關閉,並倡導每戶家庭每兩天指派1名家庭成員外出採購生活物資。南京市政府發佈了“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小區管理八條措施”,包括全面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小區內非涉及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場所一律關閉,暫停各類工程施工等。福州市各區縣發佈最新禁令,對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倡導每戶每兩天1人外出。

政策響應守護就業底線

基於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有總量和結構兩個視角,因此政策做好“六穩”的工作也需要從這兩個視角來看,並且需要更加重視底線思維,解決基本民生問題。

經濟下行趨勢疊加本次衝擊,將給就業增長帶來困難。如何在防範疫情的同時做好人民群眾的就業和生活保障,應當是2020年政府經濟工作的最大底線。

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楊業偉曾在本刊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增速與勞動力轉移指標之間存在較好的正相關性,經濟增速提升1個百分點,能夠推動每年非農就業多增加128.3萬人。同樣,GDP增速與新增農民工之間也存在非常高的正相關性,GDP增速提升1個百分點,將推動每年非農勞動力增加86.9萬人。雖然GDP與新增城鎮就業相關性略弱,但也存在明顯正相關性,GDP增速提升1個百分點,將推動城鎮新增就業提升45.2萬人。

疫情導致各類企業和個體從業者停業,大型企業抵禦風險能力較強,中小企業已經面臨困難,更微小的個體從業者更難抵禦風險。

數據顯示,城鎮就業中個體就業佔比已經從2012年15.4%提升至2018年的24.0%,這也就意味著近1/4的城鎮就業者為個體從業者。農村佔比雖然略低,但提升速度更快,從2012年7.5%的水平上升至2018年的16.4%,佔比提升1倍以上。個體從業者相當一部分在社會服務業就業,本身需求受到疫情的影響就是最大的。

根據中金公司的研究,短期停工可能會對經營槓桿或財務槓桿較高的企業、線下服務業及融資渠道有限的中小企業等帶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受隔離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包括餐飲、旅遊、交運物流、零售、地產(60 餘個城市關閉售樓處)、(線下)教育以及整體可選消費行業。1月24日至30日,全國鐵路客運量比2019年春節同期下降61.5%,公路、民航旅客同比分別下跌64.6%和48%。疫情衝擊將導致企業部門的現金流驟然收緊,信貸渠道有限的中小企業可能“脆弱性”更高。

鑑於大部分政府工作目標和方案尚未正式宣佈,包括信貸額度、增長目標、財政赤字規模等,梁紅估計,在技術層面,逆週期調節的空間更大。

在本次疫情衝擊農村人口返工以及部分農業領域生產受阻的情況下,可以預計,年內政策對農村和農業的支持將會有較大力度。2月5日,新華社受權發佈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2020年兩大重點任務是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包括一批涉農基礎設施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非洲豬瘟蔓延導致豬肉供給大降,已經產生了比較明顯的社會影響,甚至制約了其他的宏觀政策。目前從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母豬存欄數據看,生豬產能還沒有明顯恢復,雖然經濟下行會降低需求,但是供給依然是主要矛盾,而且低收入群體受到的收入端衝擊使得其對食品價格會更加敏感。疊加本次中央一號文件的發佈,2020年做好農產品供應保障工作,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農業,更是經濟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次疫情暴露出醫療資源作為公共用品的供給瓶頸,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捨己為人的擔當精神更是抗擊疫情的關鍵。如何補上公立醫療資源不足的短板,應當是在值得政府持續投入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增長的作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