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把你媽和我媽統一稱為咱媽會如何?

巫合之眾


還是分開的稱呼好,免得亂糟糟的,畢竟你媽和我媽意思不一樣了,感覺也不一樣


凡6001496


我對剛結婚那會,真沒注意和老公談到公婆的時候,要稱呼咱爸咱媽。說起我自己爸媽的時候,老公會說,咱爸咱媽如何。。。 幾次過後,我就明白了,還是說咱爸咱媽比較親切。 我小姑子剛剛結婚沒幾天,有一次,我婆婆給她打電話,問她在家幹嘛呢,跟誰在家。我小姑子說,我還有他媽在家。我婆婆一聽,馬上指責,你怎麼這樣說話,什麼他媽他媽,他媽是誰?他不是你老公嗎?他的媽媽也是你的媽媽,完全有資格給你當媽!要是你的老公談起我們,對你說你爸你媽,你聽了舒服嗎,得勁嗎?。。。。從那之後,哪怕小姑子跟我提起她婆婆,也會說。。。我要給我媽買個什麼,我跟我媽一起做飯呢。。。我跟我媽一起逛超市呢。。。 我婆婆特別好,講道理,會教育影響人。婆婆經常對小姑子說,你要對你婆婆好,你嫁人了,你將會陪伴對方父母度過很長時間,父母會對你日常生活有幫助,幫你帶孩子,父母說你幾句,也要多惦記好的,忘記不好的。夫妻恩愛,教育好孩子,家庭才能美好。


lhl影視


這樣的話肯定會更好,有利於家庭的和諧,但是前提是雙方達成共識,不能一個人咱爸咱媽的叫著,另一個人還是你爸你媽的,這樣不好的。

中華民族傳統源遠流長,中國的語言更是有時一語好幾關,我的母親是位樸實的農民,在我結婚以後,她就經常教導我說,話是開心的鑰匙🔑,交待我要孝順公婆,爸爸媽媽叫的恬靜的,直到現在,每每回家也是耳提面的交待,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對於公婆的稱呼,都是咱爸咱媽。我對象剛開始不這樣的叫,後來被我帶的,也是咱爸咱媽的喊了!


密色的陽光



豫姑娘在家鄉


我是兒媳,一直你媽,我媽這樣,沒有改變,我老公很自然的跟我一樣叫我父母,“老媽,老爸。”但我卻沒有對家婆稱呼為媽媽,叫不習慣,一進門就因一些事鬧得不愉快,住一起時間沒到一年,所以沒什麼交集,她跟我小叔,今年回去過年,她現一個人在老家,我回去也沒叫她為媽媽,就在年三十那天跟她吃了兩個飯,給了50元紅包我,我沒要,我記得第一年去他家時,給了我們夫妻兩個紅包,一個一百,一個五十元,有一天吵架,把這事說出來了,所以我不會要她任何東西。年三十,我從孃家帶了菜去的。感覺特丟臉,父母怕我沒得吃吧,非要我帶菜去。結婚後我都在外面過年,今年因為家婆一個人在家才回去的。


沉默158190154


婆媳關係,千古難題,個人覺得還是分開稱呼好一點第一方便區分,第二也給自己留點後路,畢竟婆媳關係,漫漫長路,中間發生什麼事情誰也無法提前預料,為了以後自己心裡不膈應,也為了彼此不翻舊賬,一開始就分開吧。


沫JIAN180521


我們中文博大精深,不止含義不同,還帶語音功效。

“叫我媽/你媽來吃飯。”很明顯代表的是個人的意思。情感上也比較生分。

“叫咱媽來吃飯。”代表是兩個家庭。情感上也顯得比較親近。

1、如果雙方父母在場,大部分都是稱自己父母為我爸我媽,把對方父母成為咱爸咱媽。容易區分,不顯得尷尬。畢竟在本人的潛意識裡爸媽叫了幾十年,單叫爸媽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爸媽。

2、如果只有一方父母在場,統稱“咱爸咱媽“可以拉近一家人的距離,顯得融洽。在說話做事上,也會想到對方。

在外人看來,別人不瞭解你的家庭情況。可以從稱呼上來理解你們的家庭關係。

很多人因為婆媳關係緊張,導致家庭不和睦。都把錯誤推到對方身上,其實一個巴掌拍不響。對待長輩的問題,有時候長輩確實一輩子的習慣很難改。我們也不需要跟著犟勁。通過冷處理,表明自己的立場,長輩不對的問題,我們可以指出來,也不要心存怨恨的去做事。既然知道長輩是不對的,我們就不要把這些錯誤的信息延續下去。

我們都是知道語言的力量的很偉大的,在人的心裡和感情上都有很大的作用。每個人都是通過語言表達,讓別人來接受信息。它可以給人帶來安慰、支持、祝福,也可以給人帶去傷害、難過和毀滅。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與人與大家相處時,一定要真誠以待,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三思而後行。


素素昂


先講一個小故事。

以前,有一對小夫妻,互相恩愛,其樂融融。只是有一點,男人偶爾會覺得不開心。每次,他爸媽來看望小兩口的時候,男人總是接到電話後,就會告訴自己媳婦兒,“我爸媽”今天要來。媳婦兒只是嗯一聲“知道了”,就無動於衷了。做飯做菜,一如平常。而當岳父母要來看望小兩口的時候,男人接到電話後,也會告訴媳婦兒,“你爸媽”今天要來,媳婦兒欣喜異常。又是賣酒又是賣肉,還一個勁兒地催男人快去接。

這媳婦兒對雙方父母,態度迥然不同,讓男人很是撓頭。嘴上雖然不說什麼,可心裡面總是有點彆扭。有時候對媳婦兒婉言相勸,可媳婦兒總是改不了,男人也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如果僅僅是因為這些小事就和媳婦兒吵架,又有點不捨得。

有一天,他爸媽又要來看望他們小兩口。男人接完電話後,忽然福至心靈,茅塞頓開。他一如往常一樣,對媳婦兒說今天“咱爸媽”要來。媳婦兒以為是自己的爸媽要來,頓時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眉開眼笑。興高采烈地去買買買,燒燒燒,做了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催男人趕緊去接。等接到家一看,媳婦兒傻眼了,又不好當著公婆的面說什麼。公婆一看兒子媳婦如此隆重地招待自己,自然也是非常高興,都爭著誇兒媳的好。兒媳婦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從此以後,不管是誰的父母要來,男人總是告訴媳婦兒“咱爸媽”要來了,媳婦兒也是一視同仁,不分彼此。這樣,小兩口就更加恩愛了。

現在,知道結婚後該怎麼稱呼“你媽”和“我媽”了吧!


老貓一九七一


你提的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有點像心理學,結婚後要稱呼對方的父母,爸爸媽媽,你要是跟你媳婦在一起的話,要說咱媽怎麼怎麼了?咱爸怎麼怎麼了?這是一個人心理的事,你要是碰到這個嘴甜的女婿,肯定叫咱爸咱媽,你要是碰到內向的,那就沒準了。在古代,不會這麼稱呼咱爸咱媽,要叫岳父大人,岳母大人。總的來說,親媽還是自己的?親呀。親生的呀。真的不一樣啊!還是自己的親呀。結婚後讓你改口,叫對方媽肯定是有點彆扭的,為什麼有改口錢就是這麼來的。一個女婿,半個兒,你對她女兒好,她也會對你好,就不糾結咱爸咱媽了,都一樣的,雙方父母老了都得養,兩個人感情好,老人也高興。


小笨人生百態


本人認為,及便結為夫妻,雙方老人又給了改口費,見到了對方父母,還是叫爸媽好一點,及便是面上的事也比不叫好看。我認識的人中間有80/百分的人都是叫爸媽,有的婆媳關係非常緊張,但表面還是叫爸媽。被地裡叫婆婆,公公,老丈人,丈母孃,岳父,岳母等。中國是文明禮義大國,還是順從大眾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