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信徵楚失敗後,秦始皇沒有追責處理李信?

東方史證


有一種評價叫作“中國式評價”,就是為了抬高一個人,必須拿另一個人當墊腳石,這樣才能顯示想要抬高的那個人的“高”。

我認為這個壞習慣,至少是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開始有了!

李信被人所熟知是出現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為了抬高王翦,有意的在這篇文章中貶低了李信

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分別問李信和王翦,想要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說要二十萬,而王翦說要六十萬。

於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意思就是王翦老了,打仗太謹慎,而李信很壯勇。

當然,李信徵楚之戰最後被啪啪啪打臉,率領二十萬大軍,最後被楚人吊打,於是秦始皇不得不找王翦再次出馬,甚至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司馬遷可謂是“中國式評價”的鼻祖人物,在這個文章中通過秦始皇對王翦前後說的兩句話由輕視到重視的變化,然後再拿李信伐楚戰敗做鋪墊,最後為王翦徵楚之戰埋下伏筆,凸顯王翦的厲害之處。

其實,如果我們要是在《史記》這本書中,仔細的挖掘李信這個人,就會發現他並非是一個喜愛吹牛的人,而是有著真本領。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李信以數千兵馬追逐燕國太子丹,並且殺了他,這個時候李信是“年少壯勇”,隨後,李信在攻打趙魏韓和燕國的統一戰爭中,逐漸受到秦始皇的信任。

當時的秦國對外戰爭很頻繁,對軍事人才的缺口很大,在王翦等老一代將領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啟用新人,所以秦始皇才讓李信前去伐楚。

為何李信徵楚之前誇下海口,最後打了敗仗,秦始皇卻沒有責備李信呢?

儘管李信打了敗仗,但是秦始皇應該並沒有過分處置李信,由於《史記》不怎麼注重時間的記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連出生的日期都沒有,只有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才有死亡時間,而正常死亡的王翦、李信都沒有死亡時間。

曾經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那些將軍的結局如何?其實,只要不表,就是善終!

這表明,秦始皇是一個很大度的君主,在很多資料中,都將秦始皇寫成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其實這是對秦始皇的汙衊,秦始皇一生大開殺戒,就是殺了一幫裝神弄鬼的儒生而已,除此之外,秦始皇殺的人真的不多,尤其是對六國貴族,更是以安撫為主。

具體在這件事上,也並不是李信一個人的想法,其中也包括了秦始皇的想法!

要知道,秦國跟趙國打的時候,還動員了五六十萬人,而楚國實力也很強大,所以讓李信拿二十萬去滅楚國,實際上是帶有明顯的機會主義成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秦國的統一之戰是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在攻打楚國之前,秦國也很害怕各國反撲,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始皇自然也有博弈的心理。

李信二十萬伐楚之戰,簡直就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成陸虎。

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是不會過分的責怪李信。

而另一方面,李信在這場戰役中,也有可圈可點的表現,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李信伐楚之戰的經過為: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從中也能發現,秦軍未能打過楚軍,不是李信的問題,而是反撲的楚軍實力太強,沒辦法的情況下,李信只能撤兵。

最後,秦始皇委託王翦率兵六十萬伐楚的時候,其實已經水到渠成了。

還是那句話,誰都知道派六十萬伐楚是穩妥的,但是誰都有僥倖心理,如果二十萬能打贏,那多舒服。

在王翦滅了楚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繼續派遣李信與王賁去攻打燕國,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李信以功勞被封為隴西侯。

秦始皇沒有因為李信的過錯而忘記他的功勞,這是值得學習的,而司馬遷傳下來的“中國式評價”法則,我卻不敢苟同,然而,在潛移默化當中,我們又經常這麼做,實在是可悲!


史論縱橫


作為秦王嬴政所信任培養的新銳將領,李信在徵楚之戰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第一次滅楚之戰的失敗並不全由於李信的輕敵,二十萬秦軍滅楚,雖然口氣大了一點,但並不是不可能,可以說在戰爭初期,李信的進展是很順利的。小編個人認為第一次滅楚之戰失利,主要是由於秦王嬴政對原楚國公子昌平君的過度信任。

昌平君(前271年--前223年),羋姓熊氏,戰國末期楚王,公元前223年在位。其母親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

《史記索隱》:"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昌平君是戰國末期楚國公子,他的父親是楚考烈王,是考烈王在秦國做人質的時候生下的兒子,後來考烈王逃回楚國繼位,並沒有帶走他,他就留在秦國並受封為昌平君,為秦莊襄王、秦王政之臣。前238年,與呂不韋、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亂,任相國。

秦楚之間經常通婚,楚國貴族在秦國出仕並且執掌大權的並不少見,現在,最有名的應該是“羋月傳”中秦宣太后,執掌秦國大權,倚重自己的兄弟——同為楚國人的魏冉。姐弟倆在的時候,可以說秦國這輛戰車的“司機”是兩個楚國人,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形同傀儡一般。

宣太后之後,又出了一位同是楚國貴族的女強人華陽太后,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就是在呂不韋的運作下,認華陽太后為養母,才能成為太子,繼承秦國王位。因此,華陽太后的地位在秦國極其尊貴,連帶著楚國貴族在秦國受到重用,在此情況之下,身為楚國公子的昌平君才能在秦國做到相國的高位。

說回李信這邊,當年秦國李信等將兵二十萬討伐楚國,朝東南方向深入楚國腹地,攻擊平輿和寢丘,大勝楚軍,兵鋒指向楚國首都壽春。然而此時李信卻轉向西北去進攻後方的郢陳,攻破郢陳後繼續西進,楚軍追隨秦軍西進,大破李信軍,秦軍敗走。楚軍繼續西進。

郢陳久為秦國所佔,因此有史學家推測,郢陳叛秦事件,關鍵在當時居郢陳的秦國大臣昌平君身上。昌平君以其楚國公子身份在秦軍後方反秦,郢陳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韓國的人民響應,雖然在李信回軍後,郢陳一度被秦軍奪回,但最終楚軍擊敗了秦軍。不僅收復了楚國前首都郢陳為中心的失地,更趁勢西進深入至原韓國境內。秦王驚恐,不得不起用王翦。

秦王嬴政原本的計劃是,以李信為前鋒,直搗楚國國都壽春,同時為了給李信做好後援,保證李信大軍源源不斷的軍需供應,讓出身楚國公子的昌平君坐鎮楚國舊都郢陳,期望昌平君以楚國故公子身份做好以郢陳為中心大後方的“統戰工作”。

這樣的安排不能說不恰當,只是秦王嬴政高估了昌平君對於秦國的忠心,身為楚人的昌平君雖然做過秦國的相國,但是身居楚國舊都,身上楚人的獻血很顯然被點燃了,他不僅沒能完成秦王給的“統戰”任務,他自己反而被“統戰”了。

昌平君的反叛引發強烈的連鎖反應,李信此時不得不回軍穩定後方,不然他的二十萬大軍會陷入楚人“人民戰爭”的大海里,不要說滅楚,餓也餓死了。這樣一來,楚國就有了再次動員的時間,對於李信來說滅楚的戰機就已經消失了。

事實上李信在回軍攻下昌平君佔領下的郢陳之後,也是繼續西進,實際上就是繼續撤退,他已經聞到了楚人復仇的強烈氣息,我們可以想象,除了追擊李信軍的楚軍主力,李信軍在撤退過程中,受到由楚人組成部隊的不斷襲擾,後勤肯定是難以為繼,李信的失敗自然也是正常的。

因此,秦王政在李信兵敗後並沒有處罰他,只是滅楚的榮耀再次落到了王翦父子的頭上。


醉美木瀆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宗室將領。李信年輕時便英勇善戰,於秦王政十九年,與王翦一起攻破趙國;二十一年,獨自率軍於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的大軍;兩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秦國少壯派中較為顯赫的人物,因年齡與秦始皇差不多,有共同語言,深得秦始皇信任。

由此,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始皇決定用李信伐楚。

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前230年,秦國獨強的戰國局面形成,秦始皇開始了一統天下的腳步,按照秦始皇的部署,已經消滅了中原三晉韓趙魏,六國僅剩楚燕齊三國,這三國只有楚國仍有爭天下之心,楚王派遣項燕屯兵原來的韓國邊境,對秦國整合韓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秦始皇決意先滅掉楚國,於是便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調用多少軍士才夠用呀?”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

秦始皇對李信的回答很滿意,這很符合他的想法,畢竟兼併了三晉,需要兵力佈防,還需要整合,抽調太多大軍,被滅掉的三晉韓趙魏很可能無法穩定局面。

不過,楚國是一個大國,秦始皇於是又詢問滅趙的名將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大軍不可。”

六十萬大軍,什麼概念?基本上是把秦國的兵力都給抽空了。六十萬與二十萬,兵力差距太大了。如果兵力相差不大,王翦比李信多要個十萬,秦始皇肯定會用王翦,畢竟王翦可是百勝將軍,有破軍滅國的經驗。

因為兵力相差太大,秦始皇就覺得王翦老了,於是就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

這個故事基本上就說清楚了李信伐楚的歷史背景。

對於李信伐楚,秦始皇還是不夠自信的,畢竟王翦才是鎮國神將級別的,王翦的話不能不考慮。於是秦始皇抽調了二十萬秦軍精銳交給李信,這真的是精銳,不是吹出來的,而是秦始皇精挑細選出來的百戰之師。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大軍,李信卻敗北了,只有不到七千人活著回到了秦國,真的是慘敗,與全軍覆也沒有多大區別。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是一個法制國家,法律非常細化,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按秦國《重刑令》“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的處罰是: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秦國以嚴刑峻法著稱,看著這個處罰,都令人不寒而粟。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處置李信的呢?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李信不僅沒有被處罰,反而依然得到重用。

第一個方面:滅楚之戰三年後,秦王政二十五年,李信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二十六年,同樣是李信與王賁攻滅了齊國。兩次滅國大功,可見李信依然得到重用。

第二個方面:李信因為戰功,後來被封為隴西候,而隴西這可是秦國的龍興之地,可見李信不僅被重用,還深得秦始皇信任。

第三個方面:李信的後人,非常平安地在隴西繁衍,後來又出了一個名將,這個名將就是飛將軍李廣。

為什麼秦始皇沒有處置李信呢?難道是秦始皇胸懷夠大?還是秦國的二十萬虎狼之師不如李信的命重要?又或者,秦國的嚴刑峻法,是擺著看的?秦國殘暴是後來的農民起義軍編出來的?

其實都不是。因為李信根本沒有犯法,戰敗之責不在李信身上。不在李信身上,難不成在秦始皇身上?是秦始皇用人失當,沒有用王翦,反而用了李信?

如果是這樣的話,秦始皇更應該殺李信才是,因為李信辜負了他的信任,二十萬虎狼之師,二十萬條性命,涉及到二十萬戶家庭,每家都得披麻戴孝,就算秦始皇饒得了李信,百姓們也不會放過李信。

李信其實並沒有戰敗之責,反而有功,有兩個方面可以說明。

第一個,李信在伐楚之前,並沒有輕敵冒進,而是屯兵於原來韓國境內,彈壓韓國的亂民,穩固後方。同時,李信積蓄物資,並不斷地騷擾楚國邊境部隊,迫使楚國增兵邊境。如此一來,楚國大軍匯聚之時,李信就能一戰而擊破楚國重兵,殲滅楚國主力部隊。

這樣的戰略部署並沒有錯,秦軍本來就是虎狼之師,精挑細選出來的那更是所向披靡。雖然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的戰國第一強國,但軍事實力遠遜於秦國。這一點,是經過多次戰爭驗證過的。

曾經,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曾主導五國合縱伐秦,剛剛攻至函谷關,秦國軍隊一反攻,五國聯軍立即潰散。在伐楚之前,李信又是多方試探楚軍戰力的強弱,結果也很明顯,楚軍真的不行,很多都是泥腿子,剛剛放下鋤頭而已。

第二個,正如李信所預料的一樣,楚國派出了四十萬大軍和李信交戰。這一戰,李信與副將蒙武分兵兩路,包抄楚軍,楚軍不敵,兵敗如山倒。如果這個時候,李信擴大戰果的話,四十萬楚軍估計活不了幾個。那麼,李信就能按照原定計劃,一路挺進,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

是什麼情況導致李信不僅不去擴大戰果,反而兵敗以致幾乎全軍覆沒呢?

就在李信準備按計劃行事的時候,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原韓國境內,李信囤積物資糧草的郢陳城被叛亂的軍隊佔領了,而叛亂的人就是秦國的原丞相昌平君,一個原本派來輔助李信鎮住韓國餘亂的大人物。

昌平君不僅佔領了李信的大後方,而且還封鎖了李信的退路,致使李信不得不回兵與蒙武匯合,打通退路。這個時候,昌平君與項燕兩面夾擊,秦軍人困馬乏,毫無補給,幾乎全軍覆沒,好在李信夠猛,硬是擊破包圍,殺傷楚軍十幾萬人,斷敵追兵,然後率領七千餘殘兵走小路,翻山越嶺,逃回了秦國。

如此,按照秦國的法令,李信雖然敗北,但是用兵並沒有失誤之處,反而在絕境中殺傷了大量的敵軍,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亂的關鍵人物,是秦始皇心腹中的心腹,呂不韋失勢後,昌平君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秦國朝野,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李信,沒有人會想到昌平君會反秦。

李信戰敗後,秦始皇又請出了王翦,派出六十萬大軍,這才攻滅了楚國。那麼,是不是說,李信就一定無法成功呢?是不是秦始皇就否定了李信的戰略呢?

秦始皇並沒有否定李信的戰略,而是戰爭的局勢不一樣了。有了昌平君的事情,誰也不敢保證攻滅楚國的時候,投降的地區不會出現叛亂。

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真正用到的軍隊還是二十萬,另外四十萬大軍都是用來穩固被佔領的地區,畢竟楚國太大了。正是有了四十萬大軍佈防,才能不斷壓縮楚國的戰略空間,從而能夠從容地滅掉楚國。


文明有歷史


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被罵為殘暴之君的秦始皇,從來沒有殺過一個功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所以李信哪怕是戰敗了,秦始皇也不會殺他的。但追責應該是有的,只是不重,而且從此之後秦始皇沒有再讓李信獨領一軍,要麼就讓他跟隨老將王翦,或者是王翦之子王賁出戰。

(電視劇裡的秦始皇)

說到李信徵楚,那就是個大型打臉現場。

李信年紀比較輕,是秦國的少壯派,意氣風發,作戰十分勇猛,在對燕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正好秦始皇也是個年輕人,和李信有共同話題,非常欣賞他。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的某一天,秦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意思是我打算攻取楚國,請將軍你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自信地說:“不過用二十萬人。”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為人謹慎,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始皇大笑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意思是你已經老了,膽子變小了,現在是我們年輕人的天下。

(李信配圖)

之後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秦軍南進攻打楚國,王翦也挺有脾氣,眼見秦始皇不採納自己的意見,索性以生病為名,回家鄉頻陽養老了。

李信和蒙恬各領一支軍,李信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初期都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兩軍準備在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師。

但楚國並不是沒有人了,項羽的祖父項燕率領楚軍連續急行軍三天三夜,追上並擊敗了李信的部隊,攻破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李信帶著殘兵倉皇而逃。

想想當初他說二十萬秦軍可滅楚,臉打得好疼。

而且打臉的不只是李信自己,還有相信了李信的秦始皇。秦始皇勃然大怒,卻沒把氣撒在李信身上,而是立刻啟程前往頻陽,親自去給王翦道歉,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意思是好後悔當初沒聽您的話,李信果然打了敗仗辱了秦軍。現在楚軍已經向我們秦國攻來了,您雖然生病,又怎麼忍心拋棄我!

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換了其他的君主,對於李信這種辜負了自己信任、害自己出了大丑的將領,肯定會殺之而後快。但秦始皇沒有,他想的是怎麼彌補這個錯誤,放下君主的身段,向臣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王翦情商也很高,並沒有幸災樂禍地說“看,被我說中了吧”,而是很謙虛地表示:“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意思是我真的生病了,請大王另擇賢能。

秦始皇則說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你說要六十萬兵馬才能勝楚,那我就給你六十萬,不要再推辭了,速速去攻打楚國吧!

王翦這才帶兵出發,先殺了項燕,又俘虜了楚王,楚國遂平。

總之,李信徵楚失敗後秦始皇不處理他,是因為秦始皇胸襟寬廣,不愧為千古一帝。對了,李信有位非常出名的後代:漢代飛將軍李廣,兩人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是平時很能打,關鍵時候掉鏈子。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個人覺得,秦始皇不降罪與李信,有這樣幾點考慮:

1.李信攻趙伐魏,有功

秦始皇開啟統一六國之戰開始,李信隨同王翦老將軍一起,攻趙伐魏,戰功累累,成為了秦始皇重點培養的年輕將領。

李信伐楚雖已失敗告終,但考慮其整體功過,功大於過。

2.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李信作為新一代年輕將領,作戰經驗豐富,忠勇雙全,是不可多的將才。

再者,李信是敗於楚國名將項燕之手,情有可原,不算奇恥大辱。

3.大戰在即,穩定軍心為重

統一大戰已經開啟,因為一時戰敗而追究責任,將會極大動搖軍心,負面效應太大,尤其是那些年輕將領,將會畏手畏腳,思前慮後,不利於後期的滅國作戰。

4.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一戰論英雄

李信伐楚失敗返回後,秦始皇命令其隨王賁一起去攻打燕國與齊國,李信與王賁不辱使命,發揮出了極高的水準,接連攻克燕齊之地。

公元前222年,滅燕國;公元前221年,滅齊國。





小諸葛歷史觀


秦王政二十五(公元前225年),秦王贏政於殿上與群臣商議滅楚,秦王問道:“滅楚要多少兵力?”少將李信答到:“只需20萬大軍!”秦王聽了之後大喜,再詢問功臣王翦的意見,誰料王翦竟說至少需要60萬大軍,在當時,60萬幾乎是秦國傾國之兵,秦王笑著說王翦老了,派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王翦告老還鄉,而李信最終也是敗給了楚國,秦王不得不親自請王翦出山滅楚,而對李信,秦王只是讓他回家再讀兵法,並沒有殺他,為什麼呢?

秦王大度

這點沒什麼問題,秦始皇用人這一點還是值得許多君主借鑑的,秦朝強如王翦也打過敗仗,如果秦王心胸狹窄,別說李信,王翦也被殺了,而且相信李信給他二十萬大軍,秦王也有責任

李信有功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信與王翦攻破趙國,立下戰功,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更是攻破燕國太子丹的軍隊,如此戰功與敗績相抵,李信也不該死

無奈戰敗

李信伐楚前期,捷報連連,佔領楚國大片疆土,但楚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也是戰國時期大國,而且李信軍隊後方的昌平君突然反秦,使李信腹背受敵,而且率領楚軍的也是名將項燕,戰敗確實情有可原

新興力量

李信作為當時秦國興起的年輕將領,有能力有鬥志,深得秦王寵愛,這樣的人殺了確實可惜,後來李信參與滅燕滅齊也證明了秦王當時的選擇是正確

歡迎指正錯誤!


傾一世榮耀


一方面從責任制的分配來看的話,秦始皇在這件事情裡面負的責任更大另一個方面!就秦始皇的個性而言,他不會因為這種小事情要去苛責其他的人。

你比如說鄭國鄭國對於秦國最大的幫助,那就是休假一條鄭國渠,但是後來韓國向秦國投降的時候,直接提供了鄭國他的間諜身份!但是秦始皇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是什麼間諜,無論是誰抓到手統一的處理方法,它就是直接把他給弄死,為什麼間諜這種東西太可恨了,但是秦始皇抓到這個間諜以後,不僅沒有殺了他,而且還給他重用,他不介意你犯錯,只要你對我有功,只要你能對我有用,那我不介意你是否聲望比我高或者是你的能力比我強?我是秦始皇就憑這種迷之自信!秦始皇成就了自己最讓人著迷的地方,那就是不殺功臣。

李信這個人的能力是有的,當時他出兵楚國這件事情本身兵力就少20萬,秦國軍隊去滅一個秦國,打了這麼多年戰爭的楚國,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理性仍然還是完成了一定的作戰指標,最起碼他前期軍隊打的挺順利的,這證明了他的能力!只不過錯誤的錯估了前期的形式,最終導致他打仗輸了!

當然從各方面來講,戰場上面的將領必須為士兵的生命負責,必須為戰場形勢複雜,這場戰爭他確實失敗了,那秦始皇也確實應該去追究這場戰爭責任的失敗與否,但他選擇把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

他為什麼第一時間選擇不是去前線質問情況,而是直接跑到王翦家裡面去跟他下保證書,說你要多少兵力,你要多少資源我都給你,你只要能滅了楚國叫我乖乖認錯我都行!

這是什麼?這就是一種個人氣魄,有些領導者到了領導位置上之後說什麼知錯改錯,就是千萬不能認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學學人家秦始皇!人家千古一帝幹事情認錯比誰都快,只要能夠得到結果他不介意自己的名聲臭一點!

他跑到王姐那裡認錯,事實上就是第一時間把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為什麼李信出征楚國這件事情是我的主意,是我壓下了王翦的建議,最後導致了這場失敗,所以最大的責任在我,我向王姐認錯讓他出兵楚國等於彌補了這個錯誤。

所以秦始皇的這個舉動確實得讓人豎起一個大拇指,他不是那種出了事情就把自己的責任往人家小兵身上推的那種!要真是這種人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這一點就不得不談一下紙上談兵的趙括,以及在這之前的廉頗了本身出兵韓國上黨是誰的主意,是趙孝成王的主意,結果最後出了事情,趙孝成王朵在國家裡面啥事情都沒有,所有的惡名又是趙括身上潑,現在的又往廉頗身上潑,做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當然最後責任大部分都歸到秦始皇頭上!此時理性仍然出兵在外,秦始皇即便這個時候想要象徵性的追究一下理性的責任,但也不會太過於過分,畢竟接下來還有仗要打,而理性在這之後,在滅齊國的戰役裡面也立下了大功,所以功過相抵。


漩渦鳴人yy


想必玩過王者榮耀都知道李信這個角色吧,歷史上有關真實的李信記載並不是很多,其中一個事情就是“李信伐楚”。

“李信伐楚”可以說是秦軍歷史上一個巨大的恥辱,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李信此次伐楚帶領了二十萬秦軍,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李信先勝後敗,在與蒙恬匯合城父的路上遭遇了楚軍的追擊,李信軍被楚軍攻佔了兩個壁壘和七個都尉,李信大敗而歸。



按嚴苛的秦法規定,李信造成這次慘敗秦軍大敗而歸,他的小命肯定是保不住了。可是奇怪的是,李信不僅沒有被殺頭,李信在攻取燕國遼東之戰和滅齊之戰中又兩度出戰。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有兩種可能。

一、李信是秦始皇所信任的一位青年將領,以制衡當時秦國倚重的王翦王奔父子,秦始皇法外開恩沒有處死李信,而是讓他待罪立功。


二、可能是李信此次伐楚損失的記載有誤,李信並沒有帶領20萬大軍伐楚也沒有慘敗,為了突出王翦的厲害,虧大的了李信的損失。而且李信做為一個後起之秀,此前他並沒有統領大軍的經驗,秦始皇會放心將大軍交給他嗎?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是哪種可能呢?歡迎大家評論、點贊、關注。


浮沉的歷史


1.大處分沒有,比如有答主說不會殺李信,但小懲罰是有的。秦第一次伐楚的20萬軍隊主將為李信,副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說是蒙恬(實際可能是蒙武),李信後續參與的戰鬥是滅燕和滅齊,從《史記·秦始皇本紀》滅齊的記載看,主將應該是王翦之子王賁,李信只是王賁的副手。說明李信已經被降職,無法擔任方面軍統帥。所以追責處理還是有的,但由於《史記》沒有李信單獨的傳記,所以沒有記載罷了。

2.至於為什麼像有答主說不會殺掉戰敗的李信,也不能說單純就是因為秦始皇人好,不殺功臣,主要是商鞅變法後實行二十等爵制,有戰功就加爵,有過失就貶職,王齕在邯鄲大敗,也沒有被殺掉,白起被賜死不是因為他打敗仗(白起就沒打過敗仗),而是因為他抗旨。二十等爵制保證戰將只要好好打仗立功,基本不會因為敗仗而死,何況李信打燕太子丹一戰加成太多,不會因為一場敗仗就弄到身首異處。

3.李信伐楚一戰其實亮點還是有的,攻下平輿、掃平楚舊都城所在鄢郢,差點就能掃到壽春滅楚成功,最終大敗一個是低估了鄢郢地區的楚人的反抗勢力,另一個是一貫事秦的昌平君突然反水,這些情況李信縱然有鍋,也沒有那麼大,畢竟秦始皇本人也沒料到這些情況,李信大敗前秦伐楚可是一路順風順水的。


至庸齋


是因為李信在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勇猛,帶兵作戰一往無前,自然而然成為了秦始皇這種人心目中的重用之人,所以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將領之一,一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國滅了韓國之後,當時王翦率領大軍進攻趙國。李信也自然跟著一起去了,當時與王翦共同作戰,一舉攻破了趙國的都城,並且在消滅趙國上面李信做出了屬於自己的貢獻。

當時在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秦始皇非常的憤怒,直接派王翦率軍攻打英國,一直到公元前226年李信率領的部隊使太子丹逃入了燕都,李信一直在城門前苦守,等到王翦的大軍來到燕國之後,他們兩個前後夾擊,逼的燕王只得派人斬殺了煙太子丹,並把他的首級貢獻給了秦國,但是李信仍然沒有放鬆攻打燕國的節奏,這種做法無疑讓秦始皇加深了對李信的重用和信任,李信在此時已經消滅了趙國,並且攻打了燕國。此等功績,可以讓李信獲得一個獨自率領大軍消滅楚國的機會。

當時秦始皇在開會討論討伐楚國的會議上面,王翦表示要60大軍才有機會,而李信則聲稱只要20萬大軍即可以消滅楚國,當時秦始皇讓李信率領20萬大軍進攻楚國,但是在對戰之中,他遇到了楚國大將項燕的追擊,經過三天不停歇的戰爭,李信大敗。

後來秦始皇又派王翦帶兵60萬大軍進攻楚國,然後一舉拿下了楚國,但是針對這次失敗的理性,秦始皇依然讓他跟隨將領一起作戰。雖然說李信罰楚失敗,但是他曾經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再加上只要是人誰能無過,秦始皇此舉,更是堅定了李信為他效犬馬之勞的心思,也讓他以後可以將功補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