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屢降屢叛,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明將祖大壽的降與不降

1631年7月,皇太極為實現清軍入關、一統中原的願望,走出了入關戰略

的重要一步——親率大軍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戰略要地錦州的門戶,並由

明朝以祖大壽為總兵率16000餘人守城。

皇太極率兵圍城三月,祖大壽彈盡糧絕,為了城中16000將士與30000百

姓的安危,祖大壽投降了。皇太極對於祖大壽極為禮遇,不顧他人的勸阻接受

了祖大壽的智取錦州之計。就像皇太極所說:“朕以誠待他,他必不負朕。即使

他負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悅誠服。”

然而,令皇太極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壽失信了。回到錦州城的祖大壽,徹底地斷絕了皇太極的聯繫,甚至他已經顧不得在後金軍為人質的兒子祖可法以

及部將三十餘人的性命。面對祖大壽“我絕對不做失信之人”的誓言,皇太極

卻表現出了空前的寬容和耐性,依然厚待祖大壽的兒子和部將。


祖大壽屢降屢叛,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放虎歸山,皇太極的大度是對是錯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顯示出其戲劇性的一面。十年之後,清軍進攻戰略要

地錦州城,守衛錦州的依然是祖大壽。因為錦州城是山海關最後的屏障,攻下

錦州,就好比是一把利劍直抵明朝的咽喉。那麼要如何才能攻下錦州呢?皇太

極從滿族貴族的特殊利益和滿族本身的具體歷史情況出發,決定屯兵義縣,將

其作為攻取錦州的前沿陣地和後勤基地。面對“塞上之兵,莫勁於祖大壽之兵”

的形勢,皇太極悉心採取了《三國志》曹的話:“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動兵革

也。”明朝降將張存禮也為皇太極獻上了一計:將明軍內部的蒙古族士兵作為爭

取對象,裡應外合就可輕而易舉地奪取錦州城。


祖大壽屢降屢叛,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皇太極的對手依然是祖大壽,採取的方法依然是圍城。這次圍困讓祖大壽

又想起十年前的大淩河之圍。與大淩河城一樣,錦州城也陷入了孤立無援、彈

盡糧絕的境地。而城內還有部分有意歸降清軍的蒙古族將領,可謂內憂外患。

崇德七年(1642年)農曆二月十八,洪承在松山被俘,松山失陷。祖大壽等

待明朝援軍的希望破滅,又受到已經投降清軍的兩個兄弟祖大成和祖大樂的勸

導,無奈之下於1642年農曆三月八日再次投降清軍。這一次皇太極依然對祖大

壽禮待有加,祖大壽被皇太極的誠心所感動,真正地投降了清軍。如果說第一

次投降是祖大壽無奈之下的背叛,那麼第二次他就算得上是真心歸降了。


皇太極為何非要得到祖大壽不可

皇太極深知祖大壽在軍事上的價值,祖大壽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滿族人

都是在“取祖大壽項上首級,奪南朝花花江山”的夢想中長大的,可以說祖大

壽是一代滿族人在軍事上的精神目標。而且對皇太極的雄圖大業來說,錦州之

後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重鎮寧遠。寧遠總兵、遼東提督吳三桂統率了關外明

軍,成為清軍的最大阻力。但是,祖大壽卻是吳三桂的舅舅,可想而知,祖大

壽在對吳三桂的戰役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皇太極招降祖大壽的真正目的其

實就為了吳三桂,就像歐陽修所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祖大壽屢降屢叛,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祖大壽屢降屢叛,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