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

韓惜憶


清朝已經到了不得不亡的時候,而且鐵帽子王的話,雖然非常的強大,可是在當時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甚至有一個王都是當時皇帝的父親,可是又能怎麼樣呢,所有人都已經討厭清朝的統治,孫中山的勢力是越來越強大,經常根本沒有力氣去反駁,要是去反駁的話,可能最後所有人都得死,而孫中山是答應了對他們保留皇室的權利,最後所有人都體面的亡國了。



這些鐵帽子王雖然是有著王爺的稱號,但是個個都像垃圾一樣,在清朝亡國之後日子是特別的敗家,簡直就是敗家子

當年清朝的祖先經歷國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皇太極在建立國家之前,他的祖祖輩輩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清朝的人本來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因為明朝滅亡了,他們進入了關內,所以才有這麼好的機會,憑藉這幾十萬的軍隊最終是打敗了幾百萬的軍隊,最後是形成了清朝的統治。


但是過了幾百年,任何朝代都是要進行衰弱的,而當時清朝在慈禧太后手裡還是能夠維持下去,但是慈禧太后已經死了,而那些王爺個個都是敗家子,只知道吃喝玩樂,清朝的腐敗統治已經是徹底的倒下了,孫中山舉起了民主的大旗,最終清朝宣佈退位了。

這些王爺也沒有反對,就是因為他們也必須要妥協,更重要的是孫中山要保留他們的地位,他們同樣是王爺,他們的財產不會被奪走,所以他們就只能夠答應了。

這些王爺在清朝滅亡之後,把那些貴重的東西都賣掉了,但是不知道怎麼掙錢,最後一個個都非常的窮困潦倒,甚至買那些寶物都被騙了很慘,有些人甚至開始打算盜墓了,這些人實在是太可惡了。


汪公說歷史


溥儀退位之前,段祺瑞揚言要帶兵進京,名義上是講道理,實際上就是逼宮。當時八旗權貴當中有些人收了賄賂,勸溥儀退位;有些人怕事,默不作聲,不表明態度。但是反對的人也非常的很多,因為溥儀退位就意味著八旗權貴的特權沒有了,面對如此現實的局面,只要不是智商欠費,必然是有人要反對的。

例如著名的宗社黨就是清末八旗權貴抱團對抗民國政府的產物。只不過,清朝滅亡是大勢所趨,這幫八旗權貴再怎麼上躥下跳,註定也只是螳臂當車,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一、明確表示反對者

溥儀退位前後,在鐵帽子王當中以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的反對態度最為強硬。比如溥偉當時就拉攏良弼﹑鐵良、載澤、毓朗等人結成宗社黨,提出了兩個明確反對:

第一、反對宣統皇帝退位;

第二、反對與革命黨議和;

當時袁世凱在北京逼宮,段祺瑞在漢口公開呼應,揚言要帶兵進京,隆裕太后抱著六歲的溥儀嚇得半死,不知所措,大有把江山讓出去的想法。溥偉就對隆裕太后講,必須要堅持君主政權,立憲是底線,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緊接著溥偉與良弼、載澤等人密謀發動兵變,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偉一直就主張殺袁世凱)

按照他們的計劃,誅殺袁世凱後,由毓朗和載澤出面組閣,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然後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



只不過,袁世凱是何等人物?溥偉那種喊著金鑰匙長大的官N代,哪裡是袁世凱這種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精的對手?很快袁世凱就通過汪精衛的引線搭橋,找到了京津同盟會分會的負責人,讓他們暗殺阻撓共和的宗社黨首腦。

就在溥偉密謀兵變殺袁世凱的前幾天,同盟會殺手派出彭家珍,炸死了反對共和的宗社黨首領良弼。一時間,滿北京城的八旗權貴全嚇尿了,紛紛隱匿。

儘管溥偉等人歇斯底里的反對退位,但溥儀還是於1912年2月12日,在京滿族權貴的惶恐不安中,宣佈退位。

溥儀退位後,溥偉大怒,叫嚷道:“只要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之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蒙獨立運動,然後在東北恢復清朝的統治。

然而,日本人根本看不上溥偉,日本的特務組織只想拉攏溥儀。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特務組織為誘使溥儀與自己合作,就別有用心的安排溥偉在瀋陽祭奠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溥儀聽說後,大為不滿,認為溥偉是在跟自己搶飯碗,是想篡自己的皇位。於是溥儀在繼位為滿洲國皇帝后,對溥偉心存戒慮,故意不給他一官半職,連生活費也是一點也不給。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五十六歲。



在十二大鐵帽子王當中,頑固程度和恭親王溥偉有的一拼的是肅親王善耆。他有個女兒叫金壁輝,說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但我說她另一個名字,大家肯定就知道了——川島芳子。

溥儀退位時,善耆也是強烈反對。等到溥儀退位後,善耆開始抱日本人大腿,鼓吹“中日提攜”,妄圖希望得到日本人幫助,在東北恢復清朝的統治。為此,他把自己的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特務川島浪速當養女。每逢川島速浪來中國拜訪時,他必帶領全家老小到家門口排隊等候,親自上去擁抱迎接,還讓最年輕的小老婆陪著川島浪速暢飲。

後來,善耆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傾家蕩產的密謀在東北發動兵變。他的計劃是: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為了計劃成功,善耆動用了全部家財,把自己所有的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煤礦都抵押了出去,並且還向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借款一百萬元,他用這筆經費,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磨刀霍霍,可謂是躊躇滿志。

然而,最終他的日本主子認為這個計劃實在是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還故意處處壓制他,不讓他輕舉妄動。(但是善耆向日本借的復辟資金要還)

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傾家蕩產,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二、默不作聲者

溥儀退位前後,由於同盟會的刺殺行動,當時有很多鐵帽子王爺都不敢吭聲,選擇了默不作聲。比如順承郡王訥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禮親王世鐸、鄭親王昭煦。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敗家。其中最有名的敗家仔就是鄭親王愛新覺羅·昭煦。

辛亥革命時,昭煦才十二歲,什麼共和,什麼退位,他根本就不懂。溥儀退位後,這位鐵帽子親王和當時絕大多數宗室子弟一個鳥樣,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會做,幹體力勞動也幹不了。除了變賣家產之外,他想不到任何來錢的方法。

一開始,昭煦是變賣點古玩字畫、文物珠寶之類的小玩意,到了後來,就開始變賣各種房產和田地,開始敗家。

1918年,溥儀退位僅六年後,窮困潦倒的昭煦就把鄭王府的祠堂給賣了,僅僅賣了2500塊大洋。幾年後,他又以鄭王府作抵押,向西什庫天主教堂神父包世傑借款10餘萬銀元。可昭煦哪裡還得起這筆鉅款呢?最終,他把鄭親王府賣給了西什庫教堂。

房子賣完了,昭煦把目光盯向自家祖墳。一開始他還要點臉,只是把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砍了賣錢。後來樹砍完了,他就開始拆陵寢裡面的建築,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當材料賣得乾乾淨淨。再後來,當墓外的東西賣光了,昭煦又打起了墓內文物的主意了。

1931年,有人發現鄭王墳內有人盜墓,便向警察局報警。警察趕到現場,將正在盜墓的人全部逮捕。結果一審,當場所有人都驚呆了。誰都沒想到,盜墓的人正是昭煦。也不知道他祖宗濟爾哈朗地下有知,會不會氣活過來。

在滿清權貴當中,走到要靠挖祖墳謀生這一步的,昭煦算是獨一個。

除了昭煦之外,順承郡王訥勒赫也是著名敗家子。1917年他病死的時候,他兒子文葵繼承爵位時(民國優待清朝宗室,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在民國也能襲封),家裡啥值錢的玩意都沒有了。最後文葵為了維持開支,便把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是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三、勸溥儀退位者

這類奇葩很稀少,但真的有,比如當時的慶親王奕劻。

武昌起義之前,奕劻出任首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相當於首相),組成慶親王內閣。武昌起義後,奕劻邀請袁世凱代其出任總理大臣,並自任弼德院總裁。

後來,袁世凱逼宮的企圖越來越明顯,溥偉那幫人開始決定刺殺袁世凱,晏森那幫人收拾細軟,跑到鄉下避難,而奕劻則是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跑到紫禁城裡勸隆裕太后同意宣統退位。

溥儀退位後,奕劻怕被人打,連自己在北京的慶王府都不要了,帶著金銀財寶和一家老小就躲進了天津英租界。由於他有錢,號稱大清第二號貪汙犯(第一是和珅)。因此奕劻在清朝滅亡後,基本沒吃啥苦,他跟他的兩個兒子敗家敗了十幾年,家裡都還有富足的遺產。

▼奕劻的小兒子載博是個大帥哥



基於奕劻的為人和一貫的德性,所以在他死後乞求諡號時,溥儀便故意刁難,認為他這些斷送大清兩百多年江山的第一罪人不配有什麼諡號。

後來,內務府官員看不下去了,就私下裡給奕劻擬定了“哲”字為諡號。但溥儀反對,表示我同意。

當時,奕劻的遺體停在慶王府內,就等著溥儀降諡號,然後好下葬。結果溥儀刁難,拖得奕劻的屍體都臭了。內務府的官員看到溥儀不成體統,就天天勸。最終溥儀選擇了四個字:“謬、醜、幽、厲”讓奕劻家裡人挑。(沒一個好字)

奕劻的親人接受不了,就找到攝政王載灃出面幫忙說話。載灃一番勸說後,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意思是追算他之前的過錯,也不算什麼好諡號。


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於是,在清朝所有獲得過諡號的人中,奕劻便拿了這個最差的“密”字。從這件事上也足以可見,溥儀是有多恨奕劻。


Mer86


並不是無一反對,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就堅定地反對,只是大勢所趨,反對又有什麼用呢?

先來看看十二位鐵帽子王是誰,再看看清朝滅亡的時候都傳到了誰頭上,最後再一一分析一下。


鐵帽子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爺。由於清朝實行降級世襲制度,親王之子降為郡王,郡王之子降為貝勒,以此類推。只有十二家例外,就是所謂鐵帽子王。其中,八人為入關功臣,傳統上不降爵位,在乾隆年間正式確定為世襲罔替,他們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另外,清中期後又封四個鐵帽子王,雍正封怡親王允祥(康熙第十三子)、慈禧封恭親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慶親王奕劻(嘉慶同母弟永璘之孫)。

然後就看這十二位王爺在清朝滅亡時傳到了誰: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是清朝宗室中的重量級人物。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罷免恭親王奕訢領銜的全體軍機大臣,以世鐸為領班軍機大臣。此後一直唯唯諾諾,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因為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被罷職,改為擔任宗人府宗令,管理皇族事務。宣統三年清朝滅亡前皇族內閣成立,世鐸擔任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雖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卻沒有什麼主見,甚至連李蓮英給他下跪他都要回跪。慈禧看重的不過是他聽話。他又糊塗,見識淺薄,曾經問前往歐洲的宗室成員洋鬼子國下不下雪,被人笑話。

鄭親王:昭煦,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其父凱泰去世,昭煦是遺腹子,父親死了兩個月後才出生,所以清朝滅亡時年僅十二歲,就算有什麼想法也沒人聽他的。何況,鄭親王世系本就是皇族遠支,都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後代,加上咸豐去世後作為八位顧命大臣中的鄭親王端華以及端華的弟弟、八大臣的核心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無人理睬他們的想法。


肅親王:善耆,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副都統、統領、民政部尚書、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清朝滅亡後與日本人勾結,發起滿門獨立運動。著名的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被送往日本訓練成特務。

睿親王:魁斌,曾擔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皇族內閣成立後擔任資政院議員。基本屬於無足輕重的官職,但油水不少。

豫親王:懋林,沒有擔任什麼官職,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光緒二十七年,其兄原莊親王載勳因為義和團事變禍首,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最後被賜自盡,載功襲爵,曾擔任鑲黃旗蒙古都統。由於載勳的罪,莊親王一家已經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宣統二年襲爵,年僅十四歲,次年清朝滅亡,並沒有多少發言權。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承順郡王:訥勒赫,畢業於陸軍貴胄學堂。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宣統三年任正白旗滿洲都統。他還曾任禁菸大臣。屬於皇族少壯派,但畢竟年輕(時年三十一歲),並且只是郡王,人微言輕。

怡親王:毓麒,清朝滅亡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不過因為是溥儀的伴讀,所以倒是一直致力於清朝自強運動,還擔任過洋務大臣。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辛亥革命中組織成立宗社黨,反對南北和談,堅決的保皇派。清朝滅亡後與日本人勾結,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


醇親王:載灃,奕譞之子,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清朝最後的實際統治者。辛亥革命爆發後辭職,袁世凱復出,次年不得已同意清朝退位。後溥儀與日本人勾結,被載灃斥責,深明大義。


慶親王:奕劻,清末慈禧太后最信任的親王。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皇族內閣成立後是首任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總裁。就清室退位問題與溥偉等人意見向左,主張主動退位。即使被宗社黨圍攻也不改主意,是退位的堅定推動者。

所以我們就看出來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分為四類,慶親王奕劻堅決支持退位;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堅決反對退位;醇親王載灃大局為重無力迴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的意見無足輕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主要還是地位決定的。載灃是溥儀的生父,不得不大局為重。他不想退位,但是沒辦法,最強的軍隊都在袁世凱手裡,革命軍更是視他們為死敵。這時候只有和平退位,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才能保住整個清朝皇室。

而奕劻則是為求自身平安富貴。他素來貪財,清室優待條約能夠保證他的財富不受影響。加上自己風燭殘年,也不願意冒險。

而善耆、溥倫之流,年紀還不大,而他們的官職地位都來源於清朝,只有清朝在,自己才能保證以後的前途。清朝滅亡了,以後必然不能再有權力,所以堅決不退位。


伊耆角木


歷史上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為清朝立下軍功的皇族宗世,這些鐵帽子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可以世襲罔替,這些人的權利和清朝是掛鉤的,所以清朝滅亡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所以當時溥儀被逼迫退位的時候,他們是提出反對的。

以良弼為首的很多親王組織“宗社派”開始結盟對抗袁世凱,反對溥儀的退位。“宗社派”成員中幾乎都是當時的鐵帽子王。但是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掌握軍隊,1912年的一天,“宗社派”的首領良弼被炸死了,這些人頓時成為一盤散沙。每一個都擔驚受怕。後來袁世凱和南方革命的人相互談判,簽訂《清室優待條件》。答應可以保留他們的財產。所以他們權衡利弊,為了活下去,大部分的親王都簽訂了此協議。

這些鐵帽子王早已是失去了當年的勇敢,過著寄生蟲一樣的生活。起初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誓死不讓溥儀退位,但是當國民政府提出保障自己權益的時候,他們立馬鬆口答應。對於他們來講溥儀是否退位和清朝是否滅亡他們沒有的一點的關係,只要能保障自己的榮華富貴就行了。


葉平文史


“鐵帽子王”的正式稱謂為“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不是官銜,是一種特殊的爵位,意為世襲罔替,永遠不降級。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後期因功勳卓著才被冊封。

鐵帽子王權力大小,要視擔任的官職而定,所以有的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所以在皇帝退位這種大事上,他們不一定有發言權。

溥儀退位時,十二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大清王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最終同意退位。

慶親王奕劻: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總裁。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力主溥儀退位。

奕劻死後屍體都臭了,溥儀就是不降諡號,後多方說和,溥儀才給出“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無奈只好求取攝政王載灃,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肅親王善耆:歷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小日本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不許他輕舉妄動。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

溥偉堅持君主政權,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組織成立宗社黨,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儀退位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56歲。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曾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見識淺薄,曾問外國是否也下雪被傳為笑談。

鄭親王昭煦: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加上鄭親王端華、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根本無人理睬。

溥儀退位後,他為了揮霍就開始變賣古玩字畫、文物珠寶、各種房產和田地,直至將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等都賣得一乾二淨,最後竟盜賣鄭王墳內文物。

承順郡王訥勒赫:曾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

他同昭煦一樣也是著名敗家子,他死後,他的兒子文葵為了維持開支,將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睿親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資政院議員。

豫親王懋林: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曾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因其兄載勳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最後被賜自盡,自此莊親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儀退位時年僅16歲,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怡親王毓麒: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

豫親王端鎮:溥儀退位時年僅三歲,小屁孩一個。

綜上:十二個鐵帽子王分為四類,奕劻堅決支持退位;善耆、溥偉堅決反對退位;載灃大局為重無力迴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如同空氣。


美麗青春您真痘


清朝後期,又以鞏固江山有功,陸續分封了四位世襲王爵。雖然這些鐵帽子王可能被奪爵,甚至被賜死,但他們的爵位待遇,一直都可以傳承後代。溥儀退位時,清朝仍有12位鐵帽子王。這12位鐵帽子王面對清朝即將滅亡的態度,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皇族的態度。對於鐵帽子王來說,他們肯定不願意看到清朝滅亡的結局。畢竟清朝的滅亡,代表過往地位、待遇的消失。所以,在清朝皇族中,便有一部分人極力反對溥儀退位。以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為首的清朝皇族,組建了宗社黨。宗社黨在創立之初就明確提出,反對溥儀退位,讓隆裕太后堅持君主政權,並且密謀推翻袁世凱。而在創立宗社黨的這些人中,溥偉便是鐵帽子王。他是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承襲鐵帽子王爵位其餘人等,都是親王大臣的後代,大多承襲爵位。他們打算罷免袁世凱的內閣總理,甚至打算殺了袁世凱,讓毓朗、載澤擔任內閣職務,由鐵良擔任軍隊總司令,繼續開戰。宗社黨在天津、北京等地不斷活動,十分活躍。恭親王溥偉曾面見隆裕太后,希望皇帝放棄退位。宗社黨的組織者良弼,聲望較高他屬清朝宗室,為人頗有才幹,早年曾留學日本,後來長期在軍隊中任職。這也是良弼家境比如宗社黨其他幾位組織者,卻被推選為首領的原因。經過宗社黨成員的一番折騰,清朝皇族一度顯得仍有聲勢的樣子。其他宗室皇族中,也有不少人對溥儀退位,持反對意見。如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便堅決反對。後來隆裕太后拿出退位詔書時,肅親王善耆還拒絕在上面簽字。後來清朝滅亡,善耆仍一心想要扶持溥儀,打算重整旗鼓。不過,清朝皇族的聲勢,也基本只能鬧到這個程度。他們一心要把袁世凱拉下馬,可是心有餘力不足。即便袁世凱願意主動交出內閣總理的位置,這些皇族們也沒有辦法掌握實際的權力。當年溥儀剛剛繼位時,攝政王載灃就一心排擠袁世凱,以“足疾”的名義,讓袁世凱辭官回家,把一干皇族調到陸軍大臣、海軍大臣的位置。載灃的內閣,也因此得了一個“皇族內閣”的稱呼。這些皇族官職很大,遇到事情,根本沒有應對的辦法,北洋軍根本不聽朝廷的調令,只聽袁世凱的調令。因為這支軍隊是袁世凱親手建立的。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袁世凱的“私家軍”,只聽將令,不從君令。那時袁世凱沒有官職,皇族們尚且無可奈何,更何況現在袁世凱不僅自己擔任內閣總理的位置,北洋人馬也都佔著重要位置。事實上,後來袁世凱曾假裝卸任不幹。因為袁世凱不願意擔一個向隆裕太后孤兒寡母逼宮的罪名。可是,真等到袁世凱告病,隆裕太后又連忙把他請出來處理事務。他們清楚,此時離不開袁世凱。所以,在中樞上,清朝皇族們的反對效果十分有限。從全國更大範圍看,清朝已經失去民心。它的滅亡,只是或早或晚罷了。當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殺身亡後,那些拒絕溥儀退位的皇族基本成為散沙。即便少數依然堅持的人,也無法再形成聲勢。尤其當民國給溥儀擬定一份《清室優待條件》後,清朝皇族便不再抵抗。尤其是那些家大業大的皇族。因為在《清室優待條件》中,對皇族給予極高的待遇。皇族除了有一般公民擁有的權利外,還有許多特殊權力。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不用服兵役,不用納稅。如果日子過得艱難,民國政府還可以他們安排生計。對於鐵帽子王來說,他們的爵位,仍可以繼續世襲。後來清朝很多鐵帽子王到民國時,仍然承襲爵位。這項待遇一出,鐵帽子王們也基本同意溥儀退位。對於他們來說,丟了江山固然可惜,但丟了家產就是要命。當年隆裕太后曾向皇族募捐,充作軍費,也沒多少人願意慷慨解囊。鐵帽子王中的慶親王奕劻,貪了一輩子,家大業大,臨到了也不願出錢。所以,慶親王奕劻對於溥儀退位,還是持贊成態度的。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清朝亡。


黑兔子牙


當然有起來反對啊,只不過為首的良弼被刺殺後,這些“鐵帽子王”們嚇破了膽,在得到民國政府的優待承諾後,一個個都接受了清帝退位的現實。

畢竟和老命比起來,什麼都是虛的。

“鐵帽子王”是大清世襲罔替的王爺,這些王爺可以無限世襲,而且承襲者爵位不降級。

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後來又“恩封”了四位。

12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1912年1月12日, 清皇室貴族分子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善耆等召開秘密會議,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佈宣言,被稱為"宗社黨"。

宗社黨:


在這些人中,溥偉便是和碩恭親王,善便是和碩肅親王。

這些人強烈要求隆裕太后堅持君主政權,積極在京、津等地活動,企圖奪回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權,以毓朗、載澤出面組閣,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然後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

這些宗室王爺們在朝中和禁衛軍中廣有人脈,鐵良更是在軍中的影響僅次於袁世凱,鬧得動靜一時挺大。

1912年1月26日晚得情報,革命黨人彭家珍來到良弼居住的紅羅廠,不多久遇到良弼回家,彭家珍聲稱有緊要軍情求見良大人。

良弼:


良弼剛一下車,彭家珍便擲出炸彈,把良弼炸成重傷,彭家珍當場犧牲。兩天後良弼傷重而死。宗社黨主要骨幹聞訊驚駭,作鳥獸散。

彭家珍:

宗室無人再敢堅持對抗革命政權。

2月12日,清帝即下詔退位。 溥儀退位後,宗社黨仍不死心,1916年3月組成宗"勤王軍",計劃暗殺張作霖,乘亂殺入奉天,使東北成為"宗社黨"的天下 。

張作霖在1916年5月僥倖躲過了暗殺,之後大力打擊 "勤王軍"。數月後"勤王軍"解體,宗社黨從此消失在歷史舞臺。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首先我們把鐵帽子王搞清楚,然後再聊溥儀退位鐵帽子王為何沒有反對。

鐵帽子王比清朝的親王更有權勢,這些鐵帽子王的世襲次數是無限的,是一種權勢很大的王爵。296年曆史的清朝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有八位是清朝初年設立的,這些都是開國元勳,而後面四位則是清朝中後期恩封的,是靠個人功績而來的。



筆者在這裡列舉一下,方便各位讀者理解。那麼前八位鐵帽子王指的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後四位指的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說實話溥儀退位對這些鐵帽子王百害無一利,因為就算他們世襲,但清朝不復存在了他們的權利也就沒有了,榮華富貴也就沒有了。

鐵帽子王並沒有放棄干預溥儀退位,而是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就明確反對溥儀退位,這裡面就有鐵帽子王的參與。不過隨著良弼死後,這個團體變為一團散沙,再無作為。


還有一點,這些鐵帽子王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他們對清廷的滅亡也不再關心了。我們知道《清室優待條件》簽訂後,這些世襲的鐵帽子王不再阻止溥儀退位了,畢竟文件裡面已經包含了他們的優待政策。

所以說不能說鐵帽子王沒有阻止。筆者只是拋磚引玉,讀者們可自行留言。


有趣的歷史段子


大清所封的鐵帽子王其實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如果大清不倒,他們的子孫後代可以一直承襲此爵位。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至1912年清帝退位,一共統治中國272年,而為何當時清帝退位之時鐵帽子王無人反對呢?

時局動盪 民心所向

清朝入關所建立的政權本身來講就屬於異族政權,雖然滿族全盤繼承了漢族的儒家思想傳統,並以此來治天下,但本質上滿族依然不得漢人民心,只不過通過滿族前期強有力軍事手腕壓迫下來,而隨著國力的逐漸沒落和外國勢力的不斷侵蝕,在加上內部的不斷起義反抗以及新文化和新思想的衝擊,使得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而處於統治階層的一眾王族老爺們哪怕嘴上不承認,但眼睛上肯定是非常清楚的能看到這個事實的。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時受到外國勢力壓迫和內部鬥爭的清王朝一直掙扎了70餘年,中間也不是沒有做出過改變。比如自1861年開始興起的洋務運動算然是漢族官僚發起的,但依然可以看做出清王朝在對自身做出的一些改變,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受制於制度文化的落後,這一切美妙的外殼在甲午戰爭被日軍衝擊的支離破碎,也給予了清王朝統治階級信心的巨大打擊。自甲午以後,我們從歷史走向來看,清王朝有一種過一天算一天的感覺,其實也代表了統治階層的一些真實想法,大家都知道清朝要完蛋,就看哪一天而已。


想反對也沒辦法反對

歷史有時候就是那麼有趣,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個人私慾的膨脹,沒準清朝還可以拖幾年,但拖幾年以後清帝能否順利退位,或者說能不能全身而退,那也兩說,起碼在袁世凱的勸說下,皇帝雖然退了,還能在紫禁城裡住了幾年,人身安全還算有保證,不像歐洲一些國家,皇帝沒權利了直接送斷頭臺,這比大多數的待遇要好多了。

另外,依照當時清廷對全國範圍的掌控來看,已經沒有多大的約束力了,自1911年武昌起義以來,獨立的火種向全國各省市蔓延,而且有越少越烈之勢,關內18個省中,只有甘肅、河南、直隸和山東四省了未宣佈獨立。而當時的情況也不像以前清廷還有著強有力的軍隊,能夠迅速的進行武力平叛。而王公大臣們早已老邁不堪,這些滿族老爺們哪一個還能像先輩們一樣能征善戰呢?

袁世凱私心膨脹 勸退清帝

局勢越來越糜爛,清廷要想穩定局勢必須得請袁世凱出山,因為當時的清廷新軍精銳北洋六鎮只聽袁世凱的,這說明袁世凱的佈局之深遠。當袁世凱接手軍隊以後,迅速前去平叛,但他卻在即將攻克武昌的時候停止了,因為他知道自己一旦成功,不免就會被勸退養老,於是他留著革命軍,想著“吃完原告吃被告”。


正是這種心思下,革命軍受制於初期實力的弱小,派人前去和袁世凱和談,並承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就可以當大總統。聽到這話,袁世凱目的終於得逞,在不停的威逼利誘之下,清朝皇帝最終下詔退位。而鐵帽子王們也不是沒有反對的,關鍵是反對沒用啊,沒有實力,就只能認栽了。


春秋亂舞


反對無效,保命重要。

這12個王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我們來看看這些傢伙們,在當時都在幹啥:

禮親王世鐸:當時歲數挺大了,時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閒職一個;

鄭親王昭煦:年紀太小,沒有用,民國時期去拉洋車了;

睿親王魁斌:管宴大臣,呵呵,還有這種官職。民國時當過議員;

豫親王懋林:倒是年輕,但多病,無實職;

肅親王善耆:先後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副都統、統領、民政部尚書、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算是實權人物,大名鼎鼎的川島芳子生父,算是滿清政府中的改革派;

莊親王載功:鑲黃旗蒙古都統,沒啥實權;

克勤郡王崧傑:年紀也不大,沒實權,民國後也去拉洋車了;

順承郡王崧傑:正白旗滿洲都統,同樣沒啥實權;

怡親王毓麒:同樣年紀不大,無實權;

恭親王溥偉:曾任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宗社黨成員,皇族內閣成員,年富力強,實權派人物,後來投靠日本;

醇親王載灃:不用說啦,宣統皇帝親爹,監國攝政王,載灃蠻有骨氣的沒有投靠日本人,善終;

慶親王奕劻:清末頭號貪汙犯,內閣總理大臣,被袁世凱收買。

這些皇親國戚們,其實真正有點權力的也就是善耆、溥偉、載灃、奕劻,其中善耆、溥偉、載灃是反對清帝退位的,只有奕劻是支持順應局勢退位的(他能撈到好處)。但形勢比人強啊,在革命黨的隆隆炮聲和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宣統皇帝還是宣佈退位了(其實是隆裕太后啦)。那麼這些實權派為何不拼死一搏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1、話語權被剝奪,奕劻雖然個人實力不足,但內有隆裕太后支持,外有袁世凱幫助。尤其袁世凱出山後,直接導致了載灃下臺,權利天平失衡了;

2、硬實力不夠啊,這些人沒有足夠的軍權啊,北洋軍只聽袁世凱一人的,他們手裡的兵要是能打,就不會請袁世凱出山了;

3、民國優待政策不錯,翻看歷史,古代皇權更替無非就是革命與禪讓,無論哪種,前皇族必然遭到清洗,畢竟漢獻帝不多嘛。而民國給與皇族的政策是不錯的。不說皇帝,就是這些鐵帽子王們也都能繼續世襲罔替下去,民國政府還是夠意思的。

所以,這些人知道,誓死抵抗是沒有用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命在,比啥都強,況且這些人在民國時期也沒閒著,期望死灰復燃,還復辟了兩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