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蒲松齡想象力豐富,<strong>在《羅剎海市》中繼續腦洞大開,構建了一個“反烏托邦主義下”的場景

,這個“反烏托邦主義”並不是新詞彙,敘述這種風格的<strong>現代小說就有鼎鼎有名的《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或《動物莊園》。

<strong>反烏托邦主義旨在批判烏托邦主義所宣揚的空想社會主義或者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國家,譬如我們所熟知的桃花源或者大同世界,都是烏托邦主義的表現。那麼《羅剎海市》何以能夠稱之是“反烏托邦主義”呢?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從嚴格與標準意義上來說,<strong>《羅剎海市》並不是一部“反烏托邦主義”小說,但它有“反烏托邦主義”的一絲風格,譬如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勾勒了<strong>一個衣食無憂,高度統一,生老病死的痛苦都被消除的美麗世界,但赫胥黎卻藉此抨擊了烏托邦世界下人們在精神和行為上的極度麻木。

那麼《羅剎海市》的“反烏托邦主義”風格是如何展現的呢?

至善至美和汙濁世俗的矛盾

讀蒲松齡的故事只有讀到最後才會明白他想要說什麼,在故事的末尾對故事做出總評是蒲松齡不成文的規則。在《羅剎海市》的結尾,他如是點評說: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小慚小好,大慚大好。若公然帶鬚眉以遊都市,其不駭而走者蓋幾希矣。彼陵陽痴子,將抱連城玉向何處哭也?嗚呼!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

故事的設定是很有趣的,主人公馬驥在海上失事後進入了一個神奇的異域國家羅剎國,這個國家的人們都是“以醜為美”,凡是越醜的反而官做的越大,越醜的女人越受追捧。而馬驥在人類中並不算一個相貌十分醜陋的人。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這導致他初到異域時,便被這裡的人誤當做是妖怪。<strong>原文如是寫“至一都會。其人皆奇醜;見馬至,以為妖,群譁而走”,如果不看蒲松齡的點評是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設定。實際上這個異域中的“醜”乃對應的是人類曲意逢迎的醜態。

何以證明呢?原文中寫道<strong>“我國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極者,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貴人寵”,那什麼才是羅剎國的美呢?馬驥後來見到了羅剎國的高官們,其情境如是明朗的描繪道:

“時值朝退,朝中有冠蓋出,村人指曰:“此相國也。”視之,雙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簾。又數騎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職,率猙獰怪異。然位漸卑,醜亦漸殺”

<strong>羅剎國的相國大人完全就是一個奇醜無比的怪物,耳朵長在背上,有三個鼻孔,眼睫毛像簾子一樣遮住了眼睛。但在羅剎國人看來,這就是美,所以他才能做到相國的位置。而後面出現的人都因為沒有相國醜,所以官就做得不大。

<strong>實際上這自然是在隱喻相國大人是一個極為擅長溜鬚拍馬,曲意逢迎的人,所以他才能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可是那些不善於曲意逢迎的人,官因此才有芝麻粒大小。這也就不難怪為什麼羅剎國人看到相貌正常的馬驥時把他當成妖怪。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這是一個相當精妙的諷刺,馬驥相貌正常,說明他不善於溜鬚拍馬,這在小人馬屁精中當然是異類般的存在。所以蒲松齡在點評中以拾到和氏璧的卞和為例子說<strong>“彼陵陽痴子,將抱連城玉向何處哭也?”

,這裡有一個什麼典故呢?

就是“卞和泣玉”,天下人都認為卞和在撒謊,君王也認為卞和在欺騙自己,下令砍去卞和的手腳。卞和很傷心,日夜為此痛苦,<strong>但他不是哭自己的不幸,而是哭世人把寶石看成石頭,把誠實看做謊言。即所謂“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之所以悲也。”

可見蒲松齡之所以要把羅剎國設定為“以醜為美”的國度,<strong>實際上就是在諷刺現實的世俗人們把阿諛奉承,世故圓滑當做成功的捷徑。通過曲意逢迎的拍馬屁,這種人往往能夠很快的加官進爵,雖然他們沒有什麼出色的個人能力,但偏偏能夠身居高位,如趙高、秦檜和魏忠賢之流。

所以<strong>羅剎國所映照的正是這種世俗的醜態,而羅剎國的人把這種醜態當成美,蒲松齡自然是以此拿來譏諷世人。因此當馬驥初入羅剎國的時候,人們都把他達成妖怪,<strong>這是因為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是顯得突兀和格格不入的。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就像那位死諫嘉靖皇帝的海瑞,因為寧折不彎的性格而自號“剛峰”,但海瑞這種人在官場中畢竟是極為稀少和突兀的,這就導致他在官場中評價普遍不高,但在民間卻擁有“海青天”的美名。<strong>蒲松齡並非不明白這一點,他明白至善至美的完美主義在時間是行不通的,這是一種現實的矛盾衝突。

所以他最後很無奈的感慨說<strong>“嗚呼!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這句話看似很消極,<strong>但實際上是富有生活哲理的。字面意思好像是說榮華富貴只能從海市蜃樓般的虛幻世界裡尋找,但它背後的邏輯正是指——

就像卞和那種誠實的人把美玉獻給君王,但卻被視為騙子,非但沒有得到君王的讚美,反而遭受誣衊和傷害,一個誠實和正直的人想要在世俗裡獲得榮華富貴將是多麼的困難重重。但像趙高那種溜鬚拍馬的人,即便指鹿為馬也能身居高位。

因此一個誠實和正直的人想要獲得榮華富貴,也就只能在海市蜃樓這種虛無縹緲的世界裡得到滿足了。所以馬驥在羅剎國並沒有得到重用,而是在龍宮裡收穫了愛情和欣賞。<strong>蒲松齡的感慨有一絲悲情的意味,這種悲情之所在則正是“反烏托邦主義”的體現。

何以見得呢?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從十九世紀社會主義的興起,<strong>一個極為理想的國家形體開始被賦予更多的內涵,而烏托邦這個詞彙也逐漸成為對一種理想社會的指代。在對烏托邦的描繪中,在某個時間段,我們的社會將會進入一種矛盾和衝突,不公和貧窮完全得到消除的階段。

<strong>正如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在他的著作《烏托邦》

中非常浪漫的描繪和設想說:

烏托邦不僅自由、民主、博愛,而且無比富有,那裡的人都是長相俊美,具有超凡能力的神族。烏托邦也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島嶼。它被無數黃金與白銀裝飾著,每天數以百萬噸的出產一種閃閃發光的金屬———合金

<strong>烏托邦作為人們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終極追求和美好幻想,它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代表著一切整體所取得的圓滿。可是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們漸漸意識到烏托邦是一個漸行漸遠的理想世界,要達到這種世界可謂困難重重,矛盾重重。

所以人們又從烏托邦主義中派生出一個新的詞彙叫做“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strong>對於烏托邦主義的反思導致了反烏托邦主義的誕生,因此誕生了如《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這些反烏托邦小說。

但不管如何,烏托邦始終代表了人們對生活、對於社會的一種終極幻想和追求,<strong>就像人們希望世界充滿善意、和平與公正,沒有偏見、猜忌和欺壓,每一個人都能自由而又幸福的生活著。但現實的矛盾顯然並非浪漫的設想所能化解的。

解析《羅剎海市》,蒲松齡的隱喻你讀懂了嗎?

對此,蒲松齡也不得不承認說“<strong>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小慚小好,大慚大好。若公然帶鬚眉以遊都市,其不駭而走者蓋幾希矣”,就是說曲意逢迎,溜鬚拍馬實在是世間的普遍現象,<strong>如果一個人以誠實和正直的男子漢形象在人群中活動,人們對這種人不感到驚訝大概是非常稀少的吧。

這自然是說人們習慣看到這個世界帶著“畫皮”生活的一面,看到一個人坦蕩誠實的生活,反而會感到非常的驚訝,實質上是反面諷刺世俗猶如羅剎國一樣是一個以曲意逢迎之醜態為美的世界。<strong>但諷刺歸諷刺,蒲松齡也不得不承認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好世界是虛無縹緲的,而那些正直和誠實的人要想有所成就,也只能在這種虛無縹緲的世界裡得到實現。

所以屈原才在《楚辭·漁父》中歌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算是對現實和理想的一種平衡吧,<strong>所以說《羅剎海市》雖然不是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反烏托邦主義”小說,但它無疑具有“反烏托邦主義”的風格和氣韻,那就是承認一種設想中的“烏托邦式的桃花源世界”是不存在的,至少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建構這樣一個世界。

這也就不難怪儒家為什麼要推崇“中庸”思想了,就現階段來看,這無疑是一個人平衡世俗醜惡和理想純潔的最好途徑了。

關注 ,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