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丘吉爾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壓力測試,都隱藏著機會。


危機是大考,也是脫穎而出的機會,真正有智慧的人或企業,決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在大考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陽明先生的名篇《與黃宗賢》,告訴我們如何修煉真功夫,如何成為天下之大勇者!


1. 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功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則其平日之所志向,鮮有不潛移默奪,弛然日就於頹靡者。


黃宗賢是陽明先生的一位重要弟子,曾經擔任過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在陽明先生逝世後,黃宗賢還曾為先生之子正億提供過幫助,並把女兒許配給正億。


《與黃宗賢》這封書信寫於1527年正月,陽明先生56歲,在紹興。這篇書信開門見山,首先談到了“人在仕途”。彼時,黃宗賢正在京城為官,每日公務繁多。加之身邊的同道之人很少,所以陽明先生特意寫下此信,是對宗賢的善意提醒。


“人在仕途”,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事務,相比退隱到山中修心養性,“此心不動”要難上十倍乃至百倍。陽明心學是“事上磨鍊”的學問——縱使事情千頭萬緒,依然能夠修煉一顆如如不動之心,動亦定,靜亦定,臨事不亂,應變有方。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陽明先生同時也給宗賢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那就是“二君(編者注:另一人為黃誠甫)必須預先相約定,彼此但見微有動氣處,即須提起致良知話頭,互相規切。”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隨時隨地以致良知來提醒和勉勵彼此。


如果沒有道友之間的相互責善,那麼我們平素所立下的高遠志向,難免會逐漸褪色,被世俗的苟苟且且所同化,人會變得庸庸碌碌,甚至淪為頹廢之人。


對企業家而言,經營企業就是“人在仕途”;對於員工來說,職場工作就是“人在仕途”;對於成年人來說,家庭就是“人在仕途”……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擔負起每一份職責,不論發生什麼問題,都堅持不抱怨,並以一顆感恩心來面對之,這就是“事上磨鍊”的功夫。


2.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慾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事上磨鍊”的本質是“時上磨鍊”,當下用功。一旦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或者言語行動與聖賢思想有違,當下便用功予以掃除,這就是“說話說到無比爽快之時,能夠按暫停鍵,收回那些不妥當的話語;意氣風發、洋洋得意之時,能夠當即收斂自己的傲慢之氣;忿忿不平、憤怒發作之時,能夠把這口怒氣咽回去並消化於無形”。這才是天下真正的勇者之所為。


3. 《中庸》謂“知恥近乎勇”。所謂知恥,只是恥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一個能夠在當下用功、戰勝小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所謂“知恥而後勇”,指的就是觀照到自己的過錯或者惡念,並且勇於改過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所謂“知恥”,就是以不能達致良知為恥。陽明先生在這裡提到了幾種對於“恥”的“不明”——“以言語不能屈服得人為恥,意氣不能陵軋得人為恥,憤怒嗜慾不能直意任情得為恥”。


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成為取得勝利的一方,或者在言辭上佔得上風,或者在氣勢上壓倒他人,或者把憤怒淋漓盡致地發作出來、令對手瑟瑟發抖才罷休。


但對於真正的君子而言,以上這些“勝利”都是矇蔽自己良知的行為,是心中的無明和貪慾所致,這才是真正的“恥”。


4. 古之所謂大臣者,更不稱他有甚知謀才略,只是一個“斷斷無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


陽明先生在此還提到了真正有道之士的狀態——“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先生希望自己的弟子都可以達到如此境界——儘管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在身,卻擁有從容不迫、鎮定自如的心態。“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如果換個詞,可以用“呆若木雞”來代替。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它原本是褒義,講的是鬥雞高手紀渻子為齊宣王訓練鬥雞的故事。一隻極品鬥雞,不是乍一看就聲勢張揚、咄咄逼人,相反,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頭雞,平時對其他鬥雞的叫聲沒有任何反應,但放到鬥場上,卻能讓對手不敢應戰、轉身就逃。這樣一隻木雞就是修煉有成的標誌。


“呆若木雞”的境界即是不為榮辱得失所累的境界。一個“斷斷無他技,休休如有容”的人,才有這種“呆若木雞”的這等資質:深沉厚重,心有大我。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如果說,豪傑可以征服天下,但唯有聖賢可以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煩惱,征服自己的小我,開發心中的無盡寶藏,提升格局和境界,成就“大我”。


明心淨心的功夫,既可以幫助我們掃除心中的不明和貪慾,讓那個“大我”站立起來。


明心,即是明白每個人的心中擁有無盡寶藏,明白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人生重大真理。淨心,即是通過觀照、反省和引導,掃除心中的不明和貪慾,淨化心靈!


5. 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療得天下之病!此區區一念之誠,所以不能不為諸君一竭盡者也。諸君每相見時,幸默以此意相規切之,須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實康濟得天下……


在書信的最後,陽明先生鄭重地談到了“誠”。做人,要“誠”於己。一個人要想“療得天下之病”,務必先療自己之病,而方子,就是“克去己私”——掃除自己心中的不明和私慾。


根據“心-道-德-事”四部曲,有怎樣的心靈品質,才有怎樣的道行,才有怎樣的美德(體現為四種典型的德——仁愛、智慧、胸懷、能量),才能最終成就怎樣的事業。


因而,改變世界的唯一捷徑是改變自己。通過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讓自己從庸人、士人變為能人、君子,仁愛、智慧、胸懷、能量隨之提升,才能以一份人格的力量,影響他人、影響世界,最終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停止抱怨,開始行動。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正是考驗每個人真功夫的時刻,能否成為“天下之大勇者”,在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明心與淨心,在多大程度上建設了自己的心靈品質。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讓我們不為紛紛擾擾所牽動,凝神聚氣、眾志成城,在這次大考中交出一份耀眼的答卷。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陽明心學經典解讀—致良知四合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