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01


電影散場的時候,我還沒走,翻公號看到虎嗅的文章中說:


通常來說,強烈的情感傾向會引發共鳴和代入,本質上是觀眾經歷和情緒的心理投射,這種對故事和人物的認可會對影片本身形成加持。比如9.2分的《天堂回信》、9分的《剃頭匠》、8.9分的《我的九月》、8.6分的《我們天上見》等等,馮小剛直言《芳華》瞄準45歲~75歲觀眾也是有鑑於此。


看完電影之後,發了票圈,有位朋友說看了點映之後完全不想說話,太難過了。


所以電影的受眾年齡是超出馮小剛的目標範圍的。我感嘆,這才是最難過的地方,想我們大好青年居然對上個年代老中青的青春如此有共鳴,這簡直

《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職業病的原因,我在看喜歡的電影之前都會蒐集這個電影的宣傳海報。豆瓣上《芳華》的圖片還算唯美,但是找到了宣傳的系列海報的時候覺得差了點意思。於是在原圖不變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的感覺隨手添了一句話:

《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02


用當代的眼光來看上個年代文工團的青春,是不合理的。


有感情和有共鳴,那都是情感上的,因為青春的淚水和感動總是相似的。但是時代、環境、歷史卻完全不同。所以《芳華》所講述的青春故事,我無法用現代語言來分享和拆解。


那個年代的美好與糟粕,就讓它停留在那時候吧。


今天,我換一種體位來聊《芳華》。


《一代宗師》裡宮寶森和葉問過招之後,對他的評價是:是個人物,開口能嚇人,出招能致命。


這個評價同樣適合《芳華》,也適合馮小剛。


零散的翻過嚴歌苓的小說,《芳華》原著還沒來得及看。可能跟她在文工團的青春歲月有關,她的很多小說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和事兒。


她小說裡都是孤獨的陳述,深情的文字質感,非常有年代感的畫面。以至於電影《芳華》的結局其實很溫暖很唯美,但是看起來卻很難過。


張愛玲就浪漫多了,雖然身處動亂年代,每天都是子彈橫飛的日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小說裡的情感與人物的悲喜從來沒有透著孤獨,無論《十八春》裡面纏綿悱惻的愛情,還是《傾城之戀》中霍亂時代的生死絕戀,都是飽滿的、熱血的。


即便在《小團圓》裡都寫著:寧願天天下雨,以為是雨天你不來。


你看,少女的青春朦動躍然紙上。


《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03


如果把青春當做一個念想,時間就是機器的齒輪,將這個念想慢慢碾平,變成乾兒,掛在外面日曬雨淋,可不管過了多久,拿起它,還是能說出動人的故事。


《芳華》裡面文工團青春年少的芳華們,就跟這個念想一樣,他們經歷最好的時光,在軍營裡載歌載舞,用歌聲和舞蹈記錄自己的芳華,後來經歷戰爭和離別,歲月滾過之後像潮汐之後的海浪,慢慢匍匐在沙灘上,芳華終將遲暮。


無論是賀歲片還是近幾年的電影,相比講故事,馮小剛更擅長表達情感,他可以將幾個清晰的細膩的故事,幾個特點分明的人物,和他們的經歷與情感糅合在一起。看起來支離破碎的片段式故事,串起來卻是一代人的青春。


為什麼說這個電影好,我覺得就好在這裡。


電影中幾個人物和故事是有對應和溯源的。原著中的何小曼到了電影中變成了何小萍,這個人物的意義如同瓊瑤在《煙雨濛濛》中寫的陸家的三位千金依萍、如萍、夢萍一樣,不管她們各自生活如何不同,在時局不穩的時代中都是命運的浮萍。


一生致力於做好事的劉峰其實就是,雷鋒。


而在那個年代裡恣意妄為的惡意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劉峰被審訊的時候,他們在審訊中極力引導劉峰有過撫摸犯罪,以及多年後劉峰做生意的車輛被非法扣押,兩場一樣性質的衝突,發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


不要懷疑,這樣噁心的惡意,只要你留意一下,天天都會在發生。


《芳華》:我摸到了鋼筋鐵骨的柔軟

04


其實拍嚴歌苓的小說,跟拍古龍的小說一樣,他們的文字雖然很有力道,但都是散亂的。情感濃烈,表達用力,畫面感代入感都很強。


他們的小說,隨便翻開一本,隨便看一個章節都能從文字裡看到畫面,都能從人物描寫中看到悲歡離合,甚至眼淚和歡笑都清清楚楚。


請問,這種功底的文字怎麼搬到大熒幕上去?怎麼傳達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徐克拍了大半輩子武俠,到《三少爺的劍》的時候可以說已經放棄治療了。


張藝謀買了嚴歌苓的原著拍了《陸犯焉識》,雖然口碑不錯,但是票房差強人意。去年拍了《長城》找了好萊塢大牌做商業片,結果更撲街,他已經認命了,或者說不在乎這些了。


但是馮小剛硬骨頭,他覺得再好的票房也不能代表電影就好,甚至覺得觀眾的評價也不能代表什麼。


你看,有些人一開始是搞藝術的,最後不知怎地就變成了商人,馮小剛一開始是賺錢的,最後莫名其妙的就成了藝術家,啥都不追求,就追求自己認為的那種好。


其實好電影的標尺在哪,我估計他自己也無法定論。完全靠感覺,搞藝術的都這樣,所以世人覺得他們是瘋子。


就跟古龍唯一一部現代小說《絕不低頭》一樣,出身底層,有點本事,靠著骨氣和信念活著,誰也改不了這臭脾氣,這樣的人就算到了嚥氣兒的時候,都是氣勢恢宏的,死都不服輸。


《芳華》的故事有血有淚,很柔軟。但是那段青春就是這麼硬實,以至於幾十年風吹雨打之後,拿出來再看看,仍然是能讓人流下滾滾熱淚的芳華。


讓我們找到了風雲歲月的避風港,摸到鋼筋鐵骨的柔軟,《芳華》,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