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只有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擁兵10萬的劉璋呢?

用戶4474643002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與故事性的亂世,可以說後世的亂世無論是知名度還是精彩程度都沒有能夠超越三國的。對於外國人而言,三國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

三國志系列歷久彌新,儘管被很多人吐槽是換皮遊戲,但仍舊吸引著玩家入坑,而全面戰爭系列也是將三國作為題材製作發售並大獲好評,而國內的頁遊宣傳最多的、主打的牌也是三國時期,可以說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一個時期。

而在這一時期,名將輩出,以少勝多的案例數不勝數。其中劉備是整個三國曆史上最具典型性與代表性的人物,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失敗中度過的,而他最輝煌的時期莫過於從劉璋手中奪取四川,可以說直到這一時期他才正式奠定了自己能夠與孫權、曹操相抗衡的基礎。

我們需要注意劉備入蜀並不是憑藉武力強行打進四川,而是隻帶了很少的部隊接受了劉璋的邀請為了防備漢中的張魯而得以進入四川,即便是在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劉璋政權的時候,手中也只有三萬左右的部隊。

與之相對的是劉璋擁有十萬部隊以及絕大多數的四川地區,然而劉璋即便是在擁有這樣大的優勢的情況下,仍舊被劉備翻盤擊敗,這實際上就展現出來了雙方的實力差距。

一方面,劉備本身儘管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往往是處於喪家之犬的狀態,被人追著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能夠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中,儘管不斷的遭受失敗,卻仍然能夠保持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獨立地位,劉備仍然是有著相當能力的,可以說劉備本身作為一個軍事家是極其老練的,然而相比之下劉璋則要更為稚嫩一些。

另一方面,儘管劉備帶去入蜀的部隊很少,但是這些部隊都是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百戰之師,不但對劉備忠心耿耿,而且經過了戰火洗禮,其戰鬥力與士氣也是十分高的。而相比之下,劉璋的部隊大部分則缺乏實際戰鬥,從部隊戰鬥力角度來說,劉璋的部隊很難在野外戰鬥戰勝劉備。

在政權方面儘管劉璋從實際上是川蜀政權的領導者,但是劉璋政權本身並不是川蜀集團,因為劉璋對於益州的統治是繼承自其父劉焉。

而劉焉則是依靠來自幷州的人才和軍隊建立起了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因此劉璋一直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幷州士人和益州士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劉璋政權本身並不是一個鐵桶一塊的政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益州的法正張松就更願意讓劉備來取代劉璋。同時劉璋的部將在面對劉備進攻的時候戰鬥意志也往往並不那麼堅決,可以說對於劉璋來說,他面臨的是一個大部分部下都是二五仔的局面,可以說中上層的人心向背,一眼可知。

同時由於劉璋和劉備兩人都屬於漢氏宗親,兩人在漢朝的宗人府中都有記錄,因此按照漢朝的政治傳統——“白馬之盟”來說兩人都有封王的資格,因此兩人在進行四川爭奪戰的時候,法理上都是合法的。白馬之盟規定了非劉姓者不能封王,因此儘管劉備屢試不爽的漢室宗親這張政治牌沒有辦法在四川使用,但是同樣的他在四川建立自己的統治,從法理上也是合法的。這從根本上就動搖了劉璋統治的根基,因為劉璋能夠在四川建立自己的統治本質就在於他作為漢氏宗親,是有政治資本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政權的,如果非漢室宗親挑戰劉璋政權,那就是赤裸裸的對漢朝的政治體制做出挑戰。

在三國中你可以佔據非漢氏宗親的土地也就是說哪怕你公孫瓚和袁紹在遼東河北打得血流成河都是可以的,但是你不可以侵佔漢室宗親劉姓的土地,因為東漢儘管屬於豪強政治,但是其政治的基本盤仍舊是劉姓天下。因此劉璋邀請劉備進入四川,實際上就是從根本上瓦解了自己對於四川統治的合法地位。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入蜀後,劉璋統治的合法地位已經不復存在,同時當地人對於劉璋也不見得有多麼忠誠,再加上劉璋本身的部隊戰鬥力遠不及劉備,因此劉璋既無天時又無人和,只有一些地利,而這些地利在當地的各種帶路黨的幫助下也蕩然無存。所以劉備能夠戰勝劉璋是一種必然的,而非是偶然的結果。


無筆


劉備、劉璋的實際兵力不是3萬對10萬。

劉備的三萬兵力,是他自己親率的兵馬。諸葛亮、張飛、趙雲後來入蜀增援,又帶來了一部分荊州兵。二者相加,劉備的總兵力已經不止三萬了。具體多少兵力未知,但兩股兵力合計肯定不會少於五萬。

因為,巴東、巴郡、江陽、犍為、巴西、廣漢六個郡是諸葛亮、張飛、趙雲攻取的。而且拿下之後還得留兵駐守,他們的兵力如果連兩萬都沒有,肯定拿不下那麼多郡縣。

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資治通鑑》


劉璋的兵力未知,益州可能有十萬兵,但這十萬兵力,劉璋並不是都能調得動。

因為首先,劉璋還沒跟劉備翻臉前,就送了劉備一部分兵馬。

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三國志·先主傳》

二劉翻臉之後,劉備又吞併了益州的白水關駐軍,守將楊懷、高沛被斬首,白水軍的家眷也被劉備控制,不敢不為劉備賣命。

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三國志·先主傳》

其次就是,劉璋派李嚴、費觀守綿竹,結果兩人直接向劉備投降了。二人不戰而降,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劉璋兵馬減少,劉備又憑空添加了兵力。

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三國志·先主傳》

PS:劉備的三萬兵馬,應該是包括了上述這些投降、被迫歸順的益州軍。

第三就是,在劉璋與劉備開戰期間,益州各地的地頭蛇,如龐羲、李異,完全沒有摻和到二劉的戰爭中,沒幫劉備,也沒幫劉璋。

所以實際上,劉備取益州,兵力肯定不是三萬與十萬的懸殊差距。劉備和劉璋,兩人的實力差距本身也不大。真實的兵力,應該是諸葛亮等人沒增援前,一比二。

增援後,一比一,甚至是反超了。



當然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劉璋在兵力上不佔優勢,或者說沒佔太大的優勢,這都只是他輸掉戰爭的表面現象。

劉璋輸掉戰爭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的統治本來就不穩固。

益州實力派拋棄了劉璋,人心思變,劉璋的統治走到了盡頭,他想不倒臺都很難。

我這麼說的理由很充分。因為劉備入川也就萬把人的荊州軍,剩下大部分兵,都是臨時挾持的益州軍。而二劉開戰後,劉璋的益州軍的表現太差了,差的不正常。

當時劉備一萬荊州兵,再加上兩萬被挾持的益州兵,居然在劉璋的地盤上揍得劉璋主力人仰馬翻大搞無後方作戰,攪得益州天翻地覆,簡直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劉備打仗有這麼厲害嗎?荊州兵再善戰,實事求是的說,有這麼厲害嗎?


我覺得,應該是沒有的。劉備有一定軍事才能不假,但要說殿堂級水平,以劣勢兵力壓著劉璋的優勢兵力打,他還沒那個能力。

另一方面,劉璋軍的配置,吳懿是日後蜀漢數一數二的宿將,李嚴更是文武全才,要說這些人是飯桶,更是笑談。

然而,且看這些名將的實戰表現:

璋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拒劉主於涪,皆破敗,還保綿竹。懿詣軍降,拜討逆將軍。——《三國志·先主傳》

劉璋派劉跂、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人去迎戰劉備,結果都被打敗了。吳懿全程都在划水,被打敗後,直接投降了劉備。而劉備也買吳懿的賬,娶了他妹妹。(蜀漢開國吳皇后)

連吳懿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都投敵了,劉璋豈能不敗?

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李嚴、費觀於綿竹前線投降,很早就暗投了劉備的法正、孟達等實力派。

劉璋家裡出了這麼多二五仔,他戰敗,這還能說啥呢?



總的來說,劉備取益州,過程有驚無險。劉備冒了很大的風險,稍不留神,不僅益州拿不下來,老家荊州還有可能保不住。但是劉備全程都是成竹在胸,一副吃定了劉璋的模樣,這表明,劉備事先已經知道了劉璋表面很強,但實際很虛弱的底細。

畢竟,張松事先已經把劉璋的虛實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劉備。

劉焉入主益州時,為了反客為主,強龍壓地頭蛇,他重用關中、荊州來的外地人,使之掌控軍隊,成為“東州派”。

劉璋上位之後,為了緩和土客矛盾,同時也為了打壓東州派,他又反劉焉之道而行,開始愚蠢的打壓外地人,討好益州土著,這使得東州派不再支持他。而受劉璋提拔的益州土著派上位晚,也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的軍事核心力量。

最終,劉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他的基本盤表面上比劉備大,但實際上,其內部早已經四分五裂。

關中人法正、孟達,荊州人李嚴、費觀,兗州人吳懿,與劉璋貌合神離,一開戰就舉雙手雙腳投降了劉備。劉璋只靠張任、劉循等人,怎麼可能不敗?


如果把話說的更重一點——即便劉璋不引狼入室,招劉備入益州,他最後也會被其它勢力吞併。

因為劉璋的統治不穩,是事實。即便劉備沒趁虛而入,法正、張松這些帶路黨也一樣會請外來勢力入主益州。李嚴、吳懿、費觀也一樣會帶著部隊投奔新老大,斷然不會為了草包劉璋親戚。

劉璋的失敗就宛如後來的劉禪一樣,他在益州統治已經沒戲了。


Mer86


劉璋也是認為劉備兵少,翻不了天,才敢放心“引狼入室”的。可是,劉備卻巧妙破局,一舉翻天。

劉備的劣勢,遠遠不只兵少。

211年底,劉備應邀入川,劉璋親自迎接。


兩位宗親兄弟互訴衷腸後,劉備率3萬軍前往葭萌,並授權他指揮白水軍一起進擊張魯。

劉璋雖然“闇弱”,但也是權遊圈子裡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人物。他願意引劉備入川,當然是有把握控制風險的。

首先,劉備進入葭萌時,率3萬軍,但這3萬軍,卻並非全部是劉備可用之兵。

這3萬軍隊中,包含了劉璋給的軍馬,這些軍馬,畢竟是益州軍,劉璋認為他們不會跟從劉備打劉璋。

同時,劉備最大的困難,不是兵馬不多,而是後勤供應。


劉備駐紮到葭萌後,已經遠離劉備的荊州大本營,後勤補給,全部依賴劉璋軍補給。

連吃飯都沒保障的軍隊,劉璋有理由認為他翻不了天。

最後,劉備的駐紮劉璋軍的包圍之中。

劉備駐紮葭萌,南面是涪城、綿竹,北面是白水關。儘管白水軍名義上由劉備指揮,但守將楊懷、高沛忠於劉璋。

因此,劉璋認為劉備翻不了天。

劉璋的軟肋

劉備敢來參與這個賭局,就是看出了劉璋的軟肋:智能之士,思得明主。

由於劉璋本身的政治能力,益州地區的本地派和東洲派矛盾重重,益州士族認為劉璋保護不了他們的利益,一直在給益州“物色主人”。

早在赤壁之戰前,連遠在隆中的諸葛亮都知道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主”(隆中對)。


他們先後物色過曹操、劉備。甚至部分士族、守將還聯絡過孫權(周瑜控制南郡期間)。為了換個新主人,可謂費盡心機!

因此,法正在選定劉備後,說話很直接:“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耾,響應於內,以取益州,猶反掌也”。

劉備破局,就是要從這個軟肋開始!

劉備破局第一步——收買人心

劉備進入葭萌,沒有進擊張魯,駐紮下來,接近一年時間,都在廣樹恩德、收買人心。

首先,他統領的三萬軍,不管是劉璋軍還是劉備軍,都統一洗腦了。


怎麼給別人的兵洗腦,老混子劉備是有豐富經驗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孫權的兵,他都嘗試過洗腦,其實踐經驗無人能及!

其次,進一步結交士族。

益州士族對劉璋失望,劉備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沒說的,劉備從徐州到荊州,一路結交士族的路數也門清!

從後來征戰效果看,劉璋軍許多將領投降,也與這些結交密不可分!

最後,營造仁德之名,鋪墊“有道伐無道”的大義名分。


以孤微之軍伐人之國,名正言順是最重要的。反客為主,奪人土地,沒有足夠的大義名分,是很難獲得更多道德觀念強的人才支持的。

劉備起兵的理由,是劉璋沒有完全答應他補充兵馬、物資的要求,這本來就是有些強詞奪理的起兵理由。因此,只有打起“仁德”之名,才可能“有道伐無道”。

因此,劉備不斷散發錢財,救濟貧民,營造仁德之名(當然,其中很多錢本來也是人家劉璋給劉備的)。

後來,劉備攻取涪城後,組織歌舞慶祝,龐統說:“伐人之國,卻載歌載舞,不是仁德!”劉備則以“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抬槓。


可見,劉備集團十分重視自身仁德形象,以此來彌補“伐人之國”的道德硬傷。

劉備破局第二步——除後顧之憂

收買人心的結果有兩個:1、收買了可以收買的人;2、明確了不能被收買的人。

劉備決議起兵時,龐統獻了三個策略:上策是直接偷襲成都;中策是先把白水軍控制下來,再進軍;下策是退回白帝,徐圖後舉。

劉備選擇了中策。

白水軍楊懷、高沛,顯然是不能被收買的人!有他們在劉備的屁股後面,劉備屁都不敢放!

老子想放屁!除掉他們!

劉備佯稱退軍,楊懷、高沛來送,劉備迅速藉機指責他們沒有主客之禮,解決掉了!

隨後,劉備起兵時,先讓黃忠等人率軍進攻涪、綿竹,自己親自反身到白水關,利用造反還未洩露的時間窗口,控制了白水關將士們的家屬!逼迫白水軍一起造反!


劉備扣押白水軍家屬,白水軍投降;呂蒙控制關羽軍家屬,關羽軍人散;鍾會控制魏軍將領,結果遭遇反殺。可見:男人往往不會因為自身安危而膽怯屈服,卻往往因為心中牽掛而身不由己。劉備、呂蒙,深諳此道!

這些作法,說起來有損劉備仁德之名。但劉備分得清輕重,不愧梟雄!

劉備破局第三步——快速進軍,突破瓶頸

劉備起兵後,劉璋手下曾建議:堅壁清野,把巴西、梓潼的百姓全部趕到涪水以西居住,這樣,劉備缺糧,不出一個月就會失敗!

這個建議被劉璋拒絕,未能實施。不過,這也點出了劉備的危險處境:在突破綿竹之前,劉備軍後勤補給十分脆弱!

因此,要迅速突破綿竹!


劉備擊敗了張任、冷苞等人的軍隊,攻取涪城。隨後,利用吳懿、李嚴先後投降的時機,控制了綿竹!

吳懿、李嚴的投降,是突破綿竹的關鍵,這很可能是收買人心的結果。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劉備在涪城擊敗的張任等軍,後來在雒城抗擊劉備軍一年。這次在涪城被輕易擊敗,很可能是因為劉備起兵迅速,張任等倉促抵抗的結果。

這說明:劉璋總兵力雖多,但卻多分散各地,戰略機動兵力並不多。倉促組織需要時間,劉備得以迅速突破綿竹,進入平原!

劉備破局第四步——荊州入援,掃清各地

劉備突破綿竹後,面對手下敗將張任等人堅守的雒城,攻不下!


龐統陣亡於雒城之戰!

此時,劉備已經佔據了主動,但卻依然危機重重。一旦劉璋完成動員,戰局將十分複雜。

劉備以諸葛亮率關張趙入川!諸葛亮軍入川后,兵分三路,各地望風而降!

至此,劉璋困守雒城、成都,強弱徹底易勢!

劉備破局第五步--恫嚇唬,和平解放

劉備軍經一年激戰,攻克雒城後,直逼成都。

成都尚有兵三萬,糧草充足,強攻不易!

劉備派兵圍攻,耀武揚威,城中震怖!

此時,馬超來降,這給了劉璋軍的意志以致命打擊!


作為曾經的諸侯、猛將,馬超的威望很高。劉備為了增加馬超到來的恐怖效果,增了很多兵到馬超軍中(裝作是馬超帶來的援軍)。

當猛人馬超帶著浩浩蕩蕩大軍到達成都城下時,成都城內的抵抗意志到了崩潰邊緣!

壓倒劉璋抵抗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成都內部的人心。

蜀郡太守許靖試圖翻牆出去投降,沒有成功。劉璋卻沒有出發許靖——這在同仇敵愾的環境中是不可想象的。這隻能說明:此時城中縱然有許多抵抗派,但也會有更多的投降派!


如果同仇敵愾,即使城中人不多,也不怕。

如果人心離散,即使城中人多糧足,也無用。

劉備把握機會,派出簡雍前往勸降。劉璋跟著簡雍一起乘車出城,被迫投降。

總的來說,如果單純說兵力,劉備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擊敗劉璋的。可是,劉備卻始終抓住了劉璋的軟肋:人心離散。因此,劉備得以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攻取了西川。


當劉備坐在成都城上賞賜功臣時,也許他想不到:若干年後,他的政權也將人心離散。一個叫鄧艾的傢伙也因此得以從涪城、綿竹攻入,以不可能的方式,攻滅蜀國!

名義上有多少人,不重要;有多少人和你一條心,才重要!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劉備只有三萬兵馬這事靠譜,恐怕還是張飛、趙雲、諸葛亮入蜀以後,劉備自己的全部人馬;劉璋起碼也有不止十萬兵馬,為何劉璋就投降了呢?

01

劉備三萬兵馬的由來

據《後主劉備傳》記載,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川,與劉璋會於涪城。

璋增加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輜重甚盛。

劉備是劉璋盛情邀請來對抗張魯的,自然要大方一些。

沒有確切數據記載,據分析,劉備可能帶來一萬人馬,劉璋又給劉備配備了兩萬。劉璋明確讓劉備去攻打張魯,不給兵馬咋行,你不能讓劉備用自己帶來的人馬去幹這個活吧?讓人家替你打工,不能讓人家既出力又出錢吧。

劉璋這兩萬兵馬,只多不少,但劉備帶著這兩萬人馬,連張魯的毛也沒有薅一根,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劉備在葭萌關呆了一年多,除了消耗掉劉璋不少錢糧,啥事也沒做,就採納龐統的主意,要回荊州打孫權,開口就向劉璋借兵一萬,錢糧若干。

畢竟把劉璋這兩萬全部帶走說不出口,打個五折,自己一萬,再借一萬,似乎更合理。

劉璋只答應給四千,錢糧物資減半,劉備就不高興了,於是,與劉璋翻臉。劉璋自然不會再給劉備四千兵力,但是,劉璋派給劉備的這兩萬恐怕是要不回去了。挖牆腳是劉備的拿手好戲,呆了一年多,搞不定這個事,劉備也不會提出來要回家。

劉備命張飛、趙雲、諸葛亮帶兵入川,恐怕會帶兩萬兵馬吧。理由是:

第一,劉璋雖然對劉備荊州方向防禦比較鬆懈,但不至於門戶全開,必然有兵力把守。

第二,劉備與劉璋準備開戰,必須要有足夠的兵力,否則僅僅依賴從荊州帶來的一萬人馬及歸化的劉璋兩萬兵馬,遠遠不夠。

第三,張飛等人必須以絕對的優勢,迅速抵達成都城下,拖延日久,恐怕就會生變。

這樣一來,張飛、趙雲等起碼要帶領兩萬人馬入蜀。少了不行,多了也沒有。畢竟關羽鎮守荊州也需要足夠的兵力。

02

劉璋十萬兵馬的佈防

劉璋派給了劉備兩萬,劉璋投降時,成都還有三萬精銳,這就佔據了劉璋十萬兵力的一半。

建安十八年(213年),張飛、趙雲、諸葛亮率軍抵達江州,張飛義釋嚴顏。然後兵分兩路,張飛平定巴郡、巴西兩郡;趙雲平定江陽、犍為等郡。

由此看來,江州、巴郡、巴西郡、江陽郡、犍為郡,劉璋都應該有兵把守。合計起來總兵力不會在兩萬以下,起碼每郡得有五千人駐守。

建安十七年(212年),龐統為劉備提供取成都三策,其中中策是斬殺楊懷、高沛等將領,吞併其部隊。楊懷、高沛是白水軍的主帥,是劉璋手下名將。白水軍是精銳部隊,起碼有一萬人。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璋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城阻擊劉備,起碼也要兩萬吧,每將統領四五千人,這是定數。諸將全部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此時,劉備三萬加楊懷等白水軍一萬,共四萬對兩萬,劉璋部將自然沒有勝算。

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直接投降了劉備。李嚴、費觀起碼也要一萬人馬吧。

由此看來,成都三萬,借給劉備兩萬,張飛等消滅兩萬,楊懷、高沛一萬,劉璝、吳懿等兩萬,李嚴、費觀一萬,這就是十一萬。

這麼來看,劉璋的軍隊不止十萬,恐怕還要多不少。

但是由於益州地域較大,兵力分散,劉璋就沒有集中兵力與劉備對抗。再說劉璋的部將不是被殺就是投降,幾乎沒有人願意與劉備死戰。

就張任與劉璋之子劉循堅守雒城,張任出擊被斬殺,劉循堅壁不出,小小的雒城還把得一而得天下的龐統留在了城下,再也走不了了。

03

劉璋不是劉備的對手

家賊難防,劉璋不認為是引狼入室,眾人諫阻他也不信,自然也就不會設防。

劉備突然翻臉,劉璋自然措手不及,沒有時間和準備調集兵力來對抗。

劉璋的部將都清楚劉璋不是劉備的對手,豈不趁機改換門面,找個出路?

但凡劉璋有一丁點防範的心理準備,不把楊懷、高沛等精銳交付劉備督領,楊懷也不會輕易被劉備斬殺。

劉璋儘管懦弱,但懦弱就會對百姓不很殘忍。劉備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縱使再會偽裝,也難以讓益州百姓信服。

即便到了最後,劉璋依託成都與劉備決一死戰,鹿死誰手,還很難預料。

只要劉璋堅持半年之久,就會有意外情況出現。比如孫權襲擊荊州、張魯從漢中入川、曹操也不會閒著,劉璋原部將也會有反叛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此時,城中有三萬精兵,糧食足夠支撐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但劉璋卻說:

"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

於是,劉璋下令打開城門,出城投降,部下沒有不哭泣的。

劉璋是窩囊了一些,但對蜀中百姓而言,減少了屠戮。但也沒有給百姓帶來多少益處。劉備倒是梟雄,把益州折騰的夠苦的啦。

劉璋卻沒有劉禪那麼幸運,劉備把劉璋遷至荊州公安,並把財物歸還於他,再佩振威將軍的印信。

這是史料所說,不清楚劉備到底把哪些財物歸還了劉璋。劉備進入益州,大賞將士,成都府庫為之一空,劉璋父子苦心經營二十多年集聚的財物,劉璋用啥才能帶走呢?

關羽丟失荊州之後,劉璋去了東吳。孫權任命劉璋為益州牧,居於秭歸,不久去世。


豹眼看歷史


冷兵器戰爭中由於武器殺傷力的有限,所以通常來說決定戰爭勝負或者決定戰爭優勢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取決於人數了,但戰爭也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戲劇性和謀略性的,所以人數的優勢有時候其實也並不絕對,這也就是以少勝多存在的原因所在了,而對於劉備與劉璋的這場對決來說,其實他並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劉璋之所以失敗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導致的。


劉璋劇照


劉璋性格上的不作為,軟弱以及決策上的錯誤

劉璋此人其實並不適合做為人主,他缺乏做為人主的一些必要條件,比如說果斷,收買人心,御下,足夠敏銳的政治感,危機感等等,所以當他在面對可能存在的曹操的進攻被屬下的幾句話就說動了,請來了劉備為他對付張魯,抵禦曹操,甚至在劉備到來初期,給予了億計財富,著實狠狠的充實了一把劉備的軍隊,讓劉備入駐益州的資本有更大了些,另外除了給錢又給地盤外,還眼睜睜的看著劉備在自己眼皮底下安心發展了一年,讓劉備有充足的時間拉攏人心,訓練軍隊等,如此性格,如此作為焉能不敗!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劉備劇照


內部勢力的紛亂,以及核心大臣的反叛,內外勾結

劉璋最初即位之際,接受的益州本身就不太平安定,內部勢力錯綜複雜,前後還經歷了沈彌,婁發,甘寧等人的起事反對,內部實力多有不服,加上劉璋個人能力和實力都是很有限,所以他對於益州的掌控並不算強,整個益州不過是維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罷了,而且再加上核心謀臣張松法正等人的背叛,整個益州的核心情報信息基本都為劉備所掌握,知己知彼的情況之下,以有心算無心,即便實力對比有差距,這戰爭的勝負天平也是不斷的在向劉備靠攏。

劉備劇照


二者軍事實力對比差距不大,並沒有所謂的三萬對十萬

前面也說了,由於益州內部的錯綜複雜的勢力環境,加上劉璋個人能力和實力的有限,使得他並不能完全掌握整個益州,所以說這其實並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以少勝多,所謂的十萬大軍也就是隻存在於理論上的數據罷了,而且益州四處也是需要分兵駐守,一定程度上也是分薄益州的軍隊,另外算上益州內部人心不穩,以及存在對劉璋不滿之人等,實際劉璋真正能拿得出手,面對面的來對付劉備的軍隊其實並不多,再加上二者之間頂級謀士和猛將的對比來看,二者的實力差距是存在的,但並沒有那麼大,如果算上劉備征伐過程中不斷來投誠依靠的,其實弱勢方反倒是劉璋,這也就是為什麼劉璋會失敗的又一大因素了。


劉備諸葛亮劇照


所以說,沒有什麼絕對的以少勝多,戰爭雖然具備偶然性和謀略性,但也是存在其偶然下的必然,畢竟任你謀略再高也怕菜刀呀,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只是過眼雲煙罷了。


歷史微探索


個人觀點,各位盡情評論。劉備能以少敗多,擊敗劉璋,奪取益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從軍事上看。劉備雖然兵馬少,但天天在打仗,手下士兵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領兵主要將領有張飛、趙雲、黃忠、魏延四猛將,都是在當時赫赫有名的將領,更有神人軍師諸葛亮出謀劃策。劉璋呢,長期居於天府之國,不求發展,只求自保,頂多就跟北面的張魯偶爾打上幾次,實戰能力較弱,所以劉備擊敗劉璋,並不是很難的事。




然後,從目的上看。劉備進軍益州,主要目的是想奪得益州,以求安身之所、發展之地,是鐵了心的要拿下益州,是有備而來的。而劉璋呢,他的目的是請劉備來幫忙打張魯的,對劉備毫無防備,所以說,這就給了劉備良好的絕佳機會。




最後,從各自自身情況看。隆中對裡諸葛亮曾說過:“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劉璋這人,心慈手軟,庸弱無能。而劉備呢,劉皇叔的名聲早已名揚天下,信義著於四海,深得民心,所以劉璋手下的法正、張松等能人都願意作劉備的內應,這給劉璋的失敗給了致命一擊。




南影小生


對於劉璋,劉備完全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卑鄙無恥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首先說劉璋是想請劉備協助抵抗曹操、張魯的,劉備從江陵率軍趕到涪城,劉璋率領步、騎兵三萬多人,車駕幔帳,光耀奪目,前往與劉備相會;劉備所率將士依次前迎,大家歡聚宴飲百餘日。劉璋以大批物資供助劉備,讓他去討伐張魯,然後兩人告別。

結果劉備調轉兵力攻打劉璋!哈哈哈😄,劉璋奮起抵抗,雙方戰爭歷時近三年,期間劉璋軍殺死了劉備軍軍師龐統,使得劉備陷入苦戰。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三路援軍由荊州支援劉備。即便如此,劉璋還是非常仁義!!!必須給大👍。

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以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十分憂慮。法正這個王八蛋!卻說:“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還算是個愛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採納這個會損害百姓利益的計策。”既然知道劉璋是愛民得州牧,還要用如此卑鄙無恥的手段去對付愛民得州牧,可見他混蛋到什麼程度!!!說歸說、罵歸罵,法正畢竟是說著了,劉璋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為此,我不得不給劉璋點👍。

可想而知,結果劉備進兵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當時城中有三萬精良部隊,糧食夠支持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劉璋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於是打開城門,出城投降,部下沒有不哭的。

最後,把劉璋打發到了荊州!強取豪奪,毫不掩飾,卑鄙無恥!


公明淏


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以弱示敵

劉璋也是看到劉備兵少,容易控制,才邀請劉備入川的。

其實劉備這3萬人也不全是他自己的人,這其中還有劉璋借給他的兵

此外,劉璋也是看準了劉備沒有後勤供應,一應用度必須靠劉璋來供應。

劉璋認為,只要劉備不聽話,就掐斷他的糧草,讓劉備乖乖就範

劉備也不傻,他之所以敢來,就是看出了蜀中人士,“思得明主”

劉璋由於自身原因,一直處理不好和益州本土利益集團的關係

益州本土集團認為劉璋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所以也在暗中尋找“外援”。

劉備的到來,讓他和益州本土集團一拍即合

劉備入蒹葭關後,就還是主動和本土士族接觸,收買人心。

接著劉備收服手下不屬於自己的白水軍穩定了內部

劉備接著迅速攻打綿竹,此時

吳懿、李嚴投誠,讓劉備如虎添翼。

攻下綿竹後,劉備開始進攻平原腹地

雒城下,劉備久攻不下,龐統還意外身亡

於是諸葛亮率兵入川,兵分三路,

直撲成都

可是成都城堅壁厚劉璋還有3萬大軍在手,城內糧草充足,一時僵持不下。

此時,馬超來投,劉備急招馬超入蜀

馬超素有“殺人如麻”的傳聞,在關外,馬超的名號,甚至能讓小孩不敢哭泣

馬超的到來,終於讓劉璋受不了了,城內瞬間崩潰,只能開城投降。

劉璋雖然坐擁10萬軍隊,但是太過分散,召集起來時間太長,讓劉備鑽了空子,一一擊破。

像劉備這種老狐狸,勝敗不是只靠人多人少才能決定的。


老蟲


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四郡,為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二州的計劃,早已對劉璋的益州有圖謀之意。諸葛亮對益州這樣描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意思已經很明顯,若是能夠奪取益州,對於日後劉備光復漢室,成就帝業必然有極大的幫助。但是,面對擁有十萬大軍的劉璋,僅有三萬兵馬的的劉備是如何成功攻下益州的呢?


1.劉璋被張松、法正等人出賣,引狼入室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六十六》中對張松的評價:“益州別駕張松與正善,自負其才,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而在《三國志》中這樣描寫法正:“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同樣的境遇使得二人惺惺相惜,對於在劉璋手下做事並不滿意,故而常常私下嘆息。

張松及法正都是頗有才華之人,一心想在亂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學,以求建功立業。由劉璋性格較為軟弱,心無大志,一心只求自保,甚至連漢中的張魯都害怕。雖然心懷仁慈,但無奈能力不足。心有遠大抱負,但卻不遇明主,想施展所學,但卻無法受到重用,還要被被州邑中人誹謗、排擠,張松和法正心裡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於是在建文十三年(208年),張松奉劉璋之命交好曹操失敗之後,對曹操的忌恨加上劉璋的無能,使得張松與法正下定決心棄暗投明,加入劉備集團。

張松回蜀後便勸諫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轉而與劉備交好。由於與曹操交好失敗加上漢中張魯的牽制,為了益州的安危,劉璋同意了張松的意見。並且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去交好劉備。在劉備那裡受到隆重款待的法正在回到益州之後,便與張松密謀背叛劉璋。

建文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將要率軍攻取漢中,心中大為著急。而張松便趁此時機建議劉璋請劉備入川,讓其攻打張魯,以防衛益州。劉璋並未猶豫,絲毫不覺這是在“引狼入室”,派遣法正、孟達領兵四千人迎接劉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

劉備成功入川對於奪取益州可謂是成功了一半。張松及法正的投奔無疑是劉備能夠奪取益州的重要原因。

2.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聽到劉備起兵的消息後,益州從事鄭度對劉璋說:“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左將軍劉備孤軍深入,遠道來襲,他部下士兵不到一萬人,而且將士並未全心歸附他,軍隊又沒有輜重,只能靠搶掠田野的莊稼為食)。因此,我們可以將巴西與梓潼境內的百姓驅離,並將田裡的莊稼一併破壞,咱們高壘深溝,靜觀其變。劉備他們沒有軍糧,有無處搶奪,不出百日,定然撤退。此時我們趁機追擊,定可將劉備等人擊敗”。
(鄭度)






然而劉璋卻並沒有採納鄭度的計劃,錯失了唯一可以擊敗劉備的機會。

3.劉璋手下將士多划水,益州城內的實力派並不支持劉璋

先來對比下兩者手下的將帥。

劉備方:諸葛亮、趙雲、黃忠、趙雲、張飛、法正、馬超、卓膺、簡雍、龐統。

劉璋方:吳懿、劉璝、泠苞、張任、鄧賢、李嚴、費觀、高沛、鄭度、向存、扶禁、劉循、嚴顏。

可以看到,劉備一方的將帥人數是不如劉璋一方的。雖然劉備這邊的都是出了名的猛將,但是劉璋這邊也不差啊。

吳懿為日後的蜀漢名將,與大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嚴顏雖戰敗被俘,但卻拒不投降,最後壯烈犧牲。張任於落鳳坡設伏射死龐統,雖被俘,但卻寧死不屈。李嚴則是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吳懿族弟吳班亦是蜀漢時期的大將。


(吳懿)

由此可見,劉璋一方無論是在質還是在量上都是勝於劉備的,但最終劉璋還是輸了。因為猛將雖多,但很多都在划水。
(張任)


劉璋派部將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抵抗劉備,都被擊敗,退守綿竹,吳懿向劉備大軍投降。劉璋又派護軍南陽人李嚴、江夏人費觀統帥駐在綿竹的各路軍馬,但李嚴、費觀也率領自己的部下向劉備投降。還有劉璋為助劉備討伐張魯送的四千兵馬,劉璋無疑是給劉備送了幾波溫暖。再加上劉璋為討好本地士族而排擠外來的東州派,使得其失去了東州派的支持。

綜合以上幾點,部下的背叛,個人性格的懦弱加上諸多的將士的投降和失去益州的實力派的支持,使得劉璋失去了和劉備抗衡的力量,大勢已去,焉能不敗?

你們認為還有什麼其他的重要原因嗎?

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貓從天上來


劉璋能力太渣,有益州之地卻天天被漢中張魯欺負,可見其能力之弱,簡直是在所有君主裡排名倒數的存在了。

引狼入室,竟然想依靠劉備去打張魯,直接將其引入腹地,劉備連叩關都不用,直接天命圈。

手下離心離德,劉備剛入蜀時,張松,法正,孟達便賣主求榮,等到正式開戰,吳懿,李嚴,費觀投敵,我從沒見過窩裡反這麼嚴重的,手下人是有多討厭劉璋,一點力都不出。

劉璋戰鬥操作太渣,劉備剛起兵時,鄭度建議堅壁清野,劉備所過得不到補給,必定潰散,劉璋卻因擾民為由拒絕了,這才是真正的愛民如子,自己命都不要了,也要維護百姓,真是騷操作,也難手下人不願跟著他,估計誰來劉璋都是輸!

劉璋實在是老實過頭了,看劉備入蜀的待遇:

前後賂遺以巨億計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

真是地主家的傻兒子,你爹劉焉攢這家底不容易啊!就是日後蜀漢滅國國庫也才米四十餘萬斛,劉璋一揮手,送了劉備半個國庫,真是敗家,養虎為患。

甚至連兵權都給劉備,讓他都督白水軍,劉備從萬餘兵直接暴漲到三萬人,車甲器械全套還多,劉璋你真是嫌命長!

等劉備吃一年白飯要走時要萬餘兵及資,劉璋竟然還真給了?四千兵,其餘皆半,劉璋真是傻到冒泡,活該被人滅!劉焉泉下有知,怕不是要抽死你!

劉璋真是中華五千年首屈一指的老實人,不欺負他才怪,政治能力渣,軍事眼光弱,鑑別人才無,這樣的三無君主已經不是闇弱可以形容的了,難怪手下能能跑光。說實話,輸的不冤,全是劉璋作的!

劉璋惟一的優點就是愛民,所以在成都尚有一戰之力時就投降了,如果是盛世,起碼也是位賢君,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時代!(這是我為老實人劉璋最後的辯白)。


(不做老實人,我要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