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典故叫做“國有三不祥”,你能談談對它的理解嗎?

雨林中的陽光


先講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與晏子的故事,齊景公是姜齊的倒數第七位國君,齊景公之後再經過六位國君,姜姓齊國被田姓齊國取代。

晏子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我們知道晏子這個人,大多是因為他的故事出現在中學課本中,當時的課本上講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知晏子足智多謀、靈活善辯。

有一天,齊景公去打獵,在山上看見了老虎,在沼澤地裡看見了蛇,齊景公就覺得不吉利,回來後就問晏子:看見老虎和蛇這事是不是不祥?

然後晏子就回答了說:一個國家只有三件事不祥,這事(指看見老虎和蛇)不在其中,哪三件事不祥呢?

晏子接著說:一是國家有賢能的人而不知道,是不祥;二是知道了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是不祥;三是任用了賢能但卻不信任,是不祥。在山上看見老虎,在沼澤地裡看見蛇,不是不祥,山是老虎的家,沼澤地是蛇的巢穴,怎麼能說不祥呢?

這就是“國有三不祥”的故事,即:一、有賢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其來源就是《晏子春秋》這本書,這本書中講了很多晏子以各種方法勸告國君要勤於理政、愛戴百姓、任用賢能、虛心納諫的故事,表達了晏子對於治國、治民、理政等各方面的主張。後來經過西漢的文學家劉向整理在《新苑》這本書中。

《晏子春秋·諫下之十》: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

先從這個故事本身來分析,齊景公在齊國曆史上並不是一個非常賢能的君主,相反,齊景公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君主,他既有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又有貪圖享樂的昏君之氣,在他的身邊有種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種是正直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晏子、司馬穰苴,另一種就是崔杼、慶封這樣的擅權小人。

正因為齊景公的這種複雜矛盾的性格,所以才更需要晏子這樣的正直大臣的勸諫,齊景公有一個方面極像他的祖輩齊桓公,有好臣(管仲、鮑叔牙)輔佐就學好,有奸臣輔佐(易牙、豎刁)就學壞。

齊景公上山打獵覺得看到老虎和蛇不祥,就來問晏子,這件事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齊景公想的不過是自己會不會遇到不祥的事,影響自己,僅僅而已,但是晏子卻以這件事為引子,引申到國家的治理上來,告誡齊景公治理國家要防備不祥的事只有三件。

再來看看晏子講的三不祥:

一、有賢不知

一個國家如果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發現人才,這叫選拔人才。

二、知而不用

一個國家如果明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任用賢能人才,這叫選賢用人。

三、用而不任

一個國家如果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相信他,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就是告誡齊景公要信任人才,這叫用人不疑。

晏子所說的三件事,都是關於如何選人--如何用人--如何信任人才,在晏子的理念中,人才不被發現、不被任用、不被信任才是最不祥的事,晏子借用齊景公的疑問,為齊景公勸諫自己的人才理念,國有三不祥其實是晏子勸諫齊景公要如何選人、用人、信人的故事,晏子所說的理念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的,是站在國君的位置想問題的。

晏子也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自成一系,晏子關於選人、用人、信人的理念,為後世歷代國君所採用,即使放到今天,這個理念仍然適用,要知道晏子的時代,齊國還沒有稷下學宮這所歷史上第一所政府主辦的高等院校,還沒有選人的更好途徑,當時的春秋又是貴族政治,晏子本人就是出身貴族,出身不高的人才是極難得到國君的任用,更不用說信任了。

晏子的治國理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以身作則”,告誡國君要以個人為楷模,號令天下臣民學習,晏子向齊景公所講的“國有三不祥”除了向齊景公講明道理外,也希望齊景公能夠以身作則,向天下人作出良好的選人、用人、信人榜樣。

同時也因為齊景公矛盾複雜的性格,更需要晏子的勸諫,所以晏子尋找一切機會,利用合適的方法向齊景公進行勸諫,經過晏子的勸諫,齊景公也只是部分聽從了晏子的建議,時間一過,齊景公又恢復了貪圖享樂的本性,所以晏子就不停地勸諫,包括這次的“國有三不祥”的故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民風,民怨,民怒之中可見一國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沒必要去沼澤。市井,市俗走走,看看,聽聽便知曉了!


紀惡如仇


三不祥,文中只談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佛寧黎明靜


“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諫下》: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嬰,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齊靈公26年,任齊國上大夫,歷經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與齊景公圖

齊景公外出打獵,遇到一些狀況,深恐這是齊國的不祥之兆,因而詢問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開了齊景公遇到的兩種狀況,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一個國家,確實有三種不祥之兆。那麼,究竟是哪三種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間)有賢明的人才,大王卻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們。
  • 其三,用是用了,但對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施展才華。

一一列舉過之後,晏子概括地說,這三種不祥與大王您遇見的虎、蛇,風馬牛不相干。

此話怎講?蓋因山是虎的巢穴,溝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窩裡了,踫見它們,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啊!

晏子深入淺出的回答,總算徹底打消了齊景公心中的憂慮。

那麼問題來了,上山見虎,下溝見蛇,如此稀鬆平常的一件小事,怎麼會令齊景公心慌意亂,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實,齊景公的這種心態,是所處時代使然。通過占卜、占夢和測字等手段來預卜吉凶,在商周春秋時期已蔚然成風,甚至一度成為統治階級的信仰,成為國家的一種制度。

在《蜀志·魏延傳》裡,就有這樣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夢與測字兩種手法:

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延夢頭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後(延)果為楊儀所殺。

占夢師欺騙魏延說,麒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神獸現身百獸自退,它頭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將,上陣殺敵憑的是刀槍,儘管夢到頭上長角,也派不上用場。你做先鋒,敵人也會不戰自退。

而魏延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死後,他同長史楊儀爭權,最後被馬岱斬殺。

這段故事雖然出自史書,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夢的情節純屬杜撰。樓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為了說明,像占卜、占夢、測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專家們考證,一直到秦、漢以後,它們才逐漸由官方轉轉到民間,連同算命、八卦等,一併進入迷信活動範疇了。

顯而易見,“國有三不祥”的典故傳承至今,通過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論,體現了晏子的唯物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國有三不祥”,實際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論”:由發現人才到錄用人才,再到大膽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經充分認識到,能否重用人才,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妒賢嫉能,不埋沒人才,不扼殺人才,才是社會穩步向前的致勝法寶。


今月何又是


“國有三不祥”的典故,記載於西漢劉向小說集《說苑》裡,講的是齊景公與晏子的一次對話:

這天齊景公上山打獵,突然一隻吊睛猛虎躥了出來,齊景公嚇得一路狂奔,飛也似的逃了回來。

打獵太危險了,還是改釣魚吧!


下午,齊景公興致勃勃地來到了河邊,拴好了魚餌,正要把魚線甩到河中央,這時一條色彩斑斕大蟒蛇悄無聲息地遊了過來,齊景公嚇得撒腿就跑。

這一天一驚一乍的,把齊景公嚇得心肝亂顫,老半天也沒緩過來。齊景公心有餘悸,他心想:“我這上午遇老虎,下午遇毒蛇,難不成老天對我有什麼警示嗎?是我哪裡做的不到位嗎?”。

恰在這時,晏子過來了。齊景公大喜,晏子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問問他咋回事吧!齊景公就把今天發生的怪事和他說了,然後問道:

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

晏子想了想,微笑地說道:

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晏子明顯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齊景公本意是想讓晏子寬慰一下他惴惴不安的心,哪知道晏子居然來了這麼一出,給他上了一堂生動形象政治教育課,教育主題是“人才引進和使用”。

這段話的翻譯過來就是:國家有三大不祥,一是,有賢才卻不知道,二是知道有賢才卻不任用,三是任用了賢才卻不信任他,此乃三不祥。


聽到了這番話,齊景公當然不滿意了,假裝生氣道:“這些大道理我都懂,我想問的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些奇怪的事,你怎麼看?”

晏子呵呵一笑,繼續說道:

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大意是主公您上午見了老虎,那是老虎的家,下午見到了蛇,那是蛇的家,見了老虎和蛇,哪裡有什麼不祥啊!

PS:晏子少說了一句,“蛇和老虎見了您,它們才覺得不祥呢?”。


其實,晏子這一段說的很含蓄,很委婉,話裡有話,畫外音是:主公您一天到晚瞎溜達,上午打獵,下午下河,您就省點心吧,您就不能幹點正事嗎?

當然啦,這層意思晏子不敢正面表達出來,只能含蓄地表達,至於齊景公聽沒聽明白,那就無從知曉了!


一半秋色


“國有三不祥”這典故出自東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具體內容如下: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樣理解“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當中所蘊含的道理呢?我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理解:

這個典故它主要強調的是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對於國家而言,能夠發現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運的事,是人民之幸,國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意味著發展,意味著進步,意味著實力的壯大,國泰才能民安,國強人民才能樂業,說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國家而言是軟實力!基於這一點,對這幾年各國家,各省市地區開展的一系列人才搶奪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這個典故也提醒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慧眼識英,善於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3)要用人不疑,對於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專業性,給與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條件,使人才能在寬鬆、信任的氛圍下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這三件事,對於任何組織,對於國家而言是幸運的,吉祥的,否則就是國之三不祥了!


文淵閣達學世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其實是一篇小說,來自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雖然是一部小說作品,但裡面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比如故事裡出現的齊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時期的人。

齊景公是齊靈公的兒子,本來他是沒有資格做齊國國君的,但因為他的哥哥齊莊公發生了意外,私通下屬之妻,還拿著下屬家裡的帽子到處去炫耀,結果被下屬殺了。齊景公因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做了國君後並不像他哥哥這樣荒唐,他雖然也貪圖玩樂,但也會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嬰,在影視作品《鍾無豔》和評書作品《醜娘娘》裡都有這個人物,但文藝作品裡把他與齊宣王放在一起來講,這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晏嬰輔佐了齊國三代君主,分別是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齊宣王在歷史上出現得更早一些,那時候晏嬰還沒出生呢。

“國有三不祥”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澤地裡遇到了蛇,於是他的心裡非常不爽!打獵回來把晏嬰叫到跟前問:“我今天出去打獵,上山遇虎,下澤遇蛇,這是不祥之兆嗎?”

晏嬰解釋說:“國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這事還真不在其中。這三不祥分別是,有賢才卻不知道,此為一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此為二不祥;任用了卻不信任,此為三不祥。你上山見虎,下澤見蛇,這有什麼不祥呢?那裡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啊!”

從故事的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論,齊景公遇到猛獸毒蛇心裡害怕,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晏嬰則勸說他要破除迷信,別自己嚇唬自己。但繼續想,晏嬰是否答非所問了呢?

齊景公打獵遇到虎蛇,其實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說的不祥是出於對自己的想法。晏嬰對答的卻是國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廣招賢才,重用有才能之人。這看似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正是體現了晏嬰的高明之處!

晏嬰向齊景公提出“國有三不祥”,不僅是解答齊景公心中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要告誡他:你不要整天只顧著玩樂,還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裡去,回來又覺得害怕了?你還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想想怎樣去發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結束語

“國有三不祥”的故事雖然是西漢作者寫的,但歷史上的齊景公也確實是這樣的君王,他重用賢才,也會聽取忠臣的意見,同時他又貪圖享樂,身邊也有一群為他尋找樂子的大臣。

齊景公在位58年,雖然沒有重現齊桓公時期的霸業,但齊國的整體情況還算穩定,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齊國的百姓也能夠在這春秋亂世中暫得安穩生活。


水煮汗青


國有三不祥,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

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但是,一個國家出現不詳,確實是有預兆的。這裡,我們舉一個單位為例,並收集一些句子,供大家參考。


舉例說明:

有一所縣級重點中學,他們的老師連公職都不要,紛紛隻身下廣東,有的家小還在這裡,也不顧了。

學校教學質量下落千丈,考上九八五、二一一大學的學生大幅下滑。

為什麼?

就連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也下廣東了。

我問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他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可窺見一斑。

有一天,領導開會後照相。辦公室主任安排大家就座。等各位座落妥當,主任去叫校長來照相。

校長大怒:“我是你能來叫的嗎?”

辦公室主任悻悻而歸,彙報給了分管的副校長。副校長親自前去請校長來參加照相。

太過於講究級別,官僚盛行。

講到這,辦公室主任一臉的無奈。

所以說,一個組織開始破敗是有跡象的。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兩本論述的關於國有不詳的書籍:

1.《素書》

相傳為黃石公所作,傳給張良。張良不得其傳人,隨喪入墓,後盜墓賊盜墓發現,才重見天日。

1.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不重視人才,這是破國的先兆。

2.山峭者崩,澤滿者溢。自滿,高傲,聽不進別人的進勸。

3.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貌似強大,實則羸弱不堪。

4.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國之四梁八柱不強,大夏不穩固。

5.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怨聲四起,這也是破國的先兆。

6.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7.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2.《反經》

相傳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寫,用“九風”來描述國之不祥。

1.治國之風: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2.衰國之風: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

3.乖國之風: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大夫爭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

4.亂國之風: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

5.荒國之風: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

6.叛國之風: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

7.危國之風:上下相疏,內外相疑,小臣爭寵,大臣爭權。此“危國之風”也。

8.亡國之風:上不訪下,下不諫上,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

9.強國之風:內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農桑以時,倉廩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通靈師犁子


不知有賢能,是耳目閉塞,不思招賢納士,使國家強盛;知有賢能而不用,是三觀不同,心胸狹隘;用賢能但不重用,則是偏聽偏信,所謂的用,只是流於形式。


領袖詩人盧偉宗


“國有三不祥”這一短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在劉向的《說苑》中也有所記載。

大概說的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齊景公打獵回來後,叫來晏子問:“今天寡人出去打獵,剛上山就看到一隻老虎竄出來,我們就往沼澤地跑去,但一到沼澤地便看到了一條水桶粗的蟒蛇朝著我們吐著毒蛇,這是不是代表著不祥之兆呢?”

晏子回答說:“一個國家確實有三種情況是代表著不祥的,不過您說的這些並不在當中。這三不祥,一是國家有賢才能人卻不知道;二是知道一個人有賢能卻不加以任用;三是任用一個人但是又不信任他。我們所說的不祥,就是這三種情況。今天您上山看到老虎,沼澤中看到蛇,山是老虎的家,沼澤是蛇的巢穴,你看到他們是很自然的事情,怎麼能說不祥呢?”

晏子為什麼會這麼回答呢?這得從齊景公這位國君說起了。

齊景公這個人的性格有點複雜,他既有滿懷的治國熱情,又有貪圖享樂的心思,作為國君的他想魚與熊掌都兼得。

與之性格相應,他身邊也聚集著兩批不同的大臣,一批是晏嬰、司馬穰苴等治國之臣,另外一批是崔杼、慶封等樂身之臣,也許這就是齊景公自己認為的治國用人之道。

而作為正直有才能的大臣代表,面對國君如此的兩面性格,晏子出於自己的職責,一有機會就向國君勸諫,“國有三不祥”的故事也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再回到這道題目上來,景公覺得打獵路上看到山中老虎與沼澤中的蛇不祥,這件事按道理來說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景公也只是想知道遇到這樣的事是不是對自己,乃至對齊國有什麼不祥。但晏子卻借景公問他一事,把答案引到國家人才治理上面來,以此來勸勉景公要在選人、用人、信人等三方面要注重和加強,不可忽略和大意。

相比景公“一遇到不好的事就認為是不祥”這樣的唯心主義者,認為“山中遇虎、沼澤見蛇是自然而然的事”的晏子則秉持的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晏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人才是興邦強國的關鍵性因素,如果國家不會選擇合適的人才、不重視人才、不信任人才,那麼這對一個國家的成長和強大將是不利的,這也應了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治國經邦,人才為急”、“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國以才興”。

所以說,晏子的話不僅適用在千年前的春秋時期,也適用於我們這現代化社會,樹立合適的選才、用才、信才觀念,才能保持國家的活力、進步與強大。

這樣的治國理念,無論多久都是不會過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