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們!“sin”“cos”“tan”到底怎麼讀?


三角函數符號的來由:

毛羅利科最早於1558年已採用三角函數符號(Signs for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但當時並無函數概念,於是只稱作三角線( trigonometric lines)。他以sinus 1m arcus 表示正弦,以sinus 2m arcus表示餘弦。


數學老師們!“sin”“cos”“tan”到底怎麼讀?


而首個真正使用簡化符號表示三角線的人是T.芬克。他於1583年,創立以“tangent” (正切)及“secant”(正割)表示相應之概念 ,其後他分別以符號“sin.”,“tan.”,“ sec.”,“sin. com”,“tan. com”,“ sec. com”表示正弦,正切,正割,餘弦,餘切,餘割,首三個符號與現代之符號相同。


數學老師們!“sin”“cos”“tan”到底怎麼讀?


現代普遍認同的讀法:

正弦(sin)音標為:saɪn,中文音譯:塞因

餘弦(cos)音標為:'kəʊsaɪn,中文音譯 :闊塞因

正切(tan)音標為:'tændʒənt,中文音譯 :攤京特,也可以讀作“攤挺”

餘切(cot)音標為:kɒtændʒənt,中文音譯 :闊攤京特,也可以讀作“闊攤挺”


數學老師們!“sin”“cos”“tan”到底怎麼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