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老和尚888


這個故事說的是範文從的故事,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子孫,生活在朱元璋執政時期。

當時,這位範文從在明朝擔任御史大夫一職,這御史大夫是專掌監察執法的官員,有進諫或彈劾官吏之權。

在洪武十年時,朱元璋為整治官場的貪汙腐敗,便開始實行重刑反腐,力度很大,以至於最後形成一項運動,不光貪官汙吏被嚴懲,個別瀆職失職的大臣也受到牽連,受到嚴重處罰。

範文從認為此舉不妥,雖然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大面積打擊,會搞得官場人人自危,於是他就站出來勸諫,希望朱元璋能夠改變注意。但是,朱元璋卻直接以“忤旨”之罪,將其逮捕入獄,並下令處斬。



按照慣例,官員在正式執行死刑之前,還需要朱元璋簽字。當時的朱元璋,其實怒氣已經消得差不不多,畢竟人家就頂撞了自己幾句,如果因為這個要殺人家,似乎有點太不講理。

恰恰這個時候,朱元璋看到範文從這個名字,突然就想到宋朝的名相范仲淹,他們兩人會不會有關係?於是朱元璋就特意派人將範文從監獄裡帶到自己面前,並詢問他祖上有什麼人?

範文從回答說,自己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又問道:“是不是那位寫下先憂後樂的范仲淹?”範文從給予了肯定的回覆。

言畢,朱元璋沉默了一陣子,隨後他令人拿來五方布帛,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接著,朱元璋又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

於是乎,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得到五次免死機會,真可謂是因禍得福。



雖然說,這個故事被傳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它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首先,這位趙吉士,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物,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三百多年,當時明朝留下來的歷史文獻中,都沒有記載範文從和朱元璋的這個事蹟,甚至連範文從這個人都沒有記載,趙吉士又是如何得知這個事情?

其次,從邏輯上來說,這位故事也是禁不起推敲的。因為,古代官員也都是由檔案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在當官之前,朝廷會提前對他們的家庭背景進行調查,所以正常情況下,朱元璋早就應該知道範文從的家庭背景。

而且,範文從有這麼牛逼的一個祖先,肯定會時常將其掛在嘴邊,以顯示自己是出自名門世家,而在注重宗族家世的古代,這種現象又實在太正常,所以這樣傳來傳去,朱元璋實在沒有理由不知道。

更關鍵是,這位範文從在朱元璋手下當官,兩人不僅天天見面,而且朱元璋也會時常看到署有範文從名字的奏章,那他之前幹嘛不懷疑?偏偏要等到最後準備殺範文從時,才懷疑他這的名字和范仲淹有關係,哪有這麼湊巧的事情?

最後,所謂免死五次,就更是扯淡的事情。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一個皇帝會搞出這樣無厘頭的事情出來。因為,皇帝賜予某個人免死的權力,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是需要宣旨刻卷,並昭告天下的。

這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肯定會被隆重的記載在史書上,但問題是,我們翻遍明朝的所有文獻,都沒有過這樣的記載。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故事就應該是趙吉士自己杜撰的,或者說他根據民間故事改編而來。


我是趙帥鍋


朱元璋的殺伐果斷是出了名的,殺人無數,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個官員死刑以後,在行刑前朱元璋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這又是怎麼回事?下面聽聽有書君的介紹。

有書君先簡單的還原事件的原委。該事件中的犯人名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當時朱元璋時期,範文從擔任御史一職,為人性子急,又總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諱。總所謂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沒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氣之下,將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親臨現場,在審閱其卷宗的時候,看到其籍貫和姓名,便問他: “你祖宗是誰?”範文從說:“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完寫了五副字,送給了範從文,並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免死五次。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殺此人還重賞?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元末時期,吏治敗壞,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大亂。作為底層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動亂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在他的統治期間,只要有官員貪汙超過了八十貫就會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為北宋的名將,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人生報復,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朱元璋自然也對其深深地敬佩,出於對名將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範從文。

2.給自己整頓吏治打下基礎

作為一個統治者,朱元璋經歷過底層社會的疾苦,他意識到社會的穩定需要有一個廉潔的思想覺悟和為百姓做事的決心。於是便大力整頓吏治,但光嚴查貪汙腐敗喊口號還不夠,他還要證明給大家,告訴大家他並非只是嘴上說說。

這時,範文從的直言不諱,以及其祖上的優良品質,正好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可以從側面證明朱元璋是個可以接受意見和建議的明君。

從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雖殺伐無數,但還是個願意接受意見的明君。同時,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所積累下來的福德,對其後世子孫們也是一種庇佑。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殘暴嗜殺的君主,把各種殘酷的刑罰視同兒戲,而且對待臣子從不心軟,管你是功臣還是故舊,一律殺之後快。

可就是這樣的朱元璋,卻對一個膽敢挑戰自己權威的官員網開一面,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還提起御筆寫了字送給他,說:“你憑著這樣東西可免五次死罪。”

這真是讓人瞠目結舌,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位被赦免的官員到底是誰呢?他又是因為什麼緣故才得到了朱元璋的法外施恩?

剛直不阿的御史

此人的名字叫範從文,在朝中擔任御史之職。眾所周知,明代御史要行使監察職責,發現問題就要“辯明冤枉”。

而範從文更是御史中的“戰鬥機”,他性情耿直到從來不拐彎,即便是朱元璋做的有不對的地方,他也敢於斗膽進言,這份膽識真是讓人為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範從文很快就為自己的耿直付出了代價。

當時有一樁貪汙案株連官員達100多名,其中固然有應當被嚴懲的貪官汙吏,卻也有些因瀆職獲罪的倒黴官吏,朱元璋一律判死刑或流放,明顯屬於量刑過重。

範從文本來與此案並無關聯,但他就是看不慣朱元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屠戮官吏的作風,因此在監督審判時做了“變通”之舉,使一些人免於死罪。

範從文一片好心,卻被小人當場彈劾,並將他逮捕下獄,罪名是“忤旨”。

最終,範從文被判了死刑,朱元璋簽字複核的時候,看到此人的罪名,覺得有些好奇,想問問他為什麼會有天大的膽子敢跟自己唱對臺戲。

範從文不卑不亢,直言進諫。朱元璋本來已經有點生氣了,但看了看範從文的籍貫(蘇州吳縣)、姓名之後,突發奇想,問道:“你祖上和范文正公有何關係?”

範從文回答:“微臣正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三世孫。”

朱元璋一聽,頓時對範從文刮目相看,之後命侍從拿來五方錦帛,親筆題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賜予範從文,說他可憑此物免死五次。

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樵書》

值得一提的家世

範從文能僥倖撿回性命,都要得益於自己的老祖宗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諡號。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是在朝堂上料理政事,還是帶兵駐守邊防,表現都極為出色,被人們尊稱為“千古第一士大夫”。

不僅如此,他還主持了新政改革,增強了國力;在文學上,他亦頗有作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成為千古絕唱。

在教育上,他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建立地方學堂,開啟了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這樣一位能臣、全才,怎不讓朱元璋心生嚮往,更何況范仲淹力主反腐倡廉,這與朱元璋的主張也是不謀而合。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平生最痛恨便是貪官汙吏,他是多麼希望自己的朝堂上也能有范仲淹這樣的忠臣、賢臣啊。

正因為這樣,當他聽說範從文是范仲淹的後人時,才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場赦免了範從文。

我想他會有此舉,一方面是對範從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發揮優良的血統,成為和祖宗一樣百世流芳的名臣。

另一方面則是以此來告誡文武百官:我朱元璋需要的是范仲淹這樣的臣子,而你們也應當以此為奮鬥目標。

一種不同的說法

有關範從文因祖宗之名得到赦免的事件流傳甚廣,但也有人指出此事恐為虛構。

原因一:此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朱元璋的行事作風,睚眥必報的朱元璋怎麼可能會因為遠隔十幾代的祖宗就放過罪臣呢?《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也並無此事的相關記載。

原因二:此事主要見於《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真實性不可考。

就拿《寄園寄所寄》來說吧,它是清代官吏趙吉士撰寫的筆記,該書內容十分複雜,既有類似範從文被赦的故事,也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傳聞,還有不少官場幽默故事,所以更像是一本作者寫來解悶的文學作品,故事的真實性就不好說了。

趙吉士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呢?是因為他亦是為官清廉,並對朱元璋十分推崇,或許他恨不能早生若干年,便可為朱元璋效力,做一名名垂青史的清官、好官了。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此人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朱元璋在位時,範文從擔任御史。他這人是個急性子,喜歡直言上諫。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將其打入死牢。

  在臨行前,朱元璋特意親臨現場。朱元璋在審閱範文從的卷宗時看到他的籍貫姓名,便好奇地問他:你是範文正(范仲淹)的後人麼?

  範文從說,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令人拿來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給他布帛懸樑自盡,而是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後朱元璋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謂祖墳冒青煙啊!

  為何朱元璋一聽他是范仲淹的後人會有如此舉動呢?

  因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張慶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齊名。

  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會讓他的後人死在自己手裡,還要重點保護起來。

  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虛構的。

  因為這件事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趙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300多年。

  他歷任清朝交城知縣、山西清吏司主事、國子監學正等職,為官清廉,著作頗豐,《清史稿》有其列傳。

  趙吉士曾因勘驗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後補授國子監學正。他的這段經歷和範文從非常類似,而古人喜歡借古喻今,所以範文從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著他這段經歷改編而來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將自己比做範文從,雖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終免於處罰,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運”。

  不過他想象的皇上賜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殺你還需要理由和次數麼?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殺伐果斷,尤其是在明朝開國以後,因為殺功臣,落下了千古罵名,其中明初四大案影響深遠,直接把當年跟著他打天下的一幫兄弟,殺的基本滅門。而這樣一個殺人全憑心情的朱元璋,卻在一個死刑犯即將臨刑之時,只因此人祖宗大大的有名,就免了這人的死罪,這還不算完,還賞賜了五道保命符。是什麼人能讓朱元璋如此網開一面呢?

話說有個人叫做範從文,是明初的監察御史,具體工作就是監察百官的言行風紀,並對皇上的言行有一定的監察作用。明初,數大案爆發,朱元璋殺了很大臣,並牽連了許多官員,範從文看到這種現象,心有不忍,加上他本人也是一個剛直的人,於是便上疏給朱元璋,奏疏中說道:很多大臣都是無辜的,朱元璋這樣殺了他們,對後世子孫的福報不好。並勸朱元璋要剛柔並濟,不要把無辜的大臣都殺掉。

這朱元璋的脾氣很多人都知道,多少年的戰爭生涯養成了固執己見的性格,本身明初因為好幾個案子,朱元璋殺的紅了眼,這範從文的奏疏被朱元璋看到後,勃然大怒,好小子,還沒查你有沒有和那些逆臣有沒有關係呢?這下可倒好,你竟然還敢上疏職責朕,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一併押入大牢,等待秋後問斬。

這一封奏疏,就為範從文帶來了殺身之禍,朱元璋給他定的罪名是“忤逆”,於是範從文同志只得老老實實的去大牢裡,等待殺頭的那天。

到了即將臨刑的時候,朱元璋翻閱處斬的犯人名單,無意間看到了範從文的名字,回想此人也算是一個直臣,殺了他未免有些可惜。於是便命人把範從文提審出來,要親自審問他,看看此人究竟知不知道錯在哪裡?到時候,如果如果還是冥頑不靈,再斬首也不遲。

於是,範從文被帶到朱元璋面前,在審問的過程中,朱元璋問範從文祖籍何處時,範從文回答祖籍是蘇州吳縣。朱元璋一聽,心想這吳縣可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祖籍,莫非這個範從文和他有什麼關係?於是問範從文祖上歷代的情況,最後範從文老老實實的回答說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一代孫。

這下,朱元璋才知道,差一點殺了一個名門之後,再加上範從文其實也沒有犯什麼大罪,只是直言進諫了幾句,這些其實也是忠心的一種表現。於是朱元璋當即免了範從文的死罪,並命人拿出五張錦帕,親自在上面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賜給範從文,並告知他“憑此帕,免汝五次死罪。”

這個故事最早有記錄記載在《明朝小史》洪武紀中,張岱的《快園古道》上也有記述。但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因為依照文中所說,相當於朱元璋賜給範從文了五個免死金牌。要知道免死金牌這種玩意兒,可不是VIP貴賓卡,是個人都能弄幾個,這可是皇帝親自授發的,多少人擠破腦袋想弄一個回來。在明處,獲得免死金牌最多的應該是首任宰相,韓國公李善長,曾被朱元璋賜了三道丹書鐵券,而一個小小的範從文,即便是范仲淹的後代,怎麼可能會超過開國功勳呢?還被朱元璋一口氣賞賜了五個?

無論此事是真是假,朱元璋對普通大臣以及忠臣,也算是很好了,雖然他殺了不少開國功勳,但也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後世子孫平穩發展,才做出掃除一切不穩定因素的手段。


史曉生


此人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朱元璋在位時,範文從擔任御史。他這人是個急性子,喜歡直言上諫。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將其打入死牢。

在臨行前,朱元璋特意親臨現場。朱元璋在審閱範文從的卷宗時看到他的籍貫姓名,便好奇地問他:你是範文正(范仲淹)的後人麼?

範文從說,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令人拿來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給他布帛懸樑自盡,而是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後朱元璋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謂祖墳冒青煙啊!

為何朱元璋一聽他是范仲淹的後人會有如此舉動呢?

因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張慶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齊名。

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會讓他的後人死在自己手裡,還要重點保護起來。

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虛構的。

因為這件事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趙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300多年。

他歷任清朝交城知縣、山西清吏司主事、國子監學正等職,為官清廉,著作頗豐,《清史稿》有其列傳。


趙吉士曾因勘驗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後補授國子監學正。他的這段經歷和範文從非常類似,而古人喜歡借古喻今,所以範文從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著他這段經歷改編而來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將自己比做範文從,雖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終免於處罰,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運”。

不過他想象的皇上賜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殺你還需要理由和次數麼?


石頭說歷史


朱元璋晚年有點喜怒無常,殺人全憑心情,尤其殺起功臣來更是牽連廣遠,一個胡惟庸案,就牽連萬人。

朱元璋早年喜歡給功臣們發丹書鐵卷,就是免死金牌,然後再把這些手拿免死金牌的大臣一個一個的弄死,這事兒,老朱玩的還真刺激。

有時候,朱元璋殺大臣殺得很莫名其妙,比如有位叫陶凱的大臣,官拜禮部尚書,負責寫朱元璋的起居住。

很受老朱器重,平平安安當官到老。

退休後,陶凱又被返聘,擔任國子監祭酒。

這個官職類似於大學校長,或者教育部長,管理全國的管學。

榮譽很高,陶凱很高興,一高興就給自己起了個號,古人講究有名有字有號。

尤其是文人墨客,更是喜歡沒事給自己起個號,比如蘇軾,字子瞻號叫東坡居士,人們往往喜歡用他的號稱呼他,叫他東坡居士。

這位陶凱晚年也給自己起了個號,叫耐久道人。

這個號不知怎的被朱元璋知道,朱元璋大怒,把陶凱下獄問罪,在明朝人呂毖撰寫的《明朝小史》中,陶凱因為這個號被朱元璋問罪。

翻了翻《明史》,陶凱的履歷最後是這樣的:


八年起為國子祭酒。明年改晉王府左相。

沒有寫陶凱的結局,《明朝小史》中卻記載陶凱的結局是這樣的:

尋老,自稱耐久道人,帝聞之大怒,竟坐罪。


這一則故事就叫“別號坐罪”。

為何耐久道人這個號,讓朱元璋憤怒呢?不知道。

他是討厭耐久這個詞還是討厭道人這個詞,或者討厭陶凱這個人,就不得而知了。

和陶凱因為一個號被問罪不同,範從文因為老祖宗是范仲淹而幸運的逃過一死。

這個故事同樣記載在《明朝小史》洪武紀中,張岱的《快園古道》上也有記述。

不過這兩本書對範從文封記述略有出入,《明朝小史》上寫範從文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張岱的《快園古道》寫範從文是范仲淹的十一世孫。

範從文是崑山人,在大明王朝中擔任御史一職。

御史一般是要給皇帝提意見的,這個職位有時候會觸怒皇帝,畢竟有時候覺得是為皇帝好,提的意見,皇帝也許解讀為你在和他對著幹。

範從文就是這樣,大約提意見觸怒了朱元璋,被下獄等待問斬。

他犯了什麼罪呢。就倆字:


忤旨。

這天,朱元璋翻閱要秋後問斬的犯人的檔案,翻到範從文的名字,發現他寫的祖籍吳縣,聯繫到他姓範,朱元璋想到了些什麼,讓人提範從文。

把範從文從死囚牢裡提出來,朱元璋親自審問:

你寫你祖籍吳縣,你和宋朝名臣范仲淹啥關係?

範從文說:臣仲淹十一世孫也。

朱元璋很激動,看到偶像的後裔了,這肯定不能殺了,他命人取來五塊錦帕,每塊錦帕上親筆寫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行字,賜給範從文,告訴他:

免汝五次死。

有種東西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歷經數百年而不朽,他的後代因為他這種精神而逃過一劫。

朱元璋嗜殺功臣是為了皇權的穩定,但是對天下對百姓他還是有拳拳之心的,所以范仲淹的這兩句話才能讓他產生共鳴,甚至對范文正公的後代都高看一眼。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投胎是一門學問

薛白袍


朱元璋後來雖然只用了15年的時間,便開創了享國276年的明朝,也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能力可見一斑。

不過,他的出身卻很卑微,他曾經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劉邦也曾被視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可實際上劉邦在造反之前卻是一個鄉鎮官員,朱元璋才是唯一一個徹徹底底地從社會最底層爬上來的皇帝。

所以,朱元璋的嘴邊也經常掛著一句話:我本淮右布衣。

也正因為他是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皇帝,所以他打心底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從而導致了性格上的多疑,為了維護自己花了15年時間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他也確實砍了不少人的腦袋。

朱元璋用了一系列的鐵腕之策,為自己建立了絕對的權威,將皇權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幾乎再沒有人敢忤逆他的意志。

可是,偏偏有這麼一個人,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從而被判了死刑,可是這個人一句話又將自己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還被朱元璋特別批准“免汝五次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人是範文從,一個蘇州人,洪武年間官拜御史。

明朝的讀書人多數虛偽,滿口道德文章,可是背地裡卻是男盜女娼,又好虛名。當然,有黑便有白,有虛偽的讀書人,自然也少不了正直的讀書人,這範文從便是一個。

明朝御史下有監察百官之權,上有諫上之職,官權不小。

後來,範文從因為直言進諫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朱元璋一氣之下將範文從扔進了牢獄之中,然後判處了死刑。

過了沒多久,朱元璋審批死刑的時候,翻到了範文從的案卷,一看,心中一愣,此人姓範,又是蘇州吳縣人,難道是范文正公的後人?

於是,朱元璋便親自提審了範文從,直截了當地問到:範文從,你家老祖宗是誰,你是不是范文正公的後人?

範文從一聽,也愣了,皇帝怎麼突然間調查起自己的戶口來了?不過,他對自己能作為范文正公的後人,心裡卻也很自豪,所以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我確實是范文正公的後人,是範公的第十二世孫!

朱元璋聽完後沉默了下來,果然呀,範文從這小子還真是范仲淹的後人,殺一個範文從是很容易,可是,將來這事要是被人知道了,恐怕又得罵我老朱了,不如送范仲淹一個順水人情,饒了這小子一命,也給我老朱自己撈一個好名聲。

想到這,朱元璋當即叫道:來人,去拿一塊白色絲帛過來!

只聽一個細尖細尖的聲音答了一聲“是”,很快便有一個婢女捧著白色絲帛在一個老太監的帶領下低著頭走了進來,然後將絲帛放在了案上,便又迅速退了出去。

朱元璋展開絲帛,只見他揮亳在絲帛之上洋洋灑灑地寫了十幾個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正是范文正公所寫《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一腔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情懷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朱元璋放下筆,嘴中輕聲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想來你應該也很清楚,這是你家老祖宗范文正公所寫的千古名句,他一生憂國憂民,你今天在朝為官,我將這句話送給你,也希望你不要辱沒了先人的好名聲,更希望你能夠像范文正公一樣做一個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好官。

範文從倒頭跪拜,感激涕零地說:臣謝皇上不殺之恩,臣以後一定好好做官,絕不會辱沒先人。

朱元璋看著範文從,突然沒忍住又說了一個“口諭”:從今日起,朕可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不要辜負了朕對你的厚望。

範文從又是一跪:謝皇上,臣定當結草銜環以報聖恩!

朱元璋這才滿意地點點頭:嗯,你且退下吧。

古語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說,可是,范仲淹的遺澤竟然歷經了12世仍能庇護自己的後代,讓自己的後代能夠受賄,不得不說很讓人出乎意料。

不過話說回來,范仲淹的“遺澤”能不能發揮作用,從而救範文從一命,實際上也要看朱元璋是什麼態度。如果朱元璋不願意給范仲淹這個面子,又或者說,他不想也不能通過範文從一案獲得什麼好處的話,也許範文從仍然逃不過一死。

朱元璋饒恕範文從一事經過範文從的嘴傳開之後,無數人的人忍不住感嘆:皇帝真是太好了,先賢的遺澤也真是太好用了。

這也正是朱元璋所想要達到的效果,饒了一個小小的御史範文從,便讓自己獲得了一個“仁君”、“明君”的好名聲,這筆買賣對一個皇帝來說實際上很划算。

此外,朱元璋也通過這件事立了一個標杆,只要你們當一個忠君愛國的好官,我不介意給你們多給你們一點甜頭,這和“千金市馬骨”是一個道理。

他饒了範文從一命,換來了範文從的忠誠,又用一個範文從打了一個廣告,從而換來了更多的範文從。

朱元璋在這筆“政治買賣”中,雖然籌碼只有一個範文從,可是卻獲得了可觀的政治利益。


寧糊塗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假設他20歲生兒子,也就是公元1009元,子孫皆20歲左右生子,一百年傳5代人~朱元璋洪武年是1368年開始,1368-1009年=359年,359年怎麼可能是十二世嫡孫?所以範崇文肯定不是范仲淹十二世嫡孫,其十二世嫡孫應該在公元1259年前後幾年,所以這肯定只是個傳說!嫡傳十二世,就是長子傳長孫再傳長重孫再傳長玄孫……我們中華民族叫滴傳……不過當今社會亂象叢生很多三阿姨生的孩子們不理解,可能會出現一味的抬槓……


用戶5494918524


這是一個玄學故事,老朱要殺人,看到被殺者的祖宗,然後老朱就離奇的不僅沒有殺他,還賞了他五次免死金牌。這就很讓人覺得奇怪了,老朱同學可不是什麼寬以待人,佛法無邊的聖人君子或者慈悲大士,那是什麼讓他好像失心瘋一般的放過這個即將成為刀下亡魂的男人呢?

是愛嗎?是良知嗎?不,是胡扯!

離奇的“我爸是李剛”保時捷版

這個故事出自《朝野紀略》,故事內容是什麼呢?故事內容是說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啊,有這麼一位腰桿非常硬的直言上諫的御史,名叫範文從,因為喜歡直言上諫,忤逆上意,然後就觸怒了“喜歡殺人”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下獄被判死刑。

然後作為英明神武的洪武皇帝,作為明君標配,那就是肯定要常常到刑部查看卷宗,看看有沒有冤假錯案,更會經常關心針對死刑複核的案件,然後有一次就一翻翻到了範文從這個人的案卷,然後就看到了他的姓名和籍貫。驚訝的說道:這是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後人呀,範文從面不改色的驕傲說道:罪臣正是范文正公的十二世孫。

然後朱元璋就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就不知道為什麼就讓太監取來五份布帛,然後用御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把這些東西送給他,說這些可以免你五次死罪。

敢問這是什麼情節?“我爸是李剛”的保時捷版本嗎?“我祖先是范仲淹!”僅僅憑自己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就可以免除死刑,真的有點荒謬。即便范仲淹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為著名的文學大家,也寫過憂國憂民流傳百世的岳陽樓記。但這些不足以成為朱元璋不殺範文從的原因,更不會讓英明神武的老朱選擇賜給他5份丹書鐵卷,那是多昏庸的表現啊。

只是一種藝術形象的“創新”

這不符合對權力有極大控制慾的君主邏輯啊。而且眾所周知,朱元璋在歷史上殺貪官殺汙吏,殺權臣殺反賊,從不眨眼。但是沒有聽說過他濫殺良民,所以這樣的皇帝心裡是有一杆秤的。對於範文從這樣的直諫的官吏,不可能糊里糊塗的把他下放到獄中,也更不可能,因為他是范仲淹的後人,就放了出來,這多有損皇權至上的威嚴啊。

畢竟從范仲淹到範文從已經過了12代,如果朱元璋真的要把所有范仲淹的子孫都賜以丹書鐵卷,那姓範的還不全出來造反啊?反正有5次折騰的機會呢。所以本怪認為這可能只是“塑造朱元璋光輝形象的一種”藝術創新。

怎麼說是一種藝術創新呢?如何塑造了朱元璋的光輝形象呢?其實很簡單。通過不殺范仲淹後人的文學畫傳播方式,來表明自己對忠君愛國文人的一種尊重和禮敬,這也是《朝野紀略》的寫作要旨。

他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宣揚皇帝對讀書人的禮敬,營造出朱元璋一種另類的仁君形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鼓勵文人努力忠君愛國,以後世甚至能像孔子的子孫後代一樣顯赫和受尊敬來鼓勵文人做良臣,做好官,做為國為民的大文人。

其實這只不過是文學的一種政治功能。塑造明君仁君形象,並延伸名臣光輝,顯示澤被後世,其目的只不過是,藉此襯托出朱元璋的形象更加光輝,藉此鞭策鼓勵更多的文人臣子學習范仲淹忠君愛國的精神,這是古人的文以載道的道理。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其實古人委婉的故事裡,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小心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