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從新冠肺炎在武漢暴發至今的兩個月裡,武漢本地和外地趕來馳援的醫護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逆行中的勇敢和堅守。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隔離病區內,沒有患者家屬,沒有其他工作人員,只有醫生和護士,醫護人員不僅要對患者的身體進行救治, 還要撫慰他們的心理,讓患者有信心對抗病魔。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鏡頭裡的這些醫護人員只是“戰疫”醫護大軍中最普通的幾個人,摘下口罩的那一刻,他們滿是勒痕的臉、捂得腫脹的雙手讓人心疼。



- 馬磊 -


從事急診工作11年。

現在負責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12層病區西區。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因為病房的患者都不能出病房,生活基本靠醫護人員,所以對醫護人員特別客氣。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有的患者還是能從聲音判斷出誰是誰。現在感覺護患關係很融洽,我們能真切地感覺到他們真的很需要我們的關懷和心理護理。”


- 張芳芳 -


參加工作16年。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武漢的護士挺讓我感動的,她們雖然都很年輕,有的剛工作一兩年,但工作起來特別認真,不怕苦不怕累。有時候我幫她們,比如幫血管不好找的病人抽血,她們總是很客氣,讓我多休息一會兒。我告訴她們,我們就是來幫助武漢的,我們一起幹!雖然看不到彼此的臉,但我感覺她們在笑。”


- 王長亮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急診監護室護師,

2006年參加工作。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完成本職護理工作後,他為所在病區的所有患者打了47瓶熱水。結束了一個班次的工作,他的全身已經被汗水浸透。回到駐地後,王長亮第一時間與家中的妻子和兩個孩子視頻報平安。


- 馬文輝 -


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急診科發熱門診護士長,

1998年參加工作。

現負責武漢協和醫院西院12層病區西區。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我現在平時做得最多的是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因為病房沒有家屬,只有醫生和護士,這個時候我們就是病人最親近的人,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人護理好。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行動和喘氣都很困難,但看到工作得到病人認可時,就不覺得難受了。”


- 祝丹丹 -


北京同仁醫院西區急診科EICU病房主管護師。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完成工作與家人視頻報平安後,她會用日記插畫記錄一天的所見所感。“這裡沒有家屬、沒有任何工作人員,只有醫生和護士。多重身份加身,步伐由走路變為一路小跑,呼吸也變得粗重了起來,汗水逐漸沁入我的衣衫。”她在日記中寫道。


- 阮徵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代理護士長。

現在負責武漢協和醫院西院10層病區。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阮徵進入病區後為患者叩背、吸痰,監測生命體徵......日常看似簡單的操作在狹促密閉的隔離空間內需要消耗更多體能。不一會兒,阮徵已經汗流浹背。6個小時下來,她的臉上被口罩和護目鏡勒出深深的印記。


- 覃芳芳 -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本院肝膽-胰血管外科的護士,

2019年7月到醫院正式參與臨床工作,從業僅 7個月。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我們醫院是本次疫情的定點醫院,本科室所有護士都是自願參與一線戰鬥的。”疫情暴發以來,她和同事們全力投入一線救治工作中,她在病區內協助北京醫療隊的隊員進行護理工作。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 1月31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隔離病區,北京市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員由清潔區走入患者區。


戰“疫”印跡:口罩背後的臉龐

△ 2月6日深夜,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醫療隊員下班後準備乘坐擺渡車返回駐地。


-The End-

攝影、文字:新京報記者陶冉

版面圖編:劉晶

責校:劉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