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不知不覺已過了一年,說來,今年的春節過得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感覺",宅在家的日常總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

好在有電影陪伴,尤其是這部算是比較"新鮮"的去年春節檔的"大片"《瘋狂的外星人》,還記得當時硬是二刷了,因為第一遍光顧著似笑非笑,而直到第二遍才開始"看"到其中的"內涵"。

一個著名獎項帶動了一個作者,而一個獲獎作者則幾乎帶動了一個文學類型,是的,"科幻"這個每年被國外幾乎"玩壞"的大片必備梗,時至如今才慢慢進入國人的視野,且為半期待半吐槽的"好口碑"。

所以這部打著"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對於筆者來說,還是比較期待的,尤其看到有黃渤加沈騰的"王炸組合"在,就更加放心了,何況還有甯浩的"打底",至少會值回票價。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搞笑“王炸”

對於系列電影來說,想要講好一個故事不難,難的是持續,所以進入"瘋狂"系列的第三部電影,不管是導演甯浩還是演員們,或許都有自己的"思考"。

正如大眾對於一部"好"電影,好的喜劇片的期待一樣,好笑的基本"操作",重點還在於有"意義",單純的好笑只是一時之作,而"寓教於樂"才是高級的"故事"內核。

如此,"瘋狂"系列的第三部,甯浩嘗試加入新的"科幻"元素,披著喜劇的"好笑"皮,講得卻是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strong>"眾生平等"。(或引申為“人人平等”。)

沒錯,從一開篇的"點題"之"耍猴"就開始向大家"講道理"了,而後種種情節的鋪墊也好,發展也好,甚至是"重點"的搞笑之舉都是如此,為得只是向大家闡述這個極為簡單的"道理"而已。

但難點就在於如何讓觀眾去"接受"這個"道理",於甯浩,於演員而言就是"搞笑"二字罷了。

<strong>那有沒有用?或者說好用嗎?

<strong>或許就要從電影中尋找了。


人人愛看喜劇,人人不喜"道理"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2006年一部"奇蹟"式小成本喜劇《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為當年陷入各種風波的"娛樂圈"打了一劑強心針,當然也為甯浩這位"小導演"鋪就了康莊大道。

這種充滿中國本土鄉土風味,極為接地氣的"純好笑"的喜劇,也為觀眾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原來我們的喜劇也能這麼好看、這麼好笑!

時至今日,偶爾重刷一遍,即使劇情已經無比熟悉,卻還是能每每開懷大笑,或許這就是所謂喜劇的基礎"內核"之"好笑",做到極致的表現了。


<strong>那麼十三年後,"瘋狂"系列的第三部上演,歷經多年起伏"沉澱"的甯浩,為我們帶來的"新故事"變成了什麼?

沒錯還是那個甯浩,所以還是好笑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的不僅僅是年齡和閱歷,更多的還是他對喜劇的"思考"後的重新展現,或者說是他對喜劇內核的"新解"。

正如之前筆者二刷的《美人魚》一般,星爺還是那個星爺,但他對喜劇的重新思考就上升到所謂"講道理"的"高處"了,是用原來套路的"無厘頭"式搞笑去講述一個"大道理"。


這也正是近幾年喜劇的一個發展趨勢,"好笑"之外,可以昇華到"有意義",才是對現代喜劇的"負責"。


但是,說來,大道理人人都會"懂"幾分,但是從"生理"到心裡都不免天然地抗拒,沒錯,人人都喜歡喜劇,既可輕鬆不帶"腦",又可放鬆"笑一笑",多好?

由此,想要在喜劇裡講"道理",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真的挺難的。


如《瘋狂的外星人》的最開頭的情節一般,看似極度荒誕,且看著似懂非懂的走向,尤其是顯得極為"蠢"的某國宇航員的拍照行為,以及面對所謂"高等文明"的"跪舔"行為,都是一目瞭然的"愚蠢"做法,放到合理的角度看,就像是一種反諷。

但是正是如此黑色幽默般的荒誕處理,就是要告訴我們所謂"平等"二字,在某些情況下,根本就是個人、以及各集體的"選擇"罷了,無關身份,只有"背景"。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而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各種"高能反轉",帶上"頭環"是"超人",脫下就是"剛果騷騷猴"的滑稽操作,以及片中極為突出的"等級制度"更是用強烈對比的手段,突出"耍"的精髓,所謂"我就是一個耍猴的。"也是一種對自身"身份"的"唾棄"和"認可"。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由此講出影片的核心觀點"人人平等"的意義所在,諷刺的正是如"等級制度"般大魚、小魚、蝦米的"生物鏈"的社會現狀,現代社會所謂"等級",所謂"階層"只不過是相互"認可"罷了,存在與否其實全看個人的"認知"。

如此,用皆為絕佳的處理之"以酒會友"來點睛,正是所謂黑色幽默式喜劇的最荒誕的"表現",所謂寓教於樂正是如此。


用"黑色幽默"演繹"荒誕"內核

其實說白了,所謂"黑色幽默"式喜劇,就是一場看似荒誕而好笑的"鬧劇"

但好片與爛片之間的"天塹"就在於邏輯二字,《瘋狂的外星人》之所以被五十幾萬人或"惡意"、或"保護"性刷分,自最開始的8.3分降到現在的6.4分,並非說它不好,反而是極"好"的評價了。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就一部黑色幽默式喜劇而言,可以為大家帶來好笑,又講出了製作方想說的"道理",還兼具相對順暢的邏輯及故事內核的展現,已經是非常"全面"的存在了。


如《瘋狂的外星人》的整個敘事情節的串聯一般,不管是前期的鋪墊,那些個"迷你"的世界著名建築,還有"高等文明"來的外星人居然要靠一條"頭環"才有"超能力"等,都是推動看似荒誕情節的好伏筆。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而整個故事基本就是以外星人"不屑"地來,到最後外星人"醉醺醺"地走為一個"閉環",正如黑色幽默式喜劇的慣用手段之"反諷"一般,所謂奇恥大辱,所謂忍氣吞聲的反面,其實就是對現狀的"無奈",對"未來"嚮往的忍受。

身處"高位"的永遠認為跌下來是暫時的,而身處"低位"的則以欺負更低位的為"樂",<strong>整個鏈條與其說是一個金字塔般自上而下的森嚴"階級",不如說是一個烏比斯環般的無限循環罷了,當一切所謂"階級"放在一個"平等"的空間內,抹平的不僅僅是一種天生的"優越感",更是一種"翻身"的快感。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永遠沒有盡頭


耍猴的同時其實就是在耍"自己",誰也不比誰"高貴",所謂"人人平等",就是建立的"笑話"之上的黑色幽默表現,也是對現世社會的正向思考,權利與義務帶給我們的究竟是"差距",還是"制約"?

或許,這就是甯浩式的黑色幽默喜劇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緣由之一,也是一種新式喜劇對現代社會的"負責"與思考的"意義"呈現。



拋開"好笑"之後,喜劇還剩什麼?

其實就算是一刷這部電影時,於筆者來說好笑的點也不是很多,但於春節之時,感受一種"單純"搞笑的氣氛就足以。

而隔了一天之後的二刷,最初也只不過是想清楚看看整個"故事"而已,卻沒想到拋開"好笑"部分後的"講故事"的觀感會如此"複雜"。

其實這些年來也看過許多類似的黑色幽默式的喜劇,其核心就是用反諷的手法去講述一個,日常的"大道理"或者單純的"笑話"。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本能與“尊嚴”的對峙

而放到《瘋狂的外星人》中則不然,它是用一種諄諄善誘的"引導"去把極致的"平凡"和模糊的"善"、"惡"融合在一起,卻不去有立場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把想說的"道理"擺在觀眾的面前,自由"挑選"著理解。

看了很多"罵聲"皆是說影片胡說八道,講故事亂七八糟等,誠然,以往以"好笑"為核心的喜劇,把觀眾們都"貫"成了不喜歡帶著"腦子"看情節的習慣,隨著"佈置"好的笑點,去放聲大笑就好了。

<strong>一旦需要"帶腦子"看電影了,卻開始"罵"看不懂,或者莫名其妙,但是如一般"電影",總是把製作方或者是普世的"價值觀"直接灌輸到觀眾腦子裡,真的是"正確"的?

不盡然吧,所謂"十全十美"的演繹,其實正是最"爛"的小白手法。


如《瘋狂的外星人》一般,把主人公耿浩設定為"耍猴"者,這種天生帶著爭議,帶著"缺陷"的傳統"手藝人"放在客觀而固執的位置,把與之相對又相輔相成的人物大飛,這種帶著"小市民"般看似長"歪"價值觀的"普通人"湊在一起,正是向觀眾表達一個故事的核心——"人人平等"的現實表現。


6.7《瘋狂的外星人》:耍猴?還是耍觀眾?大道理用搞笑方式講?

我們都是"凡人",都是"普通"的大多數,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既有"好"的一面,也往往有"惡"的一面,區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既重要也不重要,重點是自我認知。

<strong>所以於這類黑色幽默式喜劇而言,去掉好笑的基本點,披上荒誕的外衣,想要呈現的,就是一個真實而現實的,充滿善與惡,黑與白之間"彩色"地帶的真實人生。



結束語:

誠然,作為"事不過三"的"瘋狂"系列的第三部,不管是故事內容也好,表現手法也好,甚至是對文化輸出、"符號"的表現,都太過"瘋狂",誠然,人性中本身"中間"地帶會比較多,也承認製作方想要為觀眾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現實社會縮影。

<strong>希望用客觀的角度去輸出一個大的"局勢",讓觀眾去"看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但是,於觀眾而言,就像是被"耍"了一般,"猴"是靈長類,我們是智人,如此講"大道理",未免過於荒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