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旁的賓館裡“點起了燈”他說光明會衝破黑暗


醫院旁的賓館裡“點起了燈”他說光明會衝破黑暗


醫院旁的賓館裡“點起了燈”他說光明會衝破黑暗

2月7日晚上22:22分,武漢紅十字醫院附近的幾個賓館房間裡,同時亮起了檯燈與手機燈,這是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援鄂醫療小組為迎接元宵節策劃的“點燈行動”。此時,援鄂小組成員們心中都在默默祈禱著,“願國家平安,天下團圓。”但這次儀式感在緊鑼密鼓的救援過程中卻顯得十分倉促和緊迫。

在賓館裡“點燈”祈福 期盼大家早日團圓

護士曾鋮是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援鄂醫療小組成員之一,他回憶到舉辦這個儀式的起因,“當天下午,17床的阿姨得知自己核酸檢測還是陽性,情緒很低落。她告訴我們,湖北這邊自古有個習俗,每逢正月十五,一家人要團聚‘玩燈’,這下不能兌現了。這位阿姨沉重的心情感染著我們,回到賓館後,組長高峰提議,上元點燈祈福本就是傳統,我們也可以點燈祈禱。”

聽了組長高峰的話,小組成員們心裡彷彿有了寄託。但是問題來了,元宵節當晚有兩位夥伴值班,聚不齊怎麼團圓,高峰組長手一揮,表示“點燈行動”就安排在當晚。但是在疫區的夜晚找到花燈成了另一個難題,成員樊婷婷提議,就用檯燈,“我問過17床的阿姨了,現在湖北孩子們耍的花燈,也是塑料外殼加燈泡的。”

緊接著第三個問題困擾著大家,疫情期間不允許互相串門,檯燈又不能拿出房間外點亮。曾鋮建議,“我們就各自在房間內,在22:22同時祈福。”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面對窗外的一片漆黑,曾鋮心裡想著,“亮光總能突破前面的這些黑暗,迎來人間最美的光——團圓”。

元宵佳節的團圓之夜 想給家人打電話卻不能打

2月8日,這是綿陽援助武漢紅十字會醫院以來第一批患者出院的日子,清晨,走近病房的曾鋮,看到即將與家人團圓的2位患者,一瞬間淚目了,他心想,也許是祈禱真的起了作用。

20床的小姐姐終於能出院親手抱一抱她的寶貝,“孩子一出生我就來到了這裡,沒想到能趕在元宵節前出院,與寶貝團圓。”小姐姐開心地與醫務人員們挨個道謝。

“核酸為陽性不代表沒有好轉,繼續配合治療,爭取早日與家人團聚。”曾鋮一個個安撫著其他患者的情緒,“聽到‘團圓’這個詞,好像他們迅速都有了滿滿的動力,紛紛在病房手機的鏡頭前喊出了加油!”

走在回賓館的路上,看著元宵節當晚天空高掛的圓圓的明月,曾鋮有一股想和父母視頻的衝動,但是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為了不讓家中的父母擔心,他一直瞞著父母,直到現在,曾鋮的父母都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武漢一線戰鬥。打給妻子?也不行。疫情發生後,曾鋮與同為護士的妻子羅丹,雙雙報名申請支援武漢和參與醫院發熱門診值守,參與一線抗疫。經醫院綜合考量,曾鋮最終入選了馳援武漢醫療隊。而妻子就在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防控一線。

儘管曾鋮沒能夠和家人團圓,但他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更多家庭團圓的道路。

練習3個小時 為將穿脫隔離衣時間降至最短

曾鋮來自醫院重症醫學科,在日常工作中,他護理的全是生活無法自理的危重症患者。

作為中共黨員,曾鋮堅持嚴格要求自己,科裡難的事、累的活、苦的差,都搶著幹。在認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他主動承擔科室的一些體力勞動,幫助科室的護理姐妹們完成患者轉運、物資搬運等重體力工作。他還積極為科室發展建言獻策,主動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容,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並運用於科室的日常工作中。因工作成績優異,曾鋮多次被醫院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護士、優秀職工。1月27日下午,他與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其他4名隊員一起莊嚴宣誓,代表綿陽醫務工作者“出征武漢”。

1月28日,曾鋮所在的四川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與此前抵達的首批醫療隊在武漢“會師”。在與武漢市江漢區委區政府、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進行對接後,曾鋮與隊員們正式進駐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開展醫療救護工作。

隨後,曾鋮與隊友們一起接受了國家衛健委組的全天培訓。為了牢固掌握疫情處置流程及個人防護知識技能,曾鋮與隊友們利用午飯、晚飯等培訓間隙,互相督導,加強訓練。為了減少穿脫隔離衣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交給患者,回到住處後,曾鋮與隊友還面對洗手間的鏡子反覆演練,每人足足練習了3個小時,才將穿脫速度提到了最快。

阿姨堅持自己做霧化 擔心感染醫務人員

在武漢一線抗戰過程中,曾鋮一眾醫務人員感動著別人,同樣他們也被別人感動著。

經過對病房工作的熟悉,和夜班老師交接完工作後,曾鋮開始了今天的工作。他來到了19床。從穿著打扮來看,這位患者是一位時髦的小阿姨。完成查對之後,曾鋮便準備給她進行霧化治療。霧化治療需要為患者摘掉口罩,戴上霧化面罩後方可進行。可是當曾鋮讓她摘掉口罩的時候,她拒絕了。她說:“小帥哥,你把霧化面罩放在床頭櫃上就行了,她待會兒自己做霧化。”

雖然霧化治療是一項簡單的操作,但為患者進行每一項治療都必須精準無誤是醫務工作者堅守的初心。曾鋮告訴她我必須保證她正確地進行霧化治療,這樣有利於她的康復,這也是我的職責。沒想到,她再次拒絕了。

看到曾鋮不願離開,她說,“她摘掉口罩,會把病毒傳染給你,你們從四川來到這裡是為了我們的健康,為了我的家鄉能成功控制疫情,我不能把病毒傳給你們,不能讓病毒把你們擊垮了,這樣我會良心不安的。”

看到她堅定的眼神,曾鋮陷入了沉默。也許此時,尊重這樣的善意,才是對這位小阿姨真正的尊重。曾鋮深入疫區的“最美逆行”感動著武漢人民,武漢人民的暖心舉動也感動著曾鋮,給予了他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

在武漢的抗疫一線,曾鋮已連續戰鬥了10余天,作為隊伍裡唯一一名黨員,他主動關愛隊友,急難險重工作帶頭衝鋒在前。雖然“戰鬥”異常艱苦,但曾鋮毫無懼色,因為在他心裡,早已把面對黨旗承諾的錚錚誓言以及同事的囑託、親人的牽掛化為“衝鋒陷陣”時最堅強的背影。


大眾健康報記者 陳施妤

醫院旁的賓館裡“點起了燈”他說光明會衝破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