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骨骨折手術一個月了,怎麼還會腫?應該怎麼辦?

我是追風大叔


我就是有過跟骨骨折的經歷,上過鋼板,你不知道上鋼板沒有?我做了手術醫生第二天就我活動腳指,勾腳練習,三個月躺在床上,不能下地,很難受,哪兒也去不了,每個月都要複查,看長得怎樣了,三個月以後,醫生叫下地,雙柺慢慢的練習,千萬不著急,要不使得其反,腳一下地就腫,晚上又消些,都好幾個月,才正常,慢慢來吧,不發生的事已經發生了,心態好,病都好了一半,願天下沒有骨折,願天下沒有病痛,開心過好每一天!一都會如初的。



東方神鷹5544112676


劉醫生談骨論筋📮踝骨折後為什麼長時間不消腫📮

看圖片你應該是外踝骨折。不單是你這樣的骨折,其實所有的骨折消腫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特別是下肢骨折消腫時間會更長。你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骨折病人經常問到的問題。特別是剛下地時,感覺腳腫的厲害,出現腫脹,皮膚紫青,幾分鐘都受不了,需要再抬高下肢。下面就針對這些情況給大家說一下。


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是指骨折斷端間的組織修復反應,它首先是纖維組織癒合,再從纖維組織轉變成骨組織以完成骨折癒合過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8-12周,也就是俗話說的傷筋動骨一百天。

1.血腫炎症機化期。骨折四周出血形成血腫,血腫進一步機化形成肉芽組織。這個時期差不多2周。

2.原始骨痂形成期。在骨折斷端肉芽組織逐漸轉變成新骨,叫骨痂。將骨折斷端連接,並達到臨床癒合。這個時期差不多4-8周。


3.骨板形成塑型期。原始骨痂被板層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堅強的骨性連接。這個時期差不多8-12周。

通過你的手術後時間可以確定你現在處於第二期,原始骨痂還沒有形成。所以下床走路一定要輔助行走,拄拐,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活動。

下肢為什麼會腫?皮膚顏色為什麼會深?

1.骨折引起局部血管損傷,特別是靜脈的破裂,或者靜脈的內膜損傷引起的血流減慢甚至栓塞。導致靜脈迴流障礙。動脈打過去的血,靜脈回不來就會腫。


2.骨折引起局部出血腫脹,導致局部張力增高。就像緊箍咒捆著下肢一樣。張力對靜脈的影響大於動脈。動脈可以打過去血,靜脈受壓血回不來。

3.手術也是一種創傷,不但破壞血管還破壞組織。引起血運障礙。

4.長時間不下床,加上缺乏鍛鍊。肌肉對血管的擠壓作用減弱,迴流減慢。

對於局部皮膚顏色深,這是因色素沉著引起的。局部出的血經過吸收後產生色素,沉澱在這裡顏色就深了。還有因為骨折,局部血運加速,容易引起汗毛異常增生。也會導致皮膚色深。基本上所有的病人,受傷側的汗毛明顯變得旺盛。

對於腫脹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當抬高下肢一段時間後不消腫。這就要做個彩超看看有沒有血管栓塞的情況出現了。單純的栓塞引起腫脹還好處理,就怕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那是會出人命的。只要是能消腫,就基本沒有問題。腫脹的消退有一定的過程,第一次下垂腿幾分鐘就腫脹,以後下垂的時間越來特長,真正一點也不腫差不多需要6個月左右。所以不要太著急。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加強針對性的鍛鍊。



骨折的癒合都遵循一定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很多病人不聽話早早下床自由活動,導致鋼板斷裂,二次手術。希望這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大家可以關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瞭解更多醫學知識。

關注📮劉醫生談骨論筋📮享健康人生

劉醫生談骨論筋


你的情況應該是一個外踝骨折。對於踝關節骨折手術後,有一定的恢復時間。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一般情況下踝關節骨折手術後恢復時間是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有的恢復慢的,甚至要半年。這裡簡單說一下踝關節骨折手術後的康復注意點,以及恢復時間期限。



首先踝關節骨折手術後短期內,由於局部的血供破壞,靜脈迴流比較差,從而引起局部的腫脹,隨著身體機能慢慢恢復,這部分腫脹慢慢會消掉,而這部分腫脹完全消掉的時間大概要三個月左右。


第二,至於你踝關節周圍的皮膚變黑,這是一種色素沉著,因為手術後局部會出血,出血以後會皮下淤血,淤血以後皮下淤血吸收,會導致局部的淤青,含鐵血黃素沉著,從而引起局部的色素沉著。這部分色素沉著消失的時間可能要三個月到一年左右,有些人甚至一兩年還不能消失,但是一般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都會消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踝關節骨折手術疤痕也會明顯變淡。

第三,踝關節骨折術後一個月內儘量避免負重走路,如果想要下地走路,儘量扶腋拐,用對側肢體下地負重,因為僅憑一塊小的鋼板是無法支撐人的體重的。而一個月後,隨著骨折的慢慢癒合,可以開始部分負重,而這時候局部組織還沒有完全長好,下地負重的時候,肯定會有一部分疼痛。要完全負重,我們建議要術後三個月以後,所以你要達到正常走路,基本上要三個月以後,有些人甚至更長,有些甚至要半年。


骨科袁鋒


我今年也是左腳踝骨骨折,情況不太嚴重。醫生說40多天就可以痊癒。而我卻用了將近100天,歸根結底,經絡堵塞是核心原因:就是跟你一樣左腳腫的厲害。當時醫生開的藥,有什麼白軟膏之類的。那個藥對於左腳踝骨骨折的病人不能用的。以下是我的臨床經驗觀點:中醫講究左入右出,也就是營養吸收時左側入,右側出,相對應的,食物經胃進入小腸吸收,小腸吸收點在臍下六寸恥骨上方肚子內,屬下三焦。那個節點應該是一個大穴位,肝經和脾經應該在那裡有交匯。脾經再向下,在左踝骨/腳脖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點。👉👉👉重點來了,左腳踝骨骨折的情況下,如果在踝骨和腳脖位置,用的有塗抹的藥膏,很多藥膏都有中醫裡的涼性成分,由於脾經經絡吸收的原因,且脾經不喜涼,就會影響到腸胃對營養的吸收,吸收不了營養,導致骨折恢復緩慢,並且熱脹冷縮的原因,脾經受涼收縮導致左側腳脖微循環不暢通,引起左側腳踝處一直水腫。在骨折休息到40天檢查時,我確認了自己的這個腫脹的原因,停用了外用的塗抹軟膏,並且在飲食上不食用涼的和有寒涼性質的食物食材,食用麵條,桃子,榴蓮,牛肉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一個月後痊癒下地,並且停用了藥物之後,左腳很快就不水腫了。所以我的總結是:

1.停用軟膏之類對脾經(負責營養吸收)有負面影響的藥膏,(藥膏裡有寒涼性質的成分和醫生說藥膏是溫熱性質的不是一個概念)

2.多食用牛肉,泡泡腳,按摩,防止肌肉萎縮

3.去醫院及時複查,也要看下有沒有左腳骨質疏鬆的情況,如果有,基本多半就是醫生開的藥膏和食用的食物有寒涼成分引起的吸收不夠,導致氣血虧損,骨折疏鬆

4.想起來再補充吧,忘了

@骨科 生看看我這個回覆,有沒有醫學可以支撐的理論,或者有哪一點,是不符合醫學理論的


春秋夜話


古人說,傷筋動骨,不到一百天,是不會好轉的。由此可見,骨頭出現損傷之後,若要恢復起來,也必定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對於人們的生活,也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關節,若是出現了骨折之後,問題就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比如說有些人出現了踝骨骨折,手術也做了,一個多月過去了,為什麼腫還是沒有消退呢?這又該怎麼去處理才好呢?

一、減少踝骨負重

有些人在接受了手術以後,明顯會覺得自己不適應,可能剛剛恢復不久,就不願意在床上多待一會兒,開始下床走來走去,這樣做有好處,同樣也會有壞處,好處就在於可以減少血栓發生的風險,但是壞處也同樣存在,那就是大量的時間被用於踝骨去承受重量,這樣就等於給踝骨增加了壓力,對於負傷的踝關節來說,必然會影響其恢復的週期,而且腫脹也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二、促進淤血循環

如果在術後,不能保證血液的循環暢通,同樣會給踝關節的腫脹,帶來一些可乘之機,這個時候需要大家注意了,若是下床有活動,那麼在休息的時候,儘可能的採取一些方法,保持血液在傷處和正常部位的流動,這樣可以保證血液不會在傷處大肆的淤積,而且還對於傷口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另外,這樣不斷的流動也可以帶走淤積的腫脹症狀,所以好處自然會非常多的。

三、採取加壓處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明顯已經手術了,還採取加壓的方式,那豈不是會造成缺血更加嚴重,其實未必是這樣,尤其是在手術剛剛結束的時候,這等於給了踝關節二次傷害,所以這個時候進行加壓,其實是在保護踝關節,減少其發生水腫的可能性。所以,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加壓,對於促進傷口的恢復,以及意外的長時間水腫,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醫者榮耀


踝骨手術一個月以後腳踝仍然出現腫脹是正常現象,是由於傷口與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了水腫,局部有炎性滲出,血液循環變差有關。因為骨折除了有骨折之外,還會有神經和血管的損傷,患者局部的神經和血管並沒有完全恢復。此時患者如果沒有抬高肢體或者有走路活動以及下肢著地的情況,就會發生腫脹,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抬高肢體,局部進行熱敷,症狀會緩解。

如果抬高肢體之後患者腫脹的症狀仍然存在,建議到醫院進一步就診,拍攝下肢靜脈彩超來進一步確診。患者由於長期臥床,也不排除是由於長了靜脈血栓所導致的腫脹,類似的情況需要做彩超才能進一步確診,確診之後可以適當採用藥物來治療血栓。

建議患者手術1月之後可以到醫院進一步就診,拍攝骨折部位的x光來確認骨折恢復的情況,順便做下肢靜脈彩超來確認是否有血栓存在,如果沒有血栓存在,並且骨折愈後良好,可以選擇抬高肢體,局部熱敷,腫脹會慢慢消失,無需特殊處理。

從時間推算,患者骨折後已經1月,已經可以拆掉石膏,適當開始康復鍛鍊,但由於腫脹仍然存在,康復鍛鍊的強度不宜太強,長時間不宜太長,可以到醫院拿活血化瘀的中藥用來燙洗,也可以使用烤電的理療設備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腫脹的症狀會逐漸恢復,無需特殊擔心。


廣東骨科專家團


我昨天走路把腳崴了,沒去看醫生,不知道骨頭有沒有問題,昨晚已經腫得淤青了現在無法行走,一個人挺個大肚子剛好又是週末,沒人帶去看醫生,不知道該怎麼辦?





清風拂楊柳20191004


動畫片裡的哪吒是由藕節做成的,所以沒有意外摔傷導致骨折的煩惱,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就不一樣了,我們有血有肉有骨頭,還缺乏武俠小說中的斷臂接骨特技,所以在面臨骨折時候通常需要藉助醫學手段,輕者打石膏,重者手術、上鋼板。有一個患者經歷了踝骨骨折手術一個月了,可是踝骨部位還是腫著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一個月的時間也就只有三十多天而已,所以還有一些腫脹也是正常的,因為一般骨折手術之後可能導致局部手術部位的靜脈迴流不暢,原先腫脹的地方還是基本沒有消腫,但是等到一段時間的修養之後情況是會好轉的。至於該怎麼辦,具體方法如下:

1.抬高骨折的那條腿

抬高患肢可以促進血液、靜脈迴流說,使得腫脹的情況有所緩解。同時如果患者有骨折術後伴隨著心衰症狀的,建議聽從主治醫生的安排,以免抬高了雙腿之後導致迴心血量增加以加重心衰症狀。若沒有心衰擔憂的,完全可以採用這個半法去緩解症狀。

2.儘量不負重

腳部仍有浮腫現象提醒病人不能太過浮腫,包括以患肢出力支撐身體走路、活動等都應該儘量減少,以免延長癒合時期。

3.可適當熱敷緩解

熱敷能夠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起到幫助患者緩解腳部腫脹的作用。患者可在每天睡前用溫度適宜的熱水泡腳,可配合輕柔按摩,以促進恢復。

最後,如果患者的腳部腫脹伴隨著疼痛、痠痛等異常感覺,建議即使出院了也要找醫生看看,以免骨折手術後骨折傷口未曾逐漸癒合,即使就醫可對症處理。


熊貓醫學


跟骨骨折一年了還腫


笑陪君醉


要到完全正常走路起碼得一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