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心》:真正譯名“崔斯坦和依索德”


《王者之心》:真正譯名“崔斯坦和依索德”


導演: 凱文·雷諾茲


編劇: Dean Georgaris


主演: 詹姆斯·弗蘭科 / 索菲婭·邁爾斯 / 盧夫斯·塞維爾 / 大衛·奧哈拉 / Mark Strong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愛情 / 冒險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德國 / 捷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05-25(中國大陸) / 2006-01-13(美國)


片長: 125 分鐘


又名: 崔斯坦和依索德 / 崔斯坦與伊索德 /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IMDb鏈接: tt0375154


必須強調,此片的譯名“王者之心”多少有些不倫不類,因為“崔斯坦和依索德”這個真實名稱在西方已歷經了上百年的歷史,作為比《羅米歐與朱莉葉》還要早一些的歌劇,這個故事在西方廣為流傳,具有無可動搖的經典地位。於是譯做“王者之心”這種自作聰明的做法顯然沒有一點對西方文化的介紹之意,雖然這僅僅是一部電影,但所帶來的西方式的文化理念卻是不可或缺的。

看到此片,突然想到了諸如中國那些愛情傳奇,結果發現了巨大的不同之處,此片中的愛情顯然比東方式的來得更為強烈,受到的阻力也更為強大,有關政治,和平,戀母等所有社會問題都糾纏在這個悲劇性的愛情中,而對於中國的所有戲劇,其中的愛情大多隻限於才子佳人的貧富意識以及那些對負心漢的控述。其實中國政權合姻的事情並不在少數,但卻由於種種原因,這所有的女人幸福的倒掉都沒有成為經典的戲劇著作,這恐怕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其實,此片雖然改編自經典故事,但拍攝手法以及故事講述的方法上絕對是中規中矩的,作為一部電影,此片只能列入中等水平,沒有任何創新之處,但還是如前面所說的,由於此片中的愛情所承載了太多的阻力,所以表現出了那種非同一般的魅力。

崔斯坦的父親由於反對愛爾蘭的壓迫而死於非命,年少的崔斯坦被馬克用一隻胳膊拯救了回來,毫無疑問,馬克在崔斯坦的心目中即是父親又是救命恩人,這種身份上的認同將直接導致後來悲劇的產生。

而與此同時,隔海峽的那一頭,依索德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心死了,依索德的心也死了,她將註定成為一個被政治所利用的女性,而在依索德幼小的心中,母親的路是一條沒有幸福的作為女性的悲哀之路,所以在她的心中,對於這種生活有一種潛在的反抗意識。

若干年後,兩個隔海的孩子都長大成人了,依索德終於要步母親的後塵,要成為了父親拉寵手下人的工具,那個強壯的醜陋兇惡的莫洛德成了她的未婚婦。於是,反抗意識在這片刻間覺醒了,依索德準備逃離父親的控制,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她怎麼也沒有想到,隔岸的崔斯坦卻殺死了莫洛德,由於受傷,他被命運送到了愛爾蘭。依索德救活了崔斯坦,並且兩個人在海邊的小屋內私訂了終身。

故事發展到這個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英雄與佳人走在了一起,醜陋與無恥被命運摒棄。但這正是所有愛情文學中必經的一個階段,美好,愛情的美好。但這種愛情的美好永遠是短暫的,於是由於愛爾蘭與英格蘭的敵對關係,兩個人不得不分手,崔斯坦離開了愛爾蘭,但他竟然沒能知道依索德的真實姓名。

關於這一點必須強調一下,在許多情況下,西方文學中這種不知姓名的愛戀時有發生,許多文學作品都會涉及到這樣的一個細節,而且這種細節將直接引導著故事向著悲劇性方向的發展。但在中國,這種細節幾乎沒有,雖然沒有告訴對方自己名字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迫不得已的背景下,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平等的愛戀關係所造成的,女人不必把自己的所有託負給男性,只留一份愛就足夠了,而東方女性對愛情的感覺往往是全方位的託負。很明顯,這是一種觀念問題,只能說西方的女性自古以來就比中國女性更具有獨立精神。

但正是這個細小的情節造成了下面的悲劇。莫洛德雖然死了,但愛爾蘭國王卻把女兒做為一個新的酬金,讓英格蘭的城邦為這個酬金而產生矛盾。於是,崔斯坦為了馬克前往愛爾蘭決鬥以期贏得這個愛爾蘭國王的女兒。英勇的崔斯坦贏得了比賽,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送給馬克的禮物竟然是依索德,自己深愛的戀人被自己親手送給馬克這個準父親做新娘。

這個轉變成為劇情所有悲劇性的起始點,不但極具戲劇的衝突性也極具人物內在關係的一種張力。於是,各種矛盾應運而生,崔斯坦與依索德的愛情是否能繼續?崔斯坦與馬克之間的父子之情能否長久?馬克與依索德的婚姻能否幸福?馬克這種勝利能否鞏固他的英格蘭聯邦國王的地位以及愛爾蘭國王的陰謀能否得逞?

這些矛盾的焦點自然集中在崔斯坦,依索德以及馬克的身上,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方最古老的命題之一,即俄狄蒲斯的弒父娶母情結,而人物的關係也恰恰與那個命題是暗中呼應的,所以這種不倫的禁戀便被以一種傳奇手法提煉了出來。當然,後來的大部分有關此種情結的命題故事中,真正的血緣關係都以某種方式會做些淡化的處理,在此片中,馬克與崔斯坦是一種準父子關係,所以崔斯坦與依索德既不是真正的母子,也絕非名義上的母親,只是一種內在感覺上的錯覺而已。

在這種關係的處理上,西方文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其中有一部德國影片《尼伯龍根的指環》,鐵匠與女王之間的愛情,以決鬥贏得了不屬於自己的新娘以及那種亦父亦友的關係等等。可以說雖然那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影片,但與此片之間有種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隻能說是西方文化中一個不衰的故事情結,或說故事結構方式。順便說一句,《崔斯坦與依索德》歌劇最早的表演舞臺便是在德國,而與《尼伯龍根的指環》一樣,兩個故事其實都流傳了上千年的歷史。

愛情的力量是強大的,崔斯坦與依索德終於無法忍受愛情的煎熬,從而做出了有悖“常倫”的事情,只不過娶母而沒有弒父而已。在西方文化中,愛情的力量更是強大,它足以引動一場戰爭,於是便有了一怒為紅顏的特洛伊之戰,而本片中這種偷情的關係卻直接引導了馬克地位的危機,不可否認,這裡面存在著愛爾蘭國王的計謀與小人的野心,但崔斯坦與依索德的愛情無疑是這場叛亂的直接導火索。於是,衝動的愛情也是純粹的愛情變得再也不純粹了,這是命運還是愛情本身的無奈?

馬克是一個尊重愛情的人,於是他私下裡放走了崔斯坦與依索德,但崔斯坦卻回到了馬克的身邊,直到戰死。在這裡,我們要提到一個細節問題,地道。

在影片中,地道被賦與了兩個職能,第一個是崔斯坦與依索德偷情的捷徑,另一個則是馬克抵抗愛爾蘭軍時的後路,先是被叛軍破壞,然後是被崔斯坦所拯救,當然是用生命拯救的。在東方文學中,對於君主來說,地道僅僅是一個逃生的手段,而在西方的觀念中,地道則是一種背叛,無論是崔斯坦與依索德的愛情還是叛軍,這種背叛的意味是極其明顯的。但對於崔斯坦來說,地道則是一種通向禁忌的幸福,雖然可能造成伊甸園中蘋果般的後果,但那是幸福的,但由於它是一種禁忌,所以地道同樣是迴歸的一種表現,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迴歸顯然有著明顯的取捨。在莎翁的作品中,地道的運用是極其頻繁的,往往代表了一種邪惡的力量的獲取,於是,當依索德通過地道去偷情時,罪惡本身便誕生了,雖然可以用愛情來粉飾,但罪惡還是罪惡。當崔斯坦通過地道去拯救馬克的時候,那種罪惡便得到了解脫。所以,地道在西方文化中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人物事件的戲劇化,更是人物內心衝突的選擇。

雖然我們忘不了崔斯坦與依索德的愛情悲劇,但不可否認,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悲劇本身的成立恰恰迎合了愛情與大義之間的關係,即愛情雖然被所謂的大義所利用,但愛情本身卻永遠不抵大義的,這恐怕與東方文化具有相通之處。

影片的結尾,愛情因為死亡只能留在記憶中,而馬克卻擊敗了愛爾蘭的暴政,崔斯坦的選擇決定了這一切,於是,那個古老的命題弒父娶母終於還是無法得到認可,這就是俄狄蒲斯自我流放的原因,這就是崔斯坦用生命換取馬克勝利的原因。所以,西方古典命題下的愛情只能是值得唏噓的,而得不到最終的美好。

前面說過了,本片的製作水平中規中矩,這也倒迎合了此片的古典韻味,而這個故事本身也的確是西方經典下的命題,這一點比電影本身更耐人尋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