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果不斷的發展,它的終點會是什麼樣?

RCA123


藝術本身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不存在說有終點的,追溯人類存在開始就有藝術形式存在,藝術來源生活,在遠古時期就有原始人在洞裡刻畫打獵過程和這裡我們叫做史前藝術,後來的古代藝術,古代藝術可以分為古埃及藝術、古印度藝術、古希臘文明、古羅馬藝術、古兩河流域藝術,這裡就不說了。

中世紀藝術

中世紀藝術主要可以分為早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庭藝術、羅馬式藝術以及哥特式藝術,這時期大部分已宗教信仰來創作。

後來出現了藝術的鼎盛時期文藝復興藝術

文藝復興藝術是運用古典藝術,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同時運用科學的透視技法,再現具有三度空間的實體形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起興起與意大利,後來傳遍歐洲各國。影響較大的國家有意大利、尼德蘭、西班牙,這麼出現了非常非常多的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很多很多藝術流派。

最後我想說的是隻要人類存在就不會有終點,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人類精神層面的一種寄託,而且每一個時期展現的藝術形式也是不同,遠古時期記錄打獵和生活,古代藝術展現宗教信仰,現代藝術展現了社會的多元化,生活,政治,情感,人性,觀念,等等等等,所以隨著每一個時代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什麼是終點,只要人類存在就不會存在終點。








寶琳沙畫


藝術不斷地發展,會通過發展產生出:“連續不斷的,各種不同風格的,藝術精華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推移,一著順延時間不間斷地繼續,會留下延續脈絡。

從脈絡中!可以發現:一些所謂熱炒的藝術,紅極一時,實為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便離開人們印象。一些低檔次的實物工藝藝術,隨著時興的敗落,被人們擱置,甚至遺棄。總之!大多數的藝術,都在推陳出新過程中求生。但是!極具思想價值的各類《經典》文化藝術,就不同了。以其獨特頑強的生命力,長期活躍它的思想積極性,洗滌激盪人們的心靈或思想(如四大名著,國寶級國畫及工藝品),讓人久賞不厭,每每欣賞每每享受,給人們增添豐富的生活情趣與思想快樂,體現了藝術本身的生命存在力與價值。

時間延展,是永續的,藝術隨同時間的漫延,在實際不斷地進行著:淹滅,遺棄,推陳出新,長盛不衰。藝術!就這樣隨著時間一邊流逝,一邊延續,實行著流變,朝著未來行進。

凡事一理!來因去果兩茫茫,真實在當下(下:即今)具體到藝術,也同樣。藝術的終點是什麼?確難回答。不過!可以據比類推理判斷,自然一體,藝術也不例外。因此!可以回答的是:“只要自然存在,藝術終點與自然存在相同”。反過來的告白,不再細述,大家心裡自然明白。


A小雅29


藝術是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的,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藝術也在飛速發展,最近中國的太平盛世,藝術形式行程爆炸式的進步,令人目不暇接,應接不暇。書籍,影視劇,各種建築,各種大橋,高鐵,新機場,藝術無處不在,令人歎為觀止。藝術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直到世界盡頭。而世界的盡頭,就是人類滅亡的時候。



藍天下揚州


藝術不斷的發展,導致的終點

當人們的原始審美產生之後,藝術就誕生了,論繪畫、書法、雕像、音樂、攝影等等藝術,都離不開人們的審美,換句話說,“審美”支撐著藝術的發展,沒有審美,藝術就不可能誕生,所以藝術是用來表現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思想”、“審美精神”,

我們延續著上段的敘述,人的“思想觀念精神”是沒有所謂的最高境界的,也就是沒有終點的意思,即使有最高境界,我們也無法用具體的文字形象的表達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用哲學來解釋人的思想觀念精神境界,所以,藝術如果不斷的發展,它的終點便是和哲學融為一體,



其實,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它的核心是“人文主義”,這也是當時哲學家們所認可的一種藝術宗旨,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和藝術家確定認可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人體雕像與自然有同等的價值,然後才採用更簡便的油畫藝術的形式來表達人體和自然有著同等的價值,


哲學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概念,藝術是不斷的在“化繁為簡”的一個過程,藝術家創作藝術的目的,就是想用最簡單的形式讓人們理解最深奧的哲學概念,雖然有這種能力的藝術家少之又少,但是藝術是存在的,而且哲學也早就誕生了;然而,無論藝術和哲學有多麼深奧,有多麼的讓人無法理解,藝術和哲學始終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麼,藝術不斷的發展,它的終點就是讓人們越來越瞭解“人性”。


詩夜城主


藝術再怎麼發展,它也沒有終點。所謂學海無涯、藝無止境。

以下是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黑格爾與所謂“藝術終結論”

1817年,黑格爾在海德堡的美學講演中提出了“藝術終結論”,在他之前已經出現了有關藝術終結問題的片段式的言論,但他卻是第一個從哲學理論高度談論這個問題的人。理解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應該從他的哲學意識出發,因為這一論斷正是從他的理論體系中演繹出來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黑格爾對他所處的時代的不滿,市民社會對藝術的侵害威脅著藝術的生存,這也正說明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並不認為藝術會消失,而是旨在言明藝術轉化為哲學是一種必然。

黑格爾提出“藝術終結論”的時代,現實中的藝術實踐欣欣向榮地發展著,可見他所謂的“藝術終結”並不是藝術現實的終結,而是表明藝術應該向觀念轉化,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哲學。在黑格爾看來“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於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了的事。因此,它也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也許以往人們可以通過藝術直接認識世界,但如今的藝術已經不能帶領人們認識世界的真理,因此藝術也就不再具有崇高的地位,這顯然是要把絕對精神從現實世界中剝離出來。

在黑格爾的理念學說中,他將絕對精神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藝術、宗教和哲學。這三者都是人類認識絕對精神的方式和手段,但只有哲學是認識絕對精神的最高手段、是藝術發展的最高形式,藝術的終結實質上是藝術讓位於哲學。黑格爾將世界藝術發展的類型分為三種,分別為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黑格爾心目中,真正的藝術理應達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因而在黑格爾那裡,只有古典型藝術達到了內容與形式、感性態勢和絕對精神的完美和諧。象徵型藝術是物質超越精神,而浪漫型藝術的精神內容超出了物質形式,進一步的發展必然導致主體的精神和客體的形式之間的分裂,而這種分裂也會導致藝術本身的解體。藝術必須尋找更高的形式以求得生存,因此藝術讓位於哲學獲得了邏輯上的合理性。

回到社會現實,黑格爾認為他所處時代的藝術不能滿足時代精神,而時代精神又抑制了藝術的發展。“每種藝術作品都屬於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於特殊的歷史的和其他的觀念和目的。”時代發生了變化,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個時代的終結必然會導致一時代藝術形態的終結。黑格爾眼中最完美的古典型藝術以古希臘雕塑為代表,雕塑以人的形貌表現了神的靜穆與崇高,既是一種理想精神的呈現,又揭示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這與當時探索世界,發現自我的時代精神協調一致。黑格爾所處的市民社會在工業浪潮影響之下偏重理性,而當時以繪畫、音樂和詩歌為代表的浪漫型藝術則推崇主體性原則,專注於絕對的內心生活和情感衝動,以抒情性為基本特徵。時代與藝術之間的錯位,也成為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有力例證,因此他明確地指出,“藝術確已實在不能再達到過去時代和過去民族在藝術中尋找的而且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尋找到的那種精神需要的滿足……我們現時代的一般情況是不利於藝術的。”

藝術、宗教和哲學都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但卻具有各自的社會功能。黑格爾在其哲學體系內,剝奪了藝術的獨立性與自律性。雖然進行終極追問,啟迪人智是藝術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喪失了審美性的藝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審美性決定了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和特徵,也表明藝術不可能脫離感性認識與感性形式,成為絕對的觀念。而且結合現實來看,藝術也沒有因為對物質材料依賴的減弱而消失,相反某些現代藝術卻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回歸為象徵關係,似乎是對以往藝術形式的“重現”,這正表明“藝術終結論”不會兌現。

二、丹託的所謂“藝術終結論”

阿瑟・丹託提出的“藝術史的終結”可以看做是對藝術自律性危機的一次預演。丹託在藝術史進入現代視野之後,在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基礎上,對“藝術終結論”進行了一次重新思考。黑格爾就整體歷史談論藝術會終結,而丹託單就藝術的歷史來談論。在丹託這裡,藝術的發展歷史就是藝術不斷認識自我、探索本質的歷史,而藝術的自律性卻使藝術從內部消解了自身,失去了發展方向。

黑格爾認為藝術在表現絕對精神方面具有侷限性,而隨著藝術形態由象徵型、古典型發展到浪漫型之後,精神內容極大地超越物質材料,藝術進行自我解體,在否定自身中轉化為哲學。但哲學仍然在歷史範疇之內,所以藝術的歷史沒有終結,藝術成為了一種異化的哲學。丹託在現代視野下,結合豐富多彩的現代藝術實踐,認為藝術在20世紀實現了它的最終目標,藝術和歷史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下去,藝術的歷史走到了終點。“或許歷史會以我稱之為後歷史的樣式繼續存在下去,但它的存在不再具有任何歷史意義。……藝術是否會重新踏上歷史之路,或者這種破壞的狀態就是它的未來:一種文化之熵。由於藝術的概念從內部耗盡了,即將出現的任何現象都不會有意義。”由此可見,黑格爾和丹託雖做出了相似的論斷,但二者的立場卻不同。黑格爾立足於藝術表現絕對精神的侷限性,而丹託立足於藝術的自律性;黑格爾著眼於歷史整體,而丹託在藝術史內部談藝術。因此,在黑格爾那裡,藝術終結於哲學,是作為哲學在歷史中發展下去;丹託則將藝術史從歷史的各種現實語境中隔離出來,認為藝術的概念與創造力從內部被掏空耗盡,藝術實踐沒有了動力與新的可能,藝術不會隨著歷史往同一方向發展,而是不得不重複過去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的各種形式,藝術的歷史走向了終結。

藝術從內部被耗盡源於藝術的自律性。在康德的審美自律理論之下,藝術開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原則和標準,這對於界定藝術和規範藝術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審美自律性對藝術控制的加深,藝術家開始“為藝術而藝術”,脫離社會現實和時代語境,玩弄藝術的概念,只在藝術的形式上精雕細刻,使藝術在狹小的範圍內固步自封。這表明藝術的自律性與藝術終結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繫。丹託看到了這一點,他促使我們思考藝術為什麼不能自律地存在。藝術主要是通過感性方式把握世界,通過藝術形象傳達藝術觀念,而感性認識有時是不可靠的,感性形象的表現範圍和思考空間也是有限的。這些特點表明藝術不能像數學、物理學一樣,通過抽象概念認識真理,而只能在有限的時空下表現精神和理念。藝術的本質在於它始終不能脫離現實語境,始終需要在感性認識與抽象邏輯間尋求平衡,一旦脫離了適當的語境,藝術也就失去了解釋的合理性。杜尚的《泉》無疑是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品之一,丹託承認了它的哲學意義,卻對它的藝術意義持有悲觀的態度。杜尚將一個現成的小便器命名為“泉”,其本身就是對概念的一次玩弄,是對藝術哲學化的一次實踐,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看,小便器都沒有美的屬性,它之所以具有審美的價值就在於它所蘊含的哲學思考,《泉》不具備美的形式,卻具有美的觀念。“杜尚作品在藝術之內提出了藝術的哲學性質這個問題,它暗示著藝術已經是形式生動的哲學,而且現在已通過在其中心揭示哲學本質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現在可以把任務交給哲學本身了,哲學準備直接和最終地對付其自身的性質問題。”丹託最終又回到了黑格爾那裡,也正式地提出藝術將終結於哲學。他雖然克服了黑格爾忽視藝術自律性的弊端,但仍認為藝術會在喪失自身規定性之後被哲學取代。丹託的結論不禁讓人失望,他提出藝術要有歷史感,卻又沒有為藝術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而是用哲學剝奪了藝術,不僅忽視了現實對藝術的意義,更將藝術發展為一種觀念,這些都是有待重新思考的。

三、後現代視野下藝術的重生

後現代社會的到來決定了藝術必須向現實敞開,藝術的本質成為了一個蘊含多種可能性的、開放的領域。藝術的本質具有了無限性,藝術形態也就具有了無限種可能,各種後現代風格的藝術流派也獲得了生存的土壤。從自律到開放,藝術的發展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創新,人類文明發展程度不斷加深;另一個方面科學技術與工具理性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唯理性、唯技術不僅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貧乏,使藝術存在的社會基礎變得搖搖欲墜,更改變了藝術品在社會中的定位。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了“光暈”1的概念,它表明藝術品天生有標準,並且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權威的,而沒有“光暈”的藝術品不是真正的藝術品。但在工業社會中,在機器與技術的操縱下,藝術品的生產變成了大規模的機械複製,從而失去了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同時,藝術品也從殿堂中走出,成為大眾都可以獲得的消費品。這樣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藝術的非藝術化。也就是說在後現代語境中,藝術又回到了什麼都是藝術、什麼又都不是藝術的最初狀態,藝術變得無處不在了。“藝術的終結”表明藝術不會消失,而是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樣看來,當藝術的自律被整體打破以後,藝術又遭受著新的審美危機,而這種危機產生於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但是,這種危機卻不會使藝術走向終結,相反,藝術將在與時代的對抗中獲得重生。後現代的“祛魅”使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必然的趨勢,藝術的生產和接受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麼藝術自救的道路也應該是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時代應有一時代之藝術,大眾社會中的藝術首先需要對自己重新定位,重新的探索與界定自身的概念與本質。其次,藝術自身需要一些不可動搖、安身立命的標準。藝術需要在與工具理性的對抗中,為自身樹立權威。同時,走向生活的藝術要始終處在歷史語境與現實語境中,在精神內容與物質形式上求得統一與和諧。藝術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獲得獨立的歷史,“為生活的藝術”將取代“為藝術的藝術”。未來藝術將發展成什麼樣子是難以預測的,但藝術不會終結卻是肯定的。一時代的藝術形態必將隨時代的離去而消失,但藝術整體卻不會終結,藝術始終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中揚棄傳統,發展自身。

下面是我的書畫作品,之所以配圖書畫作品,是因為藝術本來就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也不可能有終點!








校傲臨風(書畫)


藝術蔓延生活..

當一個靈魂停止升級...

它將會凍結在這一刻...











kikkyyy


藝術沒有終點,藝術文化會受到時代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一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反應的是那一時期的歷史背景,文化創造者需要緊跟時代的變化去創造藝術作品。如果說真的有終點,我個人認為就是吸取那些優秀的畫作裡面所喻晗的精華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


德國古典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認為,藝術是主觀與客觀、自由與必然的絕對同一,是“理性的最高規律”。在謝林的哲學體系裡,藝術是人類理性所能達到的最高的統一性和完滿性,再從這一個點出發,人類得以生髮出其他所有哲學與智慧。也就是說,藝術最終止於一,而智慧則始於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追求這種完滿性,藝術又如何止於一呢?謝林在他的哲學中提供了一些線索。

外察世界

在謝林的先驗哲學中,他另外提供了一條從主觀到客觀的線索,即“內觀己心”的線索。

用謝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假如有一種先驗哲學,那麼,留給它的只能是相反的方向,那就是,把主觀的東西作為在先的、絕對的出發點,從而引申出客觀的東西。”

自然哲學是從外部的自然界出發,而先驗哲學則從個人的自我意識開始研究。

在自我意識的一開始,我們具備了感性直觀。就是通過感覺直接觀測到現象的能力,這個能力對應著自然界五花八門的表象,於是我們看見這世界,聽見這世界,在腦海裡留下了諸多影像和聲音,這些成為了我們的記憶。

感性直觀上升之後,自我意識便發展為反思的能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已經在頭腦中的記憶進行反思和追問,我們不僅想要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對這些現象的反思,我們得以總結出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規律,讓科學之樹結出豐碩的果實。

而當反思繼續上升後,自我意識便發展成為意志。可以說,當自我意識發展到這個階段時,我們就具備了更多能動性,我們不再單純地對自然界進行反思,被自然界牽著鼻子走,而是意識到,我們本身受到意志的驅動,是自由自主的人,就如同神秘的力量驅動著整個自然界一般。

這就是藝術家得以開始創造的前提,在藝術中,他們就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具備無限可能性的。

可以看到,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對應自然界的三個層次,也在不斷上升,趨向絕對同一。

內觀己心

藝術直觀訴諸一種神秘體驗,但並不代表藝術求索之路無跡可尋。

在謝林的自然哲學中,他提供了一條從客觀到主觀的線索,即“外察世界”的線索。用謝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使客觀的東西為先,從而引出主觀的東西,這是自然哲學的任務。”

外部的自然界中,各種花花草草、飛禽走獸,這些具體可感的事物,處在最低的層次,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自然如此這般地表現為各種運動著的事物。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只能到這裡。

在較高的層次裡,自然便表現為光、磁、電、化學等現象,這是初步透過表象而展現的本質了,我們不僅看到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的表象,還看到了藏在這些表象之後的原則和規律。這需要我們受過教育之後才能領悟。

在最高的層次裡,自然表現為有機體整體,即自然本身。光、磁、電、化學等現象如此地神奇,而整個自然界又如此地和諧,彷彿它並非是雜亂無章的,隨機產生的,而是冥冥中有種神秘的力量在統籌這一切。這是進一步透過現象的更深層次的本質。領悟到這一層本質,單單依靠學習科學知識已經無法達到了,而需要開始訴諸於審美。

這三個層次,是自然界的不斷上升、不斷抽象,從而慢慢趨向藝術的絕對同一的過程。

啟迪多元思維

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作為看似相反的線索,各自逐步上升,最終匯合於藝術。上升到最高點的自然界,被上升到最高點的自我意識所接收,物與我的界限便模糊了,意識與無意識的區別也消融了,一切的分別都開始消失,彷彿一種天人合一的神秘體驗,這就是絕對同一,也就是藝術的所在。

達到絕對同一的藝術,看似是單一的,有限的,但其實在這單一里蘊含著無所不包的豐富性,在這有限裡蘊含著無邊無際的無限性。“美美與共”描繪了藝術的這種同一,而“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則描繪了藝術的這種無限。好的藝術總是耐人咀嚼的,因為它看似有限,其實彷彿一扇窗,通向了內心與外界的廣袤天地。

可以說,唯有藝術可以引領人達到絕對同一的最高境界;而藝術本身,也如此這般地“止於一”,達到了自身的完滿性,實現了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的最高成就。用謝林自己的話來說,藝術是“哲學唯一真實而又永恆的工具和證書”。

作為“一”的藝術,達到了自身的最高處後,沿著曾經攀升的路線,重新返回,為人的意識和整個自然界賦予意義。正如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所說:只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才能被永恆地辯護。

毋寧說,藝術能力的高低反映了生命能級的高低。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也就是說,假如美是可以被言說的,成為一套眾人皆知的標準,那美就消失了,成為了惡。這個觀點和謝林的觀點不謀而合,謝林認為,絕對同一的藝術的美是無法被思想、被表達的,因為任何的表達都是一種有限的區分,而美本身是一種無限的同一。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美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那我們該如何學習審美呢?毋寧說,審美雖然本質上是不可教的,但事實上也是無需學的。一個孩子可能可以輕鬆看懂一幅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的現代畫,大字不識的慧能可以在菩提樹下頓悟,寫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雋永的詩,這都說明審美不一定非要淵博的頭腦,但是需要足夠的用心。

既然藝術既是有意識的,又是無意識的,那我們欣賞藝術時,便既不能有意識地欣賞,也不能漫不經心地欣賞;既然藝術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那我們欣賞藝術時,既不能死守教條,也不能隨心所欲。總之,藝術的這個絕對同一,需要靜下心去,使用天賦的悟性。

如果藝術最終成為了單純的一,那最好的審美者,必然是返璞歸真的單純的人。


2年後的繪畫大佬


終點就是

你看到的都是你喜歡的,

你聽到的都是你欣賞的,

你感受到的都是美好的,

你體驗到的都是愉悅的,

滿足了你心中的奢華,

寧靜了你內心的煩躁,

通達了你的念想,

豐富了你的內涵。


智造生活


人類的永久存在,就不可能有藝術的終點。這是宇宙世界賦予自然人性、不斷完善完美、走入更高藝術境界的文明必然。人類都是宇宙世界的自然人,平等的人權,給了每一個人探索藝術實踐藝術的自由。

人類在各自的生活中,對生活對藝術有了不同認識的感悟,這些認知與感悟是人類的感性認識。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長久生存的依賴。人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把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認識,才能達到更深藝術境界的。這是人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領會的藝術真蒂。

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茫茫人海,幾人真正的在藝術的悟道中,真正能夠領略藝術與人生的真正本質意義?又有多少人是為生活而生活的呢?為表面的藝術做作而藝術的呢?如果地獄真的空了,眾生各歸其位,人類的藝術也就達到了上乘藝術的終點。下期人類的開始,當然也是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中,繼續著六道中輪迴。這是非常遙遠的宇宙地球世界啦!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讓人在無形的大道中真正悟道。這裡的藝術境界,只可領悟不可言表,更是藝術至尊至高的一種深不可測境界。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語言能夠把藝術的內境、深涵意說的清楚表達的清楚,所以才有可悟道不可言表。

因為藝術的大道,能講出來就不是道啦,就不是非常道了。就沒在更深意境中的藝術了。大道無形,全憑自己那個修心去修。也深刻地表達了每個人在藝術境界的不同層次。藝術的天涯。藝術的大道是無邊無沿的。

藝術的深遠,是人悟性的高低,藝術給了每個人在不同生活的不同境遇,其人生所有的一切藝術之路,最終是萬法藝術的歸一。

證悟人生藝術,是藝術境界的至尊至高境界。這只是一個人的藝術境界,確不是藝術最終的終點。 藝術無止境,人生這本藝術長卷,何時能寫滿歸一藝術的天界?這是能不能走入自覺悟道藝術的是否。自覺藝術,自覺覺者才是藝術的更高追求。


關愛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藝術無止境,應該說的就是“發展”的問題。從純藝術的角度上看,藝術不存在發展的問題,否則就不存在古典美和現代美的各美其美。

另一方面,藝術形式由於媒介的變化,創作工具的變化,還有人們資訊和認知的變化,形式化方面確實有了巨大的發展。藝術始終是人類文明的先行者,藝術形式的變化也會隨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不斷髮展,從這個角度看藝術發展也是無止境的。

但是現在隨著知識量的上升,藝術形式分類卻有向專業細分的傾向。藝術家的認知能力受到嚴重限制,本應該自由自在的藝術創作,卻被囿於形式主義的範疇,糾結於門派、工具、表現方式的優劣等等,把真正的藝術追求忽略了。

藝術的方向應該是啟迪智慧,應該是基於形式但不限於形式,應該是對美的共同嚮往,也有對醜的鞭撻。時代需要大師,也呼喚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