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儀程解讀——上香禮、進班與退班...


《祭孔禮樂》| 祭孔儀程解讀——上香禮、進班與退班...


上香禮

不管祭祀哪類神靈,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即在祭祀活動中要燃燒香燭,使煙氣上升聞於天。

清代的“三跪九叩”禮中,是不是也要燃香呢?乾隆《曲阜縣志·禮典》有明確記載:“恭導皇帝詣香案前,司香官跪進香。贊引官奏:‘上香!’皇帝立,上柱香,次上三瓣香,畢,贊引官奏:‘復位!’”

無疑,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在闕里孔廟祭祀孔子時,不但要上“柱香”,還要上“瓣香”。

《中華民俗經典》中有上柱香的具體方法:將香點燃後,用兩手的中指夾著香杆,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聖像,再舉香齊眉,之後,放下,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第二支香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

如果上瓣香(即檀香或其他香料劈成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和第一支一樣……

古代禮節為何如此煩瑣?原來,“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商周時期,人與人之間血緣親疏嚴格,尊卑等級森嚴,因而禮節種類繁多,區別細微。

進班與退班

釋奠開始時,鼓初嚴。先擊晉鼓,即大成門左側的大鼓三百六十數以警戒,然後樂舞生進班就位。樂舞生由大成門左右兩側的掖門(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進入,依次北上。樂佾生東西兩班的隊伍順序是:司麾者東西各一人居首,次歌工三人,次琴工三人,次瑟工二人,次笙三人,次洞簫、笛各三人,次編懸一人,次應鼓一人,次柷(西班為敔)一人,次搏拊一人,次司旌者一人,引文舞生十八人,加其他人員共九十二人。

麾、旌、匏竹、羽籥各秉其器,亦即樂生各自攜帶樂器、舞生各拿羽籥,排列等待“鼓三嚴”結束,“轉班鼓”起。

接下來,要按節奏前進。

一、初一節,司麾者引樂舞生,相對而進。初二節,趨兩階側。初三節,抵露臺兩隅下。

二、再一節,進至階。再二節,升下成階。再三節,轉趨上成階。中一節,升上成階。中二節,折向南行。中三節,抵露臺上兩隅,對轉趨午階。

三、末一節,抵午階上,夾午階各轉向北行。末二節,過樂懸,各折向東西行。末三節,過琴瑟,復轉向北行。

四、終節,麾就位,樂生、旌生、舞生皆就位。

文舞三成畢,司旌者引文舞生稍進,分向東西,復折而南,繞搏拊後,對轉就樂懸南對拱立,如原佾,等待祭畢禮成。

禮畢,大成門右鏞鍾鐘聲結束後,轉班鼓復作,以順序退班:

一、初一節,司麾者、司旌者各放下麾旌。司麾者引樂生依次退位。初二節,至琴瑟北對轉向內,循琴瑟行。初三節,各轉向南。

二、再一節,過樂懸至舞生退立所南,各轉向外,趨兩隅。再二節,分抵兩隅,各折向北行。司旌者引文舞生徐退,踵樂生後北行。再三節至於階。

三、中一節,降上成階,匏竹、羽籥至此各釋其器。中二節,轉至下成階。中三節降下成階。

四、末一節,抵露臺兩隅下。末二節,夾露臺外隅,轉過兩廡。末三節抵大成門階下。終節畢,出左右掖門。退班。闔戶。

禮畢,擊大成門右側的鏞鍾一百八十響,以示祭祀大典到此完滿結束了。待鐘聲將絕時,轉班鼓復作,以指揮眾禮生、樂生、舞生卷班。

撤懸藏各器於樂庫。

上香禮

不管祭祀哪類神靈,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即在祭祀活動中要燃燒香燭,使煙氣上升聞於天。

清代的“三跪九叩”禮中,是不是也要燃香呢?乾隆《曲阜縣志·禮典》有明確記載:“恭導皇帝詣香案前,司香官跪進香。贊引官奏:‘上香!’皇帝立,上柱香,次上三瓣香,畢,贊引官奏:‘復位!’”

無疑,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在闕里孔廟祭祀孔子時,不但要上“柱香”,還要上“瓣香”。

《中華民俗經典》中有上柱香的具體方法:將香點燃後,用兩手的中指夾著香杆,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聖像,再舉香齊眉,之後,放下,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第二支香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

如果上瓣香(即檀香或其他香料劈成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和第一支一樣……

古代禮節為何如此煩瑣?原來,“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商周時期,人與人之間血緣親疏嚴格,尊卑等級森嚴,因而禮節種類繁多,區別細微。

進班與退班

釋奠開始時,鼓初嚴。先擊晉鼓,即大成門左側的大鼓三百六十數以警戒,然後樂舞生進班就位。樂舞生由大成門左右兩側的掖門(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進入,依次北上。樂佾生東西兩班的隊伍順序是:司麾者東西各一人居首,次歌工三人,次琴工三人,次瑟工二人,次笙三人,次洞簫、笛各三人,次編懸一人,次應鼓一人,次柷(西班為敔)一人,次搏拊一人,次司旌者一人,引文舞生十八人,加其他人員共九十二人。

麾、旌、匏竹、羽籥各秉其器,亦即樂生各自攜帶樂器、舞生各拿羽籥,排列等待“鼓三嚴”結束,“轉班鼓”起。

接下來,要按節奏前進。

一、初一節,司麾者引樂舞生,相對而進。初二節,趨兩階側。初三節,抵露臺兩隅下。

二、再一節,進至階。再二節,升下成階。再三節,轉趨上成階。中一節,升上成階。中二節,折向南行。中三節,抵露臺上兩隅,對轉趨午階。

三、末一節,抵午階上,夾午階各轉向北行。末二節,過樂懸,各折向東西行。末三節,過琴瑟,復轉向北行。

四、終節,麾就位,樂生、旌生、舞生皆就位。

文舞三成畢,司旌者引文舞生稍進,分向東西,復折而南,繞搏拊後,對轉就樂懸南對拱立,如原佾,等待祭畢禮成。

禮畢,大成門右鏞鍾鐘聲結束後,轉班鼓復作,以順序退班:

一、初一節,司麾者、司旌者各放下麾旌。司麾者引樂生依次退位。初二節,至琴瑟北對轉向內,循琴瑟行。初三節,各轉向南。

二、再一節,過樂懸至舞生退立所南,各轉向外,趨兩隅。再二節,分抵兩隅,各折向北行。司旌者引文舞生徐退,踵樂生後北行。再三節至於階。

三、中一節,降上成階,匏竹、羽籥至此各釋其器。中二節,轉至下成階。中三節降下成階。

四、末一節,抵露臺兩隅下。末二節,夾露臺外隅,轉過兩廡。末三節抵大成門階下。終節畢,出左右掖門。退班。闔戶。

禮畢,擊大成門右側的鏞鍾一百八十響,以示祭祀大典到此完滿結束了。待鐘聲將絕時,轉班鼓復作,以指揮眾禮生、樂生、舞生卷班。

撤懸藏各器於樂庫。

瘞毛血

《禮記·禮運》記有先秦時古禮規制:“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鍾、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薦其血、毛腥其俎……實其簠、簋、籩、豆、鉶羹……此禮之成也。”認為祭祀神靈或祖先時,應該陳列牛羊等祭品,準備盛放祭品的鼎俎,排列琴瑟管磬鐘鼓等樂器,並獻祝辭,以迎接上神和祖先降臨受祭。進獻剛宰殺牲畜的鮮血和皮毛,在盛器中裝進牲畜的生肉,分別用簠、簋、籩、豆、鉶等祭器裝盛祭品,這才完成了一次圓滿的行禮過程。

依古禮祭拜,應備俎牲。為表示牲潔禮誠,故有奉毛血及瘞毛血的儀式。今儀太牢事先陳設,毛血事先陳設,於儀式中將毛血敬告神靈後,埋於土中。

瘞(yì),有埋葬的意思。祭典所用太牢,事先宰殺,收所留的毛血予於盤中,由禮生恭謹捧舉,掘土埋葬,以虔敬告神太牢備具之悃誠。另一方面,依傳統禮俗,祭祀都以畜,畜以大地上成長,宰畜牲以後,將毛血埋於土中,以營養土地,有回報大地以及讓土地繼續提供萬物養分,使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作用。在“瘞毛血”的儀程中,沒有音樂,在一片肅靜中,更顯嚴肅的氣氛。

迎神和送神

“迎神”和“送神”的路線,頗為講究。

“迎神”時,迎神隊伍,兩行相對,魚貫出孔廟大成門“左右門”。當迎接孔子神靈後,兩隊並列,改由大成門進入大成殿。“送神”時,則正好相反,由大成門中階出,恭送孔子神靈離開後,“送神”隊伍再由左右門回覆。

“迎神入”及“送神出”,在其意義上是出於護神隨行,突出主題,故神走中門,以示誠敬。

進饌和撤饌

“進饌”是呈獻祭品供神靈享用。呈獻的祭品,先已陳設於供案上。實際上“進饌”這個程序,由神位前禮生將神案上供饌之祭器,有蓋者掀開,側覆在旁無蓋者象徵性地稍稍移動,仍放置原處。

而“撤饌”,則由執事、禮生將各神位前上供饌之祭器有蓋掀開者,蓋回原位;無蓋者,象徵性地稍移位置。

飲福受胙(zuò)

正獻官隨引贊升東階,詣大成殿香案前,接爵(福酒)、福胙(肉置於盤),行禮後,由西階降復位。古者祭祀時,無雕像或畫像,而以近擬受祭形貌之為“屍”,入座受祭,祭畢,“屍”即以酒肉還敬主人,將“福”賜於祭品(酒肉)中。祭祀者飲酒,並將祭肉帶回家食用,代表接受神明的祝福。

望燎

為太祝生捧祝,太史生捧帛。正獻官隨引贊肅穆虔敬地出大成殿,至於燎所,焚祝文及帛。遙望燎所焚燒祝文及帛,以至誠地完成致祭及送神儀程。在整個儀式過程中,“人與神”達到了交會與溝通的目的。


選自濟寧歷史文化叢書《祭孔禮樂》:孔德平 彭慶濤 孟繼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