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為何可以把廣西穩穩得掌握在手中?

輿地鏟史官


這個問題不止適合廣西 四川、貴州、雲南都適合 原因只有一個——東南半島沒有出現強大的政權

北方有流動的遊牧民族威脅,經常南下奪取資源,因此中國古代的主要威脅都在北方。而東南半島沒有形成一個強大而同意的政權,因此作為邊陲的廣西、雲南、貴州也就沒有什麼風險,顯得平平淡淡,因此也不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相對北方的動作片,西南三省就是一部文藝片。

雖然劇情沒有高潮迭起,但廣西也有自己的浪花——因為廣西並非被中原王朝穩穩的掌握。

917年交趾包括廣西西部和湖南部分

曾在廣西建立的政權

1、西漢初的南越國;

2、唐末靜海軍節度使曲氏家族政權(佔據廣西西部);

3、南漢;

4、北宋時的儂智高大南國;

元朝時廣西屬於湖廣省

廣西反叛最多是在明朝

似乎在宋元明清時期廣西很穩定,這是因為宋元明清採取的是官府和土司互不干涉的政策,自然就沒有引起大規模的反叛。但是廣西在明朝還有幾次大的叛亂,如:王守仁平定的大藤峽之亂。

《明史 廣西土司》:

”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佈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滇為埒。今就其尤著者列於篇。觀其叛服不常,沿革殊致,可以覘中國之德威,知夷情之順逆,為籌邊者之一助雲。“

《清史稿 土司五 廣西》:

”明建廣西省。瑤、僮多於漢人十倍,盤萬山之中,踞三江之險。明時,因元之舊,多設土司,以資鎮壓。叛服不常,韓雍之定藤峽,王守仁之撫田州,沈希儀、俞大猷之戰功,殷正茂、翁萬達之成績,僅得勘定。清朝,廣西莠民四起,土司獨安靖無事。鄂爾泰經略三省,革泗城土府岑映宸職,割江北地隸貴州。雍正六年八月,首討思陵州之八達寨,扼其餉道,屯兵二三里外,量大炮所能及,漸轟進偪。賊窘急,斬土目顏光色兄弟以獻,尚閉寨不出,遂為官兵所毀。八年,復檄討思明土府所屬之鄧橫寨,三路進攻,一鼓而克。於是遠近土目爭繳軍器二萬餘。巡邊所至,迎扈千里,三省邊防皆定。“

綜述

歷史上廣西比較安靜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東南半島和西南地區沒有出現一個統一性的政權,因此廣西沒有變成嚴重邊患問題;

2、從秦始皇平定百越開始,由於漢人數量太少,中原王朝在廣西都是實行官府和土司互不干擾政策。官府不對廣西當地土著徵稅、徭役等,土司也不干涉官府的運作,彼此相安無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因為廣西“ 聽話”。

作為我國緯度最低的省級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在5個省級自治區當中最為低調,壯族人數雖然居少數民族之首,但出鏡率也遠遠不及北方几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自古以來廣西就被中原王朝牢牢掌握。即便有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超大型農民起義,中原王朝對廣西的控制力越遠遠高於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

那麼明明是山高皇帝遠,中原王朝為何能將廣西牢牢攥在手裡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漢化徹底

深刻而徹底的漢化是中原王朝能牢牢控制廣西的最根本原因。

廣西雖然少數民族眾多,但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域,這和長城之外的蒙古、新疆及西藏等羈縻統治區域截然不同。

因為是直接控制區,因此中原王朝在廣西的統治和內地無異,再加上廣西自古以來就是邊疆區域,中原王朝的控制力也是空前的。

而中原王朝對廣西的經營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時期50萬大軍下嶺南。為徹底控制兩廣地區,秦始皇在湘江和灕江上游修建了靈渠,強大的水運能力保證了中原王朝能夠快速的將軍隊輸送到兩廣區域,這為有效控制廣西奠定了基礎。

自靈渠修建完成後,中原王朝對兩廣地區的經營也隨時開始。自前112年漢武帝消滅南越國後,廣西地區的漢化也隨之加速。

東漢滅亡後,中原地區陷入無休止的動亂之中,隨著大量北方漢人的南下,廣西地區漢人逐漸增多,與內地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雖然建國後將廣西設置為省級自治區,但廣西一直以來都屬於傳統“漢地”範疇,這保證了廣西的強大“向心力”。

2、土地貧瘠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

相比於傳統的郡縣制,行省制度打破了山川行變的行政區劃傳統,有效遏制了地方軍閥的形成和割據,為統治超級廣闊的區域提供了可能。

不過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雖然元朝進行了相當科學的行政區劃設計,但明朝以來我國的各省份邊界很多依然以山川為界,例如山西和陝西,河北和河南。

而在南方,因為地形相對崎嶇,山川行變的劃分痕跡更加明顯,特別是廣西,民國時期的桂系軍閥就是例子。因為廣西的地形相對閉塞,理論上無論農民起義還是軍閥割據,在天高皇帝遠的位置上,廣西即便不能成事,也能抵擋一陣子。

但奈何喀斯特地貌不養人吶,因為喀斯特地貌廣佈廣西雖然降水豐富,但地表存水極少,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生產更是無從談起。換句話裡即便成為獨立王國,也無法養活自己,所以金田起義的太平天國才轉戰千里,最終跑到江南地區建立根據地。

加上這裡人口眾多,民族成分複雜,因此廣西在歷史上被中原王朝投入更多精力,從而被牢牢控制,在自身條件方面,廣西有著深深的無奈。

3、缺乏縱深

冷兵器時代雖然沒有射程達10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但不意味著古代的造反和割據不需要縱深。

但廣西自古以來就沒有縱深。

雖然廣東長期發達,雲南長期遊離,但面對中原王朝,雲南和廣東都無法成為廣西的縱深。而在我國長期不注重海洋的大背景下,只有南部的中南半島能夠符合條件,一如蒙古高原上少數民族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或者以西的西域地區。

但937年開始,越南脫離中原王朝,廣西在中原王朝面前近乎裸奔。

自古以來,受氣候緯向性變化及地形自北向南傾斜的影響,自南向北進攻的難度要遠遠大於自北向南,所以縱觀我國數千年曆史也只有朱元璋能夠完成自南向北統一華夏的壯舉。

尷尬的是,廣西幾乎地處我國大陸的最南端,在地勢極端不利且沒有縱深的情況下,廣西即使有兩把刷子也不可能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所以中原王朝能夠將廣西牢牢抓在手中。

而因為自古以來廣西太過“聽話”,所以一直以來廣西的存在感都很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速不臺來說道說道:用新聞聯播的標準用語來說,廣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自古以來”可不是充話費送來的,是先輩流血戰鬥換來的。誰都戰鬥過?咱們一一來說。


最早,廣西一帶有個蒼梧古國,與堯舜同期,到戰國時這個地方是百越的各種小國,說是百越,其實萬越都有,一個山頭就是一個部族。到了公元前222年,終結者出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繼續對百越發兵,大軍50萬,主帥屠睢,副將趙佗。秦皇的作風,大家知道的,凡抵抗必遭人道毀滅,漢朝才子賈誼說始皇帝“鞭笞天下”,但是,沒有秦皇的鞭笞,中華民族能有生存空間?戰鬥很慘烈,屠睢戰死,大戰持續六年,但是征服了整個兩廣地區,設了三個郡,桂林、象郡、南海,廣西就是桂林和象郡,沒有秦皇,我們能有桂林山水?50萬秦人留在當地與百越融合,這個人數在當時很恐怖的,王震將軍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也才30萬。因此,廣西先民至少有一半是秦人,秦始皇的兵是為統一天下而生的,廣西狼兵的強悍和對大中華的向心力是秦皇根植在他們血脈中的。

征服三郡的趙佗在秦亡後,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漢朝前幾任都是仁君,但漢武帝不一樣,我懷疑他是秦皇的轉世靈童,同樣的鞭笞天下,同樣的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同樣的殺太子,萬幸趙高、胡亥沒有跟著轉世。漢武揮兵,很快就滅了南越,過程很順利,主要原因是南越民眾對大漢並沒有抗據意識,僅僅是上層對抗中央而巳,這樣,廣西重歸中華。

一晃到了東漢末年,劉備領著長坂坡敗軍倉皇南下,準備去廣西,遇到了被孫權派往荊州搞統戰工作的魯肅。魯肅問:“今欲何至?”劉備答:“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魯肅趕緊說:去不得、去不得,吳巨何德何能?他自身難保,和我家主公結盟共抗曹賊才是上上策,聽了這話,史書記載“劉備甚悅”。後面他們兩家的事咱不說,孫權後來派兵滅了蒼梧等,將整個廣西地區收入囊中,這肯定是魯肅的主意。

後來這個地方除了西晉外,就一直跟著以南京為首都的中央政府,東晉、宋、齊、梁、陳,後來又是隋、唐,是很牢固的地方。但到了宋朝情況有變,廣西出了個儂智高反宋,也反越,原因有多種說法,儂智高是英雄還是叛賊不好界定。但有兩點是確定的,一是越南對廣西有野心,二是儂智高要在廣西獨立建國,而且發兵打到了廣州。危急時刻,宋朝調來最精銳的西軍,統帥是狄青,楊家將裡的楊文廣是副將。行軍途中,狄青在一個破廟裡禱告,如果旗開得勝,我撒一把銅錢,全部正面,說完直撒銅錢,還真是全部正面,大家很震驚,狄青就把所有銅錢釘在地上,說到:打完仗再還願。後來,果然大勝。回軍途中,路過破廟,狄青起開釘在地上的銅錢,大家一看,兩面全是正面,就沒有背面的花紋。雖然打勝了,但是一幫文官包括仁宗皇帝卻盤算著給越南人出勞軍費,還要把廣西大部送給越南,狄青差點氣死,經過他激烈反對,勞軍費沒給,但還是有一塊不小的地盤送給了越南人。狄青備受排擠,後來真給氣死了。

在這之後,廣西一直是堅定擁護中央的地方,對中華大家庭的向心力非常強,不需要中央費心經營,不拖後腿,正常管理就行,而且還出兵維護國家利益。比如:明朝廣西瓦氏夫人,率領數千廣西兵剿滅倭寇,她的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在滅倭戰爭中犧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衛大戰倭寇,斃敵4000餘人,因功被嘉靖帝封為二品夫人。現在還流傳著這樣的民歌:

女聲唱:“阿妹送郎去遠征,千叮萬囑要記清。晚上莫忘把被蓋,日裡莫忘扎頭巾。”

男聲唱:“阿哥出門去遠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蓋,日裡又叫扎頭巾。”





廣西人民是偉大的,是優秀的中華兒女!


速不臺


筆者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中原王朝可以把廣西穩穩得掌握在手中,主要有下面五個原因:

一.地理上,廣西是中國嶺南地區的一部份

1. 從地理上看,中國嶺南地區非常廣闊,傳統的嶺南地區(狹義)一般包括今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越南。廣義上的嶺南地區,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今福建等地方。

2. 從古代(秦朝還要之前)至清朝時期,中國嶺南地區一直是一個整體。今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越南,一直以來也都是中國嶺南地區的一部份、一份子。

3. 即使是今越南,在古代也一直是我們中國的一部份,大部分時期都是隸屬中國中央王朝管轄。即使是在清朝末期,越南也還是清朝的藩屬國。清朝末年,法國侵略軍與清朝爭奪越南的控制權(即想奪取清朝的宗主權),而進行的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就是很好的明證。

4. 那麼作為中國嶺南地區最南端的越南,自古以來都一直是中國嶺南地區的一部份。那麼作為中國嶺南地區核心地帶的廣東廣西,自然就更是中國嶺南地區的最核心的一部份、一份子,不可或缺。少了廣東廣西的中國嶺南地區,那還是嶺南地區嗎!即使是越南,要不是民國建國時期的主動放棄,那麼越南在今天都是中國的一份子!

二.民族上,廣西是中國百越的一部份

1. 百越,是中國古代嶺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總稱,主要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大的少數民族支系,以及各種小少數民族的支系。而在古代今廣東屬於“南越”,今廣西屬於“西甌”、今越南屬於“駱越”。也就是說,今廣東、廣西、越南,在古代都是屬於中國嶺南百越。今越南的“越”字,就是來自於中國嶺南“百越”的“越”字。

2. 連今越南(“駱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嶺南百越中重要而緊密的一份子。那麼廣西廣東,自然就是中國嶺南百越中更為重要、更為緊密的一份子了,密不可分。

三.親情上,廣西與廣東合稱兩廣是真正的親兄弟,都是中國的親兒子

1.廣西與廣東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體的,如唐朝時期的嶺南道,就是包括今廣東廣西。

2.至唐朝後期,嶺南道才分家,分嶺南東道(即今廣東)、嶺南西道(即今廣西).

3. 因此,廣西與廣東本就是一體的,拆分後也是合稱“兩廣”,也還是親兄弟。而廣西與廣東也都一樣,歷朝歷代以來,都是中國的親兒子。只有越南在清朝之後,獨立出來另起家業了。

四.管轄上,從秦朝至今,廣西一直以來隸屬中央王朝直接管轄

1. 中國嶺南地區,自秦始皇南征百越設立桂林、象、南海三大郡起,就一直是中國中央王朝直接管轄。

2. 即使是南越國時期 ,疆域包括整個嶺南地區(今廣東、廣西、海南、越南)的南越國,也是漢朝最為重要的藩屬國之一。

3. 那麼作為廣闊而龐大的嶺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隸屬中央王朝直接管轄,即使是越南也是大部分時期隸屬中央王朝直接管轄。那麼作為嶺南地區中的廣西廣東,就也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轄之地了。

五.廣西拳拳愛國之赤心、悠悠愛國之忠魂

1.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的愛國,唐朝廣西兵平定安南梅叔鸞叛亂、明朝瓦氏夫人率領廣西狼兵千里奔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清朝廣西兵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鎮南關大捷等等。

2. 而廣西士兵軍人為了祖國也做了很多的犧牲,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廣西籍烈士就有1424人。

3. 廣西對祖國,生有一顆拳拳愛國之赤心,死亦有一縷悠悠愛國之忠魂。因此中國中原歷代各王朝,都可以把廣西和廣東乃至中國嶺南地區穩穩的掌握在手中。

4. 當然了,其他各省也是非常愛國的,也是對祖國犧牲巨大的,中國的34個省級省級行政區,都是中國的親兒子。


神渡說廣西廣東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自古以來廣西就被中原王朝牢牢掌握。即便有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超大型農民起義,中原王朝對廣西的控制力越遠遠高於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

1、漢化徹底

深刻而徹底的漢化是中原王朝能牢牢控制廣西的最根本原因。

廣西雖然少數民族眾多,但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域,這和長城之外的蒙古、新疆及西藏等羈縻統治區域截然不同。

而中原王朝對廣西的經營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時期50萬大軍下嶺南。為徹底控制兩廣地區,秦始皇在湘江和灕江上游修建了靈渠,強大的水運能力保證了中原王朝能夠快速的將軍隊輸送到兩廣區域,這為有效控制廣西奠定了基礎。

自靈渠修建完成後,中原王朝對兩廣地區的經營也隨時開始。自前112年漢武帝消滅南越國後,廣西地區的漢化也隨之加速。

雖然建國後將廣西設置為省級自治區,但廣西一直以來都屬於傳統“漢地”範疇,這保證了廣西的強大“向心力”。

2、土地貧瘠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

相比於傳統的郡縣制,行省制度打破了山川行變的行政區劃傳統,有效遏制了地方軍閥的形成和割據,為統治超級廣闊的區域提供了可能。

因為廣西的地形相對閉塞,理論上無論農民起義還是軍閥割據,在天高皇帝遠的位置上,廣西即便不能成事,也能抵擋一陣子。

但奈何喀斯特地貌不養人吶,因為喀斯特地貌廣佈廣西雖然降水豐富,但地表存水極少,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生產更是無從談起。換句話裡即便成為獨立王國,也無法養活自己,所以金田起義的太平天國才轉戰千里,最終跑到江南地區建立根據地。


Ag198783302


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坐落於祖國南疆的行政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所謂的“十萬大山”更是生活著眾多風俗各異的土著居民。然而,這個看起來統治難度極高的土地,從秦代開始便幾乎從未脫離過中原王朝的管轄,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精兵猛將的重要輸出地(明代白桿兵、桂軍等)。究竟是什麼讓中原王朝可以牢牢掌握廣西呢?

漢地連心

從秦始皇南征百越的戰爭開始,南下的秦軍就在今天廣西東北部修築了後世矚目的靈渠,不僅為南征秦軍提供了充足的後勤補給,更為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經濟鏈接打開了一扇窗戶。從漢代開始,處在中原王朝進入湘桂走廊要衝的桂林成為了漢文化南下的前進基地,從北方南下的移民不斷進入當地,逐漸在桂東北形成了嶺南地區的漢文化中心。


另外,漢武帝平南越後置交趾刺史部於蒼梧郡之所-梧州,將這個位於珠江中游的城市成為了嶺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並加以建設,成為了控扼珠江流域的重鎮。漢代之後,雖然兩廣地區的核心轉向廣州地區,但是梧州的存在為中央王朝權力深入廣西提供了重要的前進基地。

圖/靈渠

圖/珠江流域

邊界稍安

廣西之所以能夠長期掌握在中央政權手中,其本身以及周邊地理環境同樣是重要條件。廣西本身就屬於雲貴高原,除了東部西江中流地區以及桂東北地區直接受到中原的文化的輻射影響外,其他地區基本屬於相互隔絕的山川之中,較難產生可以整合全廣西力量的割據勢力。


此外,廣西以西以北的貴州與雲南地區雖然與廣西共享同樣的地理區塊,但是同樣不容易進入廣西地區進行軍事。唯一可能對廣西造成威脅的是南方的越南,越南自宋朝獨立之後確實曾經入侵廣西地區,但是越南獨立後大部分時間的國策為“北抗南拓”,因而並不致力於向北進行擴張。

圖/十萬大山森林公園


因此,由於桂東與桂東北較早建立了漢文化的牢固基地,中原王朝可以較好地利用陸上與水上通道對廣西進行有效掌控,而外患的相對缺乏也讓中央在當地的統治更加穩如泰山。


參考文獻:1. 黃體榮編著,桂苑書林,廣西曆史地理,廣西民族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從秦漢一直到現在,中原政權一直對廣西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我看來有以下三個原因,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根本原因是漢化嚴重,漢族連心。

從秦始皇南征南越開始,就在廣西設立了桂林郡進行有效管轄。同時秦始皇開鑿靈渠,連接了湘江和灕江,方便了內地中原王朝和廣西的交通來往。從此開始,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都對廣西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一直到清王朝,有個“漢地十八省”的概念,其中廣西就屬於這十八個省之一。廣西從總體上來說,漢化特別嚴重,這樣就和中原漢族政權形成了天然的紐帶。

第二、戰略位置重要。

廣西的地址位置比較特殊:西邊是貴州、雲南等少數民族密集區的西南夷;南邊是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地區;東邊是南嶺;北邊就是傳統上的漢民族居住的中原地區。其南部和西部都曾經是歷史上著名的不穩定地區和民族複雜地區。中原王朝有效的加強對廣西的掌控,可以很好的對南部、西部這些不穩定地區形成威懾和方便用兵。

第三、缺乏獨立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受限。

廣西基本上都是卡斯特地貌的連綿大山,可以耕種的土地很少,同時地表存水少,這就導致其糧食產量低,經濟能力差。其經濟實力差,就不能保證供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或者獨立的政治個體存在。同時其山區密佈,山山相連,容易形成一個山寨、土匪,這些小股勢力,根本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相反中原王朝倒是可以對這些勢力進行有效控制或者利用。


聽月談史


即便僅僅是中原王朝,即便不是元清這種融合草原和中原的大帝國,也不能啥地方都不能掌握。既然廣東能控制、江西能控制,廣西也就沒啥不好控制的了。不好控制的地方,主要是東北、西北、草原以及廣西東南的某個地方。其他都好說。

01.真正不好掌握的都是哪些地方

中原正北的草原不好掌握,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就是沒法掌握。

因為中原王朝能一時輸出武力,卻不能輸出秩序,也就建立不了統治。所以,沒有元朝和清朝,長城以北的草原,真得難以納入傳統的中原王朝。而根本原因就是生活方式差異太大,一個農耕、一個遊牧,中原王朝要麼不理解、要麼不想理解,所以就一直沒能輸出秩序、發展出穩定的統治策略。

隋唐以後,不好控制的地方就是東北。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也沒打服,最後竟把自己給折騰亡國了。後來是唐太宗李世民又三徵高句麗才給搞定。兩個大一統的帝國,前後打了幾十年。足見,隋唐以後東北這地方,就只能是一直頭疼的問題了。北宋與契丹、明朝與遼東,後期中原王朝的治安重點都是東北。

隨著政治中心東移,宋朝開始,西北又成了老大難的問題。但是,元朝給徹底解決了。所以,到了明朝的時候,西北還算踏實。

為什麼東北和西北這些地方不好掌控?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處在關鍵通道上,能夠實現物質交換,也就是自己能養活自己,而且養活得還挺好。所以,在發展起來後,勢必不好控制。

東北和西北都有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戰馬。東北有遼西走廊、西北有河西走廊,這兩個地方都能夠與中原地區進行物質交換。有最稀缺的軍事硬通貨、有物質交換的主要通道,所以這兩個地方只要有發展的機遇期、有雄主現世,就能發育起來、稱雄一時。後來,西北衰落了,主要是因為關中的經濟搞不下去了,物質交換撐不起來。

除了這兩個地方,河套地區也不好控制。原因就是草原和中原交匯,也能實現物質交換。但這地方在宋朝比較明顯,以後還可以。

所以,中原王朝不好控制的地方,必須得有三個因素:一個是離得得足夠遠,最好超越統治的極限。另一個就是生活方式差異足夠大,比如草原的遊牧生活方式。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得自己能養活自己、自己能壯大自己,也就是位於關鍵通道上,能夠實現物質交換。

02.廣西就不具備以上這些條件了

廣西不具備,整個南方可能都不具備。戰略縱深是一種說法,因為過了長江,南方基本就沒啥地利優勢了。中原王朝的步兵、草原帝國的騎兵,都可以馬踏南方。

但關鍵是三個因素不具備:

一個是離得足夠遠,比之關中朝廷、洛陽朝廷、汴梁朝廷,甚至元明清的北京朝廷,廣西是夠遠了。但是,中國分裂的時候也很長,三國和南北朝都有一個建康朝廷。只要是割據的建康朝廷,別說廣西,就是廣西東南的某個地方也都得老老實實地聽話。而且,在秦漢之際,還有一個南越王,牢牢控死了廣西。所以,中國的分裂和割據政權,也幹過一些好事,就是控制住了南方。

另一個就是生活方式的問題,大體上看都是農耕,所以廣西也就沒啥不好搞定的了。雖然風俗有差、雖然少數民族不少,但畢竟不是彪悍的遊牧民族。所以,中原王朝能理解廣西這地方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要生活方式不是差得太遠,中原王朝就不會把廣西定位成蠻夷之地,所以怎麼也要把這個地方搞定。

最後一個就是關鍵通道和物質交換的問題,只要不是戰馬與糧食的交換,就發不了財、也治不了富,所以廣西這個地方跟外界就是一般的商貿往來。別說自己發展自己,就是自己養活自己都費勁。

另外兩個因素,也制約了廣西:

一個是經濟,五嶺以南,包括以北的浙江,在傳統的農耕經濟下,都富裕不起來,原因就是沒有大片耕地。

另一個是人口,在傳統社會會,農耕經濟不支持,就別想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廣西這地方的少數民族還比較多,即便有一些人口,也折騰不出大事來,因為凝聚不起來。

03.廣西是怎麼一步步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的

第一,首先經略廣西的,是秦始皇。

秦朝,不僅向廣西輸出了武力,也輸出了秩序,對廣西、廣州實施郡縣管理。同時,還修了靈渠,把湖南跟廣西連了起來,以後再輸出武力、輸出秩序,那就方便多了。東漢、唐朝以及明清也都修過。

第二,控死廣西的,是明朝。

明朝前期,1370年廣西陽山十萬餘人造反;1395年廣西的瑤族、壯族數萬人叛亂;明朝中期的大藤峽起義則更厲害,堪稱廣西叛亂之最。所以,廣西這個地方並非一直都聽話,但不聽話就被收拾。而之所以一直能被收拾,就是因為不具備之前的那三個條件,所以鬧不起來。

第三,徹底解決廣西的,是清朝

明朝雖然一直在廣西這地方打仗,輸出了武力,但沒有輸出足夠的秩序。明朝奉行一種很綏靖的土司制度。廣西、貴州以及雲南等很多地區,都相當於一種半獨立狀態。具體控制這些地方的是個大大小小的土司,朝廷給個任命,就可以了。但是,雍正時期要改土歸流。簡單說,就是以後中原怎麼管、你們這些地方也怎麼管,朝廷派官管理你們,你們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雍正四年,雲貴總督鄂爾泰上書取消土司制度;雍正九年,基本搞定。所以,清朝前期的行政效率還是非常彪悍的。

04.總結:中原王朝能掌握廣西,但並非牢牢掌握

廣西以及貴州、廣東、湖南的很多地區都是這個套路。而且,古代也沒有非常明確的廣西省,到了宋代才有廣西路。所以這些省份的犬牙交錯之地,都是這個統治過程。

秦以後、清以前,廣西基本上就是土司制度,這個從唐朝時期就定型了。宋朝“北有大敵,不暇遠略”,對廣西在經濟上有貢獻,但輸出秩序的工作不強。明朝是想把廣西給徹底收拾了,但是輸出武力有餘、輸出秩序費勁。所以,最後搞定的還是清朝。

傳統的中原王朝,並沒有對廣西牢牢掌握,只是掌握了。期間,廣西也沒少搞事情,但就是搞不出來大事情。

原因就是廣西不具備三個割據和威脅要件:足夠遠的距離、足夠差異的生活方式以及足夠自強自立的物質交換。

如果要非常苛刻地定義中原王朝能夠牢牢控制的地方,主要是關中地區,秦漢帝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中原地區,一直都是中心;河北山東地區,隋唐以來的經濟中心;長江淮河地區,唐末宋初的經濟中心;另外還有四川和兩湖的大部分地區。

至於原因:一個是建立了非常牢固的統治,而且成為王朝的支撐;另一個就是有錢,派官治理得花費成本,但在這些地方收取的利潤要遠高於這個成本。

所以,統治也是需要成本的。很多地方不是輸出武力打不下來,也不是輸出秩序建立不了統治,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廣西雖然費勁,可能統治的成本也比較高,但是從政治和安全的角度來衡量,還是可以花點力氣搞定的。


減水書生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能別疆封。江南尚且如此,何況廣西?

嶺南古時為蠻荒之地,處於雲貴高原邊緣。秦滅六國後發大軍平定當地各勢力,設郡縣治理,自此納入帝國統治,不再是化外之地!

宋時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西由此得名。雖地處偏遠,卻始終處於中央政權的勢力範圍內。在中原戰亂不休時,廣西或有短暫割據,在天下一統時,廣西自然也是王化之所。

我認為派駐官員、收取賦稅、駐紮軍隊等等,都是中央政權能夠控制偏遠之地的原因,但卻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大一統思想的深入人心、漢文化的深入骨髓,這才是最根本的!

這要歸功於始皇帝的“書同文、車同軌”,漢字的規範,不僅便於書寫和政令暢通,更重要的是文化因子的傳承!


李飛叨


首先,廣西的管理發展與歷史沿革也是非常悠久的。自秦代設立桂林,象郡。廣西便納入了中央的管理體系,從漢代記載看來,這一地區的叛亂也是很多的。南越國叛亂與交趾九真叛亂比比皆是,中央則加大了管控力度。因為廣西的出海口,鹽,金屬,布匹都是重要資源,國家不會放棄。到了唐代,直接以軍事單位都督府來管理這些地區,後來又有嶺南節度使軍民一把抓。明代又設了嚴密的司府縣三級管理,將帝國的意志傳遞到每一根神經末梢上。又採用了大量土官,加大管理力度。

其次,地理因素。廣西雖然遙遠,但是道路並不崎嶇,沒有諸如青藏高原之類的天險,從廣東就可以進去,所以國家還是可以進行有效統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