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二戰德軍的MG34/MG42通用機槍是很棒的,這一點軍迷都深有體會,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還是《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MG42/MG34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納粹永遠都是納粹,但是從技術和戰場表現來看,MG34/MG42無疑是最有效的。表面上他們是《凡爾賽條約》的產物 ,但是,德國在研製MG34之前,無疑對未來戰場的機槍使命(地位)做了透徹的研究,與其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倒不如說是"暗度陳倉,柳暗花明"!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這個超前的理論上這樣的:未來地面戰場始終是決勝的關鍵,要實現勝利,步兵班組小組就要能夠衝鋒陷陣,清除目標;在衝鋒陷陣的過程中,火力壓制和支援是步兵的唯一防線,否則敵方的火力點就會嚴重威脅衝鋒的步兵。反過來,如果我方防守,高速、精確、持續的機槍火力無疑就是最好的保護傘。要知道,二戰時步兵戰車還沒出現。所以,班排的機槍要輕,這樣才能跟得上衝鋒的步兵,要快要準,這樣一個點射過去就可以命中目標。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小夥伴們可以想象一下打水槍,如果水槍的水流很快,能夠形成一條直線,那麼快速移動的目標群就會"無處可逃"。一戰後,散步線代替大規模的步兵衝鋒,基本上已經是未來地面戰鬥的發展方向,所以水冷重機槍已經落伍。"輕"成了新機槍的關鍵。MG34/42採用了氣冷,大大降低了全重。採用兩腳架,可以直接伴隨步兵衝鋒,防禦時可以裝上有彈簧緩衝系統的三角架,充當固定火力點,同樣精度也會提高。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三腳架上還可以裝上潛望鏡,機槍手趴在掩體內就可以"間接"射擊,極大的降低了身體的暴露面積。這比德什卡12.7mm機槍的防護盾領先一個時代。為了快(高射速),MG家族採用了槍管短後座自動原理,這比現代步槍採用了活塞短行程(比如HK416)射速更快,在槍口還加上了一個槍口助退器,同樣加快了射速。為了準(高精度),MG家族有一個直接連接機匣的槍管節套,這樣就保證了槍管前後往復運動時指向性的一致,直槍托也讓後座力直接傳遞到肩膀,減少了槍口上挑。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MG34已經非常優秀,但是其採用切削工藝,所以全重較高,成本和工時也很高。所以採用衝壓工藝的MG42橫空出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方形的槍管節套,並非MG34的圓柱形。MG家族因為沒有導出燃氣推動槍機,所以MG34採用了槍機迴轉閉鎖、滾輪和加速開鎖凸輪開鎖,結構複雜;MG42簡化了結構,採用了滾柱+彈性楔塊相互作用開鎖。閉鎖的力量來自復進簧儲存的能量,開鎖的力量來自於槍管短後座推動,槍管短後座後,槍機繼續後座,拋出彈殼並壓縮復進簧儲能。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因為MG家族的射速很高,所以其設計為可以更換槍管,MG34將槍管解套旋轉90度,就可以倒出槍管;而MG42簡化結構,扳動槍管節套上的連桿,就可以把槍管從右側"拉出",簡單高效。MG家族採用了開膛待機射擊,可以加快槍管的冷卻。MG42把射速由800發/分提高到1200發/分以上,高射速使得其槍聲酷似撕布,並贏得了"希特勒的電鋸"“骨鋸”等惡名。高射速使得槍管很容易過熱燒紅,彈藥消耗和非常大,所以MG家族的射手大多數時候都採用點射,步兵班的其他人也會攜帶彈鏈。

二戰頭號機槍:開火聲酷似撕布,甚至贏得了“骨鋸”的惡名

MG家族都是通過槍機帶動撥彈杆供彈,但是兩者有不同:MG34可以更換機匣蓋來實現彈鼓/彈鏈供彈,但是MG42只能使用50發/300發彈鏈供彈。MG34的扳機的上半段為半自動射擊,下半段為全自動射擊,而MG42只能全自動射擊。MG34的圓柱形槍管節套更適合在射擊孔內使用,所以MG42始終沒有完全代替MG34,但是衝壓工藝的確提高產量。MG家族可以裝上瞄準鏡進行遠程射擊,也配有環狀的對空瞄準具。MG家族實在優秀,不僅是二戰最優秀的機槍,換上7.62*51mm彈藥後,MG1/2/3又再續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