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电影院去不了了,院线的停滞让本来稍露回暖迹象的影视行业又直跌寒谷。

但春节档、情人档的全盘倾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电影看。相反,或许正因为没有了电影票的干扰,一些大陆主流院线之外的好片子,才于我们留心之处徐徐浮现。

比如就在刚过去的2019年金马奖上,一举揽获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1项提名的《阳光普照》。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阳光普照》围绕台北一个普通家庭展开。陈以文饰演的父亲是驾校教练,妈妈是美容师,两个上高中的儿子性格截然相反: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单纯善良,哪怕考了惊人高分,也要再度补习,只为进心仪的大学。小儿子阿和则是个斗殴混社会的叛逆少年,影片第一幕就是从阿和与朋友砍伤了人被关进少年抚育院开始的。

犯罪类型嫁接家庭题材,而亲情的枷锁和保护、罪恶的救赎,情感于细微处激宕起的涟漪,都赋予了这部电影多层次的质感。

被阳光杀死的人

电影里有一段对话,是通过陈家大儿子陈建豪之口说出的,他讲述了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新编。

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当所有人都被找到以后,司马光却坚持:还有一个小朋友没被找到。大家拿他没办法,于是开始找他口中那个不见了的小朋友,等到大家走进森林深处,看到一口大水缸,小伙伴们都很兴奋,指着那个水缸说,“一定在里面!”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很冷静,然后他捡起一颗大石头,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是没有水流出来。一个小孩蜷缩在水缸的阴暗处,表情惊惶地看着缸外。

那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自己。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这个看似突兀的故事出现后没多久,一直是“乖孩子”的阿豪竟然自杀了。在死前,他曾对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无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这段话即是电影前半段围绕展开的主旨。

在我们熟悉的故事里,司马光是一个绝对正面的榜样,他是后人们的阳光,是教科书里的阳光,但在阿豪心中,却未必是他自己的阳光。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阿豪讲述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是他自己。他没有一片可以休息的阴影,不被容许脆弱。

从小到大,大家都喜欢他,“功课好,长得好,什么都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道温暖的阳光。

光明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吗?阴暗处一定藏着魔鬼和污秽吗?

直到阿豪自杀,他身边也没有人真正明白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阿豪为什么要去死,这完全是违背“初始设定”的事。

如果每个孩子从成长开始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拥有了别人的期待,他身上就仿佛自动黏合了一个“初始设定”,心里的想法逐渐被“人设”埋没,甚至不被允许崭露。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阿和也是。他从小瘦弱,孤僻,毫无攻击力,完全不像会打架闹事的“坏孩子”,但他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保护,反而被同龄人暴虐欺负,为了不被踩在脚下,他就只有叛逆起来去踩别人。

阿和的阴影世界被打破,他走向了叛逆的道路,成为一个少年犯。而哥哥阿豪的阴影被打破,走向的是别无选择的死亡。

没有人关心阿豪内心埋藏着怎样的脆弱和乏力,没有人关心他永远保持阳光向上有多累。就像陈绮贞歌词里唱的,“我疲倦地享受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光芒,我是我一碰就碎的太阳,我热切地希望能在消失之前得到信仰。”

从小叛逆到处惹事的弟弟陈建和则是他的反面,他看着自己的弟弟,就像看着自己心底那束阴暗。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就像地球有一年四季才能得到最好的生态运转,如果只剩下空旷的赤焰,难免照得人头晕目眩。于是,偶尔我们会想要到阴暗处休息一下,躲一躲。

毕竟,哪有人会二十四小时从间断地明艳照人呀。

“阳光普照”,这四个字充满了希望、温暖与生命力,令人心往神驰,电影却以一场触目惊心的犯罪现场开始,随后一直沉浸在痛苦和压抑的气氛中,似乎映射了人这一生始于激烈的苦痛,终于悲凉的痛苦。

生活中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无法挽回的遗憾,不可逆转的命运,化为重重对生命的质疑、痛恨、愤怒和恐慌,压在心头。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如狱中的少年囚徒齐唱,“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黑夜又白昼,人生悲欢有几何”好像唱出了陈家人绵长无奈的悲苦,生活如长河,无论洪涛还是干涸,都会不可逆地往前走。

阳光普照之下,有人拼命想要躲藏,也有人在阴影里拼命寻找光亮。阿豪是想躲藏的那个人,砍人的菜头是在拼命找光的人,而迷失的阿和,才是我们平凡的大多数。

“一个儿子”

《阳光普照》是一部以家庭叙事为外壳的片子,自然离不开对对亲子关系的讨论。

台湾影视剧一向孜孜不倦对家庭关系进行审视和反思,不像日本那样走治愈和温纯道路,而是一再企图剖开隐忍压抑的东方社会家庭文化,如2018年改编自纪伯伦小说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探讨了中式家庭的内在崩坏和质变,紧密而难以分割的亲人间,表达爱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阳光普照》围绕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与重组,围绕少年的成熟与和父亲的和解、父亲身份的责任与担当展开。

阿豪自杀后,精神恍惚的陈父在当众讲话时忍不住反省,“我儿子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情,就是因为我当时没有注意到,如果我当时及时注意到,就不会……”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阿豪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儿子,但他却发现自己从没有真正了解他。这种挫败感伴随着丧子之痛,深深击败了这个父亲。

爸妈也都不清楚,从小就瘦弱的阿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一个叛逆的孩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上学,开始欺负别人,直到进入少管所,父亲心中一直判定阿和是自己教育的失败。

直到菜头出现,观众才知道阿和是因为被黑轮欺负,想邀请菜头和自己一起去“吓吓”黑轮,才不小心砍了对方的手酿成悲剧。

然而,在少管所里的阿和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所想:想要不被欺负,就只能先将对方打趴下。但这是他的秘密,是爸妈都不知道的阿和。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不了解,是多数父母与孩子最大的隔阂,也是造成最多误会与悲剧的根源。包括阿和未成年的女朋友小玉,其实

小时候“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但长大之后,一起生活的家人就越来越不了解她了。

阿和犯事时,陈父气急败坏,下定决心与这个儿子断绝关系。甚至后来阿和出狱,父子两人的关系一度都很难进入正常状态。

但后来,他还是因为担心阿和再度出事,偷偷杀死了菜头。他仰视着太阳平静地对妻子诉说这桩事,就像躲在暗处一直默默注视着儿子的生活,用无言的、拙笨质朴的爱,守护他的孩子,哪怕手段极端。

这难免不让人想起去年底攫获院线票房金钵的《误杀》,为了让女儿无意间犯下的罪劣永绝后患,李维杰帮女儿和妻子掩饰犯罪现场,甚至将错就错杀把误杀变为真杀。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可电影不是要教人为亲情流下廉价的眼泪。一个家庭分崩离析,然后重组,报团取暖地去互相舔舐伤口,阳光普照之下,他们为彼此搭建起一个阴翳的庇佑。

就像导演钟孟宏所说:

“每个家庭都有屋顶,有四根柱子,当一个柱子慢慢瓦解,第二根柱子瓦解,那这房子理所当然要倒了。家不就这个样子嘛,常常就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一定要有人撑住。越到最后面房子也是歪歪斜斜的,但至少也可以遮风避雨,那还是有一个家的样子。”

《阳光普照》的英文片叫“A Sun”,谐音即“A Son”,就像陈父一直坚称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小儿子阿和犯罪后,他对亲朋邻友都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在阿豪自杀后,阿和出狱,他还是只能说,只有“一个”。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可在他心底,阿豪和阿和一直都是分割不掉的两个儿子。从唯一变成唯一,其实他一个也没有忘记去爱。

而父母那种无力却又深沉的爱无疑是极其痛苦的、难以把控的,他们害怕失去孩子,甚过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死无可畏,活着的苦才是永生的阴暗。

原来一家人可以毫无防备就掉入深渊,然后再靠着那点以前未曾在意的那一点点情感联结,直面灼烈却能带来温度的阳光。

电影末尾,阿和在散步时突然想要载着妈妈兜风,顺手开了路边一辆自行车的锁,妈妈诧异:“你什么时候学会这个的?”阿和说:“这个我很早就会了啦。”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阿和载着妈妈在自行车上,温暖和煦的光芒从树叶缝隙筛落在她脸上,抚平那些忧愁和疲惫的皱纹,她的眼神慢慢被欣喜点亮,彷彿生平第一次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情感的抚慰。

阳光杀人,亦能救人,是所以“阳光普照”含义的多面性。

摊开裂缝的勇气

《阳光普照》真正能走进人心的地方,正如前文所说,是它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拂去阴影,捡起阳光,而是传达出直面崎岖破败人生的态度。

灼烈的眼光底下,每个人都承受着同样的痛苦,有阴影的另一面必有阳光,人生其实不偏袒。

而生活要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

死亡与压抑没有耗尽陈家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力气,电影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情感,才是用来弥补错失和苦难的关键。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它没有重复我们儿时听到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那样教人走出阴影,没有强迫人必须去和阴影和解,而是在肯定直面阴暗,直面畸形破碎的人生。

勇气,是一部电影传递真诚的首要之义。

当然,调度和摄影等艺术手法运用之外,这部电影的硬伤和弊端也不是没有。后半段叙事稍显拖沓,想要囊括足够多的元素,但以家庭为叙事线的讲述难免顾此失彼,于是逐渐有了台湾老电影里那种绵长复沓的节奏感。

但此片又没有诸如《悲情城市》或《恋恋风尘》那般悠久深厚的时代印记,所以后半部分的情节稍显拖沓、斧凿。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阿豪的戏份在电影1/3处就随着他的自杀匆匆结束,而他的“阴影”到底为何,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或适当的提及。

去年上映的一部国产电影——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同样传达了直面困境,坦荡向前的主旨。由于故事背景跨越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地久天长》体现了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无力,和被命运之手的操控的沧桑。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仍然在无法掌控的命运洪荒下,艰难而坚定地扛住生活。

《阳光普照》却没有这样一种复刻宏大时代记忆的野心和基底,也不是如《比海更深》那般日系治愈的物语,而是用悲凉、冷静而细碎的镜头,营造出阴影笼罩下独立而鲜明的个体。

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有人渴望阴影

陈父陈以文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同时,在另一边貌似与本片无关的金鸡奖上,王景春老师在致辞,“希望中国电影阳光普照,愿所有的爱地久天长。”

或许,正如当下被低迷、悲楚和茫然笼罩的的非常时期,总要有一线信心支撑万众抗疫,《阳光普照》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开朗而轻松的,伴随着压抑,黯沉,却还是让人想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声喊一句:加油。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排版 | 阿丽菜

图片 | 豆瓣电影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