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從國企下崗以後的人,是被稱作“靈活失業人員”還是“下崗失業人員”合適?

小魚兒小小魚兒


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必須要把這個事兒掰扯清楚。

如果一個人處於就業年齡段而沒有工作——不,確切地說是沒有經濟收入!那他就是“失業人員”。如果這個人的就業狀態信息進入了國家的統計系統,那就會在“失業率”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一個人沒有固定的、正式的工作,比如在固定的單位、從事固定的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而是零打細碎的、今天在東家明天在西家從事不固定的零工工作,或者今天去擺個攤明後天又去跑滴滴,或者還兼著晚上幫人看大門,又或者還能寫寫文章賺點稿費,拍幾張照片獲得版權費,或者被售樓處拉去湊數賺個人頭費,趁商超搞活動去幫著促銷或者近水樓臺薅一薅羊毛等等,並依靠它獲得不穩定的經濟收入,來維持家庭生活,那我想這隻能被稱作是“靈活就業人員”。

英雄不問來處,每個人都會有或輝煌或灰暗的歷史,但是面對生活我們必須要向前看,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下里巴人,一天睜開眼睛首先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首先獲得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然後才能陽春白雪、詩和遠方。我想,每個人大概都是逃不出這個基本規律的。

既然如此,當一個人處於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時,更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不是像孔乙己那樣過於斤斤計較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

說實在話,菜市場裡的攤販倒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他們有一大半是進城的小生意人,也有一部分是下崗職工,看他們每天忙忙碌碌還挺樂觀的,好像沒見到哪個人在攤子上寫著“本人是下崗失業人員,並非靈活就業人員”。

鄧爺爺談改革開放時,提倡不要爭論,“不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說到此,我真覺得這個名分問題沒必要掰扯清楚。有多大本事就使多大勁,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現在市場經濟給每個人都提供了近乎無限的機會,就看個人如何善加利用,並尋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契機。


顏開文


不是稱呼什麼合適,而是你為國家改革犧牲太多,國家應該出政策讓你三十年工齡,55歲退休還你做人的尊嚴。


用戶9618420876891


其實,無論被稱作什麼,都只是一個稱謂或代號,關鍵在於,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一、兩者之間的含義與區別

1.含義:

失業人員,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目前無工作,並以某種方式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員。

靈活就業人員,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人員。他們以多種方式就業,包括非全日制就業,小時工、彈性工時,臨時性就業,季節工、非正規就業,階段性就業等。

下崗失業人員,是指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國有企業關閉破產需要安置的人員;國有企業所辦集體企業(即廠辦大集體)下崗職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業1年以上的城鎮其他登記失業人員。

2.區別:

按時間來算,下崗失業期間,一般是國企下崗後國家發放兩年失業金,兩年過後,不論你找到工作與否,都不能稱為下崗失業人員,一律稱為靈活自由職業人員,也就是靈活就業人員。

按社保來算,靈活就業人員的個人社保是以靈活就業人員去購買的,這類人群叫做靈活就業人員;下崗職工如果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單位,這個社保也是需要以靈活就業的形式去繳納,所以說也被稱之為是靈活就業人員。

二、下崗人員的現狀

1.下崗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隨著體制的轉軌、結構的調整、企業的減員增效等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崗和失業大量增加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2.再就業難度大。原有的國有集體企業的規模難以擴大,原有的崗位已經飽和,有的企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處於轉產甚至停產狀態,整體上處於向外排放勞動力狀態,根本不具備吸納新的勞動力就業機會。

3.下崗無序現象較突出。除了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則在於許多企業、行業的領導趁機甩包袱,將負擔轉嫁於社會。

4.下崗再就業的政策宣傳不夠。許多下崗職工對再就業政策不瞭解,不知道應享有的各項優惠政策,更不知道應如何去辦理各種手續。

三、下崗後,如何自謀出路?

1.保持對生活的熱情:逐步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下崗,這真的是個很沉重的話題。尤其對於已經不再年輕力壯,在職場上也已經奮鬥了幾十年,距離退休又有一段時間,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年紀。

他們不僅直接感受到生活中的經濟壓力,還會因為原工作環境、人際交往圈子的解體而產生深深的失落感,在下崗後或再就業過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困擾,或心情煩躁,焦慮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信心不足,消極自卑,缺乏再就業信心。

要想重新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就要學會拾起對自己的信心,需要逐步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通俗來講,當你相信自己能夠過上更好生活,能夠再次勝任一份工作的時候,這種積極的信念便會引導著你做出具有社會信心的行為。

相反,如果你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每天愁眉苦臉、消極抱怨,你會無法接受新的社會挑戰,變得自暴自棄。

2.認識到自己的優勢:靈活運用工作經驗

從認知學角度看,人的智力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但是,對於知識的積累和經驗來講,年齡越大反而越有優勢。

那些工作多年的職場中年人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發揮自己在經驗上的優勢,把自己這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與人脈積累都運用起來,幫助自己在社會上立足。

有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對自己做出準確的自我診斷極其重要。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來了解當前自身的能力與需求,比方說:

如果我要再就業,我與這份工作的崗位職責、技能要求還有多大差距?存在這些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是否能夠通過學習培訓來解決或縮小這些差距?......

3.保持對事物的新鮮感:合理利用互聯網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而互聯網恰恰是信息傳播最廣泛、最及時的一個媒介,我們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能很便捷地從中獲取。這個時候,我們要嘗試用一種接待的態度去看待社會上的新事物,不能固步自封,不然很快會被快節奏淘汰。

綜上,下崗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努力奮鬥,發揮聰明才智,同樣也能實現人生價值。

歡迎關注@焱公子,十年500強,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焱公子


還靈活就業呢?下崗工人年紀大了,幹啥都沒人要,找個工作都困難,還靈活呢,簡直個笑話


濤哥58002771


這都是精英們的傑作,在國外叫失業,在國內叫下崗,在國外叫經濟危機,在國內叫市場疲軟……等等等等。改開以來新名詞沒少出現。


西風烈113


就用國際標準詞—— 失業者!!

其它詞語都是玩文字遊戲的耍流氓 ……

妓女 —— 這個詞世界通用,我們叫失足女性,有意思嗎?

受賄 …… 這個詞世界都懂,我們還有一個解釋叫鉅額財產來源不明??


李波


把下崗職工和後來的靈活就業人員二者混起來,統稱為靈活就業人員!這樣真不合適!下崗職工是企業中為國家建設做過巨大貢獻的原有職工,在企業改制或者破產倒閉後下崗流分,而後者多為個體經營者!二者不可混淆!國家應該對正處在年齡偏高,擇業困難經濟結據,交不上養老金的大齡下崗者,提前辦理退休手續,給這個弱勢群體優惠傾斜,讓他們儘快走出困境決不可推行延退!


yiwangwuqian8


叫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失去工作的都是工人階級――曾經的國家主人。


儒林一寅


不論是大大小小的國企、私企民營企業、外企、還是公務人員、事業單位人員,不論什麼原因離開了“掙錢餬口“的單位,需要尋找下一頓飯在那裡吃的,都叫做法定的失業

失業後面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雙向選擇,處於失業狀態下的你,可以依法申請領取失業保險金

失業後不存在“靈活與不靈活”的就業機會。也不存在靈活就業人員之說。

要吃飯要生存要養家餬口,就得去找工作去掙錢

現在存在的是:

下崗職工、待業人員、國企下崗職工… 這些都不會成為“享受仼何政策優惠的”理由。

因為,下崗已不是N 年前打批發下課的時代的“下崗”了 !

現在是(無理由的辭退、主動辭職…)只要是沒有工作了離開了掙錢的地方了就叫下崗 ,現實中下崗也好下課也好遭洗白也好象翻書一樣,比比皆是,不會有什麼不適應

現在政策不認那麼多,只認自食其力,只認買社保(當然是自願)沒有任何優惠、同憐。


頌戈44341677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2426300004cba00c38e7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