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會被慣壞嗎?

孩在鬧我在笑


小嬰兒會被慣壞麼?

這個怎麼說,有些需求是需要滿足的,所以寶寶一哭還是需要抱抱的,去滿足他的。但是有些需求,就比方說三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豎著抱,不能因為寶寶一哭就亂了原則,直接依著寶寶性子來,這樣就算是慣壞了。

三個月以內寶寶為什麼不能豎著抱呢?

1.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2.不利於寶寶睡眠

3.不好哄寶寶睡覺

其實,只要是影響寶寶健康成長的都不能由著寶寶哦


安寶孃親


這個問題經歷我真是親身感受過了,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生大寶的時候,自己老媽在上班,婆婆也沒功夫幫忙帶孩子,本人便從一個美好的女青年升級為新手媽媽兼家庭主婦,啥也不懂,手忙腳亂,月子里老公休假陪著,兩個新手愣頭青孩子哼唧一下兩個人就爬起來摸東摸西,孩子被摸興奮了,好吧,陪著玩吧,出了月子後,我要家務要帶孩子,因為老公也上班也很忙,平常就我一個人在家,所以老大白天是躺著的,很少抱,給個玩具也能一直玩,這一點倒是讓老母親省心不少,但是晚上爸爸下班回來喜歡抱,久而久之,不抱不睡,一抱起來就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一直到她兩歲多,哎嘛……那之前爸爸晚上不在家的日子,我只想說我勒個去。

到了二胎,因為有了經驗,晚上孩子哼哼了,先餵奶,還哼的話看尿片是不是要換,堅決不陪玩,幾天下來,我月子裡面居然還有整覺睡,仰天大笑三聲,出了月子老媽這次幫帶了,本來躺著也很乖的二寶,被姥姥抱慣了,得,不躺了,給她放下眼睛就開始閉著嗷嗷叫,還不抱,眼睛睜開瞄著你嗷嗷叫,目前我真在二胎修煉中啊,各位寶爸寶媽,謹慎帶娃呀,小寶貝們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家長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這句要劃重點啊



你好i董小姐


小嬰兒會被慣壞的,我家老大出生時是我們家的獨苗,一大家人都喜歡,這個抱抱那個抱抱,到20天左右就連晚上睡覺就要抱著睡,放下就哭,後面真的很辛苦,老二就不一樣了,一出院回家就放揹簍裡睡,整個月子只有晚上才挨著我睡,後面真的很好養,睡著了馬上放下就不哭的那種


小淳和強哥的生活錄


不知道題主是基於何種情況下發問,我來分享下我的經驗

我們家的大寶是母奶喂大的,只能抱著睡,放床上人離開的話秒醒,我做任何事情都抱著,抱著煮飯,吸地板脫地等。在育兒理論裡有一派是主張孩子哭就不要抱的,所以有天我真的試了,我沒抱她我一直跟她說我就在這讓她不哭,就這樣持續了十多分吧!她哭到都累了,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哭直到我抱她。

說句大實話,孩子那麼小她的需求都是最原始的,餓啊累呀脹氣害怕不舒服等,滿足這些需求都是最基礎的哪有什麼慣不慣的。你必需給她安全感,這些基楚需求的解決就是安全感的來源。沒有安全感的寶寶哪有健康快樂的心理素質呢!

再來說說大寶她就這樣一路被抱大的,算是個蠻黏人的小孩吧。可她在二寶出生後確也沒跟弟弟太爭寵,反而非常照顧。上學了後也沒操過心,家長的公開活動老師還就直接讓其他家長找我分享育兒經。可能是小時候真的愛給夠了,長大了就好了。

真心希望題主不要擔心孩子被慣壞,在德國也句諺語用中文來說就是孩子用愛是愛不壞的,孩子能夠得到您滿滿的愛那是最幸福的,其實他真的就是希望你關注她愛她而已


蕙宸雙寶媽媽


首先我們一般指嬰兒期就是孩子一歲之前,我認為嬰兒時期也是孩子剛開始行為和性格的一個培養期,也是相當重要的。我記得我家寶貝還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家裡白天只有我一個人帶他,既要給洗衣做飯,還要招呼家裡蓋房子的工人,那時候恨不得自己可以有分身之術。忙起來沒辦法,沒人抱孩子,我家孩子不躺嬰兒車,我就把他放在床上,給他一個小毛絨玩具陪他,結果時間長了,後來慢慢的發現他離不開那個毛絨玩具了,經常把玩具放嘴巴里吸吮,等發現了這個問題後,不給他玩具,他就鬧脾氣,哭的有時差一點背過氣兒!沒辦法就又給他,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他一歲半時,才強行戒掉!但是後來他就開始吸吮被子,直到小學5年級才戒掉這些毛病,戒這些毛病期間一言難盡!所以嬰兒時期孩子的行為和性格相當重要!


孩兒他娘


說會被慣壞,我覺得有點過於杞人憂天了。以我女兒為例,2019年6月,我有了自己的寶寶,一個可愛的小公主。帶寶寶的過程中,只要寶寶一哭,我馬上抱起來哄,親她,安撫她。長輩都說小孩子哭,不要馬上抱,這樣她以後會都要你抱,沒抱就會哭。但是我覺得寶寶現在不會說話,唯一的表達就是哭,一哭就是有需求,怎麼能不理會呢?可能是因為她每次哭,我都能第一時間給她安全感,現在寶寶很乖,大部分都會躺著自娛自樂。早上睡醒了也不會哭,自己在那邊玩,看到我,馬上就笑了。所以說不要擔心會寵壞寶寶,必須要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寶寶才會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周圍的一切,謝謝[玫瑰][玫瑰]


巴比倫之囚


一定會,因為好的習慣是從小就培養的,比如我現在就是二胎媽媽,我的寶寶從小就不怎麼抱她,都是在床上自己玩,自己睡,不用哄她,自己想睡就睡,特別乖,相反我的大女兒我自己一個人經常帶哭😭了,一天到晚都要抱著她,放下就哭,睡覺也要抱著走來走去,所以說從小就要給她有一好的習慣,這樣寶媽也輕鬆很多


寶媽丁丁


小嬰兒會被慣壞嗎?我認為如果特指一歲以內的寶寶,那絕不會被細緻入微的貼身照顧慣壞的,因為這一時期的寶寶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撫育和愛護。

1.違揹人性的“哭聲免疫法”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多家長都嘗試過“孩子哭就不抱,不哭再抱”的方法,這種所謂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認為通過兒童時期嚴格冷漠的教育,可以無視孩子自身條件和外在因素,隨意塑造出理想中的模板。但事實上,他的孩子有的自殺,有的暴躁抑鬱,究其原因,他們都是這種錯誤理論的犧牲品。

連明星馬伊琍都曾是這種觀點的擁躉,但她很快發現問題所在並加以改正。

“姐姐小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到天亮,但我受到西方獨立育兒觀念的影響後,堅持在她睡著後把她放到自己小床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究竟在怕什麼呢?怕她太過依賴?怕會破壞孩子長大後的獨立?”

我的孩子曾是一個睡渣,從三四個月起,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他每夜都會數次驚醒哭喊,必須立刻抱起安撫,我尋求各種方法都無從解決,整個人焦頭爛額,憔悴不堪。有一次我狠心試用“哭聲免疫法”,故意關上門在外面等著,結果孩子大哭了二十多分鐘還沒停,嗓子嘶啞,精疲力竭,我心疼的衝進去與他抱頭痛哭,再也不敢試用這種違揹人性的殘忍做法了。後來證明,孩子總能學會好好睡覺,急於一時不如順其自然。

哭鬧是孩子,特別是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與家長有限的交流方式,如果不珍惜這段培養親密感情的時光,讓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那小到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大到成年後面對親子關係的手足無措,都是在為嬰兒時期的情感缺失付出代價。

2.不要盲從“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提出的理論,通過對一批實驗者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發現在兒童時期面對糖果更有自控力的孩子,成年以後更優秀。這種說法現在十分受家長追捧。不過我認為,如果孩子三四歲了,可以用這種方法培養他的忍耐力和自控力,但嬰兒時期,作為家長我們還是要儘量滿足他的各種需求。

我家孩子現在三歲,並沒有因為嬰兒時期我的百依百順而影響他的自控力。作為一個天性急躁的人,他能有秩序的排隊,能等待網購的便宜玩具,而非在店裡直接購買,能等所有人動筷後再開始喝期待已久的果汁。我認為,這源於他對父母百分百的信任,因為嬰兒時期他得到了百分百的滿足,反而讓他相信等待也許可以換來更好的結果。

嬰兒想要的無非是吃睡和擁抱愛撫,是一種最簡單最舒適的生活,如果連這些都要吝嗇的話,那他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呢?家長處處“延遲滿足”,會讓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懷疑,不確定性包裹著幼小的身體,如何為將來建立穩定牢固的心理基石呢?

3.“親密育兒”的高投入等於高回報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理論也是現在最為流行的一種觀點,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特別是在嬰兒時期,孩子與父母溫暖親密的依戀,是增進彼此感情交流的唯一方式。這種積極及時的響應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更輕易地感到滿足和享受,也更能學會與人相處的快樂。正如西爾斯所說,

“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短暫的,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是持續一生的。”

我家孩子是典型的高需求寶寶,但因為從小建立起的安全感,讓他上幼兒園時幾乎沒有出現分離焦慮,平穩度過,表現的也很活潑開朗。我這個曾徹夜被折磨到崩潰的人,終於看到了辛苦付出的回報。

綜上所述,不要怕小嬰兒會被慣壞,他們最渴望的就是愛撫與關注,珍惜這一段短暫而甜蜜的親子時光,學會分辨各種育兒理論的適用性,不盲從,不苛求,讓孩子在愛的澆灌下健康成長。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


胖貓家的閱讀時光


作為十個月大的媽媽,以自己的綿薄經驗告訴你 不會 。西方那套哭聲免疫法,真的是因人而異的,不是針對寶寶而是大人,當然如果你真的能忍心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話就當我沒說。

每個寶寶選擇成為你的孩子一定是因為特別的緣分,在他沒有任何能力只是一坨軟綿綿的小傢伙時,請你善待他,因為除了你,他什麼也沒有。

如果晚上要吃奶那就給他吃,如果一直哭就找原因解決,是餓了還是冷了熱了還是病了拉粑粑了…

想辦法滿足他,畢竟你們也只有在嬰兒時期才會有肉貼肉,呼吸相對的親密。

狗蛋十個月了,晚上還要哼哼唧唧好幾回,每次都輕輕拍拍他說媽媽在,有時候是做噩夢驚醒了 有時候是翻身翻醒了,有時候是餓了要吃奶,雖然一年了沒睡過整夜覺,但是想想他每天對著我抱著我睡就異常幸福。我跟老公說的就是,第一時間積極回覆他,言語的或身體的,讓他知道後面有人 ,所以我漸漸的發現,現在他能一個人玩一兩個小時不哭不鬧,能夠自然醒而不是哭醒,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每一天都能給你驚喜。



廣告小鋼炮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一個很有名的法則“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華生是著名的行為主義創始人,曾經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也備受推崇,可是創始人華生的家庭是怎樣的呢?

華生的兒子們對他的評價是:沒有同情心、情緒上無法溝通。大兒子多次嘗試自殺,並且在三十多歲的時候自殺身亡,女兒多次自殺未遂,小兒子一直流浪。而華生本人在美國當地也被評為最討厭的人。

而那些被哭聲免疫法訓練長大的孩子,後來出現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的比例很高,經過一代人的犧牲,這種方法最終被歐美國家摒棄。

嬰兒哭得不到回應,不會訓練乖寶寶,而是會讓孩子內心積累恐懼和憤怒,這種嬰孩時期積累的情緒會一直伴隨著孩子,到了兒童時期,孩子可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就頓步不前,面對恐懼會比正常孩子表現的更加驚恐,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面對新鮮事物。

所以說,寶寶一哭就趕緊抱起來安撫不會慣壞寶寶,相反會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未來寶寶的早期教育不要忽視哦~學齡前的兒童推薦用“貓小帥學漢字”這款識字軟件,這個軟件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