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脈)對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知識界突然感到羞愧

對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知識界突然感到羞愧


(傳承文脈)對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知識界突然感到羞愧


疫情席捲華夏,當各種醫藥物資運抵武漢時,我們看到最多的標語是“武漢加油”。

各村鎮或小區的硬核標語,更是接中國式地氣:“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徒,一起打麻將的亡命之徒”,“今年上門,明年上墳”等等。

當日本捐贈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時,我們的知識階層和線上網友突然有了羞愧之色:原來同樣的意思,可以表達得這樣唯美;原來我們被驅逐出雅文化太久了。

說穿了無非用典而已。

其實,並非僅僅如此。

從文脈來講,商周開始,我們就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審美特質:含蓄內斂之曲美。

會寫文章的人,被稱作“文曲星”,因為他們懂得借中間宿主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讓你去領悟。

這類中間宿主,可以是人象、物象、景象、事象,各種“象”既可以是當下,也可是從前。

孔子說,讀了《詩經》,才可以“言”。

那是知識階層的精神特權:他們的對話就象一盤棋,棋局背後充滿了應對的機敏。

那是一種無聲的較量,是語言背後優雅的鬥智。

《詩經》的每一首詩,都在講政事。僅《左傳》記敘的賦詩唱吟就有32例,涉及載詩63篇。

當代耿直哥式直接告白,被掃進下里巴人的角落,難登大雅之堂。

不妨穿越時間的隧道,去還原遠古時代的歷史現場。

先舉兩個文盲案例:

其一,外交吟《相鼠》,無知留笑柄。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來聘,其車美。孟孫謂叔孫曰:“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什麼意思呢?齊國貴族慶封不學無術,驕奢荒淫,他到魯國去參加宴會,魯國叔孫豹用嘉賓之禮迎請慶封。宴席上,慶封舉止粗魯,缺乏貴族禮儀,擺出一副暴發戶的樣子。於是叔孫豹對慶封吟唱了一首《相鼠》以規勸:“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結果,慶封沒聽懂是在罵他,照常吃喝,淪為笑柄。

第二年慶封因齊亂奔魯,叔孫再次宴請他,他還是不敬失禮,叔孫於是乾脆讓樂工朗誦《茅鷗》,這是逸詩,也是刺不敬的,但他還是不解其意,為時人所鄙視。(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泛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鷗》 ,亦不知。)

其二,孟僖子學禮,知恥而後勇。

《左傳·昭公七年》:“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

講的是春秋末年,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宗主孟僖子不懂禮儀對答的事:昭公到楚國去,鄭簡公在師之梁慰勞昭公。孟僖子做副手,不能相禮。到達楚國,不能對答郊外的慰勞禮。面對楚蠻子,禮儀之國卻失禮見辱,所以歸而學禮,死前將兩個兒子投入孔子門下學習。

不學詩,無以言,這個言,不是普通民眾的俗語口語,是知識精英專用的外交應對。

再來看看唱詩中的曲美案例。

秦晉之好:秦穆公和晉文公重耳教科書式的唱詩談判。

《左傳 晉公子重耳之亡》: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這是講晉文公離開楚國後來到秦國。秦穆公以接待國君的規格宴請重耳吃大餐。子犯文化程度不如趙衰,自覺請辭,讓趙衰陪重耳去談判。

宴會上,這場影響春秋局勢的對話,卻毫無把柄讓諸侯抓拿。雙方非常簡單,卻又驚心動魄。在幫與不幫問題上,雙方都很優雅地吟唱,顯得雲淡風輕,彷彿是後世文人之間的唱和交流。

重耳先給秦穆公唱了一首《沔水》:沔彼流水,朝宗於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水》出自《詩經》。沔是滿的意思,浩蕩的流水朝向大海,重耳想表達兩層含義:第一表明效忠之情,自己是河水而秦穆公是大海,一支一宗,關係分明。讚美穆公國力強盛、胸襟寬廣的同時,表達自己今後不忘恩德,一定會報答;第二則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雄心,“沔”字是關鍵,說明自己要讓一條河流“滿”起來,有這樣的信心和能力。

秦穆公聽完心花怒放,趕緊回了一首《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獫狁孔熾,我是用急。王於出征,以匡王國。

《詩經》中的《六月》講述的是周宣王時的相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獫狁大捷慶功之事,讚美宣王時的中興功臣也即這次戰爭的主帥尹吉甫文韜武略、指揮若定的出眾才能,和堪為萬邦之憲的風範。秦穆公在此用這首詩歌作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重耳的支持,並以中興大捷暗喻晉文公必定成功。當然,秦穆公也希望重耳明白,他們之間的關係。

剛唱完,趙衰就在旁邊大聲提醒:“重耳,快拜謝秦伯的恩賜。”公子重耳走下臺階,拜謝,叩頭。

秦穆公也走下一級臺階表示不敢接受叩謝的大禮。

趙衰說:“君王提出要重耳擔當輔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麼敢不拜謝?”

當然,趙衰借典故也點明瞭兩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共同輔佐周天子。可能與秦穆公希望的有點小差距。

其實,這種外交應酬,就是一種引用,更是一種道古的傳統寫作學的敘述方式。

它維護了被援者的尊嚴,也避免了資助者高高在上可能讓被救助者心生怨憤,是禮制思想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最紳士最優雅的外交活動和心靈交流。

《左傳》用“公子賦”、“公賦”,其中的“賦”,是稱為賦詩的唱詩方式,可追溯至西周的“樂語”一類特殊的表達方式,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說:“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

就是用樂詩來表達和交換情意,即“詩言志”。

春秋時期的賦詩多是根據場合、對象的不同,靈活選唱《詩經》歌曲,以實現“道志”的目的。

若不懂對方賦詩之意或不能正確回答,則被認為非常失禮,甚至造成雙方的失和、糾紛或外交的失敗。

賦詩的方式,分為單人、雙人、多人模式。

(傳承文脈)對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知識界突然感到羞愧


一、單人賦詩,如:

其一,《左傳•召公三年》載:“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既享,子產乃具田備。”

《吉日》,出自《詩●小雅》,是宣王田獵之詩。楚王欲與鄭伯共田,故賦之。享而田獵,這是對來聘的鄭伯最高的禮遇。

其二,《左傳·定公四年》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這是大家熟悉的申包胥入秦乞師

吳軍攻入郢都,申包胥嚎陶大哭於秦庭,曰夜不絕,七曰不食,秦哀公為之感動而賦《秦風·無衣》,義取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表示願意出兵助楚復國。‍

二、雙方互賦唱和,如:

其一,《襄公十六年》載:“穆叔如晉聘。見中行獻子,賦《祈父》。見範宣子,賦《鴻雁》之卒章。”

《左傳》襄公16年,齊國侵犯魯國,魯國的大臣穆叔前往晉國尋求幫助。穆叔見了中行獻子,賦了《祈父》。該詩有“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這是把魯國比作晉國的“爪牙”(勇士衛士),報怨晉國不援助。

穆叔又見了範宣子,賦了《鴻雁》的最後一章“雁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這是一首寫流民的怨憤詩,表明自己辛苦跑去求援,只有通情達理的哲人才看得出自己的奔波,而糊塗蟲則會以為自己在發牢騷。

其二,《文公十三年》載:“鄭伯與公宴於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於此。”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釆薇》之四章。”‍

背景:鄭伯背叛晉國降楚,害怕晉國報復,所以又想歸服於晉。適逢魯文公由晉回奮,鄭伯便在獎地與魯侯相會,請他代為向晉說情。

方式:雙方應答全以賦詩作為媒介。

過程:鄭大夫子家賦《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暗示鄭國寡弱,希望魯國哀恤,代向晉國陳情,請求和好。

季文子說,魯也是小國,與鄭一樣同有孤弱之優,表示理解鄭國的要求。但他答賦《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寧忍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借行役之苦,遷徙動盪,委婉地表示拒絕。

子家又再賦《鄘風·載馳》的第四章,“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借用許穆夫人弔唁衛侯,主張救國的詩,再次求助。

季文子又答賦《小雅·采薇》第四章,取其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句,表示實在不好意思再次謝絕,只好為鄭國的事再行奔走而不敢安居。於是鄭又與晉結同盟。

三、有多人接和,如:

《昭公十六年》載.•“鄭六卿餞宣子於效。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曼草》,子產賦《鄭》之《羔裘》,子大叔賦《褰裳》,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賦《我將》。”

晉大夫韓起到鄭國聘問(代表本國政府訪問友邦),在歸國時鄭國六卿在郊外為宣子(韓起)餞行,宣子說:“請幾位大臣都賦詩,讓我韓起也可以瞭解鄭國的意圖。”於是通過鄭國六卿子齹(罕嬰齊)、子產(公孫僑)、子大叔(遊吉)、子游(駟偃)、子旗(豐施)、子柳(印癸)等多人接賦,在頌美韓起的同時,隱晦地表達了鄭國的政治訴求:希望晉國保護鄭國。

有意思的是,除子產賦《鄭》之《羔裘》外,其餘五卿所賦之詩,《野有曼草》,《褰裳》,《風雨》,《有女同車》,《蘀兮》均是《鄭風》中表達男女相思或婚戀之喜的詩歌其中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既見君子,雲胡不夷?”等詩句,既表達對韓起的溢美和討好,也希望晉國能保護鄭國。

韓起聽懂了“示好”之意,所以賦《周頌 我將》,義取“日靖四方”“於時保之”,表達晉強鄭弱,晉將護鄭之志。

(傳承文脈)對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知識界突然感到羞愧


後世一脈相傳,形成中國文化獨特的含蓄氣質,曲美追求。

比如流傳甚廣的北大學生談戀愛,直接在QQ中敲典故:

男:采葛。(出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采葛”兩字,自然是表明思念。)

女:將仲子。(出自“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說的是姑娘雖然喜歡這個男子,但男子風流,怕有流言,有些猶豫。)

男:出其東門。(出自“出其東門,有女如雲”,意思是女子雖多,卻都不是自己的所愛。表達獨愛她一人,讓她放心。)

女:擊鼓。(《擊鼓》裡最著名的句子就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擊鼓”一出,也就是答應了。)

這樣曲美的愛情交流,優雅的情懷錶達,的確浪漫。

可惜這種文脈卻中斷於新中國之後的“語文”:我們建國初期追求普通勞動大眾的欣賞水平和交流習慣,拒絕雅文化,斥之為“小資情調”,倡導直白的方式殘忍地讓幾代人行走在平庸和低俗的泥潭裡。

從文藝界的角度,“三俗”作品幾乎霸屏。“二人轉”更是婦孺皆知,影響深遠。

從教育界的角度,高考“道古”類作文,曾在某些省市遭遇無知打壓。甚至個別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一律往記敘文方向牽引,以避免涉及歷史文化。

好不容易碰到傳統漢賦類的文采作文,部分偽專家故意斥為無病呻吟,極盡打壓之能事,以至當下少數省市高考作文閱卷標準低俗成問答題、思辨題,已經沒有了寫作概念,完全裸化為一種異形。

不過這種典雅的敘述方式,卻一直為文化作文所提倡,並形成潮流。

發表在《寫作》雜誌2017年第12期的文化作文論文《高考作文的歷史敘事:道古文脈的延續》,比較完整地論述了這種寫脈的發展。

希望高考作文閱卷場評分標準,能夠傳承中華“道古”寫脈的婉轉之美,不要再把18歲青年的寫作,降低到文盲的水平。

這是對教育的犯罪。

也希望國人通過日本鄰邦為我們普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文化底蘊,羞愧自己俗化的同時,努力引導自己和社會向雅文化發展,傳承文脈、寫脈,道脈,以及教育界的考脈,薪火不滅。

也希望有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象方文山的《青花瓷》一樣,文質彬彬,恢復中國雅俗兩極共存的文化結構。

也希望充斥文化界、教育界的各種低俗的冠狀病毒,能夠徹底殺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