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科幻電影很難嗎?為什麼其他國家很少拍,大部分都是美國人在拍?

精彩影視劇6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科幻電影。

對於大眾來說,描述未來世界的電影都可以稱作科幻電影。

但嚴格意義上,“描述”需要更加深刻,要有完整的世界觀。科幻電影的意義,就是在展現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流浪地球》,在嚴格意義上,應該算災難片。它具有科幻元素,但類型定義上應該算是災難片,可以對比《2012》。

它們都出現了地球將要毀滅這個事情,主人公都是克服了一件又一件的突發事件,而活下去。只不過劉啟最後是通過拯救地球來生存。

那麼中國為什麼拍不出科幻片。

一、科技能力不足

科幻片,是人類科技的視覺化體現。

所以科幻片非常容易過時。

比如《終結者》系列,是在八九十年代,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暢想。2019年上映的《終結者》,即使找回了最經典的《終結者2》的演員,也沒能掩蓋影片的乏力。

比如《雙子殺手》,李安導演對於高幀率應用暫且不談,影片最大的問題主要是劇本太老,上世紀90年代的本子,而克隆這項技術在當下,已經屢見不鮮。

中國在科技發展已經非常迅速,但離發達國家還是非常遙遠。比較前沿的東西,更多在體制內,導演們也看不到。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幻就失去了魂。

二、審查不穩定

科幻片,不光有科技,重要的是,科技給人帶來的變化,從而對於人性的分析和探討。

比如克隆對於倫理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與人性的比較。

有一部硬科幻,《來自彗星的那一夜》。

影片中並沒有炫酷的機械裝置,沒有炫目的未來光景,有的只是一個故事,一場交談。這是人類對未知維度的震撼和恐懼。

而中國對內容審核的不穩定,基本很難過審。

三、電影工業不完善

電影這個行業,非常複雜。一部電影的製作,從前期的籌備,到拍攝,到剪輯,到宣發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體系。

古裝片拍攝現在是遊刃有餘,甚至在影片中經常會看到重複的道具。比如慶餘年中,滕梓荊的家,就是藍忘機醉酒偷雞的地方。

但現在科幻片中的道具、場景,更多的需要量身定製,使用過後基本廢棄,性價比不高。

目前世界上的科幻片,基本都出自好萊塢。但印度的如《寶萊塢機器人之戀》、韓國的如《魔女》也都是非常不錯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但何其路漫漫。


0不忘灬初心0


我覺得對現在的中國來說,拍科幻片一點都不難。只是每個國家擅長拍攝的領域不同。

其實不光是拍電影,做任何事都是這樣的。自己擅長的領域就要拼命去做,竭盡全力去把自己的領域做大做強,做出自己的特色,讓別人望塵莫及,做到甩出別人幾條街,幾十條街,甚至幾百幾千條街……


我們羨慕美國科幻大片拍得好,焉知美國不羨慕中的的功夫片呢?中國的武打片在世界排名第一。那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產物。而中國地大物博,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如一顆高貴的明珠高高掛在世界文化星空上,熠熠生輝,亮瞎全球人民的眼睛。

客觀地說,美國的科幻片確實拍的不錯,因為美國拍科幻的歷史早於中國,起步比中國早,這就佔了很大優勢。因為美國曆史太短,文化淺薄,他們沒有太多的豐富的文化,就導致他們沒有太多的題材可以拍。就抓住科幻大片朝死裡拍。拍來拍去,就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技術。所以他們拍的科幻越來越好。



美國拍科幻還有一個優勢那是他們計算機發達。第一臺計算機是在美國誕生的。在早期時候,不得不客觀地承認美國的電腦技術發展特別快,相應的電腦特技就做的特別好,優勢於別個國家包括中國。


以現在的中國經濟實力和電腦技術,要拍一部科幻片一點都不難。《流浪地球》不是一部很好的例子嗎?只是沒有必要把重點放在科幻片上,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可拍的題材可拍的內容實在是多得很。

雖然中國不把重點放科幻領域,但是中國可以涉及一下,拍出自己的特色來。比如日本一直引以為傲的動漫片,中國也拍出大量優質的動漫片來了。其實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動漫不比日本差。很早很早的一些動畫片《孫悟空大鬧天空》《哪吒鬧海》等非常精彩,又有中國特色。





影視壇主


  非常難!其他國家羸弱的文化輸出能力,不足以支撐票房的國內市場,缺乏科幻電影的成功案例,電影技術人才水平也跟不上,不完善度配套工業,無論從那個維度上來說,和美國差距都很大。

  世界影史票房前一百名,除了《戰狼2》,其餘99個都是美國電影,而且《戰狼2》95?上都是國內貢獻的,而美國大片很多都是海外票房佔比比國內還大。讀懂以上數據,你就知道世界其他國家和美國比差距有多大。

  也只有中國,靠著13億人的龐大市場潛力,才支撐起很多原本無法在國際上競爭的產業。至於文化輸出,就算是《流浪地球》海外票房取得的良好成績,大多數也是靠朋友圈宣傳,90?上的票房也都是華人貢獻的。

  韓國人口5000多萬,約等於浙江,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鳴梁海戰》,觀影人次1760萬,幾乎是全國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去看(粗算,未考慮二刷三刷),這觀影比例換成中國,可以遠超《戰狼2》達到百億票房,票房近乎到達到了極限了。全中國給《戰狼2》貢獻了56億票房,但全浙江能有5.6億就算不錯了。韓國吳京也拍一部《戰狼2》,不僅不能賺錢,還得虧錢,根本做不起大製作的電影。可是5000萬人的基本盤在那擺著,你想出海吧,更難。韓國在中國票房最高的電影(不含中韓合拍片)還是《雪國列車》,僅僅取得八千萬的成績。

  世界上除了美國,也只有中國能靠著龐大的人口基數能支撐拍科幻電影,同時也能支撐一批躺著掙錢的爛片。

  再者說,你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了,拍一部《流浪地球》不會顯得突兀。如果自身科技水平打達不到,強行上馬科幻電影,就類似於《鋼鐵蒼穹》裡的朝鮮代表說月球上的飛船是他們國家的一樣,會讓人笑話的。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曾經提到過:

  《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科幻電影有怎樣的意義?>即便是中國,科幻電影拍起來也非常難,在《流浪地球》之前,沒有人對中國電影人有信心,尤其在電影《三體》已經淪為眾人的笑柄之後。

  吳京說得好:

  “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喜劇電影劇場


為什麼這種電影一殺青,就會有如此熱烈的轟動,與影迷們的鐘愛是分不開的。而現在,中國影迷們喜愛影片的種類,最高的明顯為美國科幻片。但中國本國的科幻電影,在電影界卻是一片冷清。

國內幾乎不製作科幻片,中國導演們都明白,科幻片非常燒錢,各種特技做出來,沒有個上億是不行的。而且現在引進的外國大片越來越多,如果上映期與那些電影重合,想撈回成本就是無稽之談了。而國外的科幻電影來到中國時,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迷們的歡迎,如果把《變形金剛》系列的票房加起來,估計都要趕超票房紀錄最高的《阿凡達》。

中外科幻片之所以在質量上相差甚遠,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應該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導演、演員不給力。

電影界也有過類似的教訓,拍科幻片的導演們大部分都被掃地出門了,沒有幾個東山再起的。因為他們已經沒了資本再拍下一部電影,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國內的科幻片越來越少。其實,主要是導演的實力不行,如果真要拍好了,中國人的愛國情結就會在那一刻爆發出來。

中國導演的電影拍得劇情太假,前言不搭後語,中間的劇情互相之間沒有銜接,而且一些鏡頭讓人一看便知道是電腦製作的,沒有了科幻電影那種獨特的美感。然後又把主角過分神化,沒有任何武器的他們,就可以單獨對付一大堆強大的機器人,最終用什麼神力將它們打敗,主角甚至都不曾倒下,好一點的也就是擦破點皮。

雖然國外的科幻電影也有類似這樣的情節,但畢竟就如同大海撈針一樣,一部優秀的電影裡幾乎很少有這樣的鏡頭,即使有,在國外這種片子也應該併到“爛片”的行列當中去。

而且主動願意拍科幻片的中國明星演員很少,比起前者來說,武打片和槍戰片賺的利潤更多,在拍攝中還更容易受傷,他們才不願意賠本賺吆喝。這樣下去,即使中國有好的科幻片導演,到時候也只是一個光桿司令罷了。

至於那些剛剛出道,想要一舉成名的新星們,更不會拿科幻片來鍛鍊自己。因為科幻片本來就沒多少人看,想要讓他們成名,微博上連名字都不會出現的,白費那幾個月的艱苦生活與訓練了。

第二:中國導演沒有實力。

拍科幻片是要付出巨大的準別的,不僅要選擇場地,還要對角色進行刻畫,編輯劇情等等。而且這中間一旦有什麼細節差錯,虧損是非常大的,因而導演們在拍這些情節時,都會多留個心眼。在科幻片中,爆炸情節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損失幾輛車根本沒法拍。

可中國的這些汽車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往上躥升,就連馮小剛、張藝謀這些大牌導演,估計也不會下這個血本。中國汽車的油價也非常貴,幾輛車飈車幾十公里,油錢還不得上萬?拍這些片子的成本,足夠拍幾部喜劇片,票房甚至還有可能不如後者高。

關於汽車這一方面就這麼貴,科幻片裡甚至還有精良的武器、龐大的場景,有的時候還會涉及到外太空,中間還會與一些高層人士進行交涉,與他們貫通等等,這可不是一般的導演就能承受的下來的,也不是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導演可以拍攝的。

拍電影為何會涉及到冒險精神?這是電影界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那些付出高成本的導演們,避免讓其成為“高代價”,才無時無刻地守在電腦前的。現在觀眾們對中國科幻片已經基本上喪失了信息,就算是這些大導演們,也不能力挽狂瀾。

即使是他們拍出來的片子,如果要和外國大片的上映期重合,估計也差不多血本無歸了。在成為一名冒險家的同時,還有擁有一顆比常人更加堅定的心,能承受來自外界更巨大的壓力,賺錢了不必為此高興,虧空了也不必痛苦欲絕。以平常心來看待電影,才是智者之道。就算是美國導演,他們也有各自的難處,他們需要在考慮電影如何順利進入外國市場,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此外,這些導演們還在廣告方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第三:中國導演沒市場。

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就拿其它種類的電影來說,喜劇片在大陸就會受到許多經紀 人的投資支持,而科幻片、戰爭片這一類的,經濟人們就需要好好考慮了。我曾經看過一個訪談節目,嘉賓是一個電影經紀人,他自己表示,除了本人特別喜歡、受到感動的電影,他會去投資,其它的就都要考慮到利益。

可見,現在的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投資人的基礎上了,拍的是否可以打動他們,才是導演們的最後一步。一些中國導演甚至瘋狂往經紀人手中塞錢,懇求得到他們的同意。而經紀人在這其中也起到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就像平安保險一樣,如果沒有他們在幕後的支持,導演們心中也就沒了底。

他們只能每天燒香拜佛,希望這個電影的收益能夠超出他們的預料,如果不能,那麼我們可能某天會在立交橋下面看見他在睡覺。經紀人們也看透了中國電影界的市場,他們知道拍科幻片賺錢的幾率就很渺茫,就不回去公然支持導演們拍片。這些經紀人們的心基本上已經被利益遮掩了,此時的他們不管好片壞片,只要能賺大錢就行。

我記得在同一個期間內,《1942》與《泰囧》同時播出,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1942》明顯是虧損得比較厲害的,而《泰囧》則博得了當時大部分年輕人的眼球。不過,《1942》的情節在幾個月後,始終在我腦海裡迴盪,《泰囧》一頓飯下去就忘記了它的基本情節。


一起看影視劇


科幻類也是大家經常喜歡看的一種電影題材了。那麼拍科幻電影了嗎?小編覺得科幻電影拍攝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就讓美國成了科幻電影的主拍國家,其他國家就很少拍了,那就和大家說一下為什麼是美國拍的多的原因吧。第一,美國拍科幻電影是因為美國有拍科幻電影的道具。大家知道美國的好萊塢是世界級電影的誕生地。像好萊塢以前拍過的《星球大戰》,裡面用的民用飛機模型,還有戰鬥機模型,在拍這部電影的年代,其他國家都拿不出這些道具,所以大部分就是美國拍科幻電影。第二,美國的科技工業是排世界第一的,所以科幻電影都是美國拍的。美國的工業大家都知道,超級大國的實力沒有,其他國家能夠趕得上了,所以他們的工業水平,就是他們拍科幻電影的基礎,而他們的科技也是全世界最強的,所以就能把科幻電影拍得最好。以上兩點就是美國拍科幻電影多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用。



挖鼻屎彈你biubiu


首先來了解下拍科幻片的成本,先來說下我們國內頂級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無疑是今年春節檔最大的贏家,上映第五天,其票房已達十幾億人民幣。說到了票房,而且如此之高,投資方算是穩賺不賠了。那麼這部科幻片的拍攝成本是多少呢?目前官方數據宣佈的成本是3.2億人民幣左右。可想而知,目前來說國內投資算是最高的!

再來看看國外好萊塢頂級CG特效團隊處理一幀特效的價格,1幀10萬美金,1秒的電影鏡頭大約60幀,1秒CG畫面成本就600萬美金,就算不是頂級的CG特效團隊,價格也不低,至少一秒也要兩三百萬美金,所以好萊塢科幻鉅作的製作成本一般都維持在2億到3億美金之間,這個製作成本只是製片成本,不包含各種宣傳,推廣等費用,比如影史票房第一的阿凡達,製片成本超過3億美金,其他成本大約2億美金,總成本大約5億美金,在2018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3上半部,目前預估製片成本都已達到恐怖的10億美金,復仇者聯盟3集合了史上最全的超級英雄聯盟,包括在美隊3初次加入復仇者團隊的蜘蛛俠,蟻人和黑豹等,所以CG場面將異常龐大,導致製片成本將達到10億美金,相對於巨星級演員幾百萬美金到1000多萬美金的片酬來說,大部分成本主要還是在CG特效上,像唐尼,小瑞,斯嘉麗,埃文斯這種一線好萊塢明星的片酬大部分都在800萬到1000萬美金左右,其他的那些主要演員的片酬大部分都不高於500萬美金,而那些群演直接都是影迷義務演出,一部電影演員的片酬總和大部分不會超過5000萬美金,除非像威爾史密斯,湯姆克魯斯這種2000萬美金俱樂部成員才會有高價片酬,所以好萊塢大片製片成本大都3億美金左右,有了如此龐大的數據,相信應該瞭解為什麼國內拍科幻片的寥寥無幾,投資太嚇人,有這種魄氣的人不多!如此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科幻片還是比較低迷的,歐美將繼續引領科幻霸主地位!





小不點看影視666


科幻片的硬基礎是科學理論的基礎,中國的國力崛起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二十年前中國除了一些尖端的科技領先世界以外,很多的科學知識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的發展。這近幾年,中國的科學理論得到了全面長足的進步,這也是中國科幻片得以發展的原因之一。

中國老一輩的導演在經過特定的年代,更適合去拍一些藝術片和文藝片(這一代有的導演有捧老外臭腳的毛病),科幻片可以說是他們沒有涉足且不想涉足的領域。

從歷史上說,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拍攝的題材太多,歷史劇即使是架空歷史也有一個大框架可用,這比科幻片自己去架設一個框架要簡單。

從人才上說,我也可以斷言,未來中國的科幻片導演一定是八零九零後,因為他們的思想更現代,從小接觸的科幻題材更多,不論其他的功力怎麼樣,單說科幻片這一項就比很多現在的知名導演強很多。



你夠了起名系統


首先拍科幻電影確實很難,其他國家少拍,大部分都是美國人拍,有以下幾點:

一、科幻電影拍攝需要專業成熟的技術團隊,科幻片主演是絢麗、宏偉的科幻場景,需要大量專業的特效技術,這是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缺乏的。



二、美國曆史只有兩百多年,而其他國家大多都是有悠久歷史的國度,尤其是中國,這樣拍攝的範圍就大了很多,大多數國家除了科幻片,歷史、古裝、時代劇題材都很多,而美國沒啥歷史可拍,只能致力於未來自己科幻電影的專研。



三、這個和國家背景有關,其他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的電影,政審很嚴格,稍有不慎就不能播出,資金投入大,收益風險大。往往很多人就不去嘗試。



四、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都有自己一套的神話體系,而美國人沒有,所以美國人不會被已有的神話體系中的條條框框所限制,所以他們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展開科幻的想象。


倉鼠小顧


首先,從科技發展來說,美國依然是全球最領先的國家,這不僅僅是科技基礎的發達,還在於想象力方面的優勢;其次,美國的電影工業無疑是最發達的,不僅僅在製作技術方面,還包括對全球市場的佔領方面,這些都保證了其在大投入之後,大產出的機會。


科幻是未來的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如何吸引觀眾,讓觀眾既感到新奇,也沒有疏離感,這對於創作者的想象力來說無疑是個考驗。而美國一直是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其對於未來技術的猜想為創作提供了諸多的素材。例如《火星救援》中,呆蒙的宇航服就是美國正在研製的版本,因此在科幻領域美國具有非常強大理論基礎。

工作人員在位於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的HERA執行任務。圖片來源:NASA


再次,美國電影工業的發展,使其具備了大量的特效處理能力,能夠從技術上實現畫面的效果,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在此領域仍非常落後。這也就是為什麼《三體》拍攝和後期都在美國處理,雖然到目前為止仍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前途不明朗的項目。不過也表明了,製作方對國內技術的不信任。而即便是美國,科幻電影的技術也經歷了數代的發展。例如: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1》和《終結者2》在技術上存在質的飛躍,而《阿凡達》則又立了一個新的標杆。這種積累是很多國家所缺乏的。

最後,美國電影幾乎在全球沒有太多的發行障礙,對其投資有較好的回收保障。而大多數國家對於科幻電影拍攝費用的回收都會感到忐忑,大量現實不存在的場景都需要特效來支持,這可能比真實搭建一個場景要貴很多,並且還不會對現實有任何留存價值。


還有就是一些創作現實原因,比如未來的政治局勢如何等等會涉及一些特色性的問題,都給創作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


樂娛啟示錄


很簡單,美國沒有像我國那麼久的歷史來述說呀,當然只能更多的幻想未來啦,而中國以前是有基礎但不重視,我來為大家數一下,要是漏了請大家提醒一下哈:

1928年《莊公夢蝶》(此片有爭議)

1963年《小太陽》(為大多數人認可的第一部)

1980年《珊瑚島上的死光》

1986年《錯位》(首部智能機器人題材)

1987年《好小子4跨越時空的小子》

1988年《霹靂貝貝》

1990年《大氣層消失》

1990年《魔錶》

1991年《神藥之隱身博士》

1992年《毒吻》

……之後,中國國產科幻電影進入到一個低潮期,沒成想竟然持續了20多年,直到2019年橫空飛過的流浪地球領跑國產科幻片。

2019年《流浪地球》

2019年《瘋狂的外星人》

2019年《上海堡壘》

2019年《拓星者》

希望以後的國產科幻電影能更加輝煌,加油中國電影人,😂不過什麼時候拍《三體》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