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在女兒國唐僧是否一點都沒對女王動心?

七十二蓮湖


《西遊記》中,唐僧在女兒國到底有沒有對女王動心?

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影響最大的《西遊記》有兩個版本,一是吳承恩的原著,二是86版《西遊記》電視劇,雖然電視劇是在原著基礎上改編,但實際上改編幅度挺大的,原著《西遊記》比較暗黑,而電視劇版本則十分和諧,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

而在央視版電視劇所有的改編中,“趣經女兒國”這一集,可以說是改變幅度最大的,所以要回答唐僧有沒有對女兒國王動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原著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分開來說。

電視劇《西遊記》

電視劇中,唐僧在女兒國的經歷分三個階段:

1、入國前後

要知道,女兒國極少有男子出現,這次唐僧師徒經過,一次就來了4個男人(準確點說是2個人2只動物),在進入女兒國之前,師徒一行人已經對國內情形有了一定了解,唐僧也告誡過3個徒弟,要把持住自己,特別是豬八戒。

進入女兒國之後,國內的女孩兒們就如同發現了稀世珍寶一般,紛紛湧上去圍觀,一時間交通癱瘓,要不是孫悟空讓豬八戒露出大耳朵嚇唬一下女孩子們,估計他們都很難繼續前行了。

2、初見女王

唐長老進宮拜見女王,此時的女王,是個年輕漂亮、未經人事的姑娘,她一見到唐僧就愣住了,電視劇中,唐僧連續3次向女王問好,女王都在痴痴地大量著唐僧,完全沒聽到他在說什麼。

毫無疑問,這是一見鍾情的表現。

女王知道世間有愛情,但對於這樣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人知道愛情是什麼,即便貴為國王,也沒有見過男人,如今這個又帥又嫩的唐朝男人擺在自己面前,怎麼可能不動心呢?

但此時的唐僧跟以往見到任何國王基本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三次問好的聲音逐次增高罷了。

目前唐僧還沒有動心。

之後,女王開始在夢中和唐僧相會,醒來之後開始張羅婚事,唐僧為了通關文牒假意應允,女王邀請唐僧“夜觀國寶”,趁機對唐僧各種撩撥勾引。

再看唐僧,閉眼合適,一直唸叨著阿彌陀佛四大皆空,但額頭上的汗水出賣了他——緊張是真緊張,唐長老哪裡見過這架勢啊。

女王讓唐僧睜開眼睛看看自己,唐僧依言睜眼一看,看到的正是女王那含情脈脈的雙眼,唐僧先是有些驚慌失措,然後嘆了一口氣——這口氣意味深長,如果不是動心了,愧對心中的佛陀,又何須嘆氣呢?

兩人開始拉拉扯扯,還有一次長時間的深情對望,女王說御弟哥哥,咱倆還是有緣分的,你就從了吧,就在唐僧半推半就,眼看就要沉淪的時候,最後一絲理智(或者說是佛心)讓他醒了過來,對女王說:我答應過唐朝天子要取經,你就放我走吧。

最重要的是,此時唐僧說了一句:若有來生!

這輩子我註定要當個和尚,不能有紅塵中的愛情,所以只能寄託於來生了。

唐僧都這樣說了,女兒國王雖然“只想今生,不想來世”,這也沒辦法,雖說強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但女兒國王對唐僧是走心而非走腎,走心的愛情,不能靠解渴來滿足。

這一段中,唐僧的表現和語言,說明他確實動心了。

3、告別女王

唐僧終於拿到了通關文牒,要告別女王了,兩人盡是不捨,女王眼含熱淚,唐僧含情脈脈,離開時,女王最後叫了一聲御弟哥哥,而唐僧騎著馬一步三回頭,隨著《女兒情》的伴奏音樂想起,這一段感情也落下了帷幕。

老梁分析這一段的時候很有意思,一來,唐僧說的“若有來生”,肯定是心動了,只是迫於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壓制感情,而來,告別只是唐僧向女王行拱手禮,要知道,對出家人來說,只有合十禮,拱手禮是俗人的禮儀,這說明那一刻的唐僧心中,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對愛情有追求的俗人吧,哪怕只有一刻。

真可謂是“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原著《西遊記》

原著中的女兒國,可不是電視劇裡面那個男人的樂土,而是十分血腥,把男人當玩物,任意玩弄、殺戮的恐怖國度。

在師徒一行人正是進入女兒國之前,唐僧和八戒因為喝了子母河的水而懷孕,他們找了一戶人家想辦法墮胎,那家婆婆說,你們造化大,要是去了別人家,恐怕就要嘿嘿嘿了啊:

若還到第二家,老小眾大,那年小之人,那個肯放過你去!就要與你交合。假如不從,就要害你性命,把你們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兒哩。

要清白還是要命,這是一個問題。

在搞定了腹中胎兒之後,唐僧師徒進入了女兒國,和電視劇中一樣,他們也被圍觀,不一樣的是,原著中是一群飢渴的老孃們兒,眼中散發著強烈的慾望,她們不是把男人當人看,而是當人種:

忽見他四眾來時,一齊都鼓掌呵呵,整容歡笑道:“人種來了,人種來了!”

說白了吧,就是洩慾和生產的工具。

試想在這樣的情形下,還有誰會把女兒國當做溫柔鄉,連豬八戒都被嚇得高喊我不是人,我是豬,然後露出嘴臉,把那些女人嚇得跌跌爬爬。

見到女兒國王后,女王也確實對唐僧動心了,要跟唐僧成親,唐僧為了拿到通關文牒,假裝應允了婚事,這一段和電視劇一樣,但女王的目的顯然是電視劇那樣單純的愛情,而是夾雜了許多政治目的:

寡人以一國之富,願招御弟為王,我願為後,與他陰陽配合,生子生孫,永傳帝業,卻不是今日之喜兆也?

生在帝王家,千大萬大,國家最大。

原著中,面對丰姿英偉,相貌軒昂的唐僧,女王表現得十分飢渴,一個勁兒盯著唐僧看,雙眼含春: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不覺淫情汲汲,愛慾恣恣,展放櫻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

淫情汲汲,愛慾恣恣,一來就要“占鳳乘鸞”,別說唐朝或者明朝了,即便是放到現在,有很多閃婚族,也沒有說第一面就要結婚的吧,女王真是走在時代的前列,如此氣魄,難怪能當國王。

唐僧面對這種飢渴的女人,自然不會動心,將計就計拿到通關文牒後,翻臉不認人說女王,貧僧這就走了,留下女王一臉懵逼,在風中凌亂:

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陛下請回,讓貧僧取經去也。”

此處,唐僧也行了俗家的拱手禮,但跟原著中有感情加持的拱手不一樣,此時唐僧心中可能更多的是對女王的愧疚吧,畢竟出家人不打誑語,但唐僧為了自己的目的,欺騙了女王的感情,按理說結婚典禮已經舉行完了,就差洞房這一步了,他卻這樣拋棄而去,另外,對方可是個嬌滴滴惡美人兒,對自己不但沒有惡意,還以國相托,怎能不愧疚?

又或者說,這裡的拱手禮和電視劇中一樣,代表唐僧有一些動心,這就不得不佩服電視劇的導演,把感情線處理得如此細膩,原著中沒有你儂我儂的感情描述,從頭到尾都是計謀,所以我認為,原著中唐僧拱手,大約是沒有感情,只有愧疚。



也可自話


我覺得唐僧應該是動心的,唐僧也是人,也有人的情感,但是吧,動心歸動心,正事還是要乾的。

唐僧也是個守規矩本分的人,也有點恆心和毅力。

他也清楚女兒國也是八十一難中的一難,是最難過的情關,也是要過的。





愛追劇的兔子


吳承恩生活的時代,是不能明寫唐僧的。明白了《西遊記》的時代背景之後,才有可能真正讀懂《西遊記》第五十四回的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為了講清楚這個愛情故事,先要把相關的背景資料交待清楚。這個愛情故事的主人公——《西遊記》小說中的唐僧的背景:

1、來歷非凡——唐僧本是金蟬子的轉世,金蟬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因為不聽佛祖講經,被貶下凡塵,唐僧就是他的第十世轉世。

2、出身高貴——是大唐帝國開國宰相殷開山的外孫。

3、身份顯赫——大唐皇帝的御弟。

4、頂級美男子——丰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5、佛學界頂級大師——唐僧從小出家皈依佛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成為絕世高僧,佛經造詣極高,精通“經、論、律”三種,所以又被人稱作“三藏法師”。

6、超級大腕主持人——被唐太宗從全國無數高僧中選中,主持一場有一千二百名高僧參與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水陸法會”,皇帝及文武皇親國戚,俱至期赴會,拈香聽講。

小說中的唐僧到達女兒國的時候應該是30歲左右。在到達女兒國之前,他經受住了多次生死劫難的考驗,毫不費力地抵禦各種美色的誘惑考驗,西天取經的決心絲毫未動搖。他的上述經歷就足以證明唐僧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否則他是絕對不敢接西天取經這個任務的,如果是一時衝動接下這個任務,他也絕對走不到女兒國。

在這個取經的四人團隊中,唐僧是團隊的精神領袖,有著不可動搖的志向,但是由於他沒有心機、不懂謀略、更沒有神通,凡事都要依靠孫悟空出謀劃策和執行,遇到困難和陷入困境時都要孫悟空給拿主意,而且孫悟空最瞭解唐僧的心思,所以孫悟空在某種程度上是唐僧的知己、軍師和開路先鋒。

孫悟空為唐僧制訂“假親脫網之計”

到達女兒國時,孫悟空設想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前景:他們將會遇到一個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強行招唐僧做性伴侶,如果唐僧拒絕,這個女王會立刻露出意噁心毒的嘴臉,“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

針對這個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孫悟空制訂了“假親脫網之計”,計劃的內容和步驟是:第一步,答應與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第二步,由唐僧騙取女王的信任和好感,完成倒換關文的工作,並把女王君臣哄騙到城外;第三步,孫悟空對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然後師徒一起離開女兒國。

“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一步,答應與女兒國國王的親事,孫悟空在沒有得到唐僧同意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實施了。

唐僧之所以願意接受這個“假親脫網之計”,是因為他被孫悟空的設想的恐怖前景嚇著了,而他又沒有任何根據來否定孫悟空設想那種可怕的前景。這條計策顯然犯了佛家的“不打妄語”的戒條,但是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也為了完成去西天取經的大業,最後為了避免把“這一國的人盡打殺了”,他不僅接受了“假親脫網之計”,還對孫悟空大加讚賞。

大家一定要記住,唐僧接受這條“假親脫網之計”時,他還沒有見過女兒國國王。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初次見面,彼此一見鍾情

女王對唐僧一見鍾情就不多說了。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是這樣寫的: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請注意,這是唐僧在整部《西遊記》中絕無僅有的一次“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唐僧是一個30歲左左的成熟男子,經歷多次生死劫難,經歷過無數大場面,毫不費力地抵禦各種絕色美女、女神和女妖的誘惑,來歷非凡、出身高貴、身份顯赫、頂級美男子、佛學界頂級大師、超級大腕主持人,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定力。要想讓唐僧這樣人的出現激烈的羞澀反應,可不是隨便一個美女說一些香豔的話就能做到的,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讓唐僧怦然心動、傾心愛慕的女人,第二,必須在唐僧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初次見面最有效),第三,必須是突然當眾表白愛情,才能使唐僧因為猝不及防而把持不了,立即 “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小說裡女王向唐僧表白愛情的情形,剛好符合上述第二和第三。有經驗的讀者根據女王表白愛情的情形和唐僧激烈的羞澀反應,立即就心知肚明——當唐僧一看見女王,他的心立即就淪陷了!

在小說中有沒有其他地方寫唐僧對女王的愛呢?有!在後面作者寫了一大段敘述唐僧對女王不感興趣的政治正確的廢話來掩護一句真話——聖僧“牢藏情意養元神”。如果唐僧真的對女王沒有情意,他還用得著“牢藏”?這句話真實意思,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還在有在最後唐僧向女王告別時的行為——“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此時他是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向女王道別,而不是以僧人的身份道別,這裡面意味深長。

唐僧被“假親脫網之計”弄得進退維谷、痛苦不堪

《西遊記》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側教道:"師父不必太謙,請共師孃上輦,快快倒換關文,等我們取經去罷。"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行者道:"師父切莫煩惱,這般富貴,不受用還待怎麼哩?"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多數讀者讀到這裡都誤以為這是描寫唐僧害羞得手足無措的樣子,這是因為這些讀者把唐僧想象成一個十幾歲的靦腆的小男生或小鮮肉。唐僧是什麼人?看看前面的唐僧的背景資料,唐僧是一個30歲左右有豐富閱歷的成熟男子,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自我控制力。前面他被女王突襲過一次,對女王后面的行為早有思想準備了,此時他可能有些害羞,但是絕對不至於害羞得手足無措。

一個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的30歲成熟男士,什麼樣的內心狀態才能讓他“戰兢兢立站不住”?——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極度恐懼,要麼是極度痛苦。唐僧此時絕不可能是恐懼,真正原因是,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了,內心痛苦不堪。

此時有兩件事讓唐僧痛苦不已,第一件,他對女王一見鍾情、傾心愛慕,但他必須在取經大業和他最至愛的女王之間做出取捨,由於他不可能放棄取經大業,所以只能割捨他至愛的女王了。他肯定要離開女兒國的,而且是一去不回,為了不給他至愛的女王帶來生離死別之痛,他不僅不能向女王表白,甚至不能有絲毫流露。

女王在見到唐僧之前,只是想找個門當戶對的丈夫,與東土大唐建立姻親關係,唐僧的條件完全符合她的要求。但是當她見到唐僧之後,情況立即發生變化,她對唐僧是一見鍾情、愛慕至極,以致於完全忘了自已的國王身份和應有的禮儀,竟然情不自禁地當眾表白示愛,還徑直走過來拉扯唐僧,小說裡這些都是明寫的。早已對女王一見鍾情的唐僧怎麼可能感覺不到女王那種如痴如醉的愛戀。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唐僧當初拒絕這門親事,這位女王會不會“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呢?此時唐僧心裡面是有答案的——絕對不會!所以當唐僧見到女王之後,心裡肯定在暗暗叫苦——“假親脫網之計”不但純屬多餘,更要命的是,由於孫悟空自作主張答應了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現在已經是作繭自縛了。

第二件,“假親脫網之計”給唐僧帶來更大的痛苦,這條計策原本是用來對付一位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王;此時才恍然發現實際上針對的竟然是唐僧自己一見鍾情、傾心愛慕的女王,而且這條計策的第二步要由唐僧親自來實施!

用“假親脫網之計”對付這位女王,雖然唐僧可以從女兒國脫身,但將會給這位深愛唐僧的女王帶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唐僧於心何忍?其實,如果唐僧是個有點心機的人,完全可以果斷中止“假親脫網之計”,另外想計策,既能從女兒國脫身,又不傷害他至愛的女王。偏偏唐僧就是個沒有什麼心機的人,在孫悟空已經自作主張答應了與女王的親事的情況下,如果中途放棄“假親脫網之計”,他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能夠從女兒國脫身。而此時女王就站在他身邊催促上車,他無法跟孫悟空商量新的脫身計策。

西天取經的志向是不可動搖的。如果中途放棄“假親脫網之計”,他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從女兒國脫身;繼續實施“假親脫網之計”,又肯定會給他至愛的女王帶來打擊和傷害,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這兩件事加在一起,讓唐僧極度痛苦、心亂如麻、精神恍惚——“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在唐僧旁邊的孫悟空絲毫沒有覺察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也不知道他的“假親脫網之計”害得唐僧陷入困境,還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或者是害怕女王“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想臨陣退縮。所以孫悟空不但沒有幫助唐僧尋找解套的辦法,反而堅決阻止唐僧臨陣退縮,催促唐僧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

面對孫悟空的催促,唐僧的反應是——“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這很自然,因為唐僧與孫悟空正在實施一個針對女王的陰謀,而女王就站在他們身邊,所以只能用手勢交流。

前面說過,孫悟空很有心機,而且最瞭解唐僧的心思,以前最困難的時候都是孫悟空給唐僧出謀劃策,使唐僧轉危為安。此時,唐僧心裡肯定急切地盼望這個最瞭解他的心思徒弟給他出一個既能從女兒國脫身,又不會傷害他深愛的女王的兩全之策。唐僧絕沒想到孫悟空不但對他陷入困境毫無覺察,反而催促他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唐僧心裡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極度痛苦和絕望的唐僧支撐不住了,立即崩潰——“止不住落下淚來”。

“把行者抹了兩抹”——到底是唐僧在絕望地向孫悟空暗示他現在已經陷入困境?還是埋怨孫悟空的“假親脫網之計”害苦他了?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或者還有別的意思?讀者可以自已去揣摩。

孫悟空仍然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再次催促唐僧行動。對於沒有心機的唐僧來說,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西遊記》原著中的這段不到200字的描述,向讀者揭示了隱藏在唐僧心裡的對女王非常真誠的愛情。唐僧的痛苦的根源是由於他對這位女王一見鍾情,此時唐僧內心有多痛苦,他對女王的愛就有多深。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溫馨甜蜜而又短暫的愛情之旅

《西遊記》原著中,作者用這樣一段文字直接敘述唐僧與女王坐在車上時的各自的心情:

【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很多讀者都被這段文字給誤導了,以為唐僧對女王毫無感覺。小說寫到這裡,需要直接敘述唐僧與女王一起坐在車裡的心情,為了避免“謗僧”之嫌,吳承恩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政治正確文字在表面上把唐僧寫成不近女色、一心只想去西天取經的模範高僧。

“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 、“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 、“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這些全都是作者不得不寫的政治正確的廢話。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志向任何時候沒有動搖過,不然他就不會有前面那些痛苦了。

關鍵是這一句——“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多數讀者都誤以為是在說唐僧在逢場作戲,應付女王。下面仔細分析,“女帝真情”這個好理解,女王一看見唐僧就情不自禁地當眾向唐僧表白過了。“聖僧假意”是什麼意思?——是指唐僧答應女王的親事是假意的。“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的真正意思是:雖然唐僧答應與女王結婚是假的,但他心裡對女王的愛情卻是真誠的,他把這種愛情“牢藏”在自已的心底,不讓女王察覺。

唐僧與女王在一起,雖然不得不把對女王的愛情埋藏在心底裡,但他對女王是百依百順,相敬如賓。唐僧與他至愛的女王耳鬢廝磨、恩愛纏綿,度過了一段溫馨甜蜜而短暫的美好時光。

《西遊記》原著中寫唐僧與女王分手的過程是這樣的:

1、唐僧下車向女王道別,女王反應非常快,一把扯住唐僧並質問;

2、豬八戒和沙僧誤以為女王準備加害唐僧,衝到車前驚嚇女王,女王受驚放開唐僧;

3、沙僧把唐僧搶出人叢,伏侍上馬;

4、妖怪趁亂把唐僧劫走。

上述過程迅雷不及掩耳,唐僧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妖怪劫走,從此離開了女兒國。

作者吳承恩寫豬八戒對女王惡語相向——“粉骷髏”,是為了向讀者交待清楚,唐僧的三個徒弟完全沒有覺察唐僧與女王一見鍾情,由於女王與唐僧始終形影不離,唐僧沒有任何機會向他的三個徒弟說明真實情況,所以這三個徒弟始終把唐僧至愛的女王當成原先設想中的那個意噁心毒的女王,當女王最後扯住唐僧質問時,他們誤以為女王準備“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所以衝過去強行把唐僧從女王身邊搶走。

吳承恩寫唐僧下車向女王告別時“對女王拱手”——唐僧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向他一生中唯一深愛的女人道別。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唐僧的三個徒弟看出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的話,唐僧就不可能離開女兒國了,女兒國將成為唐僧西天取經之路的終點。因為這三個徒弟的使命只是保護唐僧性命,而女兒國國王雖然不會放唐僧西去取經,但絲毫沒有傷害唐僧性命的意思,這三個徒弟絕不可能強行拆散這對有情人。

還有,如果不是妖怪在最後出現把唐僧劫走,唐僧也是不可能離開女兒國的。看看女王是怎樣對待唐僧的,如果在沒有得到女王許可的情況下,唐僧自已強行離開,那唐僧就是一個狼心狗肺之徒,用唐僧自已的話來說——狼心狗肺之徒,取經何用?狼心狗肺之徒,何以成佛?







阿森找看點


講道理,下任何結論都要有證據。

我們且看唐玄奘與女兒國國王見面的情形: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有一個修行人叫柳下惠,他的事蹟我們都知道,坐懷不亂,什麼意思呢,就是美女往身上貼,他也不動聲色,就像是抱著一個石頭一樣。所以,真正不動心的姿勢是即使美女在前,也毫無反應。

絕不是唐僧那樣渾身發軟的狀態。說明他還是沒看破。

接著往下看:

與女主——

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

注意這個”牢藏情意養元神“,如果沒有動情還需要”藏“嗎?正因為已經動心了,所以才要極力掩飾和壓抑。


龍脈文化雲


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唐曾是否對女兒國王動了心?以我看他動了心是肯定的,面對貌美如花的國王不動心,除非他不是凡人肉身,面對如花似玉的女兒國王百般挑逗而做懷不亂,心動情未動才顯示了他的非凡的佛門定律精神。唐曾師徒西取經不僅僅是取經,也是儒來佛考驗唐曾師徒面對九九八十一難,不畏艱辛。不被妖怪美女所迷惑真心取經的精神和毅力。




愛國40335


如花美貌動凡心,

怎奈身許在佛門。

一諾取經肩大任,

有緣來世伴終身。








費玉山905


這個問題如果按照吳承恩《西遊記》原著來解讀的話那就很枯燥很乏味很沒意思了。因為在《西遊記》原著中唐僧對女兒國國王沒有絲毫的動心,兩人之間的情感交集遠遠沒有八六版的電視連續劇精彩。在《西遊記》原著中倆人之間的關係是這樣表述的:

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 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由此可見唐僧對女兒國國王純粹是逢場作戲,想方設法要擺脫她的糾纏。楊潔導演的《西遊記》對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情感戲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可以說改編的非常成功,倆人之間的感情成為了最經典的情節之一,讓人們津津樂道讚不絕口。

電視劇《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國王高貴端莊、柔情似水,對唐僧的愛是真摯的、熱烈的、毫無保留的。她甚至為了唐僧甘願放棄王位,只願與御弟哥哥比翼雙飛,緊緊相隨。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唐僧萬里迢迢一路之上遇到不少妖豔女妖怪的示愛引誘而不為所動。但面對千嬌百媚一片痴心的女兒國國王,唐僧堅硬的內心漸漸融化了,他感受到了女兒國國王對自己的痴情是如此的真摯而可貴。但自己出家人的身份以及身上所肩負的取經重任讓他不能接受這份真愛,雖然難以割捨但終究還要放棄。在內心掙扎衝突的糾葛下,唐僧脫口而出:“如果有來生……”這反映了唐僧真實的心境。多少年來人們總是對唐僧與女兒國國王這段未了情緣感到遺憾。其實不完美的、遺憾的愛才更加打動人心,讓人耿耿於懷念念不忘……這讓我想起了國外一部經典的電影《羅馬假日》,安公主與報社記者的愛情同樣充滿了遺憾,這與唐僧、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我們只能感嘆: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啊!


鄭非夢妙文


唐僧肯定是對女王動心過的,畢竟他是一介凡人,唐僧取經團隊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很異常艱險,尤其是而女兒國這一難,是早為唐僧策劃好九九八十一難裡最難的一難,因為這一難是考驗是人的情關,也是考驗唐僧他的情關。唐僧心裡知道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一難,見女王的第一眼都不敢抬頭。女王問唐僧:大唐高生原本姓。唐僧自信回道:貧僧俗家姓陳,法名三藏,因唐王恩認為御弟,賜我唐姓。從他肢體言語可以看出唐僧是動心了,唐僧在其他國籤通關文牒可沒有這麼認真自信,我們一般看上自己心動的女生,都會很自信的去說自己的身份背景。

女王和唐僧兩眼相對,這種眼神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是何意思,而且看他們談話的眼神就像現在相親現場,一方主動一方被動害羞不好意思。唐僧心裡清楚自己是佛門弟子不能動情,只能低頭不敢觀看一眼。

還有就是女王邀請唐僧一起在花園遊玩,指著鴛鴦就像他們兩人一樣,唐僧東張西望緊張很害怕自己控制不住。心肯定是動了的,只是顧忌自己是佛門弟子不能動情。

唐僧看到女王如此誘惑自己,說道:佛心四大皆空,貧僧塵念已絕,無福消受人間富貴。

女王:你說四大皆空卻緊閉雙眼,你要是睜開眼睛看看我,我不相信你兩眼空空。唐僧斜眼一瞄,立馬念起心經,若不心動如何緊張害怕流汗。

女王這麼主動迷人的情話,在他面前說的一些話都說到他心裡面去了,這看人的眼神已經心動了,只是礙於他是一位僧人身份,害怕不敢表達出來而已。

在女王的各種誘人的甜言蜜語,你就答應了我吧,在唐僧面前展現眼快要撐不下去了,最後蠍子精出來搞破壞,最後才結束了。所以唐僧對女王是動心了,只是因為自己出家人,要守佛門戒律清規,一直躲避抗拒。只要是凡人之身很難抵抗情感這關的。


甜甜圈撩影視


按照原著小說,沒有。

原著小說《西遊記》筆下,唐僧只想快點走出女兒國,繼續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所以,他聽從了孫悟空的意見,假意迎娶女兒國國王,待倒換官文後,行了個定身法,定住了女兒國君臣,趁機逃出女兒國(不料蠍子精乘此機會攝走唐僧)。

小說摘錄:

1、行者道:“太師說得有理,我等不必作難,情願留下師父,與你主為夫,快換關文,打發我們西去,待取經回來,好到此拜爺孃,討盤纏,回大唐也。”……

2、卻說唐長老一把扯住行者,罵道:“你這猴頭,弄殺我也!怎麼說出這般話來,教我在此招婚,你們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這說明唐僧對娶女兒國國王很排斥)

3、(聽完孫悟空的意見後)三藏聞言,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樂以忘憂,稱謝不盡,道:“深感賢徒高見。”四眾同心合意,正自商量不題。(說明唐僧很贊同悟空的意見)

4、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側教道:“師父不必太謙,請共師孃上輦,快快倒換關文,等我們取經去罷。”

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行者道:“師父切莫煩惱,這般富貴,不受用還待怎麼哩?”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說明唐僧對女兒國國王很排斥,都哭了)

擴展資料:

現在很多人覺得唐僧對女兒國國王動了情,很大的原因是86版電視劇《西遊記》。裡面楊潔導演大膽改編了這部分的情節,使這份情感更人性化。楊潔導演還讓這部劇的總作曲許鏡清為女兒國國王寫一首歌,這就是《女兒情》這首歌的由來。

其中,《女兒情》的歌詞也是被我們國人廣為傳唱: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明明的小日子


《西遊記》中在女兒國唐僧是否一點都沒對女王動心?這個問題我曾經思考過,也與別人討論過。

我認為在86版電視劇中唐僧對女王是動了凡心的。

  • 從前的他一心向佛、心無旁騖,即使面對再兇狠的妖魔鬼怪,也沒有面對女王時候的的慌亂和恐懼。他不敢直視女王的面容,只能緊閉雙眼、唸誦經文,來平息自己的內心瞬間升起的“魔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寫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此刻的唐僧已然有了牽掛,由愛生。那從來慈悲為懷、意志堅定、心無雜念的求佛者,此刻卻也有了小民百姓般的尋常情緒。而這樣有著兒女情長的他,更讓我們親近與喜愛。


西天取經是唐僧的使命,也是他的命運,他和女王註定錯過。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
  • 女兒國這一段將愛別離、求不得表現的淋漓盡致。

倉央嘉措曾說過:"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 求而不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生而為人,就必須要忍受人生七苦、經歷六道輪迴輪。所以才更需要唐僧等人去西天取經,來普渡眾生,拯救蒼生於水火之中。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命運。

  • 等他取經歸來,功德圓滿之時,或許也會在心中輕嘆一聲:"那一瞬我飛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只是這時的"你"已不僅僅侷限於女王,而是天下蒼生。

倉央嘉措說過:"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遺憾,我們才對這個故事心心念念,幻想萬千,渴望它能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綜上所述,我覺得在《西遊記》女兒國這一段中,唐僧對女王是動了凡心的,但是西天取經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命運。所以即使面對如此美麗動人而又風情萬種的女王,他也不得不通過唸誦經文來平息心中的慾念,重新堅定自己西去取經的決心和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