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量力而活


這個我真沒有看下去,人物太多弄不清,但是看電影倒是挺好的,我覺得先看看電影然後再看書可能容易看明白


馨鞝


從小學字還沒認全就開始看書,說岳,隋唐都那時候看的,歐也妮葛朗臺當年也愛看,一路看來,不管武俠,瓊瑤,各種世界名著,都愛看,唯一迄今為止看不進去的就是巴爾扎克的幻滅,硬著頭皮,努力了好幾次,就是看不進去,最後只好放棄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聖母院,紅與黑,悲慘世界都能看進去的人啊,那本書我實在看不進去我感覺不是我的問題,是那本書的問題。


三兩夢話


我現在專刷抖音,啥書也看不進去,小時候捧著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窩打手電看,我懷念小時侯純真,可社會大染缸己將我變成了一個自我自私,無趣不思進取,我憎惡這樣的自己,我很久不看書了,特別是世界名著之類的,我已經被手機毀了


素素美美的


上學的時候為了提高所謂個人素養,讀了幾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讓你拿起來就欲罷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飄》等我們班風靡一時,大家排隊搶著看。《悲慘世界》這本我是在被子裡一邊看一邊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蠟,文章前面鋪墊太長,人物之間對話伏筆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還不知所云,《百年孤獨》這本書我就讀的特累,現在都忘了內容了。

現在的我依然愛看書,不過轉到了網絡小說,十幾年看了兩千多本了吧,裡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銀幕。

我覺得那些所謂名著,文筆好壞事是一個方面,他裡面的內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還有就是這些小說的年代比較久遠了,有一些內涵的東西和我們現在有了代溝,很難產生共鳴。

還有翻譯過程中,語境詞彙上會有一些偏差,降低了書的精彩程度。就像咱們文言文翻譯成英文,怎麼都不是那個味了。

過去的專職作家比較少,所以文學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類型也少,不像現在選擇面那麼廣。現在的一些精彩的網絡小說也會成為未來的名著的。

不過大浪淘沙,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比較不錯的了,都有可取之處,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給你產生共鳴。我的經驗是看不進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後面有驚喜。但是實在不喜歡就放下吧,省得浪費時間,有這個空別的書都看兩本了。


1111cz


《巴黎聖母院》還是很有可讀性的,故事情節也比較曲折,文學性還是挺強的。之所以讀不下去是因為這本書摻雜了許多與故事情節無關的內容,比如大約用了三章的篇幅講述中世紀的藝術、哥特式建築之類的東西,讓很多讀者不適應,也不感興趣。雨果老先生在這本著作裡似乎有炫耀學識的意思。

《巴黎聖母院》至少還是能讀下去的。最讓我讀不下去的當屬馬爾克斯的那部享譽全球的魔幻主義大作《百年孤獨》,那是真真正正的讀不下去,但是如果不去讀總覺得自己不像個文化人,不像個寫作者。其實硬著頭皮讀完了也不明白究竟說了個啥事?他們這一大家子的人老子兒子孫子好幾代人貌似都是用的一個名字,光名字問題也能把讀者繞暈。當然不僅僅世界名著,就是中國的名著也有很多讀不下去的,比如《紅樓夢》,讀《紅樓夢》遠不如度《聊齋志異》那麼有意思。

我想這些經典的世界文學名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方得其中真意,就如同喝一壺老酒,越品越有味,需要漸次逐漸的進入閱讀的佳境,那些急性子急脾氣的人估計不大適合看世界名著。

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是動輒數十萬言的大部頭,規模宏大,這種大體量的特性決定了不可能一開始就進入精彩的章節,需要慢慢過度,需要考驗讀者的耐心。等真正讀進去了就會發現精彩其實是在後面。

因此,名著之所以是名著顯然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和一代代讀者的考驗,否則早就被歷史遺忘了。

總之,讀世界名著需要有一個安寧的空間去靜心閱讀,讀著讀著就會驀然發現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黃金屋。


鄭非夢妙文


中學時代一次偶然機會看了天龍八部,感覺寫的太好了!人物有特點,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啊!然後把金庸的小說都看完了,又看古龍的,風格完全不同,卻不一樣的精彩!一股腦連好的帶不好的都看了!再後來看了紅樓夢,硬著頭皮看的,剛開始有點意思,看多了半白話文也能看懂了,確實著迷了!再回過頭來看武俠小說,味同嚼蠟!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的。


無心山東


的確有同感,一是年齡的關係,二是知識儲備和個人趣味的原因。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我都是硬著頭皮“翻”完的。

記得我在很早的時候,聽從師範圖書館有位老師建議,就購買了二十四卷版本的《聊齋志異》,因為是古奧的文言文,根本讀不下去。初中水平的古文修養,要應付傳統文化很吃力。對聊齋故事都是通過小人書、白話讀本瞭解的。

對於《史記》因為有白話文版本,基本完整的讀過。再讀原文就不是很吃力,能夠輕鬆的理解其古文大義。

就是“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其他三部我都是沒能一次讀完過,因為半文半白的語言對沒有古文底子的人,是大障礙,何況是一箇中學生呢。

西方文學名著沒有想象的那麼好讀,可以說“觀景不如聽景”,甚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托爾斯泰作品,不如不讀,保持美好的想象。

所以說趁年輕時,有氣力盡量讀些喜歡的好書,到一定年齡就力不從心啦。

另外,對於傳統文化要加大普及,在學生時期就把必要的閱讀技能訓練好,讓我們能通過自學,讀到真正有價值的國學文化,受用身心!


樂活光陰


如果你看下去了,理解文字的能力強,那麼,就鬆不開它了。

象《雙城記》,不知道那麼一撥鬧革命的底層人民下一步會往何方,所以,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骨肉豐滿的個性,牽住你往下翻書。

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情節平平,描述的是一個人從幼年喪父到成長的人生經歷,語言哀婉,卻又幽默生趣,刻畫了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命遠變遷和諸多的悲歡離合,尤如眼前實物,歷歷在目。

《紅樓夢》,就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王侯家庭裡邊一群富二代高枕無憂的生活場景,然而,卻寫得個個栩栩如生,性格迥異,變現了這個社會由盛而衰的內中必然趨勢,寫手的構思以及運筆的水平無人可及。

再者《思巴達克恩》,一曲粗獷豪放的山歌,一手是酒,一手是勇敢和淚。

《西遊記》,在一個人心情不順的時候,拿它當一杯茶喝,很感滋潤。

不是看不下去,電視,手機,事業,打拼,應酬,責任,壓力……等等,擠佔了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空間。

但,一旦看進去,無法釋懷。


一顆飄草


很喜歡三國演義,看得神魂顛倒。裡面的人物、典故、良策謀略讓人回味一生!水滸前部份還行,後面乏味,感覺前後判若兩人。紅樓夢寫得天花亂墜,讀不到頭放棄!西遊記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一次偶然機會讀了“漂”居然吸引了我讀完了全集!誰料到我現在踏入了書中描繪的那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夏洛特。在書中的那些南北戰爭發源地,又來到南北方分界線-北卡羅來納州生活。


xia小河畔


讀名著真的是要靜下心來,才能讀的下去,不過我覺得,讀不下去的經典的書,其實也是分種類的。

歐美文學書籍

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我自己不是很喜歡讀外國的文學著作,不是說書的內容不好,我覺得這可能與書的翻譯有關,日韓的文字可能與中國的文字有相似之處,所以用中文翻譯後,讀起來還比較順暢,但是歐美的語言與中文差別太大,所以翻譯們翻譯過來,許多都帶了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雖然也是很精彩的,但讀起來就是沒有自己國家文字的書舒服。

就拿《巴黎聖母院》來說,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它讀完,就會發現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很精彩的故事,感觸也很多,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浮躁,或許這也與外國的人名有關。比如說《百年孤獨》,人名很長,又都是一個家族的人,名字總帶有相似之處,這就增加了對一本書理解的難度,有時候就很難理清人物關係,就會給人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自然就沒有讀下去的慾望了。

而且以我自己看書的速度來說,我讀一本國內作家的名著小說,會比讀國外小說快一倍不止,記得當時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因為時間充裕,只花了一個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就讀完了三本,雖然可能會有人說沒有深入理解,但至少明白這本書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我看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時,在同樣時間充裕的情況下,花了兩個星期還沒讀完一本,但你要說《漂亮朋友》不好看嗎,可我看完之後也十分喜歡這個故事。

古代文學

有人說《紅樓夢》讀不下去,說真的,它的確有些晦澀難懂,想要看完一本紅樓,不說理解,只單純的通讀一遍,就至少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可能與它半文言的文字風格有關,但它已經是很容易讀通順的古代文學了。若是讀《山海經》、《浮生六記》這種全文言的書,即使很短,也要花費很長時間,不過許多人會直接看翻譯成白話語的書,但只看單純的翻譯,卻又總是少了許多古典文學該有的韻味了。

太厚的書或者字太小的書

我覺得一本書如果內容太多,是完全可以分成上下兩冊或按照一二三的順序出版的,有些書只出一本,卻有七八百頁,會給人一種怎麼也讀不完的感覺,這樣就會產生一種很浮躁的心理,讀著讀著,就會發現自己看不下去了,一本書的正常頁數在三四百頁左右就剛剛好了。當然,如果字太小也是很難讀下去的,一頁如果字太小太多,會給人造成一種視覺疲勞,讀不了幾頁就不想看了,這倒是和書本身的內容無關,不過如果一本書對你有強大的吸引力的話,那這些都不會是問題,你只會覺得內容太少,讀起來可能還會有意猶未盡之感。


其實說來說去,經典的書讀不下去只是因為我們都沒有靜下心來去享受讀書的過程,真正愛看書的人不管怎樣的書都是可以讀下去的,除非那本書不是他們喜歡的類型,如果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那麼再經典,再有趣的書讀起來都是味同嚼蠟,又怎麼能夠讀的下去呢?只有把讀書當做興趣愛好了,願意花費時間去品味它,才會找到讀書的樂趣。但在現在這個快閱讀的時代,能夠做到這樣真的是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