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臺灣人如何“搶頭香”

港台腔:台湾人如何“抢头香”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歡慶的時刻。

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有著相同的文化記憶、相同的風俗習慣。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

臺灣人信佛崇道者眾,所以春節拜佛、敬神、祭祖都必不可缺。

除夕一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清掃門面,生火爐,搬桌子,準備祭祖儀式。接近中午時,各家各戶已擺好祖先牌位、香爐,桌上放置全雞、全魚等貢品,開始了祭祖活動。對於閩南人、客家人來說,祭拜祖先的儀式感不可或缺。

當然,慎終追遠,本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理念。

除夕“圍爐”之後,臺灣民眾有進廟宇祭拜的習俗,尤其是搶頭香。因為如果能趕在宮廟開門時進門搶放第一炷香,就意味著來年運勢順利,獲得最佳的祝福。所以除夕深夜各宮廟門口都等著很多信眾,門一開便拼盡全力奔跑搶頭香,場面衝擊力很強。

家住彰化的淇淇說,“過年蠻多節目。”她家祖上來自福建泉州,按照習俗,初一要走春,拜廟、拜媽祖;初二,出嫁女兒回孃家看爸媽,有些人要拜土地;初三、初四,打麻將、看花燈;初五迎財神,做生意的要開工;初六就要上班了。

淇淇說,今年是彰化建城300年,彰化所有宮廟都有花燈,一定非常熱鬧。而初九是上元節,要拜天官、添壽麵,到宮廟吃湯圓,意在一年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看這份清單,就可以知道拜拜是臺灣人過年期間多麼重要的日程。

一要拜祖先。臺北的餘小姐說,可以不做年夜飯,到外面餐廳吃,供祖先的“五牲”等供品則不能簡化。婆家在苗栗的林小姐說,初一的早餐要吃素,祖先牌位則要供雞,“祖先不能吃素”。

二要拜各路神仙。從農曆臘月十六拜土地公開始,臘月二十四拜灶神,除夕拜玉皇大帝,大年初一,拜菩薩、拜媽祖,與大陸一樣,信眾也要搶頭香。臺北龍山寺的頭香,據說是要提前一個月拿著小板凳排隊的。

位於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是清道光年間由福建泉州同安人奉靈到臺,今年正好200年。城隍廟為此舉辦了“渡海200年”系列活動。

不過,霞海城隍廟最熱門的是拜月老、求姻緣。歲終年尾,也是借了年貨大街的人氣,拜拜的人在城隍廟門外排起長龍。最給力的是,門外香爐旁,彷彿開業誌喜,擺著一排蝴蝶蘭、百合等鮮花。

仔細看,原來都是喜遇佳緣、心願得償後善男信女感謝城隍老爺、城隍夫人的致謝供,這稱得上最好的廣告吧。(文/張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