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疫”有我,為青島農大“95後”新力量點贊

這是一場與病毒角力的鬥爭,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硬仗,更是一場只許贏不能輸的戰役。

“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更沒有局外人。”1月27日,管理學院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一年級的江雨桐向武漢慈善總會捐款6000元,而這6000元是江雨桐在研一上學期剛剛獲得的一等獎學金。

“獎學金是國家給予我們的關懷與愛,在國家遇到困難時,我們也要儘自己的綿薄之力關愛國家、回饋社會。”在採訪中她說:“獎學金源於國家,用於國家。毫不猶豫捐出全額獎學金,這是一件讓我感到自豪的事。”

“2003年全世界都在保護90後,現在換我們90後保護全世界。”江雨桐的好友是一位醫護人員,身處疫情中央。自從疫情發生後,“我安好,勿掛念”就成為了她們短短的聊天記錄裡最多的話。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責任。“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她的責任;作為青年人,為疫情獻力是我的責任。”江雨桐說。

當看到武漢各個定點醫院發出請求支援的通知,在知曉武漢醫務人員正身處缺乏口罩和防護服的困境中時,江雨桐的心也被一隻無形的手狠狠拽緊。在害怕昔日的朋友失去戰鬥的盔甲的同時,更害怕那群和朋友一起戰鬥在前線的“逆行者”受傷。談及捐錢的初衷時,江雨桐遺憾地說:“我本來想直接為醫務人員購買口罩和防護服等應急物資的,後來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找不到貨源,在得知捐款通道開通後,我就把錢打到了慈善總會的賬戶上,希望這一份力量可以給前線的醫護人員一點保障。”

前方有鍾南山院士掛帥出征、各方醫護人員保駕護航、人民解放軍前赴後繼,後方有各級工作崗位上的堅守者、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安心在家的平凡者,上下同欲者必勝!就像江雨桐一樣,我校學生雖身處各地,但選擇勇擔責任,他們在這場戰“疫”中踐行青春價值,在社會實踐中發光發熱。


王雪寧:點滴愛心匯暖流

2020年春節前夕,本應該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卻被一場悄然而至的新型肺炎打亂了節奏。面對疫情的急劇蔓延,一批批優秀的醫務工作者放棄與家人團聚的寶貴時間,甘當“逆行人”,積極投身一線救治工作。而後方的社會各界人士,除了遵從醫囑,在家自我隔離之外,還捐款捐物,有的甚至奔走籌資,並一路護送至前線醫院。

抗擊疫情,每個人都義不容辭。我校眾多研究生在疫情發生後,通過捐款捐物、參加志願活動等實際方式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據學校研究生會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96名同學以各種途徑捐助11963.48元。其中,陳鈺,徐聰在家中口罩不多的情況下,在聽到疫情防控第一線口罩緊缺的信息後,也捐出家中的口罩支持疫情工作。另外,園藝學院果樹學專業的王雪寧同學共捐助1000元,用低調踏實的行動為我校廣大學子樹立了良好榜樣。


扛“疫”有我,為青島農大“95後”新力量點贊

王雪寧一直關注著疫情動態,1月27日早上,得知慈善總會的微信號後,他通過其朋友圈內的捐助方式,將平日積攢的1000元全部捐出。

“每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關注疫情的發展情況,心緒不寧,所以就想著出份力。”懷著這樣的心情,王雪寧與後方的社會各界人士一樣,默默地為抗疫事業做貢獻。

抗擊病毒,刻不容緩。國家有難,我們該怎麼辦?王雪寧用實際行動做出回答:每個人都肩負起自己的那份使命,有一份熱,就發一分光。“我身為中國人,要力所能及為國家做點貢獻,這是我的責任,我希望能為救治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這種責任感伴隨著王雪寧成長。2008年汶川地震,學校組織捐款。父母支持地提供了捐款資金,但看到新聞報道時,讀小學的王雪寧對汶川人民遭受的災難感到十分同情和難過,於是第二天早上他便偷偷拿著塑料袋把儲存罐裡的硬幣裝起來,一同捐贈給了災區。兒時年幼天真的他,已有著了不起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感。

此外,王雪寧同學在本科生期間參加過定點扶貧阿壩的水桶村的扶貧工作。水桶村是一個藏族聚居村落,人民主要種植白菜、萵苣和草莓。王雪寧在跟從導師考察後,瞭解到村子的問題,並盡力協助老師指導當地農民農業技術。王雪寧表示,參加扶貧工作的同時,也鍛鍊了他的意志和品格,培養了他的責任心。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盡力而為罷了。”正是這種家國精神匯聚成強大的向心力,成為一線人員的堅實依靠。王雪寧也表示將繼續關注疫情動態,希望大家可以團結一心,戰勝疫情,早日共渡難關。


劉光波:寒風中“疫”戰到底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人心。在這個“在家待著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的時候,除了奮鬥在疫情第一戰線的白衣天使,還有一些走出家門守護著屋裡的百姓、維持著社會的秩序的人——青年志願者。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全國各個角落裡揮灑青春,為戰“疫”盡一份力。

近日,來自我校化學與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1701班的劉光波同學盡己所能,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洛城街道王家疃村參與志願活動,為自己家鄉的疫情防控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

“我的父母都是黨員,國家危難時刻,他們始終牢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服務”的誓言,自願為群眾服務,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但考慮父母年事已高,劉光波主動申請加入當地疫情防控的志願者隊伍,減輕父母的工作負擔。

早在1月31日,劉光波就已經開始了當地的志願服務活動。從早八點到晚八點,劉光波在兩日一次的輪班工作中從未缺席,在開學前,我會一直參與到這次的疫情防控戰役之中。”懷著與疫情抗戰到底的決心,劉光波與千百名群眾緊緊依靠在一起,眾志成城、團結奮戰。


扛“疫”有我,為青島農大“95後”新力量點贊

隨著疫情的不斷加重,當地村委開始限制人口的流動。為防止傳染源肆意擴散,劉光波與另外三名長輩自願組成志願服務隊,在村口處輪流值班,給出入村民進行體溫測量和出入登記工作。和另外三名中年志願服務人員相比,1999年出生的他雖然年齡尚小,但卻在工作中不乏認真嚴謹的氣派:當村口進出人員較多時,他時時提醒行人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出行併為出入人員做好體溫登記工作。疫情加重後,村委會下令禁止外來人員進入村內,村口的進出人員逐漸減少,但劉光波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在寒風中用身軀來捍衛家鄉百姓的安全……

準備好防護口罩,帶上志願者袖章,支一張桌子,放上紙和筆,劉光波一天的值班工作就開始了。為了及時觀測到村口的進出人員,劉光波在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站著。在室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寒冷。但在艱苦的工作條件下,劉光波仍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我還年輕,比長輩們抗凍,天氣冷的時候堅持一下就沒事了。”在志願服務初期,村內返鄉人員較多,傳染病毒的來源無從知曉,近距離的接觸讓這份志願服務工作變得更加危險。為此,劉光波表示,“害怕是肯定的,但是隻要村民們需要,我們志願者時刻待命。”雖沒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但劉光波還是儘自己的能力為祖國、為社會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黨領導下,我們完全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身為新一代青年,我們是未來中國的脊樑,在國家危難時刻,我們更應盡己所能,奉獻社會。”劉光波表示,希望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加入到志願活動中來。


文字:王溪 丁懿萱 祝薇 胡瑞璽 鍾士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