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到超市什麼都要,不買就鬧怎麼辦?

木匠1841


帶孩子去超市,看到什麼都要買,真當超市是自家開的啊。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些父母實在是太溺愛孩子了,孩子稍微一哭鬧,就要想盡任何辦法來滿足孩子,雖然孩子當場不哭鬧了,但是,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隻要我想要,就可以得到,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事情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一旦父母拒絕,不如自己的意願,便大發雷霆,哭哭鬧鬧。

而另外一些父母,則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在孩子有哭鬧時,就厲聲呵斥,甚至對孩子動粗,但這種處理方式會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不可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那麼,孩子亂要東西,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一,孩子本身年紀小,在身體、心智及表達方式方面都發育成熟,想法比較簡單;

第二,家長針對這樣的情況,要從心理、生理等方面深挖孩子要東西的原因,進行對症下藥。

一般來說,孩子亂要東西,一般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肯定都想佔為己有。但孩子往往不會像大人那樣,因為喜歡和需要而卻購買,他只要被商品的包裝所吸引,便會把東西往購物車中扔。此時家長的阻止,會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便出現發脾氣,哭鬧、扔東西等現象。

其次,通過要買東西,尋求大人的關注

不少父母,常常由於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關注和陪伴孩子,親子陪伴和溝通都被忽視了,雖然有零食、玩具、新衣服等等來補償對孩子的愛,但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導致他要通過買各種東西來確認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可是,在瞭解了孩子亂要東西的原因後,作為父母,又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這一行為呢?

第一,跟孩子說清楚,不遷就孩子

在超市中,如果孩子哭鬧著非要某種東西,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對啊?”這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理解,而感到心情比較平復,等孩子哭鬧停止時,對他說,“你想要什麼可以跟我說,只要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我們是可以商量和考慮的。”而一旦孩子的請求遭到拒絕後,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以後就不會再用這種方法了,也不會再提很多無理的要求了。

第二,拒絕孩子時,要以理說服

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要採用打罵的方式,一定要用合理的理由讓孩明白為什麼是這樣。比如,孩子想要買一些家裡已經有了的玩具,可以跟孩子說,“這個玩具,家裡不是已經有一個了?為啥不看看有沒有其他喜歡的?”有理由地拒絕,對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

第三,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也要“延遲滿足”

即便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購買要求,我們也可以用一些辦法,不用第一時間滿足他,而給他一個等待的週期。比如,孩子喜歡某個玩具,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我也準備給你買,但這次錢都沒帶夠,下次來買,好不好?”只有讓孩子學會等待,加強其自控力,明白一個需求的滿足並非那麼容易時,就會更加珍惜眼前所得到的東西。

我們的父母,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多具備耐心,多陪陪孩子,遇事多想點辦法,滿足下孩子的情感需要,也許事情會要好得多。


教育新時論


孩子會把鬧當成武器。我家大寶在兩歲多的時候也這樣,有一次直接躺在地上撒潑了,超市人很多,都在看我們,像是在觀賞一場精彩的演出,很多人想看我怎麼應對。於是買東西的人都停下來,駐足觀看。我恨不得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不過還好,我在此之前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想到了怎麼應對。我並沒有訓斥他,更沒有打他,而是我根本就沒有反應。

他鬧就隨他鬧吧,他願意躺在地上那就躺在地上吧,我不看他,很自然地,我走了。我走的時候,他一邊躺地上哭,一邊偷偷看我,以為我會哄他。然而,並沒有。我一直走了很遠,小孩很聰明,他知道再繼續躺在地上沒有意義,因為我已經走了,根本看不到。

他麻溜的站起來,一邊哭一邊追我,追上我之後又躺地上了。我的天,真執著!於是我又走,他再次追上我之後就不敢再躺了,他知道威脅不到我了,於是乖乖地跟我走了。經過那次之後,我每次帶他去超市,也改變了方法,儘量避免他鬧。

1.去超市之前約法三章

在去超市之前就要和他講清楚,這次要不要買玩具,買的話買幾個,只能買什麼。如果他同意的話就帶他去,不同意的話就先不要去。這樣把事情和他說清楚之後,他去超市再要別的東西,也不會那麼鬧了。

2.要故意拒絕孩子

故意拒絕孩子一次或者兩次,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他想要什麼東西就能買的。讓孩子有這個心理預期,他在被拒絕時才不會反應過於激烈。

3.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他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也需要有自尊。在超市人多的時候批評他,會讓他感覺很沒面子,久而久之,他會自卑。所以想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他的話,要三思而行。

4.孩子鬧得時候要軟處理

家長不要反應過激,你的反應越強烈,越會強化“鬧”在孩子心中的重要作用,他越感覺到這個武器很強大。

你不和他正面衝突,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力量無處使,拳頭撞在棉花上,他就沒辦法了。

銘花爸爸,廣泛閱讀30本育兒書籍,在兩個孩子身上探索育兒經驗,育兒知識的分享者。

關注銘花爸爸,成為育兒專家!


銘花爸爸


不買就要鬧,說明他已經對哭鬧這種方法瞭如指掌了。我侄子小時候就這樣,如果不給他買一個玩具,他可以一直哭鬧,直到你妥協為止,只要一次的妥協,孩子就會嚐到甜頭。

但是一走了之或者冷處理是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呢?未必。

這種一走了之或者冷處理簡單、直接也可能是有效的。但其實對孩子也是一種威脅,隨時面臨失去父母陪伴的恐懼,比起孩子的哭鬧,殺傷力更大。

也許,孩子會很快停止哭鬧,會變得“很乖”,卻並不是因為學會了規則,而是因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回應就是絕望。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其實是最需要你愛的時候。

如果父母經常採取這種方式,孩子的內心會始終缺乏安全感。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的信賴也會遭受破壞,接下來的所有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孩子可能更難教了。

面對哭而不得的孩子,我們可以:

溫柔地陪伴他


當孩子為了某些不合理的需求而哭鬧不止的時候,也是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最好時機。有時候,孩子對某一件東西的執著,並不只是單純想要這個東西,而是為了證明父母對他的愛。我要什麼,你給我什麼等於你愛我。於是每次哭鬧時父母的陪伴,就變得至關重要。

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從口頭到身體行為都是。千萬不要嘴上說你一定很失望,你可以哭一會兒,行為卻在說這有什麼可哭的然後一走了之。

李玫瑾教授對待哭鬧的孩子的方式是“四個不要做只做一件事”:

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罵,會給孩子不好的示範;不要說,孩子正鬧情緒,聽不進去,說的多會讓孩子以為你在求在哄他;

不要走開,因為走開就成了單獨禁閉,那叫懲罰,沒有教育意義;

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要鬧就鬧吧。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以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溫和而又堅定的態度和行為,讓孩子雖然感覺被拒絕,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

用遊戲轉移注意力


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熱愛遊戲,在兩三歲的時候,這一點尤為突出。無論何時何地,遊戲都可以發生,在這個充滿想象的世界裡,孩子可以毫不費力的隨意進出。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出遊戲力的概念,也就是如何用既保持底線又不傷害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安慰哭泣的孩子,到處理孩子的沮喪,或者增加孩子的自信,都可以藉助遊戲。

在超市裡能玩哪些遊戲呢?


1、感官遊戲:顏色、大小、形狀、觸感等

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簡直是一個鍛鍊寶寶感官能力的天堂。家長可以和寶寶保持交流,帶寶寶認識周圍的商品:“今天要買蘋果,寶寶來看,這就是蘋果,紅紅的、圓圓的,可以摸摸看哦,是滑滑的……”邀請他去摸去感受,給寶寶多維度的感官刺激。

2、一起找相同遊戲

在一個貨架上,你先找到了包裝上有一個圓形的圖案,請寶寶來找一找其他包裝上還有沒有圓形的圖案,鍛鍊觀察能力。小朋友的觀察力其實很厲害哦,經常能找到很多細枝末節的小細節。

3、分類、歸納能力

分類、歸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逛超市的時候,超市的商品根據不同類別,會放置在不同區域,這是培養寶寶分類、歸納能力的好機會。逛超市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哪些是日用品,哪些是文具、食品、廚具。

購物結束後,把所有商品拿出來讓寶寶試著分類。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寶寶按照顏色、大小、形狀等進行簡單的分類。然後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引導寶寶按照使用功能等方法分類。哪些放冰箱、哪些放櫥櫃,先讓寶寶來分類,並說明原因。分好後讓寶寶幫忙把每件東西都放到應在的位置上。

4、讓孩子成為搬運工小助手

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專屬的購物環保袋,讓他裝一些購買的東西,認可他的能力,請他自己拿。這是尊重孩子的表現,把他當成重要的一員來平等溝通,他會有一種我也是家裡的小主人的身份感,參與的熱情會很高。

在日常逛超市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一些選擇(孩子能夠對選擇的結果負責),一次次選擇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取捨,他們會擁有更加獨立的思考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白什麼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

5、預防,提前定好規則

在去超市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定製買東西的計劃,可以買什麼,什麼時候買這些都讓孩子參與制定,並且約定遵守。

並且提前把每天的行程都告知孩子,讓孩子心中有數,有規律有安全感,這樣也是一個預防的好辦法。

逛超市開始,媽媽們可以邀請寶寶一起製作計劃表,問問寶寶有沒有計劃買的東西,請他描述出他的選擇,可以用畫畫、拼圖等形式完成這個計劃表,既能鍛鍊記憶力,又能煅煉寶寶精細動作的發展。

提前約定或許還能避免寶寶因為一定要買什麼而哭鬧的行為,一舉三得。

以上配圖均來自網絡。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和分享。


成長中的Elva老師


1、在情感上感到飢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相對都比較弱。所以孩子用語言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只能用哭鬧錶達。

2、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也容易造成孩子哭鬧不止。從小到大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當又一次家長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時,他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讓你妥協。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家長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孩子從很小就學會了觀察反應,當你反應很大、脾氣很暴躁時孩子是不是越哭的厲害呢?我記得我小時候我跟哥哥鬧矛盾,哥哥欺負我的時候,我就假哭,當媽媽抱起我開始數落哥哥時,我就準備嚎啕大哭,最後媽媽的脾氣就更暴躁了。

2、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當孩子喜歡,家長不滿足時,孩子難免不了有些小情緒的,所以我們要做到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這時給孩子一個擁抱,說“媽媽沒給你買玩具,你是不是很難過?媽媽能夠理解你的感受。”

3、當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可以跟孩子說為什麼不給他買這個玩具“家裡已經有一個相同的了”“家裡有一個類似的”等等。實在不行,可以抱著孩子先出去超市,等孩子發洩完自己的情緒後,再跟孩子談道理。


華仔愛電影


我家孩子也是看到家裡沒有的就很想要,但是去超市前我會和她約定好,去超市可以但是今天不可以買玩具了,她答應後帶去超市看到玩具眼熱但是不會讓我給她買回家的,大家可以試一下,約定好商量好再開始行動,例如看電視玩手機,都不是無限制的,做飯時想讓她安靜些不要跑廚房,廚房還是比較危險的,我會和她約定好可以看電視,但是媽媽把飯端到桌子上自己把電視關掉。我弄好了喊她她會關掉電視,有時候還談價還價說看完這集我會說你剛才怎麼答應媽媽的,她就會自己關掉,不知道其他小朋友會不會這樣。


旅行88


小孩逛超市要東西很正常。但是要跟他講清楚,不能你要什麼就得給買什麼。我給我家小孩講得是,東西可以買,只能買一樣。選擇自己最喜歡東西。不能盲目的滿足小孩所以得慾望。如果是近期表現的不好,再怎麼鬧我都是不會買得。如果是近期表現好,聽話,考試考的不錯我會在逛超市時主動讓他選擇一件他喜歡的東西。不過價格也有限制。


松果媽媽two


我想這個問題作為家長都不可避免的遇到過,怎麼來處理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個人的想法。

01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佔有慾,有自己的領域意識在,因此哭鬧是孩子的天性所為,有的孩子可能哭一下就過去了,有的孩子可能還會打滾撒潑,家長一動怒就會在眾人面前打孩子。那麼做為家長我們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是關鍵,這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如果孩子一哭鬧就給他買了,那麼孩子嚐到甜頭,下次還會哭鬧;如果一哭鬧就在眾人面前打罵孩子,那麼孩子心理就會出現疾病,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大人該怎麼做呢?

02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千萬不要動怒,我們先嚐試著蹲下來與孩子面對面溝通,這樣孩子會有安全感,平等感和尊重感,孩子可能會願意進一步與你溝通。如果無效,那麼我們就等到孩子哭鬧夠了再和他溝通,不能讓他出現找老人求救之類的行為,我們要和他溝通這個東西他為什麼想要,瞭解原因,瞭解他心中所想;然後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我們可以給他買,但是要告訴他我們為什麼給你買,不是因為你哭鬧的行為而是因為你要買的理由夠充分。如果不合理,就一定不買,,不買的原因是什麼,一定給孩子講清楚,讓他明白哭鬧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03

我們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孩子這次行為當做孩子教育的一次機會,通過溝通既拉近了與孩子平等對話的關係,同時也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給孩子立了規矩

04

關於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我們共同探索提高。在我個人看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理性、耐心和溝通真的很重要。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關注共同探索提高。








鄰家老趙


小孩子到超市不買就鬧這個問題,作為8歲女孩父親,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孩子年齡比較小,對新生事物比較好奇,特別是玩具類正常的孩子,見到都會吵著鬧著要買,如果不買,就會現場大哭大鬧,這種事比較常見,出現這類事後怎麼辦呢?
1、千萬不能直接對孩子大吼大叫,直接答覆不買,這樣孩子會更加的叛逆,要首先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找到現場一個對孩子有用的新事物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就不會接著無理取鬧,她的注意力會被這個新生事物給取代。


2、引導,找到新事物後,快速引導孩子對新事物產生興趣,這時父母需要對新事物進行充分的講解和引導,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新事物上面。
3、設定目標,是不是找到新事物後就一定要給孩子購買呢?也不一定,這時候可以給孩子適當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完成作業,等孩子達到目標後,就可以給孩子購買了。由此可見,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使孩子成長中的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97000687266e18ca24\

豫見張偉


對於幼兒園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很重要,家長的一味驕縱溺愛會適得其反,養成孩子任性、依賴、脾氣差、自理能力差等特點。今天聽家長反映的這件事很有典型性,自己和朋友還有孩子一起去玩兒,孩子就沒法控制了,不買就是不行,弄的大人下不來臺,長此以往,孩子會朝更嚴重的方向發展。我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試試:

第一、去之前提前說好買什麼,或者說只買一種喜歡的,其餘的不買。二人達成協議,如果孩子反悔了,家長也要有“度”,不能對孩子妥協。對孩子妥協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後會不好控制。

第二、從日常生活下手,針對孩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情況可採取冷處理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還會出現任性、不講理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任由其發展,得根據具體情況改變。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往往很多孩子並不明白自己行為不對,而是把發脾氣、哭鬧當成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

第三、家庭成員之間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讓孩子明事理,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在是非問題上要有原則性,這種原則性在大人之間要一致。

第四、堅持性。家長覺得這次孩子讓自己丟面子了,回家後揍一頓出出氣,可是孩子並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因為孩子出現這種問題絕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採用暴力手段並不能解決問題。還在於日常的堅持性和原則性必須保持住,讓孩子看到自己這樣做行不通,慢慢地就不會這樣做了。


嘮嗑先森


朋友家有6歲兒子,媽媽經常帶兒子逛超市,兒子見什麼愛什麼,如果不買的話,現場就會大哭大鬧,媽媽礙於面子,只好滿足兒子的無理要求。後來爸爸主動要求帶兒子去超市,並採取了一些方法,兒子至此很少再提非分要求。

(1)爸爸購物前與兒子“約法三章”,列出清單,讓兒子知道哪些能買,哪些不能買,提前給兒子做好功課。

(2)遇到兒子現場要玩具撒潑打滾時,爸爸會採取冷處理法,不打不罵,靜靜在一旁看著兒子,讓他知道,鬧騰這招不管用。

(3)待兒子情緒發洩完,平靜下來後,爸爸再耐心地傾聽兒子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地說“不”。因為一個“不”字很容易激怒兒子,讓他很難理智地去理解爸爸拒絕的原因。

(4)爸爸隨後會問兒子:“你為什麼想要這個玩具?”“這類玩具咱家已經有了,再買是不是多餘了?”“如果真要買,咱們是不是買些益智類玩具?”這時候,兒子會覺得爸爸是理解自己的,自然願意與爸爸溝通。

這位爸爸認為,如果一味地向孩子妥協,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實際上是助長了孩子的無理行為。孩子喜歡看臉色行事,他們會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而這個時候正是父母堅持原則不妥協的最好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