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禮樂盛行,那麼貴族會樂器嗎?

青菜豆腐餡兒的包子


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是周代重要文化,首先祭祀是周人主要生活習慣之一。大凡國之大事、節日、播種、收穫、祈求神明等,都有祭祀活動,聲樂歌舞必不可少。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貴族階級作為制定者自然通曉音律和樂器。

帝俊八子,其一晏龍。晏龍為琴瑟,良琴有六:菌首、義輔、蓬明、白民、簡開、垂漆。琴瑟即為上古大神所創,貴族階級豈有不追隨之理?

周朝有專門的宮廷音樂,分為六種,不同的樂器和曲調,適用不同的場合和氛圍。無論是樂器,還是音樂文化,在周朝已經盛興。

《詩經》記錄了20多種樂器,其中“琴、瑟、鍾、鼓”四種樂器出鏡最多。其他簫、笙、鉦、鏞、缶、管等,也都常見。

自殷商禮器都是貴族標誌,樂器這種一開始就帶階級屬性的雅物,在當時貴族統治階級裡,地位自然也很重要。

可以想象,那些貴族們肯定通曉樂器,否則丟不起那人,而樂師也成了對牛群彈琴了...


上弦月A


周代音樂機構,是世界上最早有音樂學校,設有音樂教育,音樂行政和音樂表演三方面內容。

周代樂器,有八音之分,以樂器製作材料為準,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在周代有樂器,鍾,鈴,磬,壎,缶,鼓,琴,瑟,箏,築,敔,匏,竽,笙,簫,籥,篪等,周代在音樂上和樂器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周代時期禮樂有,大武,頌樂,雅樂,鄉樂,散樂,房中樂,四夷之樂。

周代禮樂制度,是一種十分嚴格等級制度,每個等級都在其生活各方面的規定和限制,包括使用音樂制度,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各個等級使用的音樂,在規模上區別和劃分,樂隊有,王宮縣,諸候軒縣,卿大夫縣,土特縣等不同等級,歌舞隊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別。二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上,每一個部署。都要進行嚴格規定,不能超越。在郊社,嘗祭,食祭,鄉射,王師大獻,行軍田役,等儀式上都有樂曲,以及歌曲使用規定。

周代重視音樂教育,建立宮廷音樂機構,大司樂掌管音樂教育,他要求貴族子弟從13歲到20歲,必須系統的學習有關禮儀的各種音樂舞蹈,主要學習科目有樂德,樂語,樂舞,小舞四種,內容包含倫理道德觀念,周代重視音樂教育目的,就是為了配合禮樂制度,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利益。



琴緣61


禮樂制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滅商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一、古琴 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還嵌有十三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演奏裡右手撥絃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按聲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並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他裝飾音。此外還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關古琴的文獻記載及傳譜浩如煙海,是我國古代音樂的珍品。

二、壎 古代吹奏樂器,形似梨,用陶土燒製而成。最早出現於約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時期的五音孔陶壎已能吹奏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發音古樸醇厚而悲壯。 三、篳篥 亦稱“蘆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起源於西域,後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有大小篳篥,桃皮篳篥及雙篳篥等多種形式。隋唐至宋元時盛行全國。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篳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在詩行中常有細緻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兩種不同演奏手法的稱謂,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所以遠在秦漢時期,對類似這種演奏手法的樂器一般地把它們概稱琵琶。以後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逐步定形為 一種半梨音箱,曲項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既能表現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勢,也能表現花前月下纏綿的思念之情。 五、古箏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地,故史稱秦箏。漢晉以前十二絃,唐宋以後增為十三絃。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絃。按五聲音階定弦。傳統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

六、箜篌 古代彈撥樂器,盛行於漢唐時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明代以後漸少使用。現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長演奏劃音發展歷史 ◆先秦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 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絃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絃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絃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絃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絃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絃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餘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恆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發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現力極為豐富。

七、洞簫 單管豎吹,漢代開始盛行。古代簫多為竹製,但也有玉製或瓷制的。上端利用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半橢圓形吹孔,音量較小,音色娓婉清雅,以夜闌更深之際樂聲幽美悅耳著稱。 八、編鋩 又稱鋩鑼,是古老而極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擊樂器,由響銅鑄成,鑼臍為乳突狀結構,鑼面呈拱型。編鋩由三十二面鋩組成,音色渾厚洪亮,富有魅力。






唐歌說歷史


不但會還擅長。他們為了更好統治人民,制定了禮樂制度,自己很擅長。西周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係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於庭”,孔丘斥責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於“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於泰山,這時季孫氏“旅於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西周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籍禮是用來監督平民在“籍田”上從事無償的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的。冠禮是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以維護貴族的利益和鞏固貴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大搜禮具有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性質,起著整編軍隊、檢閱兵力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鄉飲酒禮在於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統治秩序。鄉射禮具有以鄉為單位的軍事訓練和軍事學習的性質。朝禮在於尊重國君的權力和地位。聘禮在於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於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婚禮和喪禮在於維護宗法制度和族權。到了戰國時代,由於農田制度的變革,“籍”的方法廢除不用,這時籍禮只是統治者用來表示關心農業生產的禮儀。由於軍隊成分和戰鬥方式的改變,原來的大搜禮就失去作用。由於地方組織的改變,鄉飲酒禮和鄉射禮的性質也不同了。這時由於中央集權政體的建立,執政者統治的需要,重視的是即位禮、朝禮、祭禮和喪禮。《荀子》的《禮論篇》著重講究祭禮和喪禮,對喪禮講得特別詳細,就是為當時的禮樂制度製造理論制度。


一句話快樂努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相當困難。我們無法穿越去周代讓貴族玩樂器考級。只能通過典籍記錄來了解周代樂器使用的情況,並通過典籍和出土文物瞭解周人與樂器的關係。由於可考證的實物有限,僅僅簡要歸納如下:

1. 骨笛文物 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三孔陶壎距今6700多年。壎與笛是個人物品,是屬於陪葬品,與編鐘入葬的殉葬品有區別。不是酷愛玩這個樂器,咋會到死都要抓在手裡?而且古時候能夠風光大葬的都是貴族。《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chi)"的記載。兄吹壎,弟吹篪應和,則天下太平。這裡用詩歌頌揚的也是貴族才能夠得到的模範待遇。

2. 中國音樂與禮儀 禮儀教化在周代只有貴族才能得到。貴族必須研習六種基本技藝,被後人稱為“六藝”。《周禮·保氏》中:“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部高教大綱中名列第二(雖然很二)的“二曰六樂”就是以黃帝、堯、舜、禹、湯、周武王為正統的祭祀禮樂譜,用鍾、鎛、錞、鐲、鐃、鐸六種打擊樂器演奏的樂器,以及“金、石、土、革、絲、竹、木、匏”八種材料的樂器都要玩上一玩。作為貴族必修的六藝之一,玩樂器估計不次於當今考級吧?

3. 古琴改革者 相傳伏羲首創古琴,其用五絃。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發出宮、商、角、徵、羽五音。後來周文王加一根,取象文,稱“文弦”,其子周武王再增一弦、取象武,稱“武弦”。周朝兩位王應該算得上貴族吧,如果不是精於操琴者,怎麼能夠改革古琴?

周代貴族很累,不要穿越去哪裡。


OF21212455064


商,周,是奴隸制社會,分封制,天子封諸候,各諸候分治自己的諸候國,制度等級森嚴,統治無比殘酷,盜賊要剁掉手,根據犯法程度,刖去犯罪者的左足或右足,民間假腿很值錢,〝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老百姓是〝黔首〞,(黑頭),奴隸主有無尙的權力,奴隸可被任意殺戮買賣,可做為祭祀品,商紂的滅亡就是無比殘暴被周所剿滅的,周對國實行了改革,奴隸社會嚴格的等級制是不可觸動的,奴隸主貴族階層是享受者,不是勞動者。


包強中


首先肯定一點:會的,樂是貴族必備技能。

禮樂射御書數為春秋戰國時期讀書人,尤其是貴族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分別為學習禮法、樂舞、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其中射箭、駕車(御戰車、駕車)為軍事技能。《周禮》為周文王時期周公旦所創立,從此開啟了中華民族制度化管理國家的先河,周公旦因此被後世最成為“元聖”。

什麼是禮?現代漢語字典解釋為:1.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 2.表示尊敬的言語或動作。 3.禮物。 4.以禮相待。 5.姓。解釋1最為貼近周代時期對禮的註解。禮是制度,樂是表現,禮要靠樂來表現出來,舉個例子,婚喪嫁娶都有固定的樂來表現,結婚的用什麼樂,喪事用什麼樂,在周代都有明確的規定,並且不可以越過身份使用。周代的貴族是社會主流人物,受禮樂限制更為苛刻,禮樂是貴族的必修課。



秘密636


周代貴族是否會樂器,答案是會。

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周代的禮樂教育是的目的為鞏固周朝統治服務,即“禮樂治國”。《周禮·地官·大司徒》: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培養的對象主要就是貴族子弟。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去表演,而是要懂得音樂的使用和樂隊、歌舞隊的編制,這些都有嚴格的規定。教育內容主要有音樂思想、演唱、舞蹈、器樂演奏等。周朝樂官在教學上亦有明確分工。如大司樂教樂德、樂語、樂舞;樂師教小舞;大師掌律呂,教六詩;小師掌教鼓、壎、簫、管、絃歌等;磬師掌教擊磬、編鐘,等等

《周禮·春官宗伯》載“樂德”、“樂語”、“樂舞”。“樂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主要重於道德倫理,是音樂政治教化功能的體現;“樂語”即“興、道、諷、誦、言、語”,主要指詩樂教學,詩歌弦誦,以合禮儀;“樂舞”則以六代樂舞為主,兼習小舞。另外學生還兼學器樂演奏。

《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以禮教中,以樂教和。周公制禮作樂,使“樂自內出,禮由外作”。樂主和,禮主敬,樂是情之不可變,禮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後合乎理。完全的人格和理想的社會,必須兼備禮樂之教,才算美善相樂、盡善盡美。


牧荑


歷代貴族都有良好的封建禮儀琴棋書畫,知書達禮。音律,歌午,樂器是他們享有的特權。家庭教師都是名家名流上門援課。貧民百姓享受不起,顧不起。有錢人才能念起書。窮人為口飯。富人靠權勢奴役百姓。


二胡琴俠董彥清


禮樂射御書數,君子六藝,貴族如果不能掌握,會被人瞧不起的,是失禮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