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公元698年9月,武則天立自己的三兒子李顯為太子;公元705年2月,李顯夥同宰相張柬之和崔玄暐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提起“神龍政變”,很多人會覺得莫名其妙:武則天已經垂垂老矣,也已經立李顯為太子,並無廢黜他的打算,他為何還要冒險發動政變呢?

實際上,“神龍政變”並不只是李顯一人的意志體現,而是由李氏皇族共同主導。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在說“神龍政變”前,我們要先看一下神龍政變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專權太后,但稱帝的太后卻只有一個武則天。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太后專權相對容易,想稱帝卻太難了。

武則天之所以敢稱帝,那是因為李氏皇族非常虛弱,所以武則天公然宣稱天下是武家的天下,不再是李家的天下時,李氏皇族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李氏皇族為什麼會虛弱呢?主要還在於他們內訌過於激烈。

在唐高祖時代,李世民把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同時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多個兒子也殺了,這意味著李氏皇族兩個重要的支系連根拔了。

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這種行為有點像春秋晉獻公時期的“小宗滅大宗”,其結果就是讓皇族力量受到削弱。

在唐太宗時代,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李世民廢掉;漢王李元昌參與謀反,被李世民賜死。

乙酉,詔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幽於右領軍府。上欲免漢王元昌死,群臣固爭,乃賜自盡於家,而宥其母、妻、子。

齊王李祐造反,被李世民賜死。

齊州都督齊王祐,性輕躁,…乙丑,敕李世勣等罷兵。祐至京師,賜死於內侍省,同黨誅者四十四人,餘皆不問。

魏王李泰奪儲失敗,被李世民冷遇。

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鍾心。…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沮。…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並削爵土,降為東萊郡王。

在唐高宗時代,長孫無忌又把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和蜀王李愔全部清理出局。

上泣謂侍臣曰:“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書崔敦禮以為不可,乃殺之。

江夏王道宗素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協,故皆得罪。戊子,廢恪母弟蜀王愔為庶人,置巴州。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我們要明白一點:這些被淘汰出局的,大多都是皇族中最有影響力和地位的成員。所以等武則天出場時,李唐皇族先天就存在不足。

趁你病要你命,在武則天當太后的時候,又接連下狠手剪滅李唐皇族。一通組合拳下來,李唐皇族中有點影響力和地位的人,已經被全部清洗出局了。

辛未,殺南安王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賢二子,唐之宗室於是殆盡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百家。惟千金長公主以巧媚得全,自請為太后女,仍改姓武氏;太后愛之,更號延安大長公主。

太后潛謀革命,稍除宗室。絳州刺史韓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軌、邢州刺史魯王靈夔、豫州刺史越王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黃公撰、元軌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緒、虢王鳳子申州刺史東莞公融、靈夔子范陽王藹、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衝,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衝募兵得五千餘人,欲渡河取濟州;....衝還走博州,戊申,至城門,為守門者所殺,凡起兵七日而敗。越王貞聞衝起,亦舉兵於豫州,崇裕等至城下,左右謂貞曰:“王豈可坐待戮辱!”貞、規、守德及其妻皆自殺。與衝皆梟首東都闕下。...乃命於河西監軍,更使周興等按之,於是收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公撰、常樂公主於東都,迫協皆自殺,更其姓曰“虺”,親黨皆誅。

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高呼:天下從此不再姓李,改姓武了!皇族自然是敢怒而不敢言。

中國歷史上,其它專權的太后,誰都沒有走到這一步,因為她們誰也沒能把皇族削弱到這種程度。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面對此情此景,武則天自然忍不住要稱帝,在她稱帝后,就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應該讓誰當皇位繼承人呢?

武則天當了皇帝,難道她就應該讓姓武的人當繼承人嗎?顯然不是的。武則天很清楚:自己可以當皇帝,但在自己百年之後,必然要還政於李氏。

從家族角度來看,武氏只是武則天的孃家,出嫁從夫,武則天既然嫁給了李治,她自然也是李家的人。

從親情角度來看,姓武的人只是武則天的侄子,而姓李的人才是武則天的骨肉至親。

如果武則天要把皇位傳給武氏,就需要把自己的親兒子和親孫子全部推入鬼門關,這種選擇是難以想象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氏對於武則天稱帝雖然憤怒,但也只能在暗地裡安慰自己:反正天下遲早還是姓李的,先讓母親(奶奶)管著吧!

也正是出於這種原因,所以儘管武則天從來都是一副女屠夫的表現,但依然有不少人支持武則天還政於李氏。

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武氏成員說:“天下我是我們家的,不是你們家的。”武則天對此也不以為忤,反而更加疼愛李隆基。

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

既然武則天無法改變自己百年之後天下重屬李家的既定事實,她為何始終不明言呢?

原因非常簡單,如果武則天明言日後將還政於李氏,那她稱帝的意義何在呢?所以武則天一再表現得像個女屠夫,言外之意就是:將來是否還政於李氏,就看我樂意不樂意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武則天當皇帝也就是過過癮而已。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走到這一步,武則天最希望出現的局面,自然是自己的兒子成為繼承人,但依然能與自己的侄子們(武氏)和平共處。

這也是武則天讓廬陵王李顯當太子的主要原因,李顯實力比較差,他想要當一個安穩皇帝,就必須維持李旦、太平公主和武三思三股力量的平衡,這樣一來,李氏和武氏就可以和平相處了。

從這層意義上,神龍政變好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從正常情形上看,不論有沒有神龍政變,李氏也可以奪回皇位了。問題是,這只是從正常情形上看!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李和女朋友的婚事已經獲得岳父岳母的同意,雙方也訂婚了。但現在有一個實力強大的競爭者一直不死心,你說小李應該怎麼辦呢?

“神龍政變”的唯一意義就在於此。

在“神龍政變”前,李顯是太子,如果沒有意外,他自然可以登上皇位。問題是,如果發生意外呢?所以,李氏皇族希望李顯趕緊登上皇位。

在“神龍政變”前,李顯成功上位的不確定因素有三個:一是年老病重的武則天,二是可以代表武則天對外發言的張氏兄弟,三是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武三思。

如果武三思這個實力強大的競爭者一直不死心,聯合二張一起作妖,利用武則天病重的機會,突然發佈不利於李氏皇族的聖旨,然後發動一場類似玄武門之變的叛亂,誰敢說他不會成功呢?

想清除這些不確定的因素,顯然需要發動“神龍政變”。這場政變勝利後,李顯成功上位的不確定因素就都消失了。

還是用之前那個例子說事:小李和女朋友的婚事已經獲得岳父岳母的同意,雙方也訂婚了。但現在有一個實力強大的競爭者一直不死心,你說小李應該怎麼辦呢?自然是通過各種方法攻關丈母孃和未婚妻,和未婚妻趕緊領證結婚、辦酒席。

雖然說領證結婚、辦酒席之後也有可能離婚,我們甚至可以說:小李通過這種脅迫手段匆忙領證結婚,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但是誰也不能說小李的這種努力沒有意義。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這更能說明一點:“神龍政變”的唯一意義就是去除不確定因素,卻並未改變武則天的整體佈局。

缺乏實力的李顯當了皇帝之後,依然小心翼翼地維持李氏和武氏的並存格局。這樣一來,天下的確重歸於李氏,但李氏和武氏依然和平相處。

史書上說到李顯與武三思關係密切時,總認為這是李顯腦殘的表現。實際上,在“神龍政變”之後,武三思早就不是當初那個對李顯威脅最大的人了。

在“神龍政變”之後,對李顯威脅最大的,是他那些如虎如狼的弟弟、妹妹和侄子。這才是李顯親近武三思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武則天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李顯身為太子,為何要發動神龍政變軟禁武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