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不寂靜

這個春天不寂靜


一大早,被遠遠的一片鳥鳴聲吵醒了。一隻曲子由綠蔭深處傳入我的耳際,那是自然界中最優美的音樂之一——小鳥們的歌聲。長長短短,急管繁弦,這種悠然升起的清純而沉靜的聲音,給所有凝神聆聽者,帶來了一份寧靜而神聖的歡樂。

在一處處空蕩蕩的街區、公園、戶外綠地,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全民蝸居的春天,小鳥們彷彿迴歸到了失落的伊甸園,它們以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叫聲,從靈魂深處發出溫柔的共鳴,交織出一曲麴生的喜悅。一旦有人走近,鳥兒的歌聲會漸漸減弱,但是,這個早春,四處寥廓無人,於是,我聽到晨光下鳥雀齊鳴,那麼奔放,那麼熱烈,那麼自由自在。細細辨別,可以聽到不同的音部音色,高低錯落,從曠遠的天地間傳來。萬種天籟,滿耳滿心。此時不知身在何處,只覺得那聲聲鳥鳴、那陣陣天籟要把小樓浮起來,整個人像置身在春天奏鳴曲的音樂河裡。


這個春天不寂靜

想起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暢銷書《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出“大自然缺失症”概念。他說,“有太多原因,導致我們的孩子逐漸失去‘學習田野的語言’(借用梭羅的話)的能力。孩子們辨認不出各種鳥鳴聲,叫不出各種花名,忽視低鳴的蟬聲,他們正漸漸遠離人類的本質……當一個小男孩被問及他最喜歡玩耍的地方時,他說:‘我喜歡在家裡玩,因為家裡有插座。’”。21世紀的孩子們,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在大自然裡自由玩耍、跟大自然交流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室內。他們更多的是在看電視、玩電腦或遊戲,因為疫情延遲開學,他們還要上網課。他們耳邊聽著世界各地的流行音樂,卻很少欣賞過林間小鳥清脆的歌聲。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孩子們逐漸脫離自然的懷抱,喪失了與土地的親密連結。過去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氣味、感覺、聲音,以及萬物質量等,在現今兒童的記憶中近幾乏善可陳。在全民被禁足、極度匱乏戶外生活的2020年早春,這種“大自然缺失症”應該更加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生理、心理。還是放下手中的鼠標或手機,憑窗聽一聽鳥鳴吧!這個春天絕對不寂靜,這個春天鳥兒們鳴叫與嬉戲,前所未有的歡快熱烈。


這個春天不寂靜

“誰在聽歌,誰有共鳴,那故事、那歌就是誰的。”

我聽到了,這早春的故事,這鳥雀之歌,被我發現並且珍藏了。沒有人類的打擾,大自然重新佔領了這片土地,百草肆意生長,百鳥怡然和鳴,大自然仍然為被懲罰的人類,送來了難以形容的純潔與慷慨——陽光、風雨、春季、生長,如此的健康,如此的歡愉,它們永遠供應不息!也許很多年之後,我懷念這個全民蝸居的春天,最懷念的不是那些終將消逝的事物,而是鳥鳴喚醒清晨的那種身心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