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貧窮嗎,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軒老師談教育


小時候真的窮

奶奶做菜油都捨不得多下,買鹽買油都沒錢,

娃多,爸爸又懶就靠媽媽種地養豬來維持生活。


慢半拍小姐123


我經歷過貧窮,那時候生活狀態非常不好

2015年我檢查出腫瘤,需要手術,檢查結果不好,懷疑惡性腫瘤,術後病理出來果然是惡性,是最費錢的那種,化療 放療 內分秘治療 靶向治療 。

手術在市醫院做的花了14000多 報完花了7000多。放療在縣醫院做的 封頂27000 報銷完花了13000多

最頭疼的就是靶向治療 進口藥 一分都不報銷 一支藥22375元。靶向藥跟中國癌症基金會申請的贈藥 自己買了6支 國家贈了8支一共花了136410每次化療5500-13000不等,最少時候沒有大檢查花五千多就一次那麼少的, 多的時候一萬三,做了8次花了7萬多,在省醫院做的化療醫保沒連網必須全付,再回當地報銷。

每天的生活就是奔走醫院 ,遭受病痛的折磨 ,靶向治療用藥量根據體重算 那段時間吃飯都不敢吃太飽怕胖了藥不夠用 。媽媽去世早 爸爸又娶了後媽 因為她有自己的閨女比我小4歲 ,從我10歲她進門開始就一直挺討厭我,因為她讓我爸把我送人他倆再生個共同的孩子我爸不同意,所以我的孩子從小也沒單獨在我爸那呆過,那時候孩子8歲我去住院就把孩子放爸那被妹妹家3歲的孩子抓的臉上一道道印子 我心疼的不行 也不敢說什麼 總要顧及我爸吧

有的親戚知道我得了不好的病嚇的一個盡對我爸哭窮,生怕跟他們借錢,大姑姐幫忙給弄的貸款,沒跟外人借一分錢做完了全部治療

治病負了債,康復的日子也一直在困難中度過,免疫力低 整天半死不活的 動不動就發燒不退,也是總在打針吃藥,我跟老公三年過年沒買新衣服

在最窮身體不好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放棄努力,一直從閨蜜那裡拿手工活幹,在家二十三十的掙,慢慢身體也恢復了 帳也還完了 ,孩子也12歲了很聽話,老公在我生病時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變成了習慣,現在雖然過的不富裕 但是我很滿意


一片銀杏樹


富有對每一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同,貧窮也一樣,這個提問讓我回憶起曾經經歷過的艱難歲月!

我從小生活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兄弟五個,他排行最後,然而並不是最小的就能受到更多的寵愛,他們那個年代是要靠去山西要飯才能活下來的,所以從小就沒有吃過飽飯,身體也差,到了九幾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一些,但我們家依然很苦,那時我還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見別人家孩子吃好吃的就會特別饞,每次過麥季的時候,我都會到路上撿人家掉下來的麥穗,不為別的,就是想用撿來的麥子換油條吃,因為肚子裡缺油的緣故吧,感覺油條實在太好吃了,當然這個也要偷偷的進行,因為這對我們家來說太奢侈了,每次繳完公糧家裡的餘糧都不太夠吃,所以就算是撿來的麥子也不能這樣。當然,家裡也會有改善生活的時候,就是在我生日的那天和過年那天,這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候,因為過生日我就可以吃上一飽煮的方便麵,過年的時候可以吃上幾頓肉,對於當時年幼的我來說,這算是家裡的大事。

等再大一些,印象深刻的就是姐姐的淚水。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於我們家的大姐也是一樣,家裡的很多重擔早早就壓在了她的肩上,姐姐一直也都很堅強,對我也很疼愛,很少會哭,那次之所以哭是因為上學的原因,姐姐上完了小學就要升初中了,我還在讀小學,初中在鎮上,家裡一來負擔不起兩個人的學費,二來家裡農活就靠母親和姐姐,所以父親決定不讓姐姐再繼續讀書了,姐姐哭的很傷心,之後紅著眼睛抱著我說要好好學習,以後能過好日子,雖然那時還不太懂,可我能感受到她的傷心和無奈。

這也許就是貧窮給我最直觀的記憶吧,所以現在生活好一些了,爸媽也不捨得浪費一丁點的飯菜,每次都要用饅頭把菜湯沾乾淨吃掉,我也自然不敢花錢大手大腳,養成了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


指尖情話13921


上世紀改革開放前後,七八十年代,我親自經歷的貧困:


一是吃不飽飯。家裡孩子多,父母天天在生產隊幹活,還是吃不飽飯,每天一頓吃紅薯,或是玉米糊。有時候什麼都沒得吃。記得沒米了,奶奶去別人家裡借,借來的又不夠吃幾天,父親把大木頭晚上扛到幾十裡外的村莊去偷偷賣掉,換來一擔米。大米飯很溼,多放水看起來是多蒸了飯。沒有油水,半天不到又餓了,我們就在野外莊稼地裡找吃的。


二是沒錢買東西。衣服總是哥哥穿了給弟弟,我好像上小學才第一次有了新衣服,冬天凍得生凍瘡,因為棉襖不暖,棉花質量差,寫字手握不住筆,腳冰涼冰涼的。草稿紙用撿到的報紙替,有時候讀讀報上的新聞還挺幸福的感覺。

三是一條褲子上大學。考上大學後 知道家裡窮,除了借來的學費,什麼都不敢要。所以夏天穿著一條褲子上大學了。其實班上大多數同學窮。通過獎學金、助學金有了改善,但總是省吃儉用,還希望留一點寄給家裡面。因為軍訓發了一套衣服,終於有了換洗的衣服。



貧窮和飢餓終於在改革開放後慢慢消失,苦難留在了記憶深處,自然感謝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歡迎討論。


始寧郡主


我經歷過兩次貧窮,一次是三年困難時期;一次是初中一年級下半年開學的第二個月。

三年困難時期。記得1959年秋天,城裡人經常揹著舊工作服和舊衣服到屯裡換玉米和高糧,屯裡人很高興,樂意用糧食換那些舊衣服。沒想到轉過年來(1960年春天)用糧食換舊衣服的人家糧食不夠吃了。更沒想到的是這年(1960年)由於氣溫低,莊稼長不起來,沒打下多少糧食,除了按計劃交了公糧後(實際上沒交足),各家各戶基本上沒分到口糧。人們只好揀拾白菜邦子充飢,當時能吃到高糧糠,就算吃到糧食了。榆樹皮也被人們扒得精光。最困難時,人們把玉米芯、玉米皮子用火鹼浸泡了,清洗乾淨,再用大鍋煮,用豆腐包過濾後沉澱為澱粉,用這種澱粉充飢。還有用穀糠充飢的。這兩種東西是最難下嚥的,吃了以後不但脹肚,而且乾燥拉不下屎。由於營養不良,人們開始出現浮腫,腿上一按一個坑。在這危難時刻,公社和生產隊決定發放返銷糧,每人每天3兩6錢玉米,外加一兩黃豆。靠這點返銷糧人們艱難地熬過了1960年的冬天和1961年的初春。到了1961年的三、四月份,大地裡長出了野菜,有小根蒜、有曲麻菜、刺菜、車軲轆菜(車前子),還有槐樹花、打碗花的根(也叫甜根)等等。各家各戶都大量地剜曲麻菜,曬乾後用麻袋裝起來,當口糧。到了六、七月份,土豆下來了,也大量地儲存以來,當口糧。就這樣又熬過了1961年(61年還是低溫不怎麼打糧)的冬天和1962年的春天和夏天。1962年收成較好,困難時期基本結束。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就是從1960年的冬天到1962年的春夏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沒錢少糧,真是太窮了。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和老伴特別珍惜糧食,剩飯剩菜從不倒掉,現在生活好了,也不扔剩飯剩菜。

初中一年級下半年開學後的第二個月又遇到了困難,這個困難完全是窮造成的。我上的初中是黑山縣第四初級中學。學校每月收取3元錢伙食費。初一下半年開學後,第一個月的伙食費交上了,第二個月(1964年10月)的伙食費就交不上了,手裡只有兩毛七分錢。我父親跟我說,你和學校說說,緩幾天交,家裡正在張落錢。我和學校說了,學校不同意,說,你家連3元錢都拿不出來嗎?實在沒辦法,我只好用兩毛七分錢買了半面袋子西紅柿,一天吃二、三個,整整吃了一個星期,家裡才把伙食費送來。吃西紅柿,頭兩天還行,後幾天渾身無力,跑肚拉稀,聽課沒精神,痛苦不堪。這是我最為困難的一次經歷,完全是窮造成的。這次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使我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從不氣餒。

這就是我最貧窮的兩次經歷,那種生活狀態讓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布衣閒人10


我經歷過貧窮

話說起來就要回到十幾年前,那時候自己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剛剛初中畢業步入社會。本身自己家庭就不富裕,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闖,正好我們村有一個人在廣東那邊的大城市,那時候大家都認為廣東好掙錢,自己也懷揣著夢想,向父母要了去廣東的車費,做了快兩天的火車來到了傳說中的大城市——東莞。投靠了那個熟人,就在他們的工廠上班,是做玩具的,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工廠就管兩頓飯,伙食差不說還老是吃不飽。辛辛苦苦幹了兩個月才發工資(要押一個月工資),拿到了380塊錢,感覺有點太不值,後來乾脆就不幹了。自己又來到了珠海,當時身上就剩下不到100元錢了,心想得趕緊找個活幹,運氣挺好沒兩天就進了一個電子廠,當時打聽了一下工資什麼的還不錯就決定好好幹,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幹了不到一個月遇上全廠大罷工,咱也隨波逐流然後被辭退,工資也沒拿到,手裡僅有的幾十塊錢流浪在大街上,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晚上就躺在公園的座椅上,幸好南方的天氣不冷,就這樣一天吃一頓炒米粉過了好幾天。來廣東的幾個月時間裡一下掉了三十多斤,之後又陸續幹了好幾份工作都不理想,快半年的時間窮的叮噹響,兜裡比臉還乾淨,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後來向父親打電話要了點路費才回到了家。這真是我最窮的狀態,有些東西用語言都無法表達。

現在明白一個道理: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風水輪流轉,世事皆在變化中。窮人可能會發家,富人也可能會破產。人不論在何時何境,都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人窮不可怕,心窮毀一生。


勇敢的你


這要看你窮的時候是在成年還是在童年,我於三歲至八歲時住在緬北與雲南接壤的江心坡,那裡中國人稱 “野人山”,早被劃舊緬甸,但至今 (2019) 仍是處無政府狀態。

那裡的人窮到你沒法想像,男的衣衫不整是理所當然,中年婦人因太熱也沒有幾件衣服更換,就祗被上大布-條在身上,或祗穿內褲四處走,我是小女孩還未發育就和男孩子隨山跑,男的全身赤祼,我 (有時)穿內褲,有也是很薄的因太熱了,但深山中沒有性侵這種事,不用怕。

生活快樂到不得了,早上下午都吃粥算了,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吃,隨山走時摘點野果吃也很愉快,下午差不多時間跑回家吃點肉,家裡有-盤一星期祗淮備-次的鹹豬肉,用竹籃高高用繩子用滑輪扯上屋簷下“冷藏”,午餐每個成年人吃三片,小孩是兩片,太遲到就什麼都沒有。

午飯至黃昏的時間都在山溝、山洞及密林中穿插,別以為我們女的會因此被曬得黑如非洲人,剛剛相反,由於山林的溼度很高,我們(特別是女的) 整天浸浴於如煙的霧水、河水及露水中,並有高入天際的樹林遮蔭,仿如永沐浴於春風秋雨,都有 (極)白晢嫩滑的皮膚,當然我也不例外。

到市場買東西我們小孩子最愛自願做,翻山越岺三四小時來回是約六小時,好玩得很因活動笵圍擴大了,也不用依時回家報到。噢,貧到穿衣不敞體、祗可吃稀粥飯及一點點肉也不足為懼,行多也都沒所謂但最大問題是住爛屋。

我住的“祖屋”建於明代未年,是明朝敗軍造的,亞熱帶風暴來襲時,屋簷-定飛走,四度牆能塌剩-度是走運了,大風來時我們都躲進山洞避,經多年倒了再重建再重建,外貌恐怖東插西裝都是舊兼經蟲蛀的木板、生鏽爛鐵皮及舊輪胎,晚上睡覺必有大量老鼠及昆蟲為伴,居住情況慘過非洲剛果,因他們的房子不是每年都最少要塌下一次及再重建-次。


ceciliapeng5


我經歷過貧窮。用三個故事告訴你。

兩歲的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災荒年,每一餐吃不飽,大人們也是在人民公社的集體食堂吃個半飽。一天,自己小碗裡的吃光了,遠遠不夠,看看外婆還沒有吃完,搶過外婆的碗,自己不好意思地說“尕婆(外婆)吃飽了,是吧!”

當知青的時候,跟一家貧窮的農民吃住一起,農忙的時候,正是青黃不接,天天吃土豆,而且皮都不刮,我們叫它“毛洋芋”,那些日子,每天收工回來,要吃以籃子大約七八斤毛洋芋,外加一缽只有鹽沒有油是鹹菜湯

後來,去廣州打工,有一次去湛江找活幹,由於缺錢,一天一夜沒吃東西,找個破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一大早,被一種海腥味驚醒,推開窗戶一看,樓下是一個菜市場,於是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似乎那海腥味可以填飽肚子似的……這事,一輩子不敢忘記。

而我貧窮遠不及我的學生們的貧窮。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在武陵山區的我的學生們,要不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山村,他們不僅完不成學業,起碼的生存都成問題。為此,我為北斗星愛心會寫過數十篇憶苦思甜的文字,幾乎每一篇,都是含著熱淚出來的(見致齡美文)。

想到曾經的貧窮,我不得不銘記鄧小平當初力挽狂瀾拯救民族於危難的大無畏和大氣魄,銘記那一代共產黨的改革人為中國拓出的幸福路,今天的幸福和富裕,來之不易呀!

日前聽我的學生說,現在的學校,吃飯不要錢,學生食堂裡的潲水裡都有學生們倒掉的肉坨坨,我很心痛。




致齡


大家好我是“點我知天氣”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經歷過貧窮,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那段經歷”

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家中姐妹5人我排行老大,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老實人,從來不與別人發生爭執,凡事能忍就忍,靠種地為生即靠天吃飯!當我6歲那年我下邊的四個妹妹就都已經來到了這個世間,來到了這個貧窮卻也不溫暖的家中,由於家庭條件貧窮,我又是老大,所以從小就被賦予了很多成人才有的責任,由於父母種地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所以我每天起得很早,生爐子,抱柴火點鍋做飯!照顧妹妹們一天的生活,還要經常由於妹妹們的錯誤,挨媽媽的打罵!小小的我臉上早已褪去兒童該有的稚嫩,小手上早已經不知什麼時候佈滿了老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每當由於農活太多,爸爸媽媽晚上回來特別晚的時候,我一個人領著四個不懂事的妹妹在家裡就特別的害怕,害怕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不回來了,害怕他們出了什麼意外,害怕…… 我時不時的揹著最小的妹妹,領著其他的妹妹到村口去張望等待父母的回來的身影!我無數次偷偷的哭過,問過上天這是為什麼!想過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孤獨無助的度過了人生本應該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童年!

堅持讀書,改變命運,感恩社會,回報家庭!

在這樣的生活中,唯一能帶給我樂趣,忘記眼前痛苦的事情是讀書,在80年代對於一個擁有5個孩子的農村貧困家庭供孩子上學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記得每次學校老師通知明天要交學雜費等等費用時我們5姐妹都會找個沒人的地方圍坐在一起發愁,發愁怎麼和爸爸媽媽說,先給誰交學費!最後由於家庭和自身的原因只有我完成了大學的學業,我從小學開始就憑著堅強的毅力發奮圖書每次都是第一名,因為第一名可以減免很多學費,就這樣一路上完了大學。

如今我也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常常給孩子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邊照顧,時常在經濟方面幫助妹妹們的生活!


現在回憶起我的童年,我更覺得那是我一生的財富。

點我知天氣


愚者沒經歷過解放前的貧窮,經歷過解放初期的貧窮。但父毌經歷過,聽說過,比較瞭解貧窮是啥樣子,啥滋味。父母親是貧僱農,離城30公里外的貧瘠農村勞動生活,碰到荒年,有個三哥幾歲,因飢餓吃白泥土解不出屎而亡。那時候,生產力水平太低,有的地主也是住茅草土牆屋,子女讀書也是挑幾擔穀子去交學費,僅吃穿不愁。窮人基本無鞋穿,白天天熱基本上身赤體。有個姑娘是中農,有件好點的衣服舍不得穿,晚上都光身睡怕穿爛了。那時的農民,基本都是吃紅薯包穀籃瓜為主食,吃泡鹹菜過日子。父母在當地活不下去了,又離開到十幾公里外稍好點的農村去租地主的地耕作,也搞不走,後流落進城打臨時工,幫人,幹體力活,混到解放。解放後,大哥進了地方國營工廠,30多元一個月工資,一家人基本生活才稍有好轉。解放以後,前十幾年,國家仍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開建,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農民雖分到了土地,但人均產值仍很低,又要交公糧,普遍生活也仍艱難。59年,在農村,一個孃舅一家三四口人,因飢餓得水腫病,病死光了。我家在城裡好多了,城市基本口糧有保障,吃不飽穿不暖但有生存保障。新中國,人們的精神面貌,社會風氣好多了。雖然人民生活大多數人生活仍然貧窮貧困,但國家基礎建設和國防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國民貧窮有歷史原因,也有為國民長遠利益不得不艱苦奮鬥的無奈原因,國家創業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