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

引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要回答這個問題,仔細品一品這首詩,我們就會了然於心。

王建《十五夜望月》

解題

《十五夜望月》這個題目交代的其實挺多。"十五夜"說的是農曆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這天恰好處在一個月的最中間,是月圓之時。人們常常於此時望月,我想可能因此這天被稱為"望日"。詩人王建在這天就做了這件事——望月。月亮在古詩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它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思鄉懷人,正如李白所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這不是月亮唯一的含義。

中庭地白樹棲鴉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往往入韻。這句中的"鴉"和後邊的"花""家"構成有押韻,押的是麻韻。其中"白"字是古入聲字,所以當按仄聲理解。

中庭,即庭院中央。因為月光皎潔,地上呈現出一片白色,正如李白所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樹上棲息著烏鴉,它早已熟睡,並不像王維《鳥鳴澗》中的那隻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為什麼要寫烏鴉睡覺呢?這自然不是閒筆,都是為了襯托人。詩人為何能知道烏鴉棲息於樹上熟睡呢?自然是因為詩人未眠啊!那又為何無眠呢?這自然又是因為詩人心中有所思,情愁難以排解所致。

王建《十五夜望月》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冷露、桂花這些意象都向我們在訴說,這是一個秋季。我們常說"八月桂花遍地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一個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詩人王建有所感而寫的一首詩。在講上一句的"樹棲鴉"時,我說烏鴉熟睡了,可能有人不以為然。我判斷的依據有兩個:一是詩人用的是"棲"字,與王維用"驚"字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境;二是本句用"無聲"二字,緊承上句的"樹棲鴉",同樣描繪的是寂靜無聲的場景。"冷""溼"二字先後出現,給前兩句的寫景蒙上了一層悽清冷寂的氛圍,在為後半部分的抒情做準備。這些都是景中含情的寫法。

今夜月明人盡望

平仄仄平平仄仄

這一句算是徹底落實了,這首詩的確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寫的。"今夜月明"是中秋節的自然特徵,"人盡望"是中秋節的民間習俗。人們都在中庭賞月,都能看得見月光皎潔,地白如霜,都能聞到桂花的馥郁芬芳。只是有些人是一家人團聚,共坐中庭;有些人卻只能獨立中庭,與家人"千里共嬋娟"罷了。因此,有些人是喜悅的,而有些人則是黯然神傷的。同樣的中秋節,卻因處境不同,有著不一樣的心境。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不知秋思落誰家

仄平平仄仄平平

詩人王建是哪種人呢?是一家團聚於中庭了,還是"千里共嬋娟"的一類?從前兩句的鋪墊來看,我們的詩人不大可能是第一種人,應該是第二種人。一家團圓必是賞月的熱鬧場面,那麼他就不會敏銳地發現"冷露無聲溼桂花"了。最後一句詩人問"不知秋思落誰家",雖然別人有沒有"秋思"不敢肯定,但是自己肯定是有"秋思"的。"秋思"也就成了本詩的詩眼,這是詩人寫這首詩最終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個題目就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詩中的"秋思"表達的就是對朋友的懷念。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首詩也就沒什麼奇特的地方了。這首詩之所以令人稱道,廣泛傳誦,是因為這首詩寫的不是一人之情,而是寫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今夜月圓明如水,詩人王建能看到中庭地白,能看到烏鴉棲樹,能看到冷露無聲溼桂花,其他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這是這個季節,這個夜晚普遍的一種景象,不是詩人所獨有,只是被詩人發現了而已。幾家歡喜幾家愁,詩人發現的就是其中的愁。今夜滿懷愁緒的豈止詩人一人?後世讀詩之人中,尤其是在中秋之夜吟誦起這首詩,滿懷愁緒的也不止一人。這首詩它引發了讀者的感情共鳴,尤其是最後一句,代入感特別強烈,每一位讀詩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人。

這一句的用字也特別講究,尤其是"落"字。秋思,那是一種情感情緒,沒有實形,是很抽象的一種東西。詩人偏偏給一個"落"字來形容它。這"秋思"就彷彿有了形狀,有了重量,它從天空掉落而下,一直掉到人們的心坎上,讓人心情沉重。這"落"字化無形為有形,無抽象為形象,讓我們這些讀詩人一下子就能察覺詩中的愁緒,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王建《十五夜望月》

結語

王建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詩人,但是他的這首詩確實非常出眾,我覺得主要好在以下幾方面:

1. 情景交融。前兩句寫景,用白描手法,非常簡潔概括,形容月光只用一個"白"字,形容烏鴉只用一個"棲"字,形容露水只用一個"冷"字,形容桂花只用一個"溼"字,卻非常好地營造出了一種悽清冷寂的氛圍,讓人身臨其境。

2. 抒情具有普遍性,引發讀者共鳴。最後的抒情從個人的狹隘情懷中跳脫出來,寫出了人類的普遍心理感受,代入感強烈,更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

3. 煉字講究,尤其是這個"落"字,將抽象無形的情緒寫得形象可感,打動人心,可謂是一字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