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帝被俘, 實力雄厚的西路軍為何不來救駕?


東京開封府淪陷、徽欽二帝被擄的靖康國難之時,原本實力雄厚的西北軍已在此前被打殘,幾近報廢,哪裡還有實力勤王救駕!

西北軍又稱西軍、陝兵或秦兵,是指在陝西一線常年同西夏對抗征戰的北宋國防軍。由於久經戰陣,西北軍錘鍊成一支能征慣戰的勁旅,堪稱北宋的精銳部隊。然在東京陷落前夕,西北軍的幾支精銳便被打殘,已不再成建制存在了。宋之勁旅西北軍經歷了哪些戰役而元氣大傷的呢?下面簡單捋一捋西北軍近年對外作戰的經歷,便可粗線條地窺見其逐步沒落的過程了。

一、對殘遼作戰。1120年,宋、金定下夾攻滅遼的“海上之盟”。為了履約,宋徽宗將大部分陝西勁兵集結於東京,準備興師攻遼取燕。1122年四月,宋河北、河東路宣撫使童貫奉旨率領北伐大軍十五萬進駐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舊城),隨即發兵攻打殘遼、收復燕京(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城)。童貫命老將种師道總領東路,大將辛興宗率西路,夾攻遼軍;兩路宋軍皆因大意輕敵而失敗,宋軍退守雄州。十月上旬,童貫復令大將劉延慶率軍十萬攻燕。誰知這位西北戰場上的名將先是敗於良鄉(今北京市房山區北良鄉鎮);再敗於燕京城;最後竟然嚇得自焚軍營不戰自潰。潰逃的士兵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屍體綿延百餘里,而且朝廷近二十年辛辛苦苦儲備下來的軍事物資也損失殆盡。此一役,西北軍損失慘重。

二、對金作戰。1125年十二月,北宋昔日的盟友金人毀約翻臉,興師南下,兵分兩路大舉侵宋。金東路軍佔領燕山府,隨即南下渡河攻東京;西路軍圍攻太原府。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金東路軍渡過黃河攻打東京;下旬初,河北河東路制置使种師道、武安軍承宣使姚平仲率領涇原、秦鳳兩路西北軍馳援至京勤王。二月,宋金戰於東京城外,互有勝負。年輕氣盛的姚平仲退敵心切,同時也懷有“恐功名之會獨歸種氏”嫉妒心理,故而不聽世伯种師道勸阻,親率步騎萬餘人夜襲金營。不料事先走漏風聲,金兵有備待敵,宋軍大敗,姚平仲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亡命西蜀隱居起來。此戰,宋廷真的是既損精兵,又失大將,西北軍又遭重創。

五月,宋河北制置副使种師中(師道弟)奉詔率領秦鳳兵增援太原,與河東制置使姚古(平仲父)部結成掎角之勢夾擊金軍。种師中進軍途中連續與金軍交戰,五戰三勝,轉戰而進,離太原城尚有百里。此時軍中早已斷頓,將士飢腸轆轆,而策應的姚古所部又失期不至。金軍趁師中孤軍深入飢疲睏乏之際發起猛攻,擊潰右軍與前軍,師中獨率中軍力戰。自清晨搏殺至傍午,身邊僅剩百餘人,渾身四處創傷的种師中死戰不退,最後力竭捐軀。名將血染沙場,部隊支離破碎,這支西北軍也被打殘了。金軍擊敗种師中後,乘勝進擊姚古。雙方在盤陀(今山西祁縣東南盤陀)開戰,宋軍潰散,姚古率殘部退保隆德。主將姚古被朝廷貶逐廣州(子平仲恥於戰敗而隱居),所部西北軍亦是殘缺不全,“姚家軍”基本散夥。

十月初五,七十六歲的老將种師道同金軍在井陘交戰,敗績;旋即西北軍領軍人物種師道駕鶴西去。種氏兄弟或戰死或病逝,西北“種家軍”就此凋零。

閏十一月二十五日,苦守一個月的東京城陷落。京城四壁守禦使劉延慶見城池失守,倉皇率領萬餘秦兵奪開遠門(東京外城西面三門之中門)出逃。金精騎緊追不捨,到底將其追殺;這位西北軍的最後一位名將也就此凋謝。其子劉光遠率領餘部東走,投奔河北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宋欽宗九弟,後來的宋高宗),算是保留了一部成建制的西北軍。

幾經挫敗,至此,曾經活躍於西北戰場的北宋勁旅西北軍被金軍打得潰不成軍,難成建制;而且幾位主將或隱居或戰死或病逝或遭貶或被殺,失去領軍人物且殘缺不全的幾支西北軍基本上是被打殘甚至是報廢了。故而,已不復存在的西北軍再也不能於國難當頭之時勤王救駕了。

隨著歷史新一頁的掀開,殘存的西北軍將會整合編入南宋軍隊,繼續抗擊金軍。


風光藝境


北宋中期以來,因為與西夏的長期戰爭,陝西、河東一帶的宋軍將士得到了持續的錘鍊,鍛造出了一支被稱為“精銳”的邊軍,在鎮壓浙江方臘農民起義的戰事中,這支邊軍顯示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在此後面對女真金國軍隊的打擊時,西北邊軍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在徽欽二帝被虜之前,這支軍隊也屢次東出河東及中原,與金軍交戰,但卻連遭敗績,令人扼腕。

公元1125年,金太宗下令由完顏宗望(斡裡不)和完顏宗翰兩路南伐宋朝,與一路銳不可當的宗望東路軍相比,宗翰的西路軍經河東南下的路線,就頗為坎坷。雖然因宋朝剛剛收編的、以遼地漢兒組成的十萬義勝軍的不戰而降,使得忻州、代州、馬邑、武州、朔州等連連被攻克,但卻被阻於太原城下,且西北邊軍中連續派出了孫翊的朔州軍、折可球、韓權的府州軍、羅稱的晉寧軍、劉光世的延綏軍前往救援,除了朔州軍內亂,悍將孫翊被部下所害外,其餘諸軍在交城與完顏宗翰的金軍主力展開會戰,自晨至午,勝負未分,然金軍其後分出一軍,由闍母、撒裡喝率領,劈山開道,繞至府州軍背後攻擊,宋軍驚懼,劉光世部首先望風而逃,其餘各軍在被夾攻下,也是潰不成軍,羅稱、韓權被斬於陣中,折可求等遠遁,這是宋西北邊軍與金軍的第一次大戰失利,士氣大受影響。此戰後,宗翰留完顏銀術可率軍繼續圍困太原,自領大軍南下汴州。

汴京城中,當時宋徽宗已禪位於欽宗,自己遠遁揚州。城中守軍由李綱率領堅守,加之西北邊軍主帥种師道、姚平仲率姚古、种師中、折彥質、劉光國、楊可勝、範瓊、張俊等諸路勤王軍,近二十萬人前來應援,迫使宗望、宗翰答應與宋議和。在雙方達成初步協議,並以康王趙構為人質後,在欽宗同意下,宋將姚平仲、楊可勝竟然於1126年2月1日,率軍萬餘夜襲完顏宗望的大營,企圖活捉宗望、救出康王,不想宗望軍素有防備,空營以待,四面圍攻,宋軍大敗,楊可勝被俘、前鋒將陳開陣亡、主將姚平仲懼罪而遁,竟然從此下落不明,這是西北邊軍與金軍的第二次交鋒,依然敗績。

宋金議和後,金軍陸續北撤,當完顏宗翰按照和議去接收太原時,守將張孝純依然不肯退讓,因此太原之圍繼續存在,而回京後的宋徽宗與欽宗父子間卻矛盾叢生,為是否處置童貫等人,而爭執不休,渾然忘卻了強敵在側的危機。

其時,太原的圍城戰逐漸成為宋金兩國外交鬥爭的焦點,因宋廷不遵守“割讓三鎮”的承諾,宗翰加強了對太原的圍困,稱之為“鎖城法”。河北淪陷區的軍民也遣使至北京,呼籲收復失地。在此背景下,公元1126年三月中旬,宋欽宗命种師道、姚古、种師中分兵三路北上收復、結尾,西北邊軍在其中又一次充當了主力。二十四日,姚古部將王德以十六騎拿下隆德府,宋金戰爭就此再次爆發。

二十八日,宋軍都統黃迪率陝西邊軍逼近太原西南,但立足未穩就被銀術可部金軍擊潰。此時宗翰等金軍主將正在雲州避暑未歸,宋廷樞密院事許翰認為可趁機破敵解圍,遂不斷催逼姚古、种師中進兵,儘管种師中一直以敵情未明、糧草匱乏,主張步步為營,但卻招致朝廷上下的交相抨擊,最終只好冒險進擊。五月九日,种師中部前鋒抵達距太原二十里的石橋,而中軍尚在壽陽石坑之際,金軍主力出乎意料的突然出現,銀術可圍城金軍纏住了宋軍前鋒,悍將完顏婁室率精騎突擊宋軍中軍,將其截為數段,种師中倉促率軍迎戰,開始曾以神筆弓弩給金軍巨大傷亡,但卻因缺乏犒賞將士之物,士氣漸衰,鏖戰至中午,宋軍崩潰,种師中本人也中箭身亡。之後,得勝的金軍又圍攻另一路姚古,後者聞聽名將种師中死難,早已心生懼意,很快潰敗遁逃。這是西北邊軍與金軍的第三次大戰,又是損兵折將的大敗,至此,曾經威風八面的邊軍已是視金兵如虎矣。

到了七月初,太原城已勢如累卵,李綱被迫率南方各省勤王軍北上解圍,這其中有折可求、張思政率領的西北邊軍,雙方於八月初在太原城下大戰,宋軍再次大敗,最終太原之戰以金軍攻克城池、俘殺守將而結束,整個戰役過程漫長,金軍圍城打援成功,殲滅了大量的宋軍有生力量,為此後再克汴京打下了基礎。

從以上回顧史料可知,在金軍第二次進抵汴京城下時,宋朝的西北邊軍雖然還駐守於關中,但因連連與金軍作戰失敗,早已無大舉東援勤王的實力和勇氣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西軍是北宋名將的搖籃。

提起北宋西軍,絕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但要說起岳飛的岳家軍大家卻是耳熟能詳,岳家軍裡就有部分朝廷分配給岳飛的正規軍,這部分正規軍便是西北禁軍的一部,西軍士兵以驍勇強悍而聞名。

北宋的軍隊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禁軍、廂軍和鄉兵。禁軍乃國家的正規軍,廂軍是地方武裝,鄉兵其實就是民兵。

做為國家正規軍的禁軍又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中央禁軍、河北禁軍以及西北禁軍。此回答題目所說的“西路軍”即為西北禁軍,因長年對西夏戰爭,所以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是三支禁軍裡最具戰鬥力的。

由於西北禁軍的驍勇強悍,朝廷多次抽調西軍主力深入中原腹地各戰場救急,完全被當做救火隊使用。由於北宋末年軍政大權被李邦彥、李梲、吳敏、唐恪、耿南仲等主和派、投降派把持,西北禁軍的將領种師道被撤銷了指揮權,不久便含恨而終。從此,西軍被昏庸的主和派和投降派胡亂使用,靖康之變時,西北禁軍已被北宋高層拆散夾雜在其它前線部隊。



一支失去正確戰略指揮的強悍虎狼之師終究無法挽救腐朽體制的無能與失敗,最終覆沒在北宋上層建築的內鬥中。


野釣魚倌


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由於金人西路軍完顏宗翰部受阻於太原。只有東路軍完顏宗望部五六萬人抵達東京城外,隨著西軍種家姚家入援東京,宗望訛詐一番就撤退了。

接下來就是就太原,坑掉來援的大部分西軍和河北軍民。

第一次太原解圍戰,折可求、劉光世領河東路最精銳的麟府軍四萬救援太原,被金軍擊敗,“河外之兵,十無七八”。

第二次太原解圍戰,种師中部集秦鳳軍和河北軍共九萬、姚古部西北軍五萬犄角對進,再敗。

第三次太原解圍戰,集中兩河、西北野戰軍共十七萬、河北忠義民兵五萬,總計二十二萬,又失敗。

第二次東京保衛戰西軍在中原的已經不多了,同時宗翰分兵五萬扼守潼關,使西軍不能入援。這次東西兩路金軍合兵東京城下兵力超過十萬。

而且即便是宋朝能戰的西軍比起金人戰鬥力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