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成為科技超級大國?

手機用戶84329005273


全球最善於模仿外國產品和品牌的國家

多年前,中國不存在科技這個說法,所有的產品都是抄襲模仿,山寨風盛行。過去中國人的模仿能力有多強呢?有人說,中國是全球最善於模仿外國產品和品牌的國家,這個世界上,沒有中國人模仿不來的東西。幾萬塊的產品,中國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大批量生產出來,而且價格便宜到讓人咂舌。

對過去的中國來說,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作為發展中國家,一開始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如果人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去大力發展科研,簡直是笑話。在溫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無法吸引人才,做出的東西也啼笑皆非。

“山寨”國的突破

你對中國的印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我只記得,高中的時候還在用500塊的山寨諾基亞,中國當初沒有什麼像樣的手機,中興、步步高算是大品牌。突然到了今天,國產機的品牌已經走進全世界,而且比起蘋果、三星等國外產品絲毫不差。

中國人的設計能力、發明創造能力在以光速發展著,新的科技企業大量湧現,過去在北京中關村出售廉價電子產品的租戶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部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新科技企業,以BAT為首的科技企業,把太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中國真的已經做了太多的突破。

由中國引領的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某位在中國和硅谷工作的投資者說過,他在硅谷還總是碰到以為中國只會copy他們點子的人,但現在這種想法已經落伍,在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國。在眼下,中國的未來和中國的過去正在並存,而更讓世界越來越關注的,是新生企業主推動的(新)中國,人工智能、基因研究、無人機等與日俱增的實力,在一些方面正在改變著全球科技的未來。

在國內,幾乎已經看不到用現金支付的情況,智能手機的支付已經是家常便飯,人們開始談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到來之快讓人都感到吃驚,似乎在一夜之間,大批科技公司突然冒出,有專家曾說,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不同以前,很快能夠成為獨角獸。

在如今消費之外的中國科技領域,許多西方人也在使用中國製造產品,在如今,中國的創新者和投資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相信不久後的中國在開拓和創新上有更大的成就。


智能大腦


當今世界能稱的上是科技強國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以色列,瑞士、加拿大……,中國目前還只是大國,還不算強國。但論既強又大的也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對了,還有韓國,對,就是韓國。美、英、法、德、日、意都是老牌列強,唯一人口超過5000萬的發達國家就是韓國。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國家 人口 領土(平方公里) GDP(美元) 排名 人均GDP(美元) 排名

美國 3.257億 937萬 19.363萬億 1 59495 8

日本 1.268億 37.79萬 4.872萬億 2 38428 25

德國 8269.5萬 35.74萬 3.5954萬億 4 44184 19

法國 6711.8萬 67.28萬 2.5748萬億 5 39673 23

英國 6602.2萬 24.41萬 2.5650萬億 6 38847 24

意大利 6055.1萬 30.13萬 1.935萬億 8 31618 27

韓國 5146.6萬 10.02萬 1.545萬億 11 29730 29

這是截止目前世界上目前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0萬,人均GDP過2萬美金的國家,2018年韓國人均GDP過3萬是大概率事件,也可以說是僅有的幾個人口過5000萬,人均GDP超過3萬美金的國家。雖然GDP高不代表科技強,但這幾個國家都是GDP高且科技強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國家中唯有韓國是自二戰後新崛起的強國,也就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其他國家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和韓國比較相似,也是二戰後才真正開始發展,所以中國想要成為科技超級大國,可借鑑韓國,那麼韓國算科技強國嗎?

韓國2017年世界500強公司上榜數量14,2018年上榜16,僅次於美國126、中國120、日本50、德國32、法國28、英國20.5(聯合利華算英國和荷蘭的,算半家)。並且韓國上榜的企業像三星電子、現代汽車、LG電子等在業內都是響噹噹的,不同於中國上榜的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國企,比如國家電網、銀行、石化之類,韓國都是些私企而且集中在電子、汽車、家電等高科技領域。所以韓國算科技強國嗎,當然算!

那我們可以從韓國學習哪些呢

一、重視教育

1977年韓國18-22歲的青年中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還不足5%,為通過發展教育改變國家的落後面貌,韓國政府以“教育立國”為基本國策,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100%。此外,各主要發達國家毛入學率也在70%左右,中國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46%左右,當然中國人口基數比韓國高了很多,不可能達到這種入學率,但也說明韓國對教育的重視。除了毛入學率外,還應該加大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中國目前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佔GDP的比重是4.22%,而美國是4.9%,韓國目前也在4%的水平,不過中國的公共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4%也是近5年的時間。

二、加大科研投入

截至2015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GDP)中,對科技研究與開發(R&D)投資比重佔4.23%,繼2013年(4.15%)和2014年(4.29%)後,連續第3年居全球首位。

我們都在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韓國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大國,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唯一的辦法是科技創新,所以中國想成為科技超級大國,可以借鑑韓國經驗,當然也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但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重視教育,重視科研!


獨少68286941


我們在國外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1、35歲以下的研究人員,中國人非常厲害,但過了35歲後,就逐漸被外國同行超越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最後一調查,國內35歲以上但凡科研做的好的,都轉了行政領導,每天應酬開會哪還有時間踏實做科研!科研需要長期持續積累的,國內很多鬼才級的人物一旦當官後都中斷浪費了。

2、美國的高端科研領域,華人佔比1/3,側面也反應了中國人才流失之嚴重。和這些人接觸之後,普遍反應的問題,並不是收入差距,而是適應不了國內的交際、官場文化,彎不下腰。要想踏實、安靜地做點事情,只能留在國外。

因此,官本位幾乎是科研的死敵,如何提高中國科技水平?短期看,立即、徹底、全面消滅科研體系行政化;長期看,官本位不除,永不可能攀登頂峰。


RereMouse


重教重師!教師高薪,退休教師退休金最高。普教做實選好優,高教培優出人才。建一流高校,出一流大師。建好創新之源(創新之源,創新之源,創新之源。)高薪低獎凝聚科研團隊,發揮好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共享互助,合作整合,協力攻關,加強高薪下的選師培師用師,進入優師優生的良性循環,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對科技前沿的把握投入,提高對科技的前瞻預判,對創新發明有功人員,有名有利的嘉獎。重視知識,重視科技,重視人才,識人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搞家族群帶保守封閉的小家子小集團式的單打獨鬥!善於用能人,不論出處,不論背景,不論顏值,不論種族,不論學歷,不論年齡,能者重用,挑起大梁,擔起大責,領好軍帶好頭。給青年人平臺,敢於壓擔子,敢於放手。使創新創造成為全民活動形成大勢,重視和尊重人才科技!

中國人很聰明,只要有創新創造的大環境,有學習借鑑,學而不厭,敢於創新,勇於攻堅克難,勇於突破。有民族自強精神,殫精竭慮,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有鐵肩擔道義,履職擔責,強國富民捨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有普度眾生,天下為公,大愛無疆的大度情懷,做個有為的有功的中國人!讓大中華永遠領先世界,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科技的高峰!


實言守真


中國的科技強國,一直走在路上。中共抗戰時期,就曉得了日本因頑固抵抗反法西斯聯盟而被美軍扔下兩顆原子彈,日本天皇才被迫發佈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認識到滅世武器的威力。剛解放,中國被逼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失利後,叫囂對中國沿海城市使用原子彈,受到威脅後,中國領導人意識到沒有這個東西,戰爭就會一邊倒的失敗!所以,戰後蘇聯援建項目裡就有這個最高級別的內容。中蘇交惡,蘇撤回了項目,主席說一萬年也要弄出來!結果,原子彈爆了,氫彈爆了!這樣奠定了世界強國地位!中國政府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令,建設四化國家,其中之一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幾十年來,中國由最初的模仿,積累世界先進知識和經驗,到後來的自主研究開發,不斷在八六三計劃、九七一計劃上重點突破,在各大學院校培養科技後備軍,又在世界各國招攬國際科技人才,共同推動科技強國事業,成果豐碩,上天入海陸上飛,等等,現在,習總書記又發出了中國製造4.0計劃,要全社會重視科技,全面超越領先世界,依靠科技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目標己經明確,培養人才、尊重人才、選拔人才應當從基礎抓起,打好基礎,更加重視科技興趣的培養,激發科技創新意識。大學全面提高科技能力水平,整治學術不正之風,開展高校之間、校企之間、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互相促進。獎勵科技發明,即使是“民科”,只要有好的點子、方法、項目,都可以開展合作、提供平臺和條件,將科技強國方略推到全社會!


葆光室主人1


中國如何成為科技超級大國 在中國,變化如此之快,過去尚未完全消失未來已然到來。去年10月末,我去拜訪中國的人工智能投資家李開復


。我從後門進入他所在的辦公大樓時,因為坐錯了電梯,一時間好像回到上世紀的北京。 本世紀初,中關村這裡以龐雜的電子產品市場而聞名。當時的幾幢高樓裡充斥賣攝像機、電視、DVD播放機等電子產品的商鋪——多數在華組裝,卻很少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中國是個勤勞的“模仿”之國,這種形象在西方人腦中根深蒂固。 但數年前,中國領導人想要自己國家以新型電子產品馳譽世界——不僅是“中國製造”,還有“中國設計”。出售廉價電子產品的租戶紛紛離開,新科技企業入駐新裝修過的辦公大樓,如初創企業、投資者甚至專利律師。但有些人留下來,也很容易碰到老舊電梯,就像我那樣,不期然被米色鍵盤和激光打印機包圍。但這些新舊並存的現象,也讓人意識到中國變化之快。 在中國和硅谷工作的投資家馬睿(音)說:“我在硅谷總是碰到一些還以為中國只會克隆他們點子的人,這種想法太落伍了。如今,我看到越來越多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國。” 眼下,中國的過去與中國的未來這兩個世界正在並存。令全世界越來越關注的,不是這個國家的工廠和倉庫,而是正由新生企業家推動的(新)中國。憑藉從人工智能、基因研究到無人機與日俱增的實力,它至少將在一些方面改變全球科技的未來。 在中國,個人支票和信用卡從未成為主流,但智能手機支付已成家常便飯。如今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人行道上,停滿數百萬“智能”自行車……

一切到來之快令人吃驚。在中國,新的社會習俗和大批科技公司似乎在一夜之間冒出。專家說,這一代中國企業家不同於以前,他們的公司能很快成為獨角獸和“十角獸”。 2007年我初次來華報道時,帶的是一部摩托羅拉翻蓋手機。如今,我用兩部智能手機,一個裝美國的App,另一個裝中國的App。在消費網絡之外的眾多科技領域,許多西方購物者可能也在使用中國製造產品,無論他們知道與否。(新科技的)影響,將不限於中國。北京和深圳的研究人員正越來越引領全球科技發展趨勢。 2018年在中國,很可能每週都能參加有關科技和未來的大會,比如金融科技、健康科技、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等的峰會。如今,中國創新者和投資者常說,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源科技


中國要成為實打實的科技超級強國,首先要有實打實的教育體系,先進體系。科技不是科幻,沒有虛似,沒有幻想,只有認真,只有肯樊。而且要有上下左右尊重科技,尊重科技人才的紛圍。再者要有正面科技形象,創造引才力,吸引力。經過實打實的艱苦努力,真正實現科技強國!



百家千語


中國如何成為科技強國,最重要的就是讓最優厚的資金和最聰明的大腦都湧進科學技術發展體系中。

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價值導向,只有學習科技,研究科技,創造科技,運用科技,才能有黃金屋顏如玉。才能有尊敬的社會地位。

持之以恆,代代累積,以中國人的勤奮與聰明,必然可以走上科技強國。

1、優良的社會價值導向。

讓人崇拜的不再是明星藝人、政商領袖,而是做創新科技的這些人。

2、傾重於科技的社會財富資源分配。

讓資金賺取最大利潤的不是水泥房子,不是商業金融模式的折騰,而是科學技術創造。

3、優化創造力的基礎教育。

4、讓人能潛心坐冷板凳的基礎科學研究。

明星藝人拍拍戲一年賺幾億,做基礎研究的人一年下來只能溫飽,還不如一個售樓小姐,誰又能潛心做冷板,都搞基礎科學研究,沒有強大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一切科技創造都是妄想,是空中樓閣。

5、知識產權的保護,科技投入才有動力。


索隱


還是要潛心鑽研,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科技創新研究,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什麼都靠引進,引進的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基本是別人二流技術。

人才要立足於自己培養,引進海外人才為輻。

國家對演員等娛樂行業應該嚴格按累進稅率徵收所得稅,教育附加稅的一部分也要用於人才培養和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包括設立國家功勳獎,獎勵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獎金額可以到一億元。這樣樹立全民崇尚科研的價值導向。高校減少文科之類院校,多辦理工科類高校,高考的導向應該側重於理工科。

不能什麼都想引進,仿製,否則永遠都是跟在別人後面


綠豐園305


中國成為科技大國強國的必由出路。

目前的戰略佈局就是。

堅持國有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

堅持科技強國的理念。

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氣象。

堅持863,千人計劃,國家科技獎,大科學裝置建設,大研發投入,中國製造2025…………。

很多人看到的,還是西方傳統的科學優勢,因尋守舊,因循守舊,思想落武,跟不上發展,不學習,喯就是了。

什麼是彎道超車?舉例:

傳統汽車即現代汽車,中國學也好,仿也好,賣也好,這段過程必需有,可是不久將來中國車將起超西方几百年的汽車製造業,羅爾斯羅易斯的發動機在好,對不起,不用了,中國車將使用動力輪轂,就是每個輪轂安一電動機,四輪四個電動機(直線電動機,高鐵上是),發動機取消,傳動軸沒了,後橋也不要了,一根導線與電池相連完活兒,這就是彎道超車,當石墨稀電池到位,所有機動車均可用此技術,僅此一項傳統制造就五雷轟頂了,高壓輸電,核能,量子通訊,計算,電磁彈射,造船,光纜,玻玏,港機,激光,5G,我們己經領跑世界了。

最關健是行空發動機,高端芯片,大飛機,到2025都會到位。

中國不成為科技強國行嗎?

每年萬億的研發投入。

國企不行?中移動的5G標準10項,基站750萬個,美國高通9項,不到80萬個,華為8項。

中國不想成為未來的科技強國,實力不允許。

十年後在與我驗證,二十年後在跟我說話。

我不看當下和以前,我只關注今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