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脫貧攻堅見聞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徐艦 王立芳 付顥琬)

圍場縣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因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藍旗卡倫鄉是圍場縣的南大門,這個在蒙語中意為“哨所”的地方,是從南邊進入圍場縣的必經之地。今年春節前,中國商報記者驅車350多公里來到藍旗卡倫鄉,走訪了幾個村的貧困戶,瞭解到他們的現狀和希望。

“畫兒一樣”的新房子

藍旗卡倫鄉燒鍋村支書郎建國帶著中國商報記者沿著山坡走了一小段,一轉身,低矮的舊籬笆圍住的三間新房躍入眼簾,紅色瓦頂在山區特有藍天的映襯下更顯色澤飽滿。

掀開碎花棉布門簾進屋,記者發現淡黃色地板磚上滿鋪一層透明塑料膜,走上去感覺多少有些不穩。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主人捨不得直接踩在地磚上,怕弄髒了。

67歲的五保戶孫國祥和他76歲的老伴是這間新房的主人。對於這對體弱多病又無兒無女的老人來說,去年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搬進了村裡給蓋的新居。

“原來我住的那個破房子啊,進屋得貓腰,哪兒都是黢黑的,看現在的房子多豁亮”。站在新屋裡,孫國祥對記者回憶道,“房子蓋好後,我老伴還一直捨不得搬進來,說這樣好的房子應該當畫兒一樣看,我們住進來就‘糟蹋’了。”郎建國在一旁插話:“是啊,我們好說歹說,他們兩口子這才算搬進來。趕緊把地上的塑料膜弄走吧,別再摔著,這瓷磚地不怕踩!”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脫貧攻堅見聞

孫國祥站在新居前

記者在藍旗卡倫鄉走訪了七八個貧困戶,每個貧困戶的生活看上去都已經有模有樣了。住在高速路出口附近的張慶海受益於危房改造的政策,住進了五間大瓦房。牛圈裡的母牛又生了小牛犢,一頭牛價值五六千元錢。62歲的劉鳳榮把土地流轉給林場,每年的收益除了租金還有分紅。此外,每月除了低保補貼,劉鳳榮還在村裡做保潔工,額外有300元的收入,妥妥地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採訪過程中,記者多次聽到貧困戶發出這樣的感嘆:“活了這麼大歲數,日子從來沒這麼好過,特別知足,特別感恩。”

育山富民 靠林脫貧

在緊鄰燒鍋村的磚瓦窯村,當記者來到貧困戶劉桂家裡時,58歲的他正在擺弄幾件自制的根雕物件,房間裡的暖氣燒得暖暖和和,窗臺前的綠植長勢正旺,佔滿一面牆的置物架上擺著他收藏的各式各樣設計精美的空酒瓶。

“我年齡大了,身體還不好,不能出去打工。黨的政策好,村裡給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讓我在家門口也能掙錢,過日子肯定是不發愁了!”劉桂對記者說。

像劉桂一樣的護林員,在圍場縣還有很多。圍場縣的林業資源非常豐富,由於山多林多、防火季節長,圍場縣森林養護任務很重。因此,造林護林就成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當地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生態工程整地、栽植、管護等勞務,增加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同時,直接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輪流選聘為生態護林員,給每人每年直接帶來7000-8000元的穩定收入。

育山富民,靠林脫貧。除了造林護林,貧困戶通過將土地流轉給林場,每年還能獲得租金與分紅,平時還能到林場參與勞動,再獲得一份工資性收入。此外,當地發展畜牧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也給貧困戶帶來不少“現金流”。

想法設法除“病根兒”

看著一戶戶貧困戶逐漸脫貧摘帽,村幹部們倍感欣慰。不過,在他們眼中,只要還有一戶未摘帽,脫貧攻堅的勁頭就不能松。

“就這個藥,500塊錢一瓶,一瓶吃不了多少天。想用其他便宜點的藥代替,我這個病還不行!”在磚瓦窯村“唯二”未脫貧的貧困戶律懷軍家裡,他指著一瓶治療肝病的進口藥對記者說。

順著律懷軍手指的方向,記者看見他家裡櫃子上擺的、袋子裡裝的都是各種各樣治肝、治胃、治腎的藥。律懷軍的妻子患有風溼性關節炎,也需要經常吃藥。疾病,讓這個原本並不貧窮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村裡給我護林員的公益崗,一年能有8000元,低保一個月470元,十畝地流轉出去一年收入3000多元,再加上我老婆在村裡打一些零工......”律懷軍掰著手指頭,一項一項地給記者算。他表示,全家現在一年的收入大概能有17000多元,這些錢幫助他解決了燃眉之急。現在,他最大的期盼是自己服用的保命藥能儘快被納入醫保,減輕經濟負擔。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脫貧攻堅見聞

律懷軍屬於典型的因病致貧貧困戶

據瞭解,因病致貧的情況在圍場縣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在記者走訪的所有貧困戶中,貧困原因都離不開一個“病”字。因此,健康扶貧已經成為圍場縣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目前,圍場縣裡已經通過落實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醫療保障救助待遇、全部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先診療後付費等舉措,解決貧困戶的看病問題。

既有村幹部的重視,又有國家政策的兜底,貧困戶們有了主心骨,圍場縣的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19年底,全縣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6.4萬戶減少到583戶,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28%。

曾經捨不得搬進新屋的孫國祥和老伴的手機裡,經常響起村支書郎建國噓寒問暖的電話,“像我們這樣滿身是病、不能幹活又無兒無女的,要是在舊社會,早就在哪個沒人知道的地方自己死了,咋會有人管,咋能有這麼好的房子住?”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孫國祥不止一次這樣唸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