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復工企業:“大廠”率先動起來

□本報記者 康書偉

“今天上午的到崗率已達到80%,情況非常不錯。有些身處外地的員工受限於各種條件,趕不過來,可以理解。”孚日股份副總經理、董秘張萌2月10日下午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2月10日是全國大多數地區企業復工的日子。調研情況顯示,復工企業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生產,各產業生產漸次步入正軌;而上下游產業鏈、物流運輸、零售終端等行業逐步恢復,將推動龍頭企業逐步提升負荷和生產效率。

防疫擺首位

孚日股份位於山東高密,員工人數超到1.5萬人,是全球最大的毛巾生產企業,公司產品大部分出口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全球主要市場。

“儘管國內市場受疫情影響,但海外市場訂單仍舊飽滿。正常年份,我們都是初六復工生產。”張萌介紹,2月3日,公司便向當地政府提出復工申請,同時提交疫情防控方案。獲得有關部門批准後,公司於2月5日陸續分批次組織員工返崗,至2月10日,生產已逐步達到正常狀態。

從事高端裝備製造的濰柴集團在農曆初三便陸續復工,2月5日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

疫情防控措施能否落地是復工生產的關鍵。比如當前炙手可熱的必備防護品口罩,有些公司採取以員工自備為主的原則;有些公司則通過公司自備與向當地政府求援相結合;有些公司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是全球購為員工準備口罩,如海信集團就利用全球渠道進行採購,為國內7萬多名員工提供防護用品。

全力復工保效益

張萌介紹,企業必須得轉起來。海外客戶不斷催訂單,短時間推遲交期,對方還可以理解,如果長時間不能交貨,訂單就可能流失。

一家主要做出口的農藥企業負責人表示,雖然地方政府可以幫助協調貿促會出具不可抗力證明,可一旦因交貨不及時被客戶起訴,客戶可能也就丟了。為此,公司對所有返崗員工採取封閉式管理措施,避免與外界接觸。

中寵食品董事長郝忠禮表示,現在已出現經銷渠道斷貨的情況。工廠原定的假期是臘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七,延期復工勢必造成效益下滑。公司有員工將近3000人,正常每月工資支出大概在1200萬元至1300萬元,疫情期間停工休整,企業不能生產、銷售,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總裁賈少謙2月10日發出“給員工的一封信”,指出關鍵企業的有序經營運轉是面對疫情風暴的“壓艙石”,海信從事的家電產業產值大、產業鏈長,上下游配套和關聯企業眾多,僅在青島一地就涉及2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海信儘快全面恢復企業經營與生產牽一髮而動全身。

期待全產業鏈復產

“從原料來看,我們正常庫存在1個月左右,加上水電氣自供,目前尚可以滿足正常生產。還有一部分原料在途、在港,這部分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張萌介紹,目前看,最大的挑戰來自輔料,生產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

全產業鏈及配套產業的復產速度將決定大企業生產負荷、效率以及可持續生產的時間,這一問題在大多數行業廣泛存在。以持續經營的畜禽養殖行業為例,上游配套的飼料企業已逐步復產,但再往上游的玉米加工企業、收購企業未必同步復產。再比如當前緊缺的紅外體溫篩查設備,最核心的部件測溫模組供應充足,但大量的零部件供應多為中小企業。

“最細枝末節的單元可能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生產計劃和開工率,但越到最小的單元越分散,越難以控制。”一位企業人士表示,雖然各地陸續出臺復產、保證運輸等措施,但實際效果要看疫情持續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