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研究“反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摘要

中青評論

對於專業認識的差異,傳播者要正視而不是迴避,還要仔細加以甄別,將更嚴謹的研究成果傳播給受眾。

隨著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下降,公眾和一些研究人員期待疫情的“拐點”早日到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認為,拐點不是人為就能明確預期的,病毒是否變異也未可預期。

疫情研究“反转”?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這些天以來,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不斷深入,相關成果被媒體陸續披露。但是,讓人們疑惑的是,一些專家的學術觀點並不一致。比如,先前有衛生防疫專家認為,病毒“可以確定”通過氣溶膠傳播,引發了一定範圍內的焦慮。但在2月9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途徑有待進一步明確。此外,關於疫情影響的規模、結束的時間也出現了不同說法。

對於這些專業認識的差異,傳播者要正視而不是迴避,還要仔細加以甄別,將更嚴謹的研究成果傳播給受眾。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公眾形成科學精神,堅守科學信念。

科學抗疫,要理解科學認識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人們對新冠病毒仍然不太熟悉,相關認識依然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嚴格地說,科學研究不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答案,也就不會有普通人期待的“標準答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對尚未充分研究的事物持保留意見,才是科學家對待研究對象的正確態度。

疫情研究“反转”?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進行科學研究,下肯定判斷需要“證實”,下否定判斷則需要“證偽”。一些時候,證偽比證實更有難度。目前,對於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尚缺乏證據,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待進一步明確”顯然是更為嚴謹的表述。這並不是浮躁的“反轉”劇情,而是出於科學態度的理性迴歸。

公眾要形成科學精神,就應該理解階段性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徵之一。舉例來說,1530年前後,哥白尼完成《天體運行論》,首次提出“日心說”,否定了當時教會維護的“地心說”,在當時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判斷。但是,隨著人們對天文學認識的深入,發現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在龐大的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這並不意味著哥白尼的研究沒有價值,“日心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確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等科學理論都被後來的研究認為有侷限性,但這無損它們在人類科學史上的光輝。

對於這場事關公共利益的疫情,科學界出現不同觀點、不同看法很正常。無論如何,研究者必須實事求是,守住科學的尊嚴與操守。面對複雜嚴峻的疫情,公眾的情緒需要穩定,需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只有不斷實現新的科研突破,深化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才能給公眾明朗的預期。

科學家的職責就是做好科研,穩定公眾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告知公眾更確切的事實真相。

疫情研究“反转”?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將科研成果準確地轉化為公眾熟悉的語言,是媒體和傳播者的責任。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傳播者暴露出駕馭科學題材能力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缺乏科學性的信息傳播。為防止一些人以“科學”名義謀取私利、擾亂防控大局,媒體要把住輿論傳播的關。無論對於科學題材的報道,還是其他類型的報道,都不能偏聽偏信,多方求證核實始終是開展報道的基本法則。

科學沒有“標準答案”,並不意味著公眾面對疫情科研信息必然無所適從。對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開展科學防護。很多防護常識早就是科學界的共識,像戴口罩、勤洗手、減少與他人接觸等。科學結論往往有著程度和條件的限制,過度防護同樣不可取。對於此次疫情而言,防護服、護目鏡、N95口罩對不在抗疫一線的人來說就並非必需。尤其是在當下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分類實施防護,才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做法。

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奮戰在研究新冠病毒的一線,他們通宵達旦地工作,不計個人得失,都希望儘快將科研成果運用於疾病的攻克。對所有有擔當、有使命感的科研工作者,人們都將致以敬意。堅守科學信念,理解科學研究的階段性規律,抵制偽科學的錯誤思維,才是普通公眾認識疫情、應對疫情的正確態度。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