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名噪一時,號稱“東吳四友”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人,他們都是吳國重臣的子嗣,他們分別在文學,軍事,政治上分別擁有不小的成就,所以當時的人們稱他們為“東吳四友”。我們來看看是哪四人。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名噪一時,號稱“東吳四友”

諸葛恪

一、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權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自由聰明伶俐,才思敏捷。最初輔佐太子孫登,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並平定了山越之亂。赤烏八年(245年),丞相陸遜病逝後,諸葛恪升為大將軍,領荊州事。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危時,選為託孤大臣之首,支持孫亮即位後,加封太傅,掌握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同年,魏大將軍司馬師聽說孫權新亡,發病七萬攻東吳東興。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抗擊曹魏,最終取得東興大捷,名聞海內,天下震動,進封丞相,封為陽都侯。可惜的是,之後諸葛恪產生輕敵之心,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獨斷專權。建興二年(253年),皇帝孫亮聯合託孤大臣孫峻殺害諸葛恪,時年五十一歲。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名噪一時,號稱“東吳四友”

張休

二、張休(205-245年),字叔嗣,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吳國重臣張昭之子。

張休因為精通文史,起家太子中庶子,輔佐太子孫登。孫權當時十分欣賞張休。可惜太子孫登早早去世。之後,張休升遷侍中 、羽林都督,出任揚武將軍,後來,張休與顧譚的弟弟顧承一同跟隨全琮與魏將王淩在芍陂交戰,張休奮力迎擊牽制了魏軍,全琮趁機擊退了王淩。之後張休陷入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奪嫡之爭,他支持太子孫和,捲入南魯黨爭。可惜的是,赤烏八年(245年),因為黨爭,遭到魯王孫霸、全琮和全公主、中書令孫弘讒言,坐罪賜死,時年四十一歲。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名噪一時,號稱“東吳四友”

顧譚

三、顧譚(205年—246年),字子默,吳郡吳縣(今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太常顧邵之子,丞相顧雍之孫。

顧譚少年時和諸葛恪、張休、陳表同為太子孫登的學友。而顧雍因為高見卓識,特別受太子看重。赤烏年間,他替代諸葛恪為左節度。每次審閱賬簿,只靠心算,就能全部找出錯誤之處,孫權鑑於他的才能,對他極為厚待,多次受到賞賜和特別召見。之後,顧譚祖父顧雍去世,顧譚被任為太常,接替顧雍兼理尚書事。可惜的是,之後顧譚和張休一樣,捲入了東吳的奪嫡之爭,最終被流放到交州。他被流放兩年,於四十二歲時,在交阯去世。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名噪一時,號稱“東吳四友”

陳表

四、陳表(204年—237年),字文奧,廬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偏將軍陳武之子。

陳表年少時便有名聲,與諸葛恪、顧譚、張休等人一同侍奉太子孫登。建安二十年(215年),陳表的父親陳武在跟隨孫權攻打合肥的戰役中陣亡。陳表接替父親率領軍隊。陳表傾心善待手下士兵,兵士們都很愛戴和依附服從他,樂於為他效命。孫權聽聞此事後,升任陳表為無難軍右部督,封爵都亭侯,以繼承他父親陳武生前的爵位。嘉禾三年(234年),陳表擔任新安都尉,陳表治理新安有方,有效的充實了當地東吳的部隊。當地官員將這一情況上報朝廷,孫權甚為讚賞。陳表在官任上三年,廣開門徑招納兵力,招募得到一萬多人。後來,鄱陽百姓吳遽等作亂,攻佔城池,陳表率軍奔赴征討,吳遽兵敗投降。陸遜任命陳表為偏將軍,晉封都鄉侯。陳表三十四歲時,死於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