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史

計算機的發展史


計算機的發展史


1946年,有並夕法尼亞大學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數字計算機,這臺計算機的名字成為ENIAC,
即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它採用了18000個電子管,30頓,佔地170平方,投資超過48萬美元。字長10位十
進制,計算機速度每秒5000次。每次最多能儲存20個字節長位10位的十進制數。因為最早誕生的一臺計算機
所以我們稱為計算機的鼻祖。
在ENIAC研究的同時,馮諾依曼與莫爾提出了全新的儲存程序的通用計算機方案。它是首先提出了計算機
採用 二級制 代碼 表示數據和指令的,並突出 程序存儲 的概念。為現代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以計算機硬件的邏輯元件為標誌,經歷了從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
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4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 1946-1956電子管數字計算機。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儲存採用磁芯,程序採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
,以科學計算為主,體積大,功耗大,價格昂貴,可靠性差名但奠定了以後計算機科學的基礎。


第二代計算機 1957-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邏輯單元件用晶體管,出現操作系統,用Cobal ,Fortran 等高級語言
第三代計算機 1964-1970集成電路計算機,邏輯元件採用小規模的集成電路,用半導體儲存件,採用流水線,並行多道
處理技術,高級語言提出模塊化和結構化的程序設計。計算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功能強大。、
第四代計算機1971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出現,軟件硬件技術日益完善,應用開始進入科學,軍事,空間和大型
事務處理和社會各個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