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生物安全實驗室存在各種危險,對危險的定義是可能導致人員死亡、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的組合的根源或狀態。根據危害的大小一般將意外事件分為事件(incident)和事故(accident)兩類。事件指的是導致或可能導致事故的情況;事故是造成死亡、疾病、傷害、損壞以及其他損失的意外情況。實驗室意外事件除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事件外,還包括爆炸、中毒、火災、輻射及傷害等多種類型。


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歷史上,國內外實驗室發生過的意外事件數不勝數,輕的導致實驗室人員感染,嚴重的導致人員死亡,甚至疾病在社會上傳播流行,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有記載的首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感染事件發生在1826年,聽診器發明者法國醫生Laennec被感染了皮膚結核。從1981年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到1995年,至少有223個病例在工作中被感染,其中34例發生在臨床實驗室,5例發生在非臨床實驗室。痘苗病毒常被用作實驗室研究工具,英國、巴西和美國等國曾先後發生因為操作意外而引起的痘苗病毒感染事件。1976年Harrington和Shannon的調查顯示,在英國醫學實驗室工作的人員“獲結核感染的危險比普通人群高5倍”。Skinhol報道丹麥一個臨床化學實驗室人員的肝炎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7倍。

2002年美國發生2例西尼羅河病毒實驗室感染病例。2003年9月,即在全球控制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流行的3個月後,新加坡1名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SARS冠狀病毒(SARSCoV),並被確診為SARS。同年12月17日,中國臺灣1名研究人員被確診為SARS。2004年4月中國大陸某研究室採用未經證實的滅活方法處置SARSCoV後,將病毒從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BSL-3)帶至普通實驗室內操作,從而引起2例SARS發病,其中1例又引起2人感染成為2代病例,繼而又傳染給5例3代病例,共9人發病,1人死亡。


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實驗室感染的病原菌種類繁多,Pike等在1976年公佈的調查顯示,在實驗室獲得性感染中細菌佔大多數(43%),其次為病毒(27%)和立克次體(15%)。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病毒引起實驗室感染的比例高於由細菌引起的實驗室感染。最常見的10種病原菌依次是結核、Q熱、漢坦病毒、蟲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布魯氏桿菌、沙門菌、志賀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隱孢子蟲。近年來,新發現或再現病原微生物如甲型流感H1N1,H7N9禽流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Ebola),以及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等成為實驗室獲得性感染和生物安全關注的新重點。

實驗室感染是一個過程,或者稱之為感染鏈,該過程包括病原體從儲器中逃逸,通過播散,藉助於一定的途徑進入人體。進入人體的病原體能否形成感染,決定於病原體的毒力、侵蝕力和病原體的數量及機體的免疫狀態及易感性。實驗室感染鏈中感染途徑是重要的一環,瞭解可能的感染途徑,就能夠找到阻斷感染的有效方法。引起實驗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途徑主要有經呼吸道感染、經口感染、創傷及黏膜接觸感染、接觸動物媒介感染等。造成這些病原微生物逃逸並導致相關的危害事故的因素主要有人為因素、設施和設備因素、環境條件因素、時間因素。

經呼吸道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引起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能夠引起氣溶膠的操作或事故包括離心、溢出或濺灑、混合、混旋、研磨、超聲及開瓶時兩個界面的分離等。經口攝入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是重要的感染途徑,能造成經口攝入病原體的操作或事故包括以口吸吸管,液體濺灑入口,在實驗室吃東西、飲水和吸菸,將手指放入口腔中,如咬指甲等。


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實驗室創傷導致的意外事故也是主要感染途徑(表1-1),常見的有被汙染的針尖刺傷、被刀片或碎玻璃片割傷、動物或昆蟲咬傷或抓傷等。由皮下或黏膜透入引起的感染,見於含病原的液體溢出或濺灑在皮膚或黏膜上,皮膚或黏膜接觸汙染的表面或汙染物,以及通過由手到臉的動作造成傳播,如戴眼鏡等。

表1-1 實驗室意外事故分類

來源:周乙華,莊輝.實驗室感染與生物安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05,39(3):215-217

實驗室意外事件除了導致感染事件,還會導致化學、物理、機械等事件的發生。其中化學傷害是最常見的,在實驗室內,由於人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化學危險品洩漏、汙染、爆炸造成損害的事故叫化學事故,實驗室發生的化學事故佔據整個化學事故的重要部分。

在具有化學藥品、劇毒物品和毒氣排放的實驗室,因管理不善、操作不慎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劇毒化學品的流失和擴散,表現為對實驗室人員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造成傷害,人體呼吸道的鼻、喉、氣管等很容易吸收實驗室中揮發性液體的蒸汽和固體化學品粉塵,如果接觸時間長,很容易引起呼吸中毒,如氫氰酸(HCN),溴甲烷(CH 3 Br),苯胺(C 6 H 5 NH 2)、三氧化二砷(As 2 O 3)等蒸氣和粉塵,都能經過人的呼吸道進入肺部,被肺泡表面所吸收,隨著血液循環引起中毒。在進行實驗室有毒化學品操作後未經漱口、洗手就飲食或在實驗操作中誤將有毒化學品服入消化道,進入腸胃也可引中毒,由於肝臟對一些毒物具有解毒功能,所以消化中毒較呼吸中毒緩慢,實驗室中一些溶於水的劇毒化學品接觸皮膚後,易侵入皮膚引起中毒,如芳香族硝基苯(C 6 H 5 NO 2)、苯胺(C 6 H 5NH 2)、有機磷、有機汞等化學品能通過皮膚破裂的地方侵入人體,並隨著血液循環而迅速擴散(特別是氰化物的血液中毒,能極其迅速地導致死亡)。

化學實驗室還可能發生環境汙染等其他化學事故。例如,2001年,北京某大學兩名同學在做實驗時,違反有關規定將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TiCl 4化學試劑倒入廁所中,煙霧彌散到周圍房間,造成嚴重環境汙染。此外,放射、輻射及機械傷害也會造成傷害。火焰高溫對人員的傷害主要是對人體的燒灼傷害。爆炸事故對人員的傷害主要是物理機械性傷害。實驗室針刺傷、切割傷等也是常見的機械傷害。總之,實驗室意外事件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需要實驗室管理人員和實驗人員共同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發生要及時正確處置,以儘可能避免或減少危害。


實驗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